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的策略研究
——以湖北省高职院校为例
2022-10-25陈玲王婷
陈 玲 王 婷
(湖北开放大学/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教育部、财政部于2019年4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以下简称“双高计划”),为高职院校提升国际化水平明晰了发展任务,即“引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1]。各行各业对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交流能力的高素质技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趋迫切,职业教育国际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趋势。作为人才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是院校推进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双高计划”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开发国际标准课程体系、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承接中资企业海外员工培训、建设一批鲁班工坊等具体目标都需依托于创建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沟通能力和国际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从根本上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实施“双高计划”的保障[2]。本文以湖北省高职院校为群体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湖北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现状,分析诊断制约湖北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水平提升的共性问题所在,并提出在“双高计划”建设的大背景下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策略。
一、湖北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现状
师资队伍国际化是衡量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外在表征之一。其基本内涵有四个方面:教师素质国际化、教师资源配置国际化、人才竞争和合作国际化、教师队伍管理国际化[3]。作为院校而言,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教育背景的国际化、师资结构的多元化、师资队伍的多国化、国际学术交流的常态化等方面。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还体现在管理、服务和育人理念的国际化,因此,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不仅需要打造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教师群体,还需要有国际化视野的管理团队。湖北入选国家级“双高计划”的建设院校8所,入围湖北省“双高计划”的建设院校29所。以各“双高计划”建设院校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重点聚焦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内涵要素,对湖北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现状提炼归纳如下:
(一)师资国际化发展意识逐渐增强
湖北省当前共有高职院校60所,其中公办院校49所,民办院校11所。以2019年度各校质量年报信息为统计来源,在质量年报中对国际交流与合作有专门总结和提炼的院校共41所,说明68.3%的高职院校已经初步树立国际化发展意识。根据年报数据统计,组织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类境外培训的院校占60.7%,通过“引进来”组织境外高校专家和学者进行讲座、聘请外籍专家授课的院校占37.7%,组织教师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教育培训的院校占21.9%,与国外院校开展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的院校占12.2%。由此可见,湖北高职院校已经普遍具备国际化发展意识,对师资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探索在形式和种类上都日趋丰富。
(二)队伍国际化发展举措初显成效
在“双高计划”的背景下,加快国际化发展进程成为高职院校实现开放办学的必然选择。湖北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队伍国际化在院校实现国际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定期选派骨干教师赴境外学习培训、访问学者、挂职锻炼或参加国际会议等常规举措拓展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背景。部分院校还结合各自办学特色,选派具备国际化交流能力的教师对境外人员开展不同类别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专业综合素养。根据2019年度和2020年度质量年报数据统计,湖北省8所国家级“双高计划”院校在2019年度派遣专任教师赴国(境)外开展指导和培训的时间为2943人日,2020年受疫情影响下降至974人日(见表1)。省级“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在开展职业教育援助服务方面也不甘落后:湖北科技职业学院赴马来西亚进行工业机器人的援外培训;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服务水利企业“走出去”,选派专业教师赴菲律宾和玻利维亚开展境外工程培训;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连续三年承接“中乌友好交流武汉市与恩培市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等等。可见,当前湖北省高职院校队伍国际化的发展举措在丰富而频繁的国际交流活动中初显成效。
表1 湖北省国家级“双高计划”院校专任教师赴国(境)外指导和开展培训时间统计表
二、湖北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湖北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的水平因院校自身发展差距而参差不齐,各校开展师资队伍国际化的模式相对单一,主要以走出国门开阔眼界、校际互访交流、教师常规培训为主要手段,院校的队伍国际化建设在内驱动力、发展层次和外延效果等方面均存在显性不足,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化组织机构建设不全
根据各院校官网公布的组织机构设置信息查询,41所院校中独立设置专设机构统筹负责学校国际化发展事务的院校不足1/4。因职业院校对外交流业务在量和质上相较于本科院校普遍偏低,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未独立设置专门机构,多与校办、基础课部、教务处、校企合作处或人事处合署办公。这既说明大部分院校专职负责国际化工作的人员数量有限,也侧面反映出院校的国际交流工作业务范围相对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国际化水平的提升空间。而从机构设置及职能来看,师资队伍建设一般由人事师资部门归口管理,而外国专家、外籍教师来华手续办理与聘用,教师出国(境)研修等项目通常由外事部门归口管理,师资队伍国际化的管理机构存在职责不明、权限不清的局面,学校尚未从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布局明确师资队伍国际化的管理机构,也未能从队伍发展全局对师资国际化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
(二)师资国际化元素和比例严重不足
师资队伍结构国际化主要有两个评估指标:一是外籍教师在全校教师总量中所占比例;二是本土教师中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国外高校访学或进修培训经历的教师在全校教师总量中所占的比例[4]。相较于本科院校,湖北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存在国际化比例严重不足,师资结构无法达到一定的国际化比例,有国际化教育背景的师资相对较少。国际化师资数量短缺,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对高层次海外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另一方面主要源于外籍教师聘用成本较高,职业院校在引进外籍专家和海外人才方面的投入相对有限。除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因设外语外贸学院的客观需求,学校常年聘有英语、法语和日语专职外籍教师之外,其余院校的外教一般为中外合作办学外方院校派遣的短期外教,或因语言需求临时聘请的短期语言类外教。当前,湖北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元素主要依托于吸引具备海外留学或工作背景的本土教师,以及扩大对已有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培养力度来彰显。
(三)师资国际化培养机制有待优化
从质量年报提取的信息和各校官网的报道来看,湖北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展教师层面的国际交流活动仍停留在“走出去”学习经验、拓展视野、提升认知的阶段,多以公派出国(境)培训进修、访问学习、学术交流或以合作办学项目为依托的教学交流为常见途径。由于国家和省级公派留学项目名额有限,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竞争优势,基于此,高职院校往往选择自主组织教师团队赴境外培训研修。湖北41所高职院校在疫情之前均能保持每年不同规模和层次的海外研修项目,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为例,近5年累计选派159名教师赴德国、英国、韩国等不同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和主题研修,显著提升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视野和管理育人的创新意识。但是这种培训受经费和成本影响一般时间相对较短,导致培训实际成效不大,教师的外语表达水平、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均难以有实质提升,短期培训所得也很难转换生成高水平和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四)师资队伍国际化能力亟须提升
教师国际化能力主要表现在具备国际化学术视野、国际交往能力、灵活高超的专业能力与国际化教学能力[5]。国际学术视野是教师能参与国际科研合作的能力;国际交往能力指运用国际化语言进行常规沟通和交流的表达能力;国际化教学能力即在国际化课程建设中体现教学设计、教学创新和外语授课的能力。当前,湖北高职院校教师国际化能力的欠缺主要体现在受外语阅读水平和书面表达的限制,对国际前沿学术动态和相关外文文献了解不够,导致教师在宏观上缺乏一定的国际学术视野;因外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制约,导致大部分教师在微观上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教学能力不足,与外方院校专家在科研合作、专业共建等方面无法直接进行高质量的双向交流。
(五)院校国际化服务能力仍显薄弱
国际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教育和技术的对外培训规模和院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输出水平。从近两年的质量年报信息来看,本省专业教师赴境外开展的教学服务基本停留在基础培训层面,且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比较单一。以湖北省部分国家级“双高计划”院校为参考,2019年共输出专业标准26个,课程标准249个,2020年输出数据基本持平,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输出数目分别为25个和 263个,同比2019年增长5.6%(见表2)。从数据不难看出,少数“双高计划”院校通过开发国际标准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实现了向国外院校输出优质职教资源,但还未形成规模和品牌,整体输出能力和水平也不均衡。除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保持一定数量的稳定输出外,其余几所“双高计划”院校在标准制订和输出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这些都侧面反映出湖北职业教育尚未形成地域化、特色化和规模化的输出品牌,整体国际化服务能力还相对薄弱,与“双高计划”提出的目标要求差距较大。
三、面向“双高”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针对湖北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不足,对标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内涵要素,结合“双高计划”关于国际化的具体目标以及部分“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优秀经验,整体提升湖北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需从战略高度、发展策略、实施路径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全面推进,在不断创新和综合改进中提升队伍国际化建设质量。
表2 湖北省国家级“双高计划”院校2019~2020年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输出统计表
(一)加强规划,优化国际化体制机制建设
在全员范围内根植国际化发展理念,并将其渗透到队伍国际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具体规划。首先,完善队伍的国际化组织机构建设。成立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委员会和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专班,对学校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整体谋划和总体部署。细化机构具体职能,从原有的外籍教师聘请与管理的单一职能向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职能转变,从以引进资源为主向引进资源与开拓国际办学并重转变,不断开拓国际化可持续发展资源,将院校的国际化战略落到实处。其次,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和保障体系。构建系统的、完备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建立长效的教师对外交流机制,完善教职工出国管理规定和境外培训制度,并在其他相关制度如教师准入制度、激励制度、评价考核制度、职称评聘制度等方面对国际化师资予以优待。此外,还应从经费投入、福利待遇、软硬件环境、工作条件等方面为国际化师资培养提供全方位支持,保障队伍国际化建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逐步提升队伍的国际化。
(二)不拘一格,拓展海外人才引进渠道
优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结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外人才尤其是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鉴于高职院校在学科背景、学术水平、发展平台等方面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普遍不足,湖北高职院校应从学校当前紧缺的人才需求出发、从优化队伍结构和推动专业发展的前景出发,充分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前景,吸引和集聚一批有潜力和有前景的海外人才入职。同时,不断探索推进人才柔性聘用机制。充分利用湖北省有关引智引才项目和各种人才利好政策,广泛吸纳各行各类可适人才和可塑之才,并从薪资水平、福利待遇、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职业规划等方面向海外人才倾斜。通过与中资企业的驻外机构和海外市场寻求跨国合作项目,依托各类国际产教联盟和国际院校联盟等平台资源,促进本校师资在教学资源、技术创新、科研合作与国外机构和院校的深度交流,以此吸引海外专家和师资的加盟,总体提高队伍的国际化层次。院校应持续探索采用中短期聘用结合、专兼职结合的海外引才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比例。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为例,该校利用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和跨境电商专业方向的办学特色和雄厚师资,与泰国素叻他尼技术学院、柬埔寨国际培训技术学院在相关专业开展专家互聘,与外方院校互聘5位骨干教师,通过打造一支中外结合、优势互补、互学互鉴的国际化教学团队,为实现高技术高技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创新思路,优化师资国际化培训体系
“双高计划”倡导高职院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促进中外人文交流”[1],这便需要高职院校打造一支具备广阔国际视野、深厚的专业知识结构、前沿的国际科研视野和良好的国际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制订并实施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发展规划,针对专业教师、行政人员设计不同类别的培训项目,促进本土师资的国际化水平。第一,激发教师提升国际化的内生动力。激发教师出国(境)培训的积极性,利用国家和湖北省的各类激励政策和学校的相关政策红利,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级和省级出国项目,鼓励教师出国深造进行学历和能力提升,强化队伍的国际化教育背景。第二,加大对教科研人员出国(境)研修的政策倾斜。从项目种类和数量上加大教师公派出国的支持力度,设立骨干教师海外研修专项经费,重点资助中青年骨干教师赴海外访学求学、培训研修和国际科研项目合作。第三,不断拓宽教师出国(境)研修的渠道通道。开发与国外友好院校各类交流项目,推进与外方院校在教师互派、师资培训、课程开发、科研合作、海外分校等项目的落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科研和行政管理人员深度参与各类国际交流活动。第四,创新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培训形式。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定期邀请国(境)外知名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师资培训或科研项目合作,全方位提升教师国际化交流、教学和科研合作能力。
(四)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能力
国际化学术视野、国际沟通能力和国际化教学能力的拓宽和拔高,无一例外都需要首先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第一,有针对性地开展外语类培训。院校可以结合教师群体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层次,组织开展分类分级的常规语言培训。如针对有意向海外读博的教师,组织开展雅思考试通关的集中培训,以提升教师考试和面试的通过率;定期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口语、写作、阅读能力提升的语言培训班,从听说读写译全方位提升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培养一大批具备外语+专业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同时也储备一批能全程参与各类国际化项目合作的行政管理人员。第二,加大开发“双语教学”的课程比重。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营造常态化的中外教师交流机制,通过引进外方课程资源增加双语授课的课程比例,促进本土教师双语教学能力提升的同时,也为院校推进国际科研合作、援外教育培训、海外教学等国际化战略项目提供稳定的师资保障。第三,鼓励教师赴国际化企业挂职锻炼。高职院校在大力推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加大向合作企业输送顶岗实践的专业教师,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与技术人员攻关克难,不断增强国际化专业能力,提升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提供人才支持。
(五)凝练特色,增强办学成果的国际辐射力
“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擘画的国际化目标是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即“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建设一批鲁班工坊”[1]的发展蓝图。高职院校应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积极探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职业教育援助和服务的可行性模式。在通过前期“引进来”完成经验吸收、本土改造和特色创建之后,高职院校还需要对已有优质教育资源加大特色凝练和创新升华,开发成行业领先和国际认可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再“走出去”开展职教服务,通过输出中国职业教育标准和方案体现办学成果的国际辐射力和影响力。这个过程需要院校对师资队伍进行“国际化+专业化”的双重培养:一方面要强化与中资企业的合作深度,加大专业教师国际化专业能力的培养,提升专业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同时,使专业教师将深入企业生产服务、技术创新、科研合作的实践所学转化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和修订,使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更具市场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化“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构建,培育具有较强开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多元化、国际化科研团队,通过产学研协同服务平台参与行业和企业的标准制订,最终完成高质量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的创建和输出。此外,为实现湖北职教品牌的加快形成,湖北高职院校应强强联合,积聚各自特色优势,系统整合资源,加速开发具有地域化、特色化和规模化的湖北职教标准,提升湖北职业教育成果的国际辐射力。
四、结语
教师是推动院校国际化办学有效开展的实践主体,师资队伍国际化是“双高计划”的内在需求和必然选择。“双高计划”为湖北高职院校改善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普遍不高和数量不足的现状,创建有活力、有实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提供了契机,也为院校适应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发展大势提升自身国际化发展水平注入了新的动力源泉。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湖北高职院校应将师资队伍国际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强化国际化发展理念,注重精巧谋划,借助多方合力,优化国际化师资培养体系,营造良好的国际化生态环境,通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推进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化发展水平,促进湖北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的整体提升,为湖北职教实现高质量品牌输出提供雄厚的国际化师资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