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视角下青海撒拉族清真寺建筑与装饰艺术研究
——以清水河东清真寺为例

2022-10-25肖世文李金懋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清水河斗拱砖雕

肖世文 李金懋

(1,2.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总人口有130607人(2010年),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乡、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大河家镇,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

撒拉族修建的清真寺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循化县、化隆县,其余分布在甘肃、新疆等地区。元代撒拉族修建的清真寺结构简单,材料简朴,主要为篱笆楼建筑,与当地延续至今的民居建筑材料及结构相同。循化地区现存的古清真寺建筑遗存多建于明清时期,主要结构为砖木青瓦混作,为典型的中国古典风格建筑,有很高的建筑工艺水准。这些清真寺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清真寺建筑格局设计,采用传统合院式布局,东西朝向,主要建筑分布于中轴线上,由牌坊式大门、多角攒尖式唤礼楼、殿堂式礼拜殿、南北配房等建筑组合而成,所有单体建筑通过院落获得有机的空间组织。根据甘青地区建筑行业口述史的信息判断,这些清真寺为各民族工匠共同参与修建,不同建筑样式杂糅,多民族装饰符号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撒拉族清真寺建筑风格。

清水河东清真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下庄村,东有国家级孟达自然保护区,北接积石峡水库,南接上庄村,西面与阿什匠村隔河相望,山、寺、水相映生辉。清大线穿村而过,将村落分为南北两部分。下庄村面山环水,坐落于黄河河谷地带,地势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属于山地型村落。村内建筑借助地势起伏高低错落布局,在周围林地与农田的环绕下,见缝插针式生长,形成了向心型的网络状聚落。

清水河东清真寺与塔沙坡清真寺、孟达清真寺、张尕清真寺、科哇清真寺并称为青海循化五大清真寺古建筑群,其中清水河东清真寺以雄伟、壮观的建筑体量,精美的建筑装饰和独特的雕刻艺术著称。

清水河东清真寺始建于公元1425年(明洪熙元年),迄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是我国伊斯兰教建筑发展高潮时期的建筑精品。清水河东清真寺在清乾隆年间为撒拉八工之一清水工主寺,在清代至民国时期经过多次修缮,198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单位,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中华传统伊斯兰建筑及撒拉族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水河东清真寺总体布局及单体建筑

(一)清真寺总体布局

中国传统清真寺建筑总体布局基本是以礼拜殿所在院落为核心空间,引导整个建筑群布局。建筑多采用轴线对称的原则,有明确的东西向主轴线,建筑沿轴线延伸,形成多层次的空间序列。历史沿革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各地清真寺的规模和布局存在差异,但其沿中轴线布置,利用若干建筑界定院落空间,逐步引导人们进入主体建筑的布局手法趋同。

撒拉族民居围寺而居,清真寺的修建讲求环境优美,干净整洁,交通便利,选址多临近主要交通干道,融入社区民居之中,既便于内部居民礼拜,也方便举行重大活动时外来人员快速到达。

清水河东清真寺坐西朝东,历经变迁,现状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共有南北一主一次并列的两个院落,“该寺占地2800平方米,”周围民居星罗棋布。(见图1,清水河东清真寺总体布局图。图片资料来源:作者自绘,绘制:肖世文)整组建筑群由山门、礼拜殿、唤礼楼、南北配房等功能建筑构成。清真寺北侧院落东西向中轴线上依次布置照壁、山门与礼拜殿。礼拜殿门前对称植有四棵松树,北配房与南侧唤礼楼围合,形成北侧平面基本为矩形的主要院落。

图1 清水河东清真寺总体布局图

礼拜殿南侧围墙与周边配房围合,形成南侧次要院落,平面接近矩形。清真寺照壁与山门之间是下庄村内部巷道,清真寺入口处于北侧院落中轴线上,院落空间紧凑,青砖铺地,中心有一旗杆,可直接从山门进入礼拜殿进行礼拜活动。南侧院落有单独的出入口,空间较为宽敞,种植一颗松树,两个院落之间由围墙隔开,通过一拱形门洞连接,相互之间影响较小。所有辅助用房都围绕礼拜殿分布,功能流线分布明确,配套设施较齐全,可满足当地居民以及外来群众礼拜的基本需求 。

(二)单体建筑特点

中国传统清真寺建筑在建筑形制、建筑结构、细部做法、装饰风格等方面沿袭中国传统建筑做法的同时,为适应清真寺建筑功能需求也存在一些创新。清真寺礼拜殿在始建时由于多种原因规模较小,随着信众的增加,在原有建筑基础上不断横向或者纵向扩建,以形成规模更大的礼拜殿。传统木结构的相对完整性、独立性为增加空间提供了可能,在不断扩建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灵活的建筑做法以及优美的屋顶组合曲线。

清水河东清真寺所有建筑均采用传统木结构形式,墙体只起到围护和分割内部空间的作用,平面布局灵活。建筑屋顶形式多样,以不同的屋顶形式来展示建筑的功能和等级。唤礼楼是寺院中最高的建筑。礼拜殿是寺院的主体建筑,体量最大,前殿和后窑殿之间采用“勾连搭”做法,屋顶延绵起伏。清真寺内的斗拱硕大,各构件均雕刻卷草纹路,装饰性很强。

牌楼式山门是清真寺的主入口,传统木结构形式,其南侧是唤礼楼,北侧是辅助用房。山门宽约10.2米,高约8.4米,四柱三楼式,额题“清水河东清真大寺”,内外以戗木支撑,庑殿顶,屋脊用雕刻花砖作装饰,宝瓶、吻头安置于屋顶中央两端。主楼与两侧次楼组成“山”字形,并且屋顶下方均用十一踩斗拱,构造精巧,造型美观。两侧次楼在庭院方向延伸出来一间,单檐坡屋顶,柱上平板枋,枋上莲花基座,承托五踩斗拱,顶部做内卷棚,檩下由抱头梁支撑,山门木结构上无装饰图案(见图2,清水河东清真寺山门,图片资料来源:作者自摄,拍摄时间:2021年8月4日,摄影:李金懋)。入口有三对双开木质板门,左右两对是日常所用,中间一对常年关闭。门内外山墙壁心雕刻着荷花、葡萄等砖雕图样。

图2 清水河东清真寺山门

照壁位于山门外面,与山门相对,是北侧院落中轴线序列的起点。照壁由仿木青砖砌成,分基座、壁身、壁顶三部分,整个照壁布满砖雕,造型丰富。照壁总长约12米,高约7.4米,与东侧民居院落的墙壁合为一体,呈一字形。照壁由主壁和两侧次壁组成,主壁为庑殿顶,照壁居中嵌有砖雕堂心,中心圆光雕刻“松月梅花”及“山水帆船”图案。正脊雕刻花草纹样,中间位置设有宝瓶和月牙,两侧置有吻头,屋檐下有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垂柱、滴水等饰件(见图3,清水河东清真寺照壁,图片资料来源:作者自摄,拍摄时间:2021年8月4日,摄影:李金懋)。两侧次壁沿主壁对称分布,均为硬山顶,面向照壁,左侧次壁旁是东侧民居入口大门,壁心雕刻梅花等植物图案,右侧次壁堂心砖雕刻青莲、流水图案,两侧次壁正脊与主壁正脊装饰相同。

图3 清水河东清真寺照壁

唤礼楼是清真寺内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北侧院落的东南侧,与寺院东侧围墙相切。唤礼楼建于六边石基之上,清代建筑样式,其飞檐翘角、砖雕、结构做法融入中原汉式建筑、河湟藏式建筑以及伊斯兰建筑文化符号。内径约11.4米,高约17.6米,为三层六边形阁楼式砖木结构建筑,六角攒尖顶(见图4,清水河东清真寺唤礼楼外部,图片资料来源:作者自摄,拍摄时间:2021年8月4日,摄影:李金懋)。六根通柱支撑整个建筑,上承攒尖屋顶。唤礼楼一层为砖结构,下设须弥座基础,须弥座上雕刻经文、植物等图案。上部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枋、椽,四周均为砖墙砌筑,内用黄土抹面,每面砖墙外部均有花卉、经文砖雕,东侧墙上有仙鹤砖雕图样。砖砌底座朝西开有拱形小门,此门为木制双开门,门槛下有一层砖砌台阶,门两侧墙壁上有宝瓶、植物等砖雕装饰。

图4 清水河东清真寺唤礼楼外部

从小门可进入唤礼楼内部,分别有10级和14级木楼梯可以通向第二、三层。二、三层为木结构阁楼,楼内铺设厚木地板,外围有木栏板围护,木栏板上刻有镂空花草图案。二层外檐出六攒五踩斗拱,三层七踩斗拱,每间置一攒平身科,斗拱坐斗外侧刻有莲瓣(见图5,清水河东清真寺唤礼楼斗拱,图片资料来源:作者自摄,拍摄时间:2021年8月4日,摄影:李金懋)。二层、三层均部分悬挑于通柱之外,二层通柱外另有短柱,额枋在柱上成十字相交,三层除此之外将木栏板与通柱相连,保证稳定性。柱两侧有雕刻卷草纹路的雀替,具有较强装饰性。内部六角和屋顶各有一根垂花柱,角部六根垂花柱通过横梁连接,上部承托十二根枋与顶部垂花柱相接,传递屋顶荷载。屋顶垂脊上半部分外凸,下半部分内凹,外凸曲线是在望板上对应各角梁的位置增加特殊形状的檩而形成的,檩上再施望板、苫背、瓦件等,攒尖顶上置宝瓶。

图5 清水河东清真寺唤礼楼斗拱

礼拜殿通面阔22.8米,通进深33.9米,建筑高度约12米,歇山顶,彻上明造。作为院落核心建筑,且其布局需满足信众朝西礼拜,遂将其布置于北侧院落西侧,坐西朝东,正对山门,建于三层台基之上,整个平面呈“凸”字形(见图6,清水河东清真寺礼拜殿平面图。图片资料来源:作者自绘,绘制:肖世文)。礼拜殿面阔五间,进深八间,有前廊、前殿、后窑殿三个主要建筑空间,殿内青砖铺地,42根柱子支撑殿顶,整个建筑属于传统的中式风格。

图6 礼拜殿平面图

前廊是礼拜殿的前导空间,放置礼拜人员的鞋靴、褥垫等,清真寺修建之初前廊是开敞空间,后期在檐柱内侧加建玻璃门窗,遮风挡雨,用作礼拜空间。前廊屋顶做内卷棚,外观与前殿屋顶合为一体。抱头梁与下方穿插枋相连,支撑在檐柱与金柱之间,由六根立柱支撑,柱间有木制栏杆,形成过渡空间。前廊两端设有垂花柱,由梁枋支撑,用以出挑屋檐,只占用上部空间,柱头雕刻图案丰富。前廊南北两侧砖砌外八字墙,墙心雕刻莲花、荷叶、梅花等植物图案。檐柱高5.87米,约为通面阔的1/4,檐下七踩斗拱,置于莲花坐斗之上,横拱上刻有花草纹理,每间再置三攒平身科,四角斗拱硕大,昂首做如意卷头。檐下柱上平板枋与柱间雀替木雕精美,植物图案丰富。

前殿内部结构采用“抬梁式”做法,室内八根明柱支撑七架梁,用两根单步梁代替五架梁(见图7,清水河东清真寺前殿梁架结构,图片资料来源:作者自摄,拍摄时间:2021年8月4日,摄影:李金懋)。为增加殿内礼拜空间,采用“减柱造”做法,减去了殿内八根柱子,此空间东西跨度达8.63米,对于上部梁架荷载要求较高。角部用抹角梁支撑,承托屋顶角部出檐的荷载。南侧山墙后改造为现代玻璃门,也可出入前殿。前殿与后窑殿室内空间用木构落地罩相隔,前殿和后窑殿之间的两根柱子与其他柱子不在同一轴线上,为增加明间的面阔,两根柱子使用“移柱造”做法,向南北两侧各移动约1.1米。

图7 前殿梁架结构

后窑殿是礼拜殿中最重要的空间,面阔、进深皆为三间,通面阔9.55米,通进深9.85米,近似方形。后窑殿内使用“减柱造”做法,整个空间没有一根明柱,用抹角梁和井字梁层层将屋架叠起,形成庑殿顶,垂直嵌入前殿歇山顶,形成“一殿一后窑”屋顶形式(见图8,清水河东清真寺后窑殿梁架结构,图片资料来源:作者自摄,拍摄时间:2021年8月4日,摄影:李金懋)。这种做法也被称为“勾连搭”结构,在不增加屋架结构的情况下增加建筑的进深,在中国传统风格的清真寺建筑中广泛采用。后窑殿内部西侧墙壁设圣龛,全部壁面用木雕装饰包裹,拱形圣龛周围绕以缠枝瑞草。壁面下部做木雕须弥座,中部雕有经文和花草样式图案,上部出挑垂柱华板,下用斗拱装饰。室内壁面木雕犹如窗扇,并保持原木本色。

图8 后窑殿梁架结构

北侧院落的北侧配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檐坡屋顶,主要用于寺院教职人员生活及管理事务。南侧院落主要是其他配房,院落南侧及西侧用房为沐浴室、休息室及讲堂。南侧用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面阔七间,进深一间,另一部分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坡屋顶,檐下柱头平板枋上有精美木雕,纹样以卷草植物为主,柱间雀替也雕刻有卷草。西侧用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单檐坡屋顶,整个檐下木构件均涂刷为青色,与室内墙壁上的木格窗户形成鲜明对比。东侧用房面阔四间,进深两间,檐下设有座椅,主要用于监控管理。所有配房均建在二层或三层台阶之上。

清水河东清真寺建筑装饰艺术

清水河东清真寺的建筑装饰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色彩,寺内装饰多用木雕、砖雕,仅有少量彩画用于润色大殿木雕装饰。装饰纹样常见经文、山水、花卉植物以及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较少出现动物形象,可见伊斯兰文化、儒家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多重影响,并暗含撒拉族人民独到的审美情趣,此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既是循化撒拉族文明形成、发展的物化,也是撒拉族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的载体。

(一)木雕

木雕是撒拉族清真寺建筑中常用的装饰艺术形式,多采用核桃木、松木等木材,主要雕刻技法有立体圆雕、浮雕、阴雕、镂空雕刻等,工艺精美典雅,形象生动逼真。清水河东清真寺建筑中的木雕主要用在礼拜殿内部,唤礼楼二、三层,牌坊门等重要部位。

礼拜殿的木雕内容最为丰富,前殿外檐的柱头、雀替、额枋、斗拱均采用木质雕刻,纹样丰富。大殿门窗雕刻为镂空的菱形漏窗格栅,以矩形分割为上、中、下三部分,底部横铺竹木,中间雕刻圆形图案,多以牡丹、石榴、葡萄为主,也有少量几何图形,通过多次重复彰显韵律感。镂空的菱形格栅中间衬以花朵,通过重复组合布满整个门框。大殿前殿与后窑殿之间以落地罩相隔,装饰丰富多样,菱形花瓣之间形成镂空圆形,花饰玲珑剔透,刻工精细。

大殿内部木雕装饰分布在前殿和后窑殿墙壁上,整体为木材本色,夹杂少量彩画,部分木雕堂心装饰图案下彩画打底,以黄色和绿色为主。墙壁木雕顶部均有装饰性斗拱及花牵板木雕,为植物纹镂空雕刻。底部有华丽厚重的须弥座,图案为瓣玛圆线,风格古朴典雅。墙面木雕均为连续排列的盲窗及屏风形式,精湛细腻,图案丰富,上下左右和谐对称,全部采用透雕工艺且基本不施色彩。(见图9,清水河东清真寺前殿墙壁木雕,图片资料来源:作者自摄,拍摄时间:2021年8月4日,摄影:李金懋)左侧墙壁装饰图案主要以经文、植物纹饰为主,间有葡萄、石榴、牡丹、莲花等图案。右侧墙壁装饰以“团寿”等民俗吉祥图案为主,尚有笛、琴、琵琶等“暗八仙”图案及藏族传统的法螺、宝幢等八吉祥图案。左右两壁图案内容及风格不同,据民间口述为汉族、回族工匠分别雕刻,极具特色。后窑殿墙壁装饰与礼拜殿相同,正中米哈拉布(Mihrab,圣龛)两侧装饰火焰纹,绕以缠枝瑞草,上下左右对称,刀法细腻,全部采用透雕(见图10,清水河东清真寺后窑殿圣龛木雕,图片资料来源:作者自摄,拍摄时间:2021年8月4日,摄影:李金懋)。

图9 前殿墙壁木雕

图10 后窑殿圣龛木雕

(二)砖雕

砖雕是撒拉族建筑装饰的另一大特色,清水河东清真寺内的各处照壁、唤礼楼基座、牌坊门两侧山墙,礼拜殿前廊山墙、八字墙,南北配房山墙及建筑屋顶等部位均用精细砖雕装饰。各处砖雕制作年代不一,以唤礼楼基座砖雕风格最为古老,应为寺院初建时期的作品,属于典型的河州(今临夏州)砖雕工艺。砖雕图案以花草植物、山水、经文及吉祥器物为主,并有少量动物图案,符合中国传统伊斯兰建筑的装饰习俗。

清真寺内外各建筑立面多以青砖平砌墙体,常见精细的磨砖对缝装饰,并装饰图案丰富的砖雕堂心。山门两侧砖壁雕刻梅、兰、竹、菊堂心。进入山门,南侧砖壁堂心为葡萄图案,北侧砖壁堂心为青莲图案,精美的砖雕与典雅古朴的木构山门形成对比,营造出幽静与雅致的环境。

唤礼楼砖雕集中在第一层(基座),拱形门洞两侧雕刻“瓶生富贵”图案,基座檐下雕刻砖仿木结构的斗拱(见图11,清水河东清真寺唤礼楼底部砖雕,图片资料来源:作者自摄,拍摄时间:2021年8月4日,摄影:李金懋),下部为砖雕腰束及须弥座,均有丰富的砖雕图案装饰。基座四周墙壁中部为菱形与矩形堂心砖雕,其中临近街巷一侧墙壁的砖雕堂心为“松鹤朝阳”图案。唤礼楼厚实的基座砖雕与上部轻巧的木雕六角攒尖顶形成鲜明对比,稳重而不失灵动。礼拜殿山墙、八字墙青砖砌筑,堂心雕刻青莲纹样(见图12,清水河东清真寺八字墙砖雕,图片资料来源:作者自摄,拍摄时间:2021年8月4日,摄影:李金懋)。礼拜殿屋脊的砖雕为卷草花卉纹样,后窑殿正脊中间置宝瓶,斜脊出檐处放置砖雕吻兽。南北配房砖雕主要在檐廊山墙上,底部刻有经文,中间砖雕圆光雕刻牡丹图案,上部用砖雕仿斗拱构件装饰。

图11 唤礼楼底部砖雕图

图12 八字墙砖雕

结 语

清水河东清真寺采用中国传统合院式布局和明清古典建筑样式,在满足其功能需要的情况下充分兼顾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院落空间序列明确、主次分明,实现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建筑实体和建筑空间的和谐统一。

作为地域性人文景观,清水河东清真寺是多元文化传统交融互鉴,共同发展的智慧结晶,其建造理念充分关照了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合理的运用了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装饰的互补性和互构性,尤其在装饰艺术中融合了西北地区多民族文化元素,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形成了鲜明的本土化特色,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①“工”为突厥语音译,指村镇等基层行政单位,撒拉八工为清代撒拉族聚居区的社会组织单位,最早出现于清雍正年间。

②“河湟”原指黄河上游的湟水、大通河流域,在历史文化研究中泛指现青海省东部及青海省与甘肃省交界的多民族聚居区域。

③“瓣玛”为藏语音译,意为莲花,常见于中式古典建筑的须弥座及梁枋装饰。

④“暗八仙”来源于道教图像,用八种器物替代八仙形象,亦常见于西北地区的传统伊斯兰教建筑装饰。

猜你喜欢

清水河斗拱砖雕
清水河边
说不完的斗拱
流落民间皇家匠户砖雕情缘
说不完的斗拱
山西古代建筑的砖雕艺术
斗拱
流落民间的皇家砖雕匠户
一张“废纸”
走不出清水河
传统砖雕的装饰艺术及其传承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