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背景下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
2022-10-26徐志华
徐志华
(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学院 上海 202150)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共计18个基本要点(人文积淀、人文关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真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1]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核心素养的培育已成高中各门课程教学目标与评价的核心内容。2020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学科课程标准(2022年版)。至此,中小学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2]各学段核心素养的内涵均有了清晰的界定,如表1所示。
表1 中小学思政课学科核心素养
(续表)
从逻辑推演上看,教师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者,不仅应当具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18个基本要点,还需要具备更高的素养要求以及指导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相关技能等。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相较于其他学科教师而言,有其独特的学科性和教育使命。在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新课程、新教材(简称“双新”)实施中,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又该如何提升核心素养?这是有效推进思政课“双新”实施必须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一)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颁布和实施,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行动指南。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二者同步交织又相互激荡。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全球影响力的持续增强,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理论、宣传中国思想成为进一步提升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全球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重要内核,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发展进步提供中国精神,注入中国价值,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更是每一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所肩负的使命。研究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并不断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才能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才能进一步优化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5]
(二)思政课一体化推进的必然要求
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6]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从初高中思政课核心素养内涵来看,“政治认同、法治观念(意识)”尽管在名称上一致,但各学段要求是不一样的;虽然“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培育着重在义务教育阶段,“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着重在高中阶段,但思政课核心素养的培育应该是一个整体,不能机械地、人为地分学科、分学段割裂,而应该是需要螺旋上升、循序渐进地培育,甚至是长程化、终身培育。因此,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需要一体化推进和实施,这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立场上,打破学段、学科壁垒,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三)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讲好中小学思政课,引导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每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7]目前,不少中小学校严格按文件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还存在较大差距。以笔者所在区域为例,中小学校在编在岗专兼任思政课教师408人(2021年9月统计数据),小学、初中思政课兼任教师占全区思政课教师总量的72.1%;小学兼任教师284人,占小学思政课教师的92.5%,初中兼任教师10人,占初中思政课教师的14.5%。114名专职思政课教师中,党员占比34.2%,研究生学历占比7.9%,近三年新入职的专职思政课教师占比4.4%,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13.2%。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前区域内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有两个最为突出的特点与问题:第一,非思政专业的兼任教师占比大,教师队伍稳定性差、流动性大,影响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性;第二,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年龄偏大,教师队伍的活力、干劲不足,这对“双新”推进以及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提出巨大挑战。因此,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二、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探索
(一)核心素养概念界定
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人所必备的素养是有差异的。同样作为教师,因存在学科差异,不同学科教师所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在界定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之前,需要厘清公民素养、教师基本素养、思政课教师素养三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教师首先是公民,必须要具备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素养;作为教师需具备教师素养;作为思政课教师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必须具备思政课教师素养,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公民素养、教师基本素养、思政课教师素养之关系图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教师。随着“双新”的不断推进,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要从原来的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要从对学科学习内容的关注转向对学习过程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关注,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思政课教师素养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不应该是教师素养的“大杂烩”或是分散的“孤立点”,而应具有学科的独特性、整体性和联动性,且应结合时代发展,在社会实践中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丰富且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
鉴于此,笔者认为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和目标,所应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铸魂育人的关键能力。
(二)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
通过分析有关“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方面的文献发现,目前关于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中小学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师核心素养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开展,如欧阳芬等提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师素养构成”。二是对构建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体系开展研究。这些研究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小学教师执业标准以及“四有”好教师标准等融合,构建中国教师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三是以“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为主题的研究,绝大多数是高校的研究,涉及“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寥寥无几,且对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特有的核心素养凸显不足。如吴洋从价值素养、能力素养和行为素养三个维度建构含政治信仰等七大方面的中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模型,如图2所示。这一模型学科性、政治性方面素养略显不足,如“模范教师”这一行为素养,这是作为教师的普适性价值与行为追求。
图2 中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模型[8]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和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的“八个统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小学思政课程内容与育人目标等,可以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以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三个维度,构建以思想道德为首的九大方面核心素养,具体细化为含理想信念在内的36个基本要点,如表2所示。
表2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内涵
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研究并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其核心就是为了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有着显著的政治性和特有的育人目标,其核心素养内涵的核心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1.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之维度
基于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结合思政课特有的学科属性,融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与思政课最密切相关的育人目标,笔者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之维度,着重从“思想道德、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三方面构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思政课如何让学生“真信、真听、真用”,首要和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我们的思政课教师要“真信、真讲、真用”。所以,想培育什么样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首先也必须具备这样的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育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因此培养具有最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使其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修养”,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具有真挚深厚的“家国情怀”,这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所肩负的铸魂育人使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立德树人”不仅要坚持德育为先,也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具备“健全人格”,懂得“珍爱生命”,树立“自律意识”,弘扬“崇尚劳动”的精神并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学会健康生活;培养学生成为社会的人需要树立“责任意识”,主动融入“公共参与”,自觉维护“国家安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履行“责任担当”。这些都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所肩负的教育责任担当,也是思政课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
2.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之维度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立足于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要”和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的“八个统一”,依据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笔者在“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之维度,着重从“科学精神、广阔视野、践行学习”三方面构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
思政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们的实践。“科学精神”所包含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辩证思维、逻辑思维”方法都是科学思维方法,是高中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作为思政课教师也应该具备这方面的核心素养。“广阔视野”是思政课教师“六要”之一,不仅需要教师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更需要有“课程思政”的大视野,坚持发挥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实现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统一”之要求,作为思政课教师在“践行学习”核心素养方面,要坚持以“正确三观”引导学生,在不断学习“形势与政策”、增强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基础上,讲深、讲透、讲活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在“实践创新”中促进教师发展,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3.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之维度
在“适用未来社会发展”这一维度,笔者主要从思政课教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出发,采撷新时代走向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文化自信”“法治意识”“生态文明”三方面素养来构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首先树立“文化自信”,即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才能增强思政课深厚的育人力量。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树立和践行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文化”,才能从小培育学生的民主精神,坚定中国人民的民主自信,推动中国的民主之路越走越宽广。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讲好更要践行,要做“尊法守法”的好公民,运用“法治思维”“善用良法”来捍卫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推动“绿色发展”和国家“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
三、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提升实践
(一)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
以往,中小学统编思政课教材、统编三科教材的系列培训都是分学段、分学科开展,学段、学科壁垒阻碍了各学段、各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很难形成一体化的视野去研究共同主题下的教学衔接。近两年,笔者所在区域通过“中小学思政课(统编教材)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研究”“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一体化教学”“中小学思政课‘党的领导’一体化教学”“区域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生态教育探索”“中学统编三科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等“教—研—训”一体化教学展示与培训课程设计,让参训的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聚焦“同一主题”,为教师厘清小学、初中、高中的思政课教材内容,比较并制订螺旋式上升的学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学科核心素养的进阶式培育,不仅打破学段壁垒,实现思政课教育纵向贯通衔接(思政课各学段之间)和横向协同共育(思政课与其他学科之间),更拓宽了思政课教师的视野,推动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叠加式地最大化发挥思政课的政治引领与价值引领作用,提升了教师的核心素养。
(二)以“三联动”推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提升
首先,通过“三联动”,即课程、教材、课堂联动,区域、学校、基地联动,教研、科研、培训联动,努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学段共连、内容共生、教学相长、研训相通、资源共享、机制相融的区域思政课一体化发展格局,推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其次,通过成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联盟,借助三个学段的研究实验基地,依托高校资源,长程化、一体化设计研究主题和内容,做好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的数据跟踪,真正让研究得以落地与转化。最后,通过建立区域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与实施的体系,来打造一支优质的中小学思政课“教—研—训”一体化团队,集教学研究、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师资培训为一体,让优秀的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引领区域思政课发展,推动区域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提升。
(三)分类、分级、分段建好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提升档案
首先,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做好上岗前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培训,做好思政课教材教法培训工作,培训合格后方能任教思政课。其次,对专职思政课教师也要分类、分级培养,建立核心素养提升的成长档案。对职初和青年教师,要以新课程、新教材的改革创新以及中高考综合改革的要求来培养,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让他们成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鲜血液和主要推动力;对骨干教师队伍,要从打造学科精品示范课、建设课程资源、研究中高考思政课命题与评价、提升教师核心素养等方面来重点培养;对年龄偏大的教师群体,要用兜底和最基本、最核心的规范要求来培训,为其提供学科教师核心素养的持续优化培训,以保证新课程、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规范落实。再次,有序实行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校际流动和校外特聘教师制度。针对思政课薄弱学校、缺编思政课教师的学校,通过有序的校级之间、跨学段之间的柔性流动,来盘活区域思政课教师资源。此外,还可以聘请本地区党政干部、社科理论界专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负责同志以及各行业先进模范、英雄人物等定期到中小学讲课或作报告。最后,还要不断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准入要求,建立退出制度。根据区域、学校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等现状,以及促进区域、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的需求,有计划地引入符合思政课未来发展方向的专业教师,让政治立场坚定、为学为人表现良好、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充实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
“双新”背景下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事关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思政课改革创新以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教育使命。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作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基于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立足于“双新”背景下的世情、国情、区情、校情、学情,才能上好思政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