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与广西风景油画中的图式*

2022-10-27黄光良广西艺术学院

美术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图式油画广西

文/黄光良[广西艺术学院]

在当今中国文化转型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风景油画从最初学习、借鉴西方传统风景画的经验和成果到如今,经过数代中国油画家的艰苦努力,使得当代中国油画的创作风格逐渐从西方油画中逐渐脱离开来,形成具有中华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化油画新面貌。在这场励精更始的浪潮中,广西风景油画也紧跟全国的步伐,励精图治、奋发向上,利用广西独有的地域特点、民族资源、地缘优势与当下时代发展的需要相结合,以风景来抒发对祖国的赞美,以风景来表现时代风范,以风景来弘扬民族精神。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认为“图式就是把各种感觉对象通过内在思维活动而统摄在先天的概念之下的形式条件,是用抽象的、纯粹的概念形式表达的对一切感觉对象所规定的普遍规则”。所以,在绘画作品中,图式是画家对物象的认知到艺术表现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符合美学范畴的规律性表达方式或者是普遍规则。绘画图式是绘画表现形式中的一部分,绘画形式表现是由一种或者多种图式组合而成的,这些绘画图式是画家经过长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实践所得,因此,这些绘画图式带有经验性、概括性和规律性的艺术普遍规则。

自风景油画的绘画样式传入我国起,它一方面代表了西方艺术审美的特性,一方面要满足中国文化、地域人文、艺术审美等综合环境的需求,在这期间,我们逐渐明确“油画民族化”“写意油画”等的中国油画发展道路,也使得中国的油画风景图式从西画模式逐渐带有了“中国笔墨”“中国传统图像”“中国哲学思想”等中国特色的绘画图式语言。

所以说,在风景绘画中绘画图式是一个区域文化积累的具体形式的符号性表现,它具有典型的特征性和规律性的特点,它必须有容易识别的属性。例如:广西桂林山水的图式和新疆草原的图式特征,一个是连绵起伏的山形图式,一个是宽广平直的草原图式,一目了然,而且很容易分辨。这些绘画图式在美术史的演进过程中逐渐地流传下来,形成了具有规律性的美学构建特征,这些绘画图示不仅便于画家的观察与再创造,也会随着时代的需求而做出相应的改变。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

中国的道、儒两家的思想基本确立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观,“游于艺”和“逍遥游”成为中国绘画艺术重要的美学指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和“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的人生境界与自然艺术精神是我们国家风景艺术的思想高峰。画者须“澄怀味象进而观道,才能领悟到风景之大美”。由此可见,中国绘画的审美主要是感知人与山水互为融合的大美,不仅仅是审美快感和心理愉悦而已。

广西最典型的地缘符号“桂林山水”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所熟悉,烟雨漓江更是给人无限的遐想。湿润多雨的气候所形成的丝丝薄雾让时任临桂尉的米芾心醉神往,据说“米氏云山”的图式由此而来。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三游桂林,流连忘返,悉心钻研山水画法,“齐白石对于桂东岩溶地貌特征的尊重,改变了传统山水画特别是清末民初四王余绪所因袭的笔墨程式。可以说,最能体现齐白石个人风貌的山水画,都是齐白石对于桂东、桂东北一带山水的高度概括和高度提炼,那里的方峰、蕉林、农舍是他从桂林乡土风景中抽离出的三种风景符号,而这三种风景符号也构成了他特有的笔墨语言载体”。由此可见,中国历代的画家皆是通过对物象的描绘来强化他们心中的图式,这种“图式”注重的是提炼后的情感再现,也不再是自然中的具体物象,它是具有模糊化的记忆印象和画家绘画实践相结合的一种结果,图式之中透出的是画家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从20世纪开始,中国油画开始了油画“民族化”的探索,广西的风景油画也紧跟全国油画的变革浪潮,在“油画民族化”“写意油画”等新概念的实践中,走出一条符合自身需要的油画发展之路。那个时期开始,广西出现了一批既有西画功底,又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所研究和实践的画家,如阳太阳、张冬峰、刘新、杨诚、黄少鹏、孟远烘等,其中,刘新的作品有很独特的书写性,他的风景画作不追求写实和立体,不着意表现光影的变幻,换之而来的是流动的线条、主观的色块。其作品中的图式语言是从写实到写意、从画景到画境的转变,他的作品《桂林校区的下午》中黑色的线条贯穿整个画面,如中国画笔墨的韵味,作为整个画面的结构框架,线条在主形处刚劲有力,在负形描绘中则时隐时现,把线条的延续性和流畅性充分发挥出来,即“笔断意不断”,在长短、粗细、实虚的反复叠加中充分呈现了线条灵活多变的特质,画面中写意感很强,树木、门廊、栏杆都用粗细不同的线条来勾勒,线条的勾勒“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线条和简洁的色块配合在一起,错落其间、疏密有致。在刘新的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画家对线条的节奏和韵味的考究,还体会到了线条的精神内涵。黄少鹏的油画作品被誉为是可以画出“包浆”的味道,以形容他的作品不仅古意悠长,而且形神兼备。黄少鹏长期对古玩、老器物把玩后,从古玩中体味到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中古朴稚拙的和谐关系,促进了他对广西风景之中“中国山水精神”的理解。他2012年在桂林遇龙河边所作的作品《漂》,用色朴素,画中景物简化了的群山和江上的躺椅和竹排,显然这些简单的山水图式并不是黄少鹏对景物色彩的简单概括,而是以一种归类的方法对自然的文化属性进行提炼,他关注的是“物”的精神本质,他注重的是本我的一种“境界”主观感受。谢赫六法论中的“随类赋彩”所提及的,便是中国绘画色彩的重点落在了“类”和“赋”上。

二、少数民族文化图式的影响

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以来,许多画家开始关注本地域的民族文化,这些画家中,既有广西本土的画家也有享誉画坛的国内名家,他们关注地域风俗、民族图像等,借鉴学习少数民族艺术中的绘画元素,不断地从民族文化中吸取养分。

早在1943年,冯法祀就到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写生,绘制了《靖西的市场》《山中的木棚子》《山坡上的苗族村寨》等多幅反映少数民族聚居区人文和风景的油画创作,他的作品采用写实的手法,生动描绘了当时少数民族聚居区人民淳朴的劳作与生活状态。20世纪的中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民族村落的巨大变化成为风景绘画的主要题材。曾日文是广西本土培养的第一批画家,他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展览,从那个时期起,让中国美术界得以认知广西民族绘画的图式形象。他创作的《壮乡十月》《春晨》把目光焦集在劳作的少数民族女孩身上,劳作的辛勤、收获的快乐、风景的秀美的图式把民族形象表现得鲜活而生动。黄菁是50后的广西画家中绘画风格变化较多、绘画思路较广的画家,他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创作了大批少数民族地域题材的风景油画作品,这一时期,黄菁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在1992年创作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山》中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绚丽”的画面感。他利用各种色彩之间的纯度和明度来表达少数民族少女和大山环境的一种和谐依存关系,把画面的空间压缩,刻意制造平面化、明快、强烈、单纯且带有装饰性倾向的色彩,这是典型的纳比派的绘画语言,强调的是色彩本体的丰富、精准,黄菁的用色就是利用颜料色层的丰富性和可塑性来表现画面色阶的微妙变化。

广西有壮族、侗族、瑶族、苗族等11个少数民族,民族地域广阔、民族风俗多样,经过艺术家们长期地探索研究,广西的民族绘画图式已不仅仅是简单地再现,它体现了艺术家们对民族文化中的朴素美以及民族聚居区风景中的浪漫与深邃的感悟。刘宇一的《耘天》、孙见光的《田头情话》、邵伟尧的《春在田园》、柒万里的《三月街》、谢森的《苗山十月》、黄菁的《苗山春》、刘晨煌的《上学路上》等作品都是广西风景画中体现少数民族图式元素的精品力作,通过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达到了一种生活与艺术的共荣共生,从中展示广西风景的秀美壮丽,也表现出少数民族人性的淳朴和民俗生活原生态的美。在这些少数民族题材绘画作品中,画家们创造出许多具有民族图像内容的个性化图式,这些图示语言大大丰富了中国绘画图式文化的内容,同时也透过这些图式挖掘出深层的民族文化精神内涵,去感受少数民族聚居区风情之美、风景之美。

三、国际地缘环境下的多元文化演进

特定的地缘环境会产生特定的地缘文化,广西地处中国的西南部,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又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南部良港北部湾,首府南宁是东盟博览会的常设之地,是我国面向东南亚的重要窗口,各种文化的交织使得广西的特有文化不仅仅停留在一个中国南部地区的地域文化概念,可以说广西的文化特质是南方地域文化与国际文化汇集的综合体,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既开放又包容的文化体系,加上广西历史文化悠久,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广西的风景油画变得越来越“种类繁多”,对于绘画形式的探索、个性化图式的研究越来越持久和深入。

“八五思潮”之后,中国当代画家的关注点与精神指向更加多元和丰富。与传统风景绘画不同,中国当代风景画家从多维度开启了对风景绘画的文化性、精神性、社会性、生态性以及人性的思考与追问。绘画语言、图式观念以及形式体系的变化、传统风景绘画的方式和精神内涵是否适合当代文化的需求等值得深入分析与体会,传统的表现方法、象征寓意、抽象意味是否能融合于当代“审美范式”的精神性立场之中,更是需要画家深入思考。平面化是当代绘画的一个主要特征,它是将三维或者是多维的物象概括为二维平面的画面,一方面从客观再现物象转向主观表现,起到强化创作主体的主观表达,强化油画材质的特性。在当代的广西的风景油画家队伍中,70、80、90后的年青力量是主力军,吴以彩、廖有才、韦明思、吴志军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中,吴以彩的作品总是充满着曼妙般的诗意,她从当代女性的视角出发,对自然和当代生活的态度,反映了当代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她的作品《象鼻山》使得桂林独有的山水图式仿佛打开一座平行时空,画面中含蓄流畅的线条、魔幻空灵的色彩、反复叠加的色层把象鼻山勾勒出一种“贵柔、尚静”般的美。吴志军的作品则用异域般的浓重色彩去描绘北部湾渔港的景观,借以西方的个性化形式去描绘中国社会的人文场景,体现了他对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时代的一种思考,画面中既有对渔港场景的描绘也有渔民劳作场景的刻画,意境新颖,结构丰富。

当代的风景油画作品的多元性和多样性表明世界风景艺术的生态正在发生转向,也同时证明,绘画图式确实是一座沟通世界、呈现艺术之美的桥梁。广西当代风景油画的生态转向不仅有着突出的特点和面貌,而且油画语言与审美风格样式众多。既有人与自然生存的思考,也有对社会环境变迁的反思;既有探讨“回归自然”生态观,也有关注社会变革的新图像精神;既有实景写生的视觉表达,也有借助影像思维进行的综合呈现。这是一种艺术思维高度自由,多样技术手段交替构建的艺术时代。

结语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风景油画作为文化输出的一种方式,对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绘画的发展要与多元化时代相适应,使得广西当代风景油画必须从自身的条件出发,增强文化底蕴与艺术综合素养,迎接新的挑战与要求。这些对于广西当代风景油画来说,与世界绘画艺术的碰撞与交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总的来说,图式有利于绘画样式的发展与传播,也便于普通观众对艺术风格、艺术形式、艺术流派等的认识与欣赏。英国哲学家斯特劳森的图式定义是“每个物质事物在任何时刻都是以各时代的各种方式与每一时刻的其他事物在空间上联系起来”。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斯特劳森像康德一样,把概念图式理解为对事物存在的一种普遍规定。斯特劳森心目中的图式不是某时某地的某个具体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构成一切事物在任何时空中的存在条件。由此可见,绘画图式具有稳定性和明确的指向性,但同时它也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换而发生变化。

近年来,广西风景油画在全国性的展览中可以说是常客,这些风景油画作品面貌新、题材广,从中能够看到当今广西的油画紧跟着整个中国绘画的步伐,已经进入多元文化融合的多元图式时代,这里面既有绘画的多样性、写意性和现实性,同时也呈现出中国本土绘画的民族性符号和象征性语言,这是广西油画家长期挖掘研究自己的地域特点,坚持广西自己的艺术发展道路所积累的最宝贵财产。回看广西油画发展的这些年,有中国文化复兴的新时代背景、有广西地域人文意识的觉醒,使得我们更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从这些作品中既可以看到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那一份感怀,也看到他们对社会变革及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思,从侧面也体现了广西油画的开放性、多元性,反映出广西油画在现代绘画语境下的审美变革和精神回归。

注释:

*本论文为广西艺术学院科研项目“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风景绘画图式美学特征及传承研究——以广西风景油画创作为例”(Y B 202011)的阶段性成果。

①江怡:《康德的“图式”概念及其在当代英美哲学中的演变》,《哲学研究》2001年第6期。

②李伟琴:《绘画形式美学视域下的中国风景油画图式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9。

③尚辉:《齐白石山水画的地域特征与形式语言》,《齐白石研究》(第一辑),湘潭大学出版社,2007,第74页。

④江怡:《康德的“图式”概念及其在当代英美哲学中的演变》,《哲学研究》2001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图式油画广西
广西贵港
万类霜天(油画)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三)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一)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油画去哪了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荷载图式探讨
油画《惊涛拍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