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基于过程导向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研究
2022-10-25万静何跃
万 静 何 跃
(1.四川开放大学,四川 成都 610032;2.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7;3.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5)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对于职业院校而言,校企合作是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职业人才培养,能够有效整合校企双方的优质资源,开展教育内容和技术创新。相对于高校的理论教学,企业有开展专业技能实践项目的资源和技术经验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的优势资源引入高校教学能够丰富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企业也能根据战略发展参与专业人才培养,优先获取优质的人力资源。因此,校企合作是有效提升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协同共赢的人才培养途径。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以及院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正在改变校企间的合作模式。互联网技术的高效、快捷和远距离传输的特性能够解决学校与企业办公地点不一致,企业人才需求与人才技能培养不匹配等方面的协同问题。在校企深度合作以后,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应用继续渗透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正在逐步解决双方协同育人更具体的实施问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式主要有学校驱动、企业驱动、校企共建三种模式[2],信息技术介入推动了高校在校企合作模式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的逐步升级。即便如此,当前校企合作仍然存在着“供需错位”[3]“缺乏信息共享和同步平台,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4]“教学资源共享效率低,无法支撑教师跨地域工作”[5]“合作模式单一,学生主体性缺失”[6]“信息化素养缺失”[7]和“高职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8]“校企没有信息沟通平台”等问题。校企合作不能实现资源互补、协同双赢的主要原因在于校企双方的合作立场不同,信息沟通、监管评估的人力物力成本高,效率低。企业经营追求快速获取成熟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使得校企合作利益最大化,忽略人才培养的过程性和重要性,更不用说系统地将企业文化和行业价值体系融入合作项目的实施。从学校层面出发,基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不健全,合作模式仍处在探索阶段,尚不能通过良好的合作机制与科学的运作模式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通过促进高校信息化教育和管理过程效率的提升推动合作模式机制的创新,更好地解决和梳理校企深度合作的机制贯通问题,提升校企双方的沟通效率,促进可视化校企育人的过程管理,通过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校企双方回归到共同的合作目标上。
过程导向的教学合作范式意味着不仅仅根据相对稳定的实践活动内容来设计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还要考虑到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学生的职业过程来培养学生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能力。职业教育不再被认为是终结性的阶段教育,而是终身学习的起点[9]。信息技术支持下过程导向校企合作培养模型的构建是基于过程导向教学理论,从解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着手,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升级的校企共育培养理论。这种理论具有理论—实践双螺旋的学生培养结构,信息技术的参与拓宽了原有校企共育机制的外延,明确和统一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学生在校企共育模式下的过程培养,使校企共育培养的过程和效果的量化成为可能。信息技术也能将校企合作形成的教学行动产品或者实践成果更好地存储、分享和推广,应用到泛在学习和终生学习,形成多样化人才技能的培养手段。
二、信息技术迫使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变革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推动下,企业经营模式跟随着市场变化瞬息万变。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引发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重组包含了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理论的根本变革。这种变革不仅推动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校企合作信息化的基础硬件建设,也是校企合作模式升级改革的内在动力。国内高校积极引入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了企业合作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多样高效的信息传播渠道和形式,也为信息技术支持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并不是简单的课程资源上网或者配置信息化的教学硬件,也不仅仅是利用互联网将信息推送给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推送”,或者“信息技术+实践”。信息技术在校企合作中的实施是一个集技术、信息与教学和实践培养模式的再创新,是信息技术在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全方位立体应用,它将包含信息技术与课程的重新整合,将教学过程的数据信息进行存储、整理再加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定向推送,是信息技术的系统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符合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信息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变革实际上是新时期教育体系下教育内容、结构和手段的全面改革。
(一)信息技术助力整合校企合作优质资源
校企合作的核心是整合学校和企业优质资源,取长补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信息和实践机会,提升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的同时也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校企合作可以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优化人才培养的环境,通过开展校内模拟训练和校外现场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企业生产运营规律,了解与生产活动相关的技术和设备情况。学生在毕业后就能够顺利参与到生产实践过程,凭借在学校实践获取到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完成工作任务。因此,校企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技能型人才有效培养的需要和促进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但是,鉴于校企合作的运作方式在国内高校尚未纳入传统教学体系的管理,因此在管理运作机制、实施过程及效果评价上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有效提升校企合作项目过程的管理效率,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关键指标开展记录、比对、评估,通过信息系统的过程数据分析并提供关键性环节的升级参考,有效避免校企合作前期投入因为项目执行不到位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二)信息技术提升学生通过校企共育实现技能到岗位的匹配
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的教育过程,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专业能力技能点的培养因为教学信息沟通效率低呈现一定程度的离散性,更不用说在开展实训中还要兼顾到学生综合实践技能与企业岗位的匹配。首先,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的开展多凭借教师的主观经验,无法全面考虑学生实际技能的掌握广度和深度。以高校综合类实践性较强的移动商务专业为例,该专业涵盖的技能点呈现出碎片化、强关联的特点,比如,直播、美工、文案等专业技能特长都足以支持一个专业的企业岗位,但是每一个岗位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其他技能点的支持。其次,学生每一个技能点的学习都需要“学习—实践—评价—学习”反复的闭环训练。技能培养过程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专业指导,很容易达不到预期的实践效果。最后,企业岗位的任职需要学生对在校期间的专业技能点进行重新组合和创新运用,这对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相匹配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是企业急需用来突破市场利润新高地的关键点,如何解决企业日益增长的人才技能要求与高校复合性、全面性、创新性技能人才培养短缺之间的矛盾,实现企业岗位和人才就业有效匹配是信息技术下校企合作培养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信息化过程管理可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随机采样,实时了解当前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即时与目标岗位预期进行比对分析,借助技能评估标准获取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通过全面跟踪和记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数据,对学生的技能检测结果一目了然,从而有效提升教师过程指导效率,有效提升学生各项技能的培养效率。
(三)信息技术促进校企合作机制管理的规范性
校企合作的顺利推进需要有科学、系统、完善的管理及评价制度作为保障。一方面,管理制度的制定是校企合作项目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另外一方面,也能够实时检测到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水平,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当前国内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评估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化评估模型、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教育信息化评估方法三个方面。但是仍旧存在评估体系不完善,评估体系与信息化发展融合不深入[10],校企合作有效性不高,责任分担机制不健全,合作政策执行力度不够[11]等方面的问题。信息化校企共育管理与评估体系的建设能够有效提升校企合作的协调和规范程度,有效提升企业的校企合作积极性,强化校企合作管理机制,保障人才培养方案得以有效实施。
(四)信息技术保障校企合作学生分层培养的有效性
在系统化课程建设中,由易到难的学习情境和过程设置符合认知规律[12]。过程导向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构建的目标是为了培养能够充分匹配行业岗位要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获取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它包含了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等多维度培养。专业能力技能点并不独立存在,学生多维度技能的提升需要企业和学校将来自双方的优质资源通过以“设计、开展、实施、评价”的教学活动加以呈现,学生多维度技能的获取可以开展“分层教学”,对学生的技能进行分类、分层、分情况培养。传统的教学主要依据学生期末的考试成绩,这样的评价标准较为粗放,缺失了对学生能力水平的动态评估,也不能对学生实操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不能为评估学生的能力是否匹配高阶实战项目提供有效全面的、科学的参考。高职教育相较于普通本科教育更注重实操理论和技能的即时获取性,倡导知识和技能“即学即用”。如果在校企合作培养中忽略学生技能及时获取的便利性的特点,将会大大削弱校企合作实战项目的预期效益,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获取的系统性更是无从谈起。基于过程导向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型的建设关注到学生在实习实训和实操项目中理论和实践技能知识的过程设计和目标培养,实现学生技能的“多维培养,循环迭代”。
“分层培养”的教学设计也方便教学效果的考评,“考评环节”在科学评价基础上要体现考评结果的梯度性[13],因此,培养效果的评估需要设置与实训岗位技能匹配的等级标准,通过系统考核,学生可以顺利进入高一个级别的技能训练。
过程导向的校企合作理念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培养过程,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实训技能与实训岗位相匹配,也能尽量避免技能与实训岗位不匹配影响企业项目预期收益,破坏校企持续合作的积极性。过程导向的信息化管理能够极大的保证教学和项目实践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尽可能减少教师的主观化评价,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的实时在线监测和数据统计,使实践指导教师更加充分客观地把握、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解答疑难问题,为其提供精准个性化学习支持,保障校企合作项目的持续推进,从而引导学生达到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过程导向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所采用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步由归纳、分析、演绎、综合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向项目教学法、仿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转变。教学内容的传授方式也逐渐转变为平行排序的结构体系,这种转变是对学科专业知识实施维度和难度水平的简化,是对职业行动知识采取理论与实践能力整合后的开发和转换。教学场所也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向多功能的一体化专业教室,兼具理论教学、小组讨论、实验验证和实际操作的教学地点转换。[14]
过程导向和行动导向的学习理论都是探讨认知结构与个体活动间关系的学说。行动导向以人为本,认为人是主动,不断优化和自我负责的,能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省,学习是由学习者自我控制的过程。行动导向的理论意味着职业教育的目标已经从胜任传统的职业活动中的任务发展到需要获取现代的职业行动能力,即职业能力的培养,它涵盖了对职业工作任务的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内容[9]。在这个基础上,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还需要考虑在不断发展的职业过程和社会人才需求的环境中继续培养学生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能力。过程导向是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职业教育的新模式。
(一)基于过程导向合作培养模型的构建
过程导向教学需要根据完成教学活动所需的行动、实施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学习者具体的情况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过程导向的教学目的是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其核心在于把教师的行动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统一起来。“由师生共同确定的教学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从而让学生能够实施主动和全面学习,最终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统一。”[9]为了保证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行动过程导向的教学组织要求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就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习环境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互为影响,呈现“三角双向”的教学模式。出于对职业教育对象智力类型思维特点的考虑,高职教学的“三个存在”理论,即学生、教师和教学情境,将信息化的教学行动产品融入教学情境,将基于过程导向的“三角双向”的校企合作升级为信息化教学情境下的三维合作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过程导向的校企合作三维模型
该模型中,校企共育的沉浸式教学情境由信息化的行动产品组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现实(VR)、扩展现实(X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大数据、云计算等给学习者带来了更高效的学习交互体验,也为沉浸式学习环境的建设提供了更为具体有效的技术载体支撑。与传统学习相比,沉浸式学习能够使学习者摆脱现实的束缚,进入“另一个空间”[15],有利于克服主客观因素给学习者带来的学习干扰,并持续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在职业教育领域,沉浸式学习由于契合职业教育“做中学、学中做”“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的育人理念,因为能够带给学习者更真实良好的实践体验而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目前,信息技术的使用主要应用在行动产品的设计、组建和实施。随着信息化集成技术的发展,行动产品将逐渐与教学情境融合,在过程导向的技能并行训练环境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知识迁移。在这个教学情境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数据,将由管理行动产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数据技术在人机交互中对数据进行识别、抓取、存储和分析。
(二)信息技术支撑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设计
信息技术在校企合作培养机制上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企业深度融入高校专业培养的校企共育是一种更深入的培养模式,这种合作模式能够直接将企业优质的培训资源和实训项目纳入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和实践环节,并且鼓励参与教学的实践项目来源来自各类合作的方式和渠道。信息技术推动校企联动合作共育逐步深入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包括项目输出、技能指导、课堂授课、项目开展等教学的各个环节,也为高校开展人才培养提供极大的推动力。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企共育机制,不论企业开展虚拟仿真实验室,案例教学,一体化教学,翻转课堂,还是第二课堂都是影响学生技能培养的教学行动。为了量化学生技能水平,灵活匹配,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开展对学生技能的层级评价。通过过程性数据的收集、分析和阶段性量化,大数据技术能够评价学生技能能级水平,以及能够胜任不同层级的岗位技能要求做出客观全面的判断。学生获取的技能维度评级可以用作下一阶段的学习方案制定依据,也可以为进入企业岗位推荐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信息技术未系统化实施之前,线下传统课堂尚未纳入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教学活动暂由人工输入,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等级评定的参考依据,如图2所示。
图2 信息技术在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过程作用
目前,来自企业的网络课程使用的是“高校帮”等网络教学平台,高校采用超星等网络课程平台,呈现教学内容,开展混合教学、远程教育和泛在学习[16]。网络交互教学平台的使用能够方便教师在线开展教学,对学生进行远程指导,通过线上的答疑解惑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授课内容。除了线上的教学活动以外,目前大部分的信息教学平台还支持线上答疑、考试及教学评价。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突破空间上的限制,师生通过平台建立沟通,通过网络技术反馈和调整教学组织形式。
通过智能互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案例教学、仿真教学、第二课堂等。企业实践的开展方式除了基于生产场景的现实训练以外,可以开展虚拟环境下的仿真实践。校企共育和联动的教学活动通过信息化过程软件进入人工智能评价系统,通过专家系统等技术给出学生的技能维度评价。通过系统对学生的技能评价结果给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建议。
基于过程导向的学生学习过程需要通过信息系统的辅助获取、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用以评判学生的学生水平能否进入到下一个水平层级的实践项目。具体到教学环节,企业资源提供了新生入学对所学专业所在行业必要的认知,并提供来自企业的实训项目介绍及参与的技能要求。学生线上线下的学习过程都将进入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内的数据经过系统分析为学生开展专业和技能课程的学习提供引导支持。在数据互动抓取的环节可以引入人工智能,在学生技能水平提升阶段借助专家系统。教师借助信息系统持续或者阶段性地为学生开展技能迭代实践提供实习指导书,以及专业技能的补足方案。
1.学校主导的信息化校企合作框架
学校是校企共育的重要主体。信息技术支持下基于过程导向的校企合作机制的培养模式机制要求学校主导,在企业合作模式诉求的前提下开展调研分析,总体设计校企合作的过程培养,包括学生技能水平等级的考核评价设计。校企双方在课程建设、项目实践都提供了相应的教学资源,就学校的层面来讲,校企双方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专业认知教育,引导学生认知专业,在信息化专业资源平台提供的专业理论和实践项目资源的浏览、了解和认知以后启发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获得初始学习动力。在资源库、网络课堂、虚拟仿真等行动产品的基础上开展专业基础课,专业通识课,专业技能课程,在沉浸式的教学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评价环节”系统设计有专业知识需要掌握的理论基础,项目实操手册,技能要点,以及技能等级评价标准。这个环节也可以由人工智能评价系统逐步代替。经过实践,学生获得第三方评价结果的通识也能重新审视自身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进入下一个行动周期,如图3所示。
沉浸式教学是1960年加拿大开创的教学模式,首先在欧美国家兴起,目前沉浸式教学指的是通过教师设定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融入其中,激发学习兴趣,加速知识的迁移效率[17]。为了保障学生在各个时间节点上都能够实现能力层级迭代的支持,教学计划的合理设计也是非常必要的。根据模型的建构理念,配套网络资源、虚拟仿真理论和实践学习的课程。一般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通识理论和专业技能理论三个维度。企业方配套实战项目、第二课堂等活动来拓展理论知识的实践平台。专业理论和实践设置层级标准,通过考核的学生,迭代进入更高一级的教学活动。
图3 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框架
2.校企合作下学生理论—技能学习的双螺旋结构
现代教学机制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学习偏好、认知习惯、学习方式、情感态度因素等自主的选择学习材料与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遵循学习的动态化属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学习者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宰,并在动态调整的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塑造个体的独特性与差异性[18]。学生通过初始的专业认知或者校内的专业实训活动开展专业技能学习。来自企业和学校的导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辅相成,在项目的具体执行中相互检验,通过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决策和表现,教师给予指导方案是否修正及修正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层级迭代的实训闭环,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检查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需要升级,并对学生的综合技能进行评估。在学生的学习闭环中同时由来自企业和学校的导师开展项目指导、检查、评估等一系列的实训指导工作,如图4所示。
从基于过程导向的双螺旋结构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是相互联系和持续升级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参与和使用。在咨询到评估的过程中,信息系统记录着学生和教师的教学互动过程,这个互动可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逐渐智能化,教师从互动的一方转向主导教学设计的第三方。教学辅助工作也可以由智能AI导师线上互动,专家系统为学生提供导学方案。校企共育模型开展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双螺旋培养结构。这是校企共育的主线,通过层级迭代的教学理念最终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
图4 信息化教学的双螺旋培养结构
四、结论
基于过程导向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实际上是通过行动计划将企业和高校的资源和实训活动整合在一起,共同实施教学培养过程,教师参与到企业项目执行过程中,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教学环节,是合作共赢的基础。信息技术的介入能够大大降低校企合作的沟通和信息收集效率,提升双方合作共育人才的参与体验。
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校企良性合作共赢的重要体现。高职教育的本质还是培养学生未来进入社会以后的岗位匹配能力,企业项目与理论教学的紧密结合是校企深入融合的必然趋势。项目与课程的融合能够将企业资源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将理论培训带入到企业的岗位培训中去,企业获得了项目实施的红利,学生获取了专业岗位的技能。但是,过程导向的信息共建机制在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国内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研究尚不完善,因此,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尚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