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德语教学中单元大任务探究
——指向“思维品质核心素养”的培育

2022-10-26陈航飞

教育参考 2022年5期
关键词:德语措施素养

陈航飞

(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 上海 200065)

一、引言

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德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作为国内第一部中学德语的指导性文件,给德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其中提出了中学德语教学的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思维品质”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思维的训练,学生能够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和大任务,将教学内容、目标、任务、情景有逻辑地整合在一起,以学生为主体,带领学生通过真实情景,完成核心素养的培养。但由于国内还缺乏中学德语的统一教材,现行的教学中对大单元设计、真实教学情境创设和通过大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还缺乏研究。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探究如何通过单元大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核心素养。

二、“思维品质”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密切。早在18世纪,语言学者就开始了相关的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语言相对论,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过程。本杰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曾在Sprache-Denken-Wirklichkeit一书中指出,语言不仅是思想表达的工具,而且会形成思想本身,成为个人思维活动的指导和模式。虽然语言无法决定思维方式,但是它却影响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

思维发展和语言学习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在德语学习过程中,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普通高中德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思维品质”进行了如下的阐释:“能在母语思维的基础上,运用外语思维,获取多元视角,丰富认知体系,进行联系、比较、批判、反思,形成创新的思维品质,具体指德语思维能力、多元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德语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在对母语和德语及其他外语进行翻译、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丰富思维体系,从而运用多元视角进行质疑、分析和判断,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提高用双语或多语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思维品质”有三个二级素养,即德语思维能力、多元思维方式以及创新思维方式。德语思维方式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德语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的严谨性和缜密性;多元思维方式要求学生借助母语或其他外语思维方式,形成多元思维方式;创新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丰富思维体系,通过形成新思想和新思维来解决问题。“思维品质是由个体的多语能力而形成的视角和思维以及观察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特有方式。”[2]

三、基于“思维品质核心素养”构建单元大任务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大任务设计,是指以话题为导向,通过重构大单元教学,使得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再是松散的、独立的知识点的记忆和技能训练,而是强调知识学习是从理解到应用的过程,是倡导以“行为导向”的认知教学模式。大单元以“大观念、大任务、大项目和大问题”[3]等为中心设计整体的教学,更符合逻辑,更好地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此外,“大任务”基于真实的情景,真实的情景将课程的知识和生活相关联,有助于学生通过在真实情景中运用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在真实情景中实践习得核心素养。

因此,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教师可以设计带有问题性质的场景,让学生通过学习、思考和行动,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创设的原则包括真实性原则、生活化和社会化相连原则、接近性原则、合作性原则以及冲突与和谐统一原则。其中生活化和社会化相连原则,强调创设和学生生活相关的情景,引起学生兴趣,同时要和社会生活有一定联系,让学生处于真实社会大环境,使他们在锻炼德语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联系、分析和思考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建构单元大任务的策略

(一)基于课程标准,确定主题

《普通高中德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规定,高中阶段必修课程主题内容要围绕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事物展开,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和思考与环境保护、社会和国家发展相关的主题,增强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4]主题内容由五个方面构成,其中包括“科学与自然”。在这个主题课程中,学生要了解科学发展历史和技术创新,教师要引导他们关注科学发展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方面的内容旨在以科学精神感染、影响学生,引导他们尊重科学,关注中国和德语国家的环保理念、行动和组织以及各国在这些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更深入地激发他们对人与自然及环境关系的思考、对美丽中国的憧憬,增进他们对中国和德语国家科技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及其对全球生态安全所作贡献的了解,促进他们参与到美丽中国的建设之中。”[5]

以单元“气候变化”为例,不仅符合课标对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主题内容的要求,同时也是时下最热门的社会话题。在国内高中德语教材空白的情况下,笔者基于国情,借助引进的德语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旨在引导学生从科学角度了解气候变化现象,理解中德两国环保理念,关注治理气候变化的组织,关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所作的努力,并最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基于主题和学情,确定单元大任务

高二的学生从预备班开始,便将德语作为一外学习,已经学习了6年,基本达到了欧洲语言共同框架标准的B2等级,即学生“能够描述、评价自己和其他社会群体的观点与行为”[6]。根据《普通高中德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业质量水平进行对标,学生基本达到G3水平,在思维品质方面,学生能够“总结所搜集资料中的重要信息及社会背景,也可提出认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发挥多元视角和多语思维能力的优势,开始尝试设计符合社会需要的实践话语活动”[7]。此外,学生关注社会话题,并参与讨论,对解决问题也跃跃欲试,乐于和同伴合作学习,一同讨论并解决问题,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本单元大任务是以“如何减少碳排放”为议题开展一次上海气候会议。3—4人为一组,一共分为4组,分别代表政府、工业、环保组织和普通市民。每个小组从各自角色出发,分析和讨论减少碳排放措施在上海的可行性,相互听取建议,对措施进行修改并提出其他创新措施,最后制定减排措施的计划。活动设计基于以下三点考虑:①小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互评互鉴的能力,在交流中增强创新思维品质。②活动是真实的社会性情境,学生扮演不同社会群体,代入感强,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多元思维。③会议是不良结构的话语活动,开放性强,没有套路和唯一的标准答案,可以促使学生畅所欲言。

(三)确定教学逻辑,整合教学内容

为逐步推进主题,笔者根据以下逻辑设计大单元的教学内容:①了解因果,拓展知识: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子任务是拓展性任务,要求学生收集并交流引发气候变化的其他因素以及造成的影响。②收集措施,分析合理性: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收集个人环保措施,反思措施的实用性,并完成议论文写作。除了个人的措施外,学生通过阅读和听力,了解德国和环保组织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③反观上海,培养创新意识:学生通过Fridays for Future运动,了解该运动对德国政府提出的减排要求,最后反观上海的情况,提出适合上海的减排措施,具体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气候变化”大单元教学内容

五、教学成果

单元话题导入部分实现了三个重要功能,激活了学生的词汇和表达,教师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介绍了召开会议的缘由和会议进程。此外,学生通过投票选出无争议、直接写入减排计划的措施,未写入减排计划的措施将会成为会议讨论的重点,为措施讨论提供素材,打下基础。

在活动展开部分,学生能够从上海社会现状出发,就投票结果给出理由。学生能够关注到上海在交通方面取得的进步,例如地铁线路的扩建和新能源公共交通的使用。学生还关注到了中国在环保措施上的特色,例如支付宝的蚂蚁森林项目。此外,在会议中学生受德国的社会服务的启发产生了创造性的想法,即鼓励高中毕业生利用高考后的长假期参与环保活动,例如植树活动。

在操练环节,学生从角色利益角度出发,探讨减排措施在上海的可行性。讨论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亮点。

学生能够相互倾听,并对其他意见给出反馈。在讨论二氧化碳税时,“市民”,特别是开车通勤人员对“政府”提出的将二氧化碳税的征收扩大到交通提出了反对,认为这会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政府”表示理解,也考虑对二氧化碳税起征点进行调整。“环保组织”对于工业二氧化碳税过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为废气过滤所作的努力,也希望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

学生能够关注生活,基于真实生活现象讨论问题。“环保组织”和“市民”对于“政府”对购买电动汽车赠送牌照的措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环保组织”指出,部分消费者钻政策的空子,购买油电混合车,只是为了避免购买上海牌照的高额支出。“市民”则指出城市基础设施还有待改善,过少的充电桩会对电动车推行造成困难。

学生能够多角度看待事物的利弊。“工业”认为禁止SUV的措施过于激进,并能够利用消费和经济的关系,指出汽车生产对经济的重要性,提出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不能忽视环保措施对经济的影响。此外,参会代表指出SUV油耗较高这一缺点,但也没有完全否定了SUV的优点,“市民”指出其座位对于老年乘客较为友好的事实。

学生能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有创意的点子:例如“工业”代表想在产品包装上印上绿色图章,利用消费者对市场的影响力,从而达到环保的目标。

在活动操练阶段,学生着眼角色利益的同时,学习如何相互倾听、相互尊重,在此基础上批判性地做出判断,对措施进行改进,从而促使自己反思,生成新的措施。学生也通过这次气候会议增强了环保意识。

在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减排措施,再次明确减排措施的大方向。通过总结,学生能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归类,并且能够将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其他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中,对思维的锻炼具有长远的意义。

六、实践反思

“大任务”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整个大单元的设计和子任务的铺垫。本节课讨论氛围浓厚,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发言积极,基本实现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通过新颖有趣的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好奇心,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将语言运用和问题解决相结合,从不同群体立场出发,在活动中倾听、反馈和改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学生在讨论中还能产生创新的想法,这也符合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本节课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单元大任务达成度量表,若有量表,学生便可以通过其从多维度进行自我评估,完成大单元教学闭环。

猜你喜欢

德语措施素养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