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研究

2022-10-25胡学虎

人人健康 2022年19期
关键词:肌酸激酶转氨酶类药物

胡学虎

(江苏省盱眙县马坝中心卫生院 江苏盱眙 211751)

血脂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近年来我国高脂血症发病率呈升高趋势,需进一步提升其防控水平,改善高脂血症患者血脂状态,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风险,进而改善患者预后。血脂异常的治疗方法较多,除饮食、运动等基础干预方法外,还需配合有效的降脂、调脂药物,将患者血脂水平控制在较为合理的区间,避免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及血管内皮损伤等风险。他汀类药物是临床首选的调脂药物,在血脂异常治疗中用药频次较高,治疗效果较好,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是仍存在肝损害、肌肉损伤、肾损伤等不良反应[1]。因此,需高度重视其用药安全性问题,积极探明其主要不良反应情况,并总结相关防治策略,进一步提升他汀类药物的临床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改善患者康复效果。

1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1.1 肝功能异常

肝功能指标异常是他汀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情况,随着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频次的增加,肝功能异常相关病例报道逐渐增多,引起了临床领域的高度重视。相关文献报道显示,他汀类药物使用者存在1%~2%转氨酶升高风险,患者多表现为转氨酶一过性升高,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发生于用药早期或疗程的前半部分,患者在用药后监测中发现存在孤立性的转氨酶升高表现;但是,目前尚未完全探明,他汀类药物导致转氨酶升高的作用机制,患者联用多种药物时,转氨酶升高风险增大;持续监测患者转氨酶变化发现,转氨酶升高后,即使服药剂量不发生改变,转氨酶指标也会逐渐下降,并恢复至正常状态,多数患者无病理性改变,严重肝损害事件发生率极低[2]。对于用药前存在转氨酶轻中度升高的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仍存在一定争议,但多数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后未出现明显的肝功能损害加重表现,反而出现肝功能改善表现。因此,不能将转氨酶轻中度升高,作为拒绝采取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依据,可通过后续监测和管理工作,指导他汀类药物使用,从而将肝损害降至最低水平[3]。此外,他汀类药物临床研究提示,患者用药后转氨酶升高呈剂量依赖性表现,增加药物剂量,可增加转氨酶升高发生风险,需严格控制该类药物剂量。

1.2 对肌肉的影响

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对肌肉影响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该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主要表现为肌痛、肌病、肌炎,严重者可导致横纹肌溶解,但该情况较为罕见。肌肉疼痛及炎症反应等不良反应情况患者中,少数病例可出现明显的肌酸激酶升高表现,升高幅度较大,伴有轻度的肌肉损害[4]。但是,多数他汀类药物用药后肌肉疼痛患者,无肌酸激酶升高表现,不伴有明显肌肉损害,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可随用药时间延长逐渐耐受,肌痛症状消失,预后良好。但是,他汀类药物用药后出现横纹肌溶解症的患者,临床症状较为显著,患者肌酸激酶大幅度升高,并可导致肾功能损害,严重者可引发休克、急性肾衰竭、弥漫性血管内溶血等危险并发症,患者死亡率较高。目前,尚未完全探明他汀类药物引发肌肉损害的作用机制,但相关药理学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辅酶Q10 合成抑制作用,而辅酶Q10 水平降低,则可导致线粒体功能异常,进而影响肌细胞的能量合成作用,可引发肌肉疼痛、炎症反应等症状[5]。此外,他汀类药物还可间接影响患者肌肉细胞生理性活动,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但是,该变化可导致细胞表面的胆固醇和磷脂比例发生改变,影响细胞膜的通道作用,可导致电解质紊乱,进而影响细胞负极化与极化过程,影响了肌肉细胞的正常生理代谢活动,容易出现骨骼肌氧化损伤状态,进而引发肌痛、肌炎等症状。

1.3 对中枢神经系统和血糖的影响

他汀类药物具有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经过规范治疗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有效纠正,脑循环也可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对于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恢复较为有利。但是也有研究提出,他汀类药物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产生不良反应情况。他汀类药物引发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是随着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逐渐完善,相关临床报道逐渐增多,患者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障碍、阅读障碍等,同时还伴有眩晕、头痛、失眠、感觉异常等,但是尚未探明其发生机制[6]。此外,部分研究提出,他汀类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颅内出血风险,主要发生于静脉溶栓患者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患者。他汀类药物用药剂量越高,颅内出血风险则进一步升高,但是该不良反应特征与规律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分析他汀类药物与颅内出血的相关性[7]。

另外,他汀类药物可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目前认为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他汀类药物可导致胰岛素信号传递异常,增加胰岛素抵抗症状,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但具体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探明[8]。

2 防治措施

2.1 肝功能异常防治

转氨酶升高是他汀类药物使用者肝功能异常的主要表现,因而在他汀类药物使用过程中,应做好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监测,及时发现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指标异常表现,合理调整治疗措施。由于转氨酶升高多发生于用药前期阶段,随疗程进展,转氨酶水平可逐渐降低,因此,应做好他汀类药物使用前期的肝功能指标监测,增加患者肝功能检测频率,了解相关指标变化情况。他汀类药物前期结束后,可减少肝功能指标检测次数,仅在定期复查过程中进行相关检测即可,无需对转氨酶升高过度恐慌。虽然,当前临床研究已证实轻、中度转氨酶升高患者,可以使用他汀类药物作为调脂药,但是仍需进行用药前肝功能指标检查及腹部超声检查,及时排除病理性的改变和严重功能异常问题,避免患者用药后出现严重肝功能损伤,影响患者康复效果[9]。他汀类药物长期应用,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作用显著,但是需注意,多数他汀类药物使用者为慢性疾病患者,既往史复杂,需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治疗,而药物联用可增加肝损害风险;应注意规避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抗菌药物,两者联用可增加肝损害风险。同时,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与他汀类药物联用也可导致肝损害风险升高,应避免同时使用。对于用药后出现转氨酶轻、中度升高的患者,做好相关监测即可,无需中断治疗。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损伤较为显著,应慎重使用他汀类药物,若必须使用他汀类药物,应进行长期肝功能监测,尽早发现异常表现,及时采取对应干预措施。合理调控患者用药剂量,初始治疗量应以中、小剂量为主,根据患者相关指标监测结果,合理调整用药量,减少肝损害风险。

2.2 肌肉影响的防治

他汀类药物引发的肌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是不能忽视其肌肉损害作用,应积极采取相关防治措施。当前,他汀类药物安全性研究已发现,低剂量用药可减少肌肉损害风险,患者治疗后肌酸激酶水平升高幅度较小,异常发生率较低[10]。因此,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性,应在确保疗效的基础上,适当降低他汀类药物治疗剂量,减少肌肉损害发生率。此外,应做好他汀类药物用药全程的肌肉损伤指标监测,患者用药前、治疗中,均需进行肌肉损害指标检测,发现肌酸激酶升高等情况,应及时评估用药合理性,必要时降低用药剂量。对于他汀类药物用药前已经存在肌肉损害的患者,应慎重使用该类药物,避免增加肌肉损害风险。他汀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肌酸激酶等指标检测,指导患者出现肌肉疼痛等症状,及时来院检查,存在肌痛损害者,立即停止用药,并采取对症治疗手段。

2.3 中枢神经系统及血糖影响的防治

他汀类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为避免相关不良反应情况,应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系统的神经学评估,明确患者已经存在的神经系统症状,排除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症状或促进病情进展的相关因素,及时给予对应治疗措施,控制患者出现的认知障碍等症状,避免病情加重。此外,应注意静脉溶栓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者,颅内出血风险较高,应评估其出血风险,合理选择他汀类药物治疗方案;该类群体他汀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异常症状的防控,及时来院复查,发现早期颅内出血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救治。

为强化糖尿病风险防控水平,应在治疗前分析患者血糖状态,若已出现基础糖稳态异常,则需慎重使用他汀类药物,并在用药后强化血糖检测。此外,应积极控制患者可能诱发糖尿病的其它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肥胖等,指导患者改变饮食习惯,纠正不良生活方式,预防糖代谢异常发生、发展;用药后,指导患者定期来院检查观察其血糖指标和胰岛素功能相关指标变化,评估糖尿病风险,及时调整干预措施。

3 小结

血脂水平改变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存在密切联系,血脂水平异常升高可增加多种疾病发生风险,并可促进疾病进展,患者致死风险较高。他汀类药物的调脂作用显著,可降低患者不良预后风险,虽然存在一定不良反应风险,但仍具备低毒、高效的优势;对于血脂异常患者应及时应用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密切监测不良反应情况,做好防治处理,可提升患者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

猜你喜欢

肌酸激酶转氨酶类药物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饮食因素对谷丙转氨酶测值的影响
氨磺必利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肌酸激酶增高1例体会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窒息新生儿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与肌钙蛋白I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4小时内血清肌酸激酶稳定性变化的研究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谷氨酰胺转氨酶对鱼肉保水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