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锚点视阈下美术师范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2022-10-27李晓斌惠州学院

美术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师范美术学科

文/李晓斌[惠州学院]

锚点(anchor)作为网页制作中超级链接的一种,具有定位、链接以及指引作用,在“IT”领域已广为应用。在教育领域,对于锚点的思考与应用始于美国学者约翰·布朗斯福特领导的CTGV小组认知和技术项目组的研究。作为一种目标参照物和情景支撑体的概念范畴,锚点有其自身固定性特征,又可作为阶段性、流动性、对接性、引导性的准则标杆。鉴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所体现的阶段性规划和流动性革新的特殊需求,锚点概念及其方法引入显得尤为重要。正是从锚点的相关理论和视阈出发,基于笔者对地方高校制订美术师范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考量,本文拟结合政策导向、专业标准、学科课改及时代特征等多元因素作为锚点,尝试探讨地方高校美术师范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的目标、规范、优化及革新等问题。

一、以政策导向为锚点定位培养方案的目标与方向

(一)教育政策文件是培养方案制订的根基

中共中央与省部级的各项教育政策及文件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依据,以政策导向为锚点,要时刻关注教育改革动态,深入理解政策文件的具体要求和精神内涵,这决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的合理性、规范性和前沿性。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把美育写入党的文件,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把美育作为一种国家战略需求进行定位。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点明了美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肯定了美术教育的地位,指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目标和要求,对美术师范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起到关键指引作用。国民审美水平的提高关键是要重视基础美术教育质量的提升,践行美育目标,其源头在于办好美术师范。

(二)美术师范人才培养对应基础美术教育需求

一直以来,国内多数高校对美术师范生的培养都不自觉地沿袭专业美术学院的精英式人才培养模式,以美术表现技能提高为主,强调个性创作研究型的教学。这一模式并不适合提升大众审美素养,也不利于实现全民美育的目标。美术师范生作为未来基础美术教学主力军,要落实美育大发展的方针与路线,教学重点不应放在对某一个画种的技术训练和比拼之上,不应推行艺术家人才培养模式。对美术师范生知识结构与技能素养的培养,要从学科专业的角度来把握,分析美术教育横纵向知识的内在联系,注重课程的人文性,强调专业的美育性,掌握当前基础美术教育对师资人才的需求方向,深刻领悟国家对基础美术教育塑造青年一代美好的心灵和健康成长的学科育人任务。

二、以专业标准为锚点是设计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美术师范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制订的锚点主要定位在《美术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质量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认证标准)。

在质量标准中侧重于美术学类专业方面知识能力培养的描述,在课程体系中,以美术知识能力领域的方式去涵盖美术学的专业性培养,规范美术学类的课程模块,对美术课程教学的内容、目标、要求、课时、技术水平等指标做出明确规定,并加大实践教学时间比例,突显美术学专业实训为主的特点,但在质量标准中对教师教育培养方面的描述就略显不足。

在认证标准中侧重于教师教育方面指标的分解,规范出师范专业建设的观测维度和监测指标,其中对教师教育类课程设计的理念、原则、要求、内容、方法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是当前高校师范类教育课程建设的标杆,也是制订师范人才培养方案重要锚点。但在认证标准中更多的是对师范类建设要求的阐述,对于美术专业方向的培养要求提及甚少。因而在制订培养方案过程中要综合参照这两个专业标准,从专业和教育两个方向来搭建美术师范生的课程框架,使人才培养体系更规范完整。

三、以学科课改为锚点是培养方案持续优化的有效路径

(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动态特征

从美术教育的学科发展历程特征与课程改革动态来认识中国当前的美术教育,脉络更清晰,定位更精准。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育人理念受到认知水平、民族特性、社会意识形态等人文环境的影响,国外的美术教育改革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在创造主义思潮、学科中心主义思潮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各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进入21世纪,核心素养理念成为全球教育领域重点研究的新方向。2005年,经合组织和欧盟发布了核心素养框架与领域,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中小学幼儿园的核心素养七项指标,美国、英国、日本、韩国、芬兰、新加坡等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纷纷跟进改革,从各自国情出发,构建出相应的标准与体系,制订出具体的实施方法与路径。虽然各个国家的改革路径与价值取向有异,但也有共同关注的领域:社会交往、文化学习、自我发展,都着眼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在艺术教育方面,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课改理念、育人思路和教学方式,如美国在提出的“21世纪技能”的基础上,设计出未来公民具备的艺术素养指标,同时对当下视觉艺术的本质、价值和意义进行重新定义和解释,进而提出终身学习目标;澳大利亚把“七大综合能力”融入艺术课程的学习之中,在发展公民全球视野方面,提出对于不同区域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要相互融合进行学习;芬兰把“通用能力”贯穿到艺术教育之中,强化艺术教育的“社会价值”,对未来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性覆盖;英国重视对学习过程和成就的自我评价;日本提倡把绘画与制作融为一体来开展美术教学,推行造型游戏活动,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特点开展美术鉴赏活动。

(二)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本位优化人才培养质量

国内对这场全球化的教育理念改革也早有准备,在2014年教育部就提出了我国对“核心素养”的概念解读,而后又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紧接着2017年教育部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研制课题组在制订课程标准时经过反复的研讨和论证,提出了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从而美术教育开始新的课程改革历程。理清美术学科发展历程与课改动态,才能理解当下全国美术教育改革的本质与内涵。美术师范人才培养方案应该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采用全球化的视野,以美术学科课程改革思路为锚点,来制订具体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及课程体系。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本位融入教学大纲之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规范学业的质量评价,突出美术学科中关键能力的学习与必备品格的养成,从而促进美术师范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

四、以时代特征为锚点促进培养方案的革新

(一)基础美术教育功能的更新与拓展

每个学科的教育功能、作用及意义都随时代变迁而发生转变。我国从1904年清朝廷颁布的《癸卯学制》开始明确规定在中小学开“图画”和“手工”科目,虽然在当时这两个科目只是随意科目,但由此确立了美术课程的教育地位,体现了国民对图画的审美内涵与教育功能的认识。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术教育基本上受到苏联的影响,虽对美术学习方法有一定的进步,但教学内容还是以图画教学理念为主,忽略了艺术对个性发展的作用。到了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并颁布《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指明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对美术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注意问题有了基本的阐述。在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中对美术教育功能有新的界定,提出“美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近十年的教育实践,形成了当前基础美术教育的蓬勃发展。近年,美术教育界意识到新时代经济、社会、科技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借鉴国际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又开展新的改革。在2022年初教育部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中认为艺术教育功能“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阐述了课程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发展的紧密关系,提出了学科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对美术教学内容、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也进行一系列的修订。从以上我国美术教育发展历程中,可以发现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作用,因而高校制订美术师范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当下社会对美术学科育人功能的更新与变革。

(二)美术教学资源的科技化与多元化

当下社会信息技术与教育关系紧密关联,云图书馆、移动学习、创客、慕课大量信息化教育环境引入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之中,3D打印、体感交互、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应用到各种课内外的学习场景中,师生的交流也从传统的面对面传授方式加入了微信、钉钉、直播等现代沟通的渠道,美术教学已走向科技化与多元化。由声、光、电、气、味全方位等技术的融合,产生了数字化艺术体验馆,美术学习变成一种沉浸式梦幻般的艺术体验和感知,课堂实践中学生开始应用平板进行数字绘画,以3D建模打印技术进行表现和展示。美术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已发生深刻改变,对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与综合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高校作为美术教师职前培养的摇篮,要关注科技的发展,充分利用传统式教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增加艺术的感知与体验方式,拓宽学生视野,从课程观、教学观和审美观进行改革与创新。

(三)美术育人功能的不可替代性

科技发展已改变现代人的各种生活方式,智能化和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应用也彻底转变了传统的“生态圈”与“生活圈”,当前生活中的视觉图像基本转化为数字化模式。即时性的数字图像随手可产、可看、可发、可得,变成一种快餐式的文化,四处泛滥。图像创作、美术表现在这个时代反而变得无足轻重,只能成为艺术家或少数人偶尔闲情逸致的行为。图像的快速浏览忽略了对传统文化和经典艺术内涵的细嚼慢品将成为常态,与作者感同身处的共鸣,观天地品人生的宇宙情怀也将荡然无存。现代技术改造后的体感式VR与AR式的艺术作品,让人如临现场,享受如梦如幻的艺术世界,但由于长期沉浸其中,过于强烈刺激人的神经感官,而导致审美疲劳。

科技时代美术学科教育意义何在?众所周知,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价值也是沿着这一轨迹在运动。美术教育对人的感知培养,情感表达,创造思维开发起到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其对人情感的熏陶作用,在科技产品繁华炫目的今天尤为突出。虚拟真实的体验产品,忽略了人类群居生活习惯中的安全感与舒适感,无法还原人与人在情感交流中体温、气息与情绪对感知的影响,它只是一种短时性梦幻般的体验,没有温度的交流又何来人性情感的输出与融汇。在科技时代,教师如果只把美术知识当作数字信息,冰冷的机械般传输进行教学,既不能感染学生,也不能完成审美提高的学科任务,更谈不上培养高雅情操与必备品格。因而作为对未来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要充分理解时代背景下美术教育学科的最终目标与内涵,转变教学方式,抓住学科育人的关键。“科技以人为本”,未来科技进步将给我们提供更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与实现教学手段的可能性,但它改变的只是我们的交流方法、接受方式、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牢牢把握住美术教育对人情感培养、审美提高、想象力激发,创新精神与个性发展的独特作用才是学科的立足之本。

结语

锚点视阈,着眼于事物发展背后的支撑体系,关注的是锚点本身对事物发展的导向、定位、迁移与拓展作用。制订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锚点其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锚点的标杆既要有学科规范性、时代前瞻性、专业学术性、区域特色性,还要时刻把握教育发展态势,抓住学科育人特性,理清人才服务区域,才能做到精准化和特色化培养。美术师范生作为未来的美术教师,其知识结构、学科素养以及教学理念的培养都将影响下一代人的审美水平,决定未来国民的素质与社会的精神面貌。正如经合组织2019年发布的《教育2030学习指南》(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所述,当前入学的儿童到2030年将成长为青年,教育定位应着眼于未来十年,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使其健康成长并塑造他们自己的世界。这一点,才是当下教育的根本任务。

注释: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发展“强师工程”项目《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美术核心素养培养路径探索——以惠州学院美术师范专业教改为例》(项目编号:2020W Q Y B 020)阶段成果。

①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范德堡大学的约翰·布朗斯福特(JohnB ransford)领导的C T G V小 组(T he C ognity and T echnology G roupatV anderblit)提出的一种典型的认知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抛锚式教学法,通过贾斯帕在12个历险情境故事中所遇到的问题,即锚点问题(anchorproblem),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项目组把锚点作为情景设定的支撑物,教学的组织基于锚点问题进行设计,在情景体验中实现学生思维的综合发展。②钱初熹:《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第41—46页。

③胡知凡:《核心素养与世界中小学美术课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第4—6页。

④尹少淳:《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湖南美术出版社,2019,第10—13页。

⑤胡知凡:《核心素养与世界中小学美术课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第350—364页。

猜你喜欢

师范美术学科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物理师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美术篇
小小书画廊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Comments on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by Younghee Sheen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长沙第一师范附小学生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