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对分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
——以高职学前教育学为例

2022-10-26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吴水青

广东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小组讨论教学效果

文/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 蒋 铮 吴水青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推出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主要集中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三个文件里。这些文件充分肯定了高职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作用,对高职院校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梳理,对其发展的历史机遇进行了科学的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其中明确提出需要对传统课堂进行“课堂革命”,与时俱进推进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需求型人才。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旨在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偏重于研究宏观指导学前儿童教育的理论及其一般教育活动规律等问题,是一门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抽象性特点的核心课程。[1]但目前在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以教师为主导、课程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教师难以把抽象化和概括化的理论知识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导致学生兴趣不浓、学习效率低,大大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内化核心知识和核心素养的能力,同时为满足《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幼儿园管理条例》等法规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出的专业要求,以改革职业教育和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笔者及其教学团队利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课程的传统授课模式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并采用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对分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以期通过实践研究,能为后续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探索

“对分课堂(PAD)”教学模式是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提出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时间的对分,即把一半的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知识的讲授,另一半课堂时间交由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即将“讲授型课堂”与“讨论型课堂”相结合,同时兼顾了教师和学生两方的心理诉求,符合教育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充分调动了教育教学活动中两大主体的积极性。[2]具体来说,该模式把课堂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见图1):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也可以简称为PAD 课堂。在讲授部分,教师只有原来课堂时间的一半,只需要精炼地给学生讲授知识框架、学习目标、章节的逻辑结构以及该章节与书本其他章节内容的相关性,目的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告诉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以及怎么学。在内化吸收阶段,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进行阅读、复习、独立思考以及完成作业,为下一步的深度讨论做准备。在最后的讨论阶段,教师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该讨论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包括小组对作业进行讨论、教师抽查讨论结果、自由提问以及教师总结。自2014年首次实践对分课堂以来,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已经被广泛认可,并大规模的传播,被应用到不同类型的科目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笔者及其教学团队选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前教育学》教材,在2021级学前教育专业3个教学班中进行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每班人数40人,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4人为1组,每班共10个学习小组。该课程主要面向大一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但由于新生开学时间晚,且有两周军训时间,总课时共计24课时,故采用“当堂对分”的教学形式,教师用25分钟时间精讲知识框架、学习目标,学生花20分钟内化吸收,之后进行35分钟的小组讨论,即对分课堂的三阶段都在同一堂课内完成,能够更大程度提高对分课堂的效率。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由巴尼·格拉斯(Barney Glaser)和安塞姆·斯特劳斯(Anselm Strauss)最早提出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4]其宗旨是在系统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理论框架,从上往下对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该理论要求研究者不事先进行假设及逻辑推演,而是要以经验事实为依据,对资料进行逐级登录,不断比较资料与资料之间的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发展理论性概念,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归纳得出理论,且理论必须可以追溯其产生地原始资料。扎根理论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具体步骤如下:(1)开放式登录:从系统收集的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并加以命名;(2)关联式登录: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3)核心式登录:系统分析已发现的概念类属后归纳形成核心类属。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目的抽样方法,在3个教学班中各选取10名全程参与对分课堂教学并愿意充分反馈真实感受的学生,对30名受访者(见表1)进行编号,深度了解其对“对分课堂”的看法。

表1 受访人基本信息

(三)研究过程

访谈由3名访谈人员完成,采用半结构式问答方式,以自然条件下一对一的面对面访谈或焦点小组形式,进行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深度访谈。访谈提纲的基本框架如下:(1)内涵:您是如何看待对分课堂的?(2)对比:与传统课堂相比,您认为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怎么样?(3)影响因素:在对分课堂中,您认为学习过程和效果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4)问题:您认为对分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哪些问题?(5)建议:您觉得可以通过哪些举措提升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实际访谈中访谈人员会根据访谈对象的回答进行灵活拓展,访谈结束后在逐字转录的基础上,对访谈者的口头叙述进行了“标准化”的文本转化处理,即删除口头语、无实质意义的重复语句。

根据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研究者将数据编码分为三个阶段:

1.开放式登录:研究者针对30份经过文本转化处理的访谈资料,采用逐句方式进行初始编码,获得概念类属。例如针对“我觉得比传统课堂好很多,对比其他老师的课堂,他们都是自己讲,学生参与很少。这种课堂是你们(老师)给我们问题,我们自己自主思考,能够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巩固该章节的知识,感觉当堂课就能消化该节课的知识,不会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大家都是等期末考再复习,这样知识堆积太多了,而且抱佛脚啃下来的知识也不能长久记忆。并且这种课堂还会让我们自己讨论,讨论过程中能够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能从其他人的回答中收获知识。”这个文本,其概念类属包括:学生参与度、独立思考能力、复习方式、重难点把握、吸收知识、知识记忆、交流表达能力、团队作用等(见表2)。

表2 开放式登录

(续表2)

2.关联式登录:研究者通过梳理第一阶段的25个初始概念类属之间的相互关系,合并归纳为7个副范畴,整合出3个具有更高抽象程度的主范畴(见表3)。

表3 关联式登录

3.核心式登录:研究者基于关联式登录确定的主范畴,选定核心类属,将各个范畴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建构了高职对分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模型(如图2)。

研究者使用预留的3份访谈资料完成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显示除已有的3大主范畴和7大副范畴会影响对分课堂教学效果外,并未发现新概念或新范畴。因此,影响对分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已被充分挖掘,该理论已通过饱和度检验。

四、提高对分课堂教学效果的措施

对分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时兼顾了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在本次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表明,有三方面因素会影响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分别是学生个体、小组团队和教师因素。针对这三大影响路径及本教学团队在对分课堂实践中的经验,研究者提出以下提高对分课堂实施效果的建议。

(一)转变学生学习态度,树立课程学习信心,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对分课堂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其中的内化吸收和小组讨论两个阶段需要学生的自主积极参与,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许多刚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早已习惯了“老师占主导”“一切学习任务由老师安排”“老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他们更多是被动地学习,茫然地接受,这种较为消极的学习态度与习惯让不少学生逐渐丧失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清晰有效的表达能力。根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具有高层次思考能力的人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认识和领会,还应该学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知识。因此,学生要改变以往较为被动的学习态度,对于教材的内容和教育问题要主动去思考,在一次次的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想学、乐学、会学的品质。学生还可在小组讨论的自由氛围下,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在教师精讲章节知识框架和重要概念时,学生应认真学习教师的思路和知识逻辑,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的归纳整合能力。当然,提高学习能力仅依靠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的力量不可忽视。教师应充分分析学生学情,了解学生对专业及本课程的认识,通过结合案例、图片、视频等多种生动的形式,使学生发现并体会本课程的有用、有趣之处,提升课程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制定符合其发展水平的学习目标,并在学生努力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予以帮助。另外,意识影响行为,一旦学生对自我学习层次形成错误定位,可能会导致灰心懈怠的学习行为和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增强课程学习的信心。

(二)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优势,提高学习效果

小组讨论是对分课堂的核心,也是对分课堂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在教师讲授环节中掌握基础知识,把握重难点,而后需要自主完成“亮考帮”作业,并参加小组讨论,受朋辈压力影响,小组讨论时学生会更加认真主动,能促进学生将学习成果内化。但对于鲜有小组讨论经验的高职新生来说,这是一个难题。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征、人际交往倾向与水平、学习能力等特点,合理进行分组,使每一个小组都有活跃的学生,激发小组其他成员的积极性,以解决“有些成员不发表观点”的问题。其次,营造宽松、自由的讨论氛围,不给学生的讨论设置过多的限制,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鼓励每一位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再者,教师可在学生讨论时,在旁观察,必要时可加入学生的讨论,担任引导员角色,调动小组成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投入所有的精力到小组讨论中,关注学习任务本身。最后,除了组内的讨论与交流外,学生还需要加强组间的支持与合作,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课堂氛围。

(三)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在对分课堂中,教师需要明确自身定位,即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而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在讲授环节,教师要讲清基本框架,注重详略得当,重难点突出,同时要把控任务问题的难易程度;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环节,充当脚手架,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要善于运用发现法,把当前所学的内容与已知的事物相联系,故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时,可以引导其结合生活实际或已有知识经验来理解与分享教育理论问题,启发学生去探寻教育现象及其背后的规律,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此外,教师需要对课堂过程进行合理把控,注意时间分配和班级纪律。好的教学少不了有效的反馈,及时、高质量的反馈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在对分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第一时间的正向反馈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也能够培养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为后续课堂活动的顺利展开铺平道路,实现教学最优化。

五、结语

国家正大力提倡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方式[5],而课程改革是提升职业教学质量的关键。研究者采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方式对高职理论课进行了课程改革,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探索了影响教学效果的三大路径,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和建议,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小组讨论教学效果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德育教学效果——立足曾国藩修身齐家思想的教学实践探索
小组讨论法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窘境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课堂小组讨论1+1模式教学应用
试论如何处理好历史课堂小组讨论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效果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