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阈下地理与信息提案写作研究
2022-10-26蒋少卿
蒋少卿
(江苏省常熟市中学 江苏常熟 215500)
2021年7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秘书处联合开展了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都积极参与了此项活动。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时代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并把“突出德育实效”放在“五育”中的首位。基于上述要求,笔者开设了校园社团课“地理与信息提案写作”,开启了“五育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索。
一、课程理念
(一)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五育融合”强调“五育”在学科教学中的融合,在地理课堂中如何真正落实德育呢?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在“地理与信息提案写作”课程中,教师既能挖掘地理学科教学的知识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落实德育。
(二)认识信息提案
什么是信息提案?信息提案的全称是社情民意信息,它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常用载体。社情民意信息以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反映问题迅速及时的特点,赢得了政府机关特别是人大、政协的青睐。它抓取现实社会的某一热点问题,特别是民生民计问题,及时向政府提出改进和发展建议,是政府领导部门了解情况、作出决策的重要途径和依据。社情民意信息大致分三类:信息、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一般是针对社会上广泛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提出建议或意见。提案一般是某地区提交会议(政协会议)讨论决定的建议。社情民意一般是视角比较小的民生问题,如提出某地修建公共设施的建议。
(三)地理学科与信息提案相融合
地理学科与信息提案有什么关系呢?可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一点,可以以下列试题为证,2021—2022年高三扬州期末检测中试题:“简述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沪苏浙皖共建优质、绿色化工产业园的主要措施。”2021—2022年高三无锡期末检测中试题:“说出西吉县的马铃薯脱贫策略对我国农村脱贫的启示。”2021—2022年高三苏州期末检测中试题:“苏州市内遗留较多的老厂房、旧仓库和历史街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请你借鉴上海的经验,说明苏州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性开发措施。”2021—2022年高三苏北四市期末检测中试题:“推测图示地区为实现绿色奥运在改善大气质量方面采取的措施。”2022年江苏省地理高考25(3)题:“为进一步推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建议。”虽然这些都是地理问题,要求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去分析解答,但是这些问题都隐含了某些地区当前存在的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并要求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这和信息提案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可以从信息提案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在信息提案方面进行长期的研究、思考,那么这些地理试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何开展实施社团活动课“地理与信息提案写作”呢?
二、课程实施
(一)了解学生学情
在社团课上,通过学前调研发现学生对信息提案知之甚少,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缺乏对信息提案的认知
2021年7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秘书处联合开展了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从苏南某校来看,学生报名人数寥寥无几。在学校调研中,对提案一无所知的学生居然达到94.7%,剩下为数不多的学生也只是对提案知道而已,不会撰写,更没有参与过撰写,因此,学生对于提案的认知度是比较低的。
2.学生缺乏社会敏感度
在指导学生撰写提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不会选题,对于一些社会现状并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缺乏主动关注。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度比较低,这也成为学生撰写提案的“拦路石”,没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是无法写出优秀提案的。
3.学生缺乏提案的思维能力
当学生认识提案,并能够正确选题之后,笔者却发现学生在撰写过程中缺乏提案的思维能力。平时的语文写作方式和提案的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提案的撰写需要通过表象分析解剖问题的症结,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合理建议。因此,学生写出的提案不够深入,只是泛泛而谈。
(二)指导信息提案写作
通过几节课的课程介绍,学生对信息提案有了初步的认识,下一步就是指导写作。
1.选题
信息提案撰写内容多为社会问题、热点话题等,而该社团是基于地理学科的,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应侧重地理学科方向,部分选题如表1所示。
表1 信息提案写作选题举例
(续表)
选题时应注意,首先,应该要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话题;其次,要选择小切口的问题;再次,需紧扣地理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学以致用,信息提案才能更完善。
2.撰写
选好题之后,教师需要让学生对此类问题展开调研,之后写作。信息提案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当前背景、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当前背景”需要简明扼要地阐述当前某种社会现象;之后引出问题,并分析问题症结之所在,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信息提案的写作思路与地理问题研究如出一辙。一般地理问题都会给出情境材料,然后针对情境材料分析问题,最后提出措施。因此,长期进行信息提案写作的学生就是在培养地理的综合思维,其对地理现象的敏感度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超出普通的学生。笔者对社团的学生进行统计,经过一学期的社团活动,他们的地理学科成绩较之前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也高于普通学生。
(三)案例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社团活动课,学生撰写的信息提案日渐成熟,现挑选两个案例。
1.案例一:禁止使用带土商品草皮已迫在眉睫
是针对当前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对草坪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多,引发种植草坪带来的一些生态及生产问题。问题提出之后,学生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想到问题症结:如带土草皮会导致耕地减少、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影响下渗、粮食减产、土壤污染等。经过学生的前期调研和对调研素材的整合,最终将问题归结为三点:破坏耕地耕作层、增加排涝抗洪压力和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在“提出建议”部分,学生针对上述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提出退草还田、选用新技术栽培草皮、选用替代品、多种经营、植树造林等建议。经过学生反复修改和整合,最终确定的建议为: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研发草皮无土栽培技术和优化农业结构。确定了信息提案的框架,学生就能继续细化相对应的内容,最终完成信息提案。
该案例为学生提供了研究土壤、土地及农业生产的情境体验,让学生深度思考农村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如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让学生敢于正视不当的生产活动,及如何合理应对,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案例二:“插花式”城中村就地改造现象应引起重视
这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化问题,“插花式”是城中村改造中的专有名词,即城中村中部分房屋早期已经翻建,但仍然保留老旧房屋的城市化现象。为什么城市化进程中会出现“插花式”城中村?该现象会引发什么社会问题?为什么这些问题未得到及时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学生普遍认为,城中村脏乱破差,影响城市形象,并且房屋破旧,多为危房,会引发倒塌、火灾、治安问题等,建议全面重新翻建,但实际操作却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学生研究之后开始前期调研,最终研究发现,最主要的原因居然是政策不允许推翻改造。虽然情况复杂,但是“插花式”城中村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和治安问题,改造迫切性强。学生通过前期调研发现了很多现实中的问题和困难,最终提出建议:进一步完善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合理规划城中村整体改造、加强城中村的消防安全和基础设施建设。
该案例是针对城市化问题的治理提出的建议,学生对城市化问题不陌生,但是在生活中并没有切实感受到城中村的一些问题。他们通过前期调研和后期分析,对城中村问题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对一些社会问题善于发现,敢于质疑,趋利避害,迎难而上,培养学生这样的品格是难能可贵的。
三、反思与改进
通过一个学期的社团活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撰写信息提案的方法和思路,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不太敏感,不太善于发现社会问题,没有强烈的信息提案撰写意识,因此,还需要多思多练。其次,学生在选题时比较狭隘,不能抓住问题核心,因其所具备的知识、信息有限,认识不够深刻。最后,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还不够深入,主要是学生的心理年龄较小、社会阅历有限,所提建议比较浅显、片面。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首先,长期开展信息提案写作课程。长期写作能够让学生得到浸润式的思考和练习,提升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培养其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能力。其次,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很多社会问题可以通过地理视角,结合地理学科思维等方式方法,全面、深刻地认识社会问题。最后,加强学科和德育的融合。不仅地理学科,其他学科的融入更加能够有助于学生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建议加强大阅读、大融合,强化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提升政治修养,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完成信息提案的写作。
《意见》强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要“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学生参与信息提案的写作既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又是一项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从最直观的层面,可以帮助学生对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有更具体的了解,同时,也在无形中传递和强化社会常识和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是众人之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另外,中小学生的信息提案,其内容、价值或许还在其次,关键是提案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公共生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一份提案,从确定研究主题到阅读文献资料、熟悉政策、敲定提纲,再到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文稿写作、取舍等,涉及多方面的能力培育,有助于将德育真正落实到位。同时,以地理学科为基础,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社会问题,可以让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幸福感,让学生能够更爱学地理、更会学地理、更会用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