从微情境出发
2022-10-27
请用数据描述你和你的同桌。这是我开学抛给学生的第一个情境任务。这任务未免太常见、太俗套。然而它是我没有想到更好方案之前的选择。
情境,我顾名思义,认为一要有情二要有境。引用一下理论,情境的设计应追求具身之境,可激发学生兴趣的“情绪”。“你和你的同桌”,距离很近,信息量较少,然而可感、易知,比照大概念一词,我称它为“微情境”。根据这一任务,学生去比照数据的定义,将自己和同桌这一“客观事物”符号化记录下来,所做的“记录”是“自己和同桌”的“信息”载体,存储于作业文档(计算机处理),传之于班级上课的网络平台(此处为教学平台而非社交网络平台),正好吻合了教材上关于数据的定义。所以,这是一只用来学习数据定义的情境小麻雀,匹配数据概念学习起点的微任务。
但数据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大概念,此处的学习是参照定义对数据概念的结构化认知。定义要素虽具备,但基于学生的日常经验得出的数据,粗糙、模糊、碎片化,由此所得的学习经验较为肤浅。打个比方,此时学生画出的麻雀简单浅显,有些甚至不能称其为麻雀。所反映的内在认知是,学生对“数据”的概念认识是肤浅而模糊的。
从这一情境往下走,将情境复杂化。横向上,抛出全班的成绩数据,看到自己所处的位置。纵向上,让学生画出曾经的成长曲线,由学生看到数据的发展历程。这就使得原来小情境下的粗略画像得到更多的补充。如果说刚才的小情境认知画的是简笔小麻雀,那么更多的信息会使得对象的描绘走向更稳定的结构、更丰富的表现。小是起点,但结构化小情境下的小任务,需要促其生长和发展。这时候,过渡到书上所给的大情境,或者教师自己设计大情境大任务,学习有一个拾级而上的阶梯或支架。
书本上的第一个情境,是项目范例:体验庆祝国庆的多媒体作品制作。范例提供了若干数据,用了“国庆”这一学生已经熟悉的事件为表现对象,时间上又正好与9月开学季切合,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时节恰当,选例不可谓不精巧。然而如果加上与个人具身时空更贴近的微情境,则此项目的发动应该会更顺利。
具身之近有近的好处,离身之远当然有远的好处。远方可能更吸引人们去一探究竟。沿着技术的阶梯向前走,与数据处理相伴而生的编程技术,人们最初也手工编程解决问题(如各种工程操作中的流程实施和管理),直到应用电子计算机的编程解决方案大显威力。数据,作为信息技术操作的结果这一隐含的技术思维构造思想,方才显露隐约的面目。
仍然来看数据。当手工处理信息严重局限人们的生产的时候,人们发明出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数字化处理和存储技术。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不由自主地进入了“大”数据时代。这样,以数据和编程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就显出它的内爆威力(内爆一词借用自麦克卢汉)。
从微情境切入,从小任务起步。着眼于拓展情境,深化任务,从而在更大的项目任务学习中,习得大概念的结构化、丰富化的理解,是微情境思路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