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吕凤子绘画题材的转向研究*

2022-09-28方大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美术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抗战题材绘画

文/方大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纵观吕凤子的艺术生涯,1938年为躲避战乱流亡至重庆璧山是其绘画题材发生转向的重要时间节点。吕凤子在此阶段创作了一系列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伴随着绘画题材的转向,吕凤子的绘画语言也随之转变,促使其艺术风格进一步走向成熟。

对于抗战时期吕凤子出现这一绘画题材转向的变因,有必要以艺术社会学为切入点,对其身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地域环境、美术环境等多重因素进行分析。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影响艺术发生与发展的“三要素”理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要素。”此书也正是以“三要素”为出发点对意大利、尼德兰、希腊的艺术展开分析。将视线回归到吕凤子身上,若以“三要素”,即“种族”“环境”“时代”三者为出发点,“环境”与“时代”两方面是分析吕凤子绘画题材转向的变因的重点。至于“种族”方面,考虑到本研究局限于本土中国画范畴,故该因素可暂且搁置。

一、风雨飘摇:动荡时代的内迁

吕凤子的前半生主要在江南一带读书求学与教书育人的生涯中度过。江南地区自古经济富庶,文化繁荣,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吕凤子出生于丹阳钱业世家,殷实的家境使本就天资聪颖的他从小就得到良好教育,21岁考入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成为我国培养的第一批美术师范生。毕业后,曾在南京、上海、扬州等地多所学校任职,并于家乡丹阳创办“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对他而言,身处于这样集天时、地利、人和为一体的环境中,无疑是他早期能在艺坛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但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将这一切打破,各地相继沦陷。1937年9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下发《战事发生前后教育部对各级学校之措施总说明》,全国高校开始进行大内迁。同年11月丹阳沦陷,正则女校被日军占领作军火库与粮库。吕凤子被迫带领正则师生一路西迁,最后于重庆璧山重建“私立江苏省正则职业学校蜀校”,1940年又筹办“重庆私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从丹阳历时数月逃亡至重庆,吕凤子一路上目睹了战争的无情、山河的破碎、人民的苦难,他的心理与生理受到极大冲击,这一幕幕的惨状在其内心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

战争导致的时代巨变,使得原分布全国各地的艺术力量也随着高校内迁集中于三大板块:“第一大板块是以延安为中心的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美术;第二大板块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国民党统治区的大后方美术;第三大板块是以上海、北平为代表的沦陷区美术。”吕凤子作为西南地区大后方美术工作者里的中坚力量,在抗战时期先后任正则艺专校长、国立艺专校长、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科主任等职,与当时一同身处重庆的徐悲鸿、潘天寿、林风眠、傅抱石等人为中国美术教育的延续与发展呕心沥血。正因这些艺术家于国破家亡之时的坚守,抗战美术才得以兴起,继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画的进步与发展,对中国画现代转型起到了深远影响。

二、通古达变:绘画题材的转向

全面抗战爆发前,吕凤子的中国画创作更多还是基于明清以来形成的传统文人画体系。吕凤子深厚的文化积淀、扎实的传统功底、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当时书画消费市场的偏好等多方面因素促成了他这一阶段的画风的形成。其艺术生涯前期作品题材丰富且表现手法多样,到中后期则逐渐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画风,将创作重心转移至写意人物画上。通过梳理现存吕凤子的作品,可发现其早期画作在题材上多集中于仕女、高士、野老、松梅、花鸟、山水等,其中以词意画居多。除为数不多的几幅肖像画,与个别如《春色如斯谁爱惜》《写六如诗》《观涛图》等此类暗讽时局的作品外,目前暂未发现有通过画面直接描绘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的作品。

全面抗战爆发后,吕凤子的中国画创作出现了绘画题材上的转向。这一时期他将目光聚焦在身处战火之中的人民身上,创作了一系列现实主义题材的人物画。据《吕凤子画鉴》载,他当时完成了“逃难”和“抗战”两种主题的十余幅作品,但多已散佚。以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的《逃荒》(图1)为例,该作品为吕凤子1949年重画,原稿创作于1938年。此图为吕凤子在逃荒途中目睹人民因战事所迫颠沛流离,身处其中并有感而发。图中的夫妇,乃至背后的孩童皆眉目紧锁,满面愁苦。母亲因连日奔波不得已拄着自制的简易竹拐,父亲肩头竹篮里襁褓之中的婴儿仍在熟睡。此时正值寒冬,草木萧疏,这对夫妇却衣衫单薄,满是凄凉苦楚之意。这不仅是吕凤子自身,而且是彼时全国各地人民逃难的真实写照。现藏南京博物院的《稚子何辜》创作于1939年,该作品描绘的也是一家四口逃难途中的场景。画中男子与老父亲注视着不远处受惊而起的群鸟,男子惊恐地捂住嘴巴,孩童紧紧抱在父亲身上不愿松手,可见炮火已近在咫尺,一家四口危在旦夕。吕凤子在画中题跋“廿八年六月十六日晨起和泪写”,吕凤子此时或许刚从噩梦中含泪惊醒,虽然已到达璧山多日,但逃荒路途中所见所闻在其脑中挥之不去,所以含泪画下此作。此时的诸多力作虽已散失难寻,但据文字记载的画题仍可推想出这些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所描绘的大致内容。如《流亡图》应当描绘的也是身处逃亡中的人民形象;《背纤》应当表现的是重庆江边船埠的纤夫形象;《敌机来也》应当描绘的是“重庆大轰炸”时的现实惨状。这一批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开启了吕凤子为人民作画的新篇章,也使其艺术作品从文人雅趣上升到家国情怀的新高度。

图1 吕凤子/逃荒 67.8cm×127.2cm 1949年

吕凤子在此时出现绘画题材转向的变因,可以归纳为以几个因素:

(一)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是导致吕凤子出现绘画题材转向的直接因素。正如吕去病在《吕凤子画鉴》中的评价:“如果说《庐山云》的艺术性成就是得自‘师法自然’的话,那么这批‘逃难图’的思想成就,就应该说是‘师法社会’,它只有依靠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才能得到。”战争开始后,各地逐步沦陷,国家与人民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吕凤子与群众同为难民,在敌人的战火和轰炸中逃难。此时的社会环境与他早年的生活环境已然不同,动荡的生活引起吕凤子内心情绪的改变,这一幕幕惨剧使他触目伤怀,选择开始用画笔为人民发声,用一系列具有揭露与批判性质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来控诉战争暴行,描绘人民遭受的苦难,吐出心中的激愤。在日本投降后,虽然抗战已结束,但战火早已使人民的家乡满目疮痍,国家与社会伤痕累累。此时的社会环境相较于抗战初期又发生了变化,故吕凤子又创作了《噫,归矣》(图2)《渴望》《以志不忘》等描绘战后残垣以及人民呼唤和平的作品。可见,抗战以来吕凤子的绘画题材是始终与社会环境紧密贴合的。

图2 吕凤子/噫,归矣82cm×38cm 1945年

(二)地域环境

地域环境的改变虽不是造成吕凤子绘画题材转向的直接因素,但这种区域文化对他潜移默化的间接影响是不可否认的。无论是东方绘画还是西方绘画,地域对一个画家甚至是一个画派的形成都起到关键影响,以至于东西方诸多画派都以自身所处地域命名。从地理环境上看,江南地区地势平缓,经济富庶;川渝地区地势险峻,交通闭塞,正如李白在《蜀道难》中对蜀地环境的生动描写:“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从人文环境上看,江南文化底蕴深厚,人民性格温婉内敛;川渝相对文化闭塞,人民性格豪迈直爽。这种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差异,造就了两地不同的区域文化。而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性往往在画家作品上会有不同程度的映现。吕凤子旅居重庆后的中国画少了几分温婉含蓄的江南气息,出现了更多泼辣果断、苍劲有力、抑扬顿挫的用笔。江南区域的文化特质潜移默化中使吕凤子在早期创作中形成以词言志,借物抒情的含蓄表达方式,故仕女、高士、松梅等题材成为这一表达方式的合适载体。而川渝区域的文化特质中的真、朴、放逐渐开始融入其笔墨与性格,间接导致吕凤子将目光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将人民与生活直接作为绘画的题材。这种转变与重庆险峻陡峭的地势特征和洒脱豪放的民风形成的区域文化实际上息息相关。

(三)美术环境

抗战时期社会环境的改变,同时导致当时的美术环境发生改变。西南地区作为战时大后方基地,一度汇聚全国各地的高校师生和美术界名流。在这一特殊环境下,虽然他们所属地域、流派、风格不同,但此时同为战争的受害者,抗日救国成了大家的同一目标。因此,这一时期全国各地的艺术工作者为了鼓舞人民群众、揭露日军丑行、歌颂民族英雄,无论是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漫画等,都将创作主题转移至抗战题材上。各地的美术工作者也踊跃筹办抗战主题展览、募捐、义卖等活动。各界积极参与抗战的精神催生了抗战美术的兴起,形成了当时特有的美术环境。吕凤子作为时任重庆国立艺专的校长,在这一美术环境中自然也深知身负带头参加美术抗战的责任,身体力行带动美术工作者们在此阶段通过作品为国家出力,为人民发声。

三、于家为国:家国意识的深省

抗战时期特殊的时代与环境对吕凤子的绘画创作影响深远,可以说此阶段画面中体现的家国意识贯穿了其一生的创作历程。抗战结束后,解放战争爆发,吕凤子再次因国家陷入动荡满怀忧虑,因此又创作了一批以呼唤和平,抨击国民党政权为主题的作品。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终于重回安定,吕凤子对人民能够重新当家作主倍感欣慰,创作了《送公粮》《快乐的老农》(图3)《且小休》等一大批歌颂共产党、歌颂新时代、歌颂人民幸福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用线流畅轻快、外柔内劲,表现出的是对人民重获安定的欣慰与愉悦之情,与抗战时期顿挫曲折、奇崛辛辣的用笔区别显著。两种不同的用线方式在画面上映射出的是画家在创作时迥异的内心情绪和精神状态。从此时期起,吕凤子画中的人民不再是锁眉撇嘴的愁苦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人民眉舒目展、笑意满面的幸福形象。新中国成立后,吕凤子人物画中的仕女、高士一类题材逐渐减少,描绘人民幸福生活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人民成为吕凤子艺术创作源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对象,家国意识深深根植在他心中。

图3 吕凤子/快乐的老农68cm×34cm 1951年

在经历抗战时期的创作转向后,吕凤子深刻意识到艺术要服务于人民,教育更是如此,唯有教育才能兴国。所以回到丹阳后,他马上又投身于教育事业,在废墟之上重建起被毁的正则学校。正则学校办学以来,一直秉承着男女平等、为民办学的精神,正如吕凤子所言:“办正则学校,不是为做官、为名利,而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教给人们‘美’,为民办学。”吕凤子说自己一生做了画画、教书、办学三件事,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将这句话讲得更为具体:吕凤子的一生都在为人民画画、为人民教书、为人民办学,他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人民,也献给了国家。

结语

回望抗战以来吕凤子的绘画艺术,时代与社会的巨大变革使其绘画开始与人民紧密贴合,源于人民且服务于人民。这种题材上的转变,并不只体现在吕凤子一个人身上,这在经历了抗战内迁这一特殊时期的诸多画家身上具有普遍性。抗战美术对各个画家的艺术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以至于他们后期的艺术风格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以吕凤子为代表的这一画家群体促进了抗战美术的形成,更推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物画的发展,现如今的主题性创作热潮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次抗战期间的群体性绘画题材转向。因此,为了推进中国画在新时代中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国美术史上这一重要转折时期进行分析研究则显得尤为必要。

注释:

①丹纳:《艺术哲学》,中国友谊出版社,2017,第6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教育1》,江苏古籍出社,1997,第4页。

③黄宗贤:《大忧患时代的抉择·抗战时期大后方美术研究》,重庆出版社,2000,第36页。

④吕去病:《吕凤子画鉴》,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第19页。

⑤寿猛生:《百年巨匠一代宗师吕凤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6,第100页。

猜你喜欢

抗战题材绘画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