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理现代化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话语体系

2022-10-25钱锦宇

关键词:中国化人权话语

钱锦宇

(西北政法大学 人权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3)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人权话语体系(即人权理论和人权观点的系统化和理论化)能否得以有效构建,不仅关涉到中国国家治理现代性建构能否取得实效,关涉到中国在当下国际力量格局中能否获得有效的政治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决定着中国能否为全球人权治理提供一种源自东方的方案、模式和道路,从而最终为全球人权事业发展创造一种合作共赢、多元共治的国际新格局。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人权话语体系,有三个逻辑前提性问题值得认真思考:首先,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话语体系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角色?其次,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话语体系,实现人权话语的中国化,对于当下中国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具有何种价值和意义?最后,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话语体系而言,可供汲取的智识资源是什么?笔者将沿着这种逻辑思路,紧扣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这两个维度,对上述问题做出初步的回答。

一、治理视域中的国家软实力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话语体系

21世纪是人权的世纪,现代政治的本质是以权利为中心的政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其目标不仅是继续强化硬实力建设,而且要补足以人权话语体系为重点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短板。在国家战略竞争力建构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域中,国家间软实力较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人权话语权的争夺。而建构一套逻辑自洽且具有解释力和号召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话语体系,是争夺国际人权话语权的逻辑前提。

在笔者看来,人权话语体系是一套以特定价值观为基础、以人权为中心的结构性话语符号的体系。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话语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所构建的“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以生存权和发展权为首要的基本人权,以传播中国人权信息、塑造中国人权形象、推进中国人权发展和全球人权治理为目标的传播过程和信息形态。

(一)内嵌于人权话语体系的文化价值观: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二)内嵌于全球治理的人权话语体系:一种支配性力量

人权外交是全球治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在政治现实主义看来,人权外交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通过人权议题的创设和人权话语的扩张,运用双重标准去塑造国际关系的格局,从而维护和巩固本国利益的外交模式。在政治道德主义看来,人权外交是通过外交途径来协商和推进相关国家或地区的人权保障和人权事业发展的外交模式。但无论是政治现实主义还是政治道德主义,都高度重视人权话语及其体系在国际关系事务处理中内含并展示出来的支配性力量。

一方面,人权话语体系反映了一种支配性力量,即人权话语权。就其内涵而言,人权话语权是政治共同体就全球人权治理和国内人权发展提出主张、发表意见和表达立场的资格和能力,是道德地位、治理能力和国家利益的统一。人权话语权的有无及其大小,往往由国家的现实力量和国际地位所决定,并对国内人权发展和全球人权治理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支配性影响。而人权话语则是人权话语权实施的具体表现。人权话语权的内容依赖于人权话语的构建,并以展现和实现人权话语为直接目标。

因此,人权话语已经成为现代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构成要素,也是国际社会的主流话语,对国际政治、国际外交、国际贸易和投资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二、国家治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话语体系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体目标是实现党的执政兴国、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在国家治理的结构中,人权话语体系的功能主要聚焦在防御和驯化国家权力、评价和判断国家治理制度和治理模式的正当性,以及巩固国家文化意识形态战略安全。

(一)人权话语体系对于国家权力的防御和驯化是善治的内涵要求

从政治共同体内部来看,人权话语体系对于国家权力的防御和驯化功能,使得国家治理现代化获得实效、国家走向繁荣和公民获得有尊严的生活成为可能。人权与人权话语体系呈现出内容与形式的二元结构。人权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生演的体系,人权话语体系则从话语的层面来建构和强化权利的体系,进而在公民的意识形态层面形成权利本位和权利政治的观念。人权话语体系的建构及其在意识形态层面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唤起公民自由和权利的表达与维护意识,从而有助于驯化和规制国家公权力,防止权力走向僭越和异化,杜绝权力滥用危及国家治理的合法性与执政的正当性。换言之,彰显人权话语体系的防御功能,凭借人权话语体系来驯化权力,为权力的运行划定边界,是解决社会蜕败、维系国家治理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

(二)人权话语体系是评价和判断国家制度和治理模式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的重要标准

(三)巩固国家文化意识形态战略安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领域呈现出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在现代国家安全战略布局中,文化意识形态越发成为一个重要因素。在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中,文化意识形态战略安全的作用越发明显。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权成为时代主题,西方国家主导推动的诸多“颜色革命”在其内容上呈现出“两手抓”的二元结构,即一手抓军事援助与军事威胁,一手抓以西方式“人权”观念和“民主”模式为中心的意识形态推广和价值观输入。高度凝练且承载着西方人权文化的价值观的输入,成为“颜色革命”的先锋。正是由于文化尤其是人权文化在现代国际竞争中成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利器,因此在“新战国时代”中,人权文化领域的扩张与反扩张、价值观的渗透与反渗透,作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成为国际斗争的一个焦点,而且必将影响全球权力资源的配置和格局。对于中国而言,构建中国人权话语及其体系,传播中国人权文化观念,争夺人权文化资源和在全球人权治理中的话语权,并凭借这种人权话语及其体系来应对西方人权话语与意识形态入侵,愈发具有战略紧迫性。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人权文化在全球竞争和全球治理中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凸显和西方人权文化意识形态的深度入侵,人权文化安全战略将在未来国家战略布局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四)增强中国治理的文化自信

三、全球治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话语体系

从全球治理角度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话语体系,强调人权话语的中国化,至少应当包括三个要素:人权话语构建的中国立场、人权话语蕴含的中国问题意识和人权话语构建的中国路径。在全球治理结构中,推进和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话语体系、实现人权话语的中国化,其战略价值和意义在于:

(一)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强化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通过人权话语体系生成政治吸引力

(三)增强中国政治文明的全球影响力

2018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了由中国提出的“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的决议,呼吁国际社会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坚持多边主义的基础上加强人权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实现合作共赢。这份联合国决议在国际人权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仅强调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合作共赢”来推进全球人权治理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它同时标志着中国在国际人权治理领域的话语权获得显著提升,以及中国人权话语及其体系构建的发展。

四、“三种资源”与“三种自觉”:建构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智识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话语体系、实现人权话语中国化,就是为了满足和回应时代发展和政治实践提出的要求和问题。在这个伟大的进程中,什么样的智识资源是可供汲取和利用的?又该如何汲取和利用这些智识资源?

(一)“三种资源”的融汇与创造性转化

中国人权话语构建并实现中国化的过程,必然包括如下三个智识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同志关于人权的重要论述;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西方人权理论取得的有益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主体性价值和人的尊严的论述。

1.建构中国人权话语体系,实现人权话语中国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再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不主张静止、孤立地看待人权发展和人权治理问题,而是以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因此,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和视角来处理中国人权话语的构建。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和方法论为指导,中国人权话语构建和人权话语中国化,才具有强大的内生力量。

2.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话语体系,实现人权话语中国化,要吸收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人权理论)取得的有益成果。

3.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话语体系,实现人权话语中国化,要创造性继承和转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三种自觉”的塑造和实践

对于中国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话语体系能否得以成功构建,人权话语权能否得以有效获取,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成功地将人权话语构建的一般原理与中国人权治理实践相结合。各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构建,尽管具有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某些共通要素,但也无不展现出自身的文化传统、政治实践和民族精神。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正在走向伟大历史复兴的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其人权话语体系的构建不可能是一般人权话语理论的机械翻版,更不可能是对西方人权话语体系的摹印。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构建,根本上是基于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和全球人权治理的实践,又为这种人权实践提供指导的。因此,强调人权话语的中国化的价值和意义,不是去印证西方中心主义结构中人权话语体系构建的一般理论的正确性,而是强调基于中国立场、形成客观准确的中国人权问题意识,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话语体系及其制度化保障路径,进而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和全球人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点,其逻辑前提是必须实现“三个自觉”:以反思和批判意识为中心的精神自觉、责任自觉和话语自觉。首先,话语主体的精神自觉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这种精神自觉要求建构中国人权话语体系、实现人权话语中国化,必须树立一种反思与批判意识,摆脱西方人权话语中心主义的窠臼。这是当下构建中国人权话语体系、实现人权话语中国化的认识基础和逻辑前提。对于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和中国人权话语的构建而言,毫无批判地移植和照搬西方人权理论和人权话语体系,根本无济于事。独立的反思与批判意识,对于抵御西方人权中心主义及其话语霸权,具有积极意义,也是当下中国人权研究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其次,必须塑造一种共同体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这种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要求人权话语主体自觉在反思—批判意识的指导下,基于中国人权立场,解释中国人权问题。只有立于中国人权实践、放眼全球人权治理的基础上所构建的中国人权话语及其体系,才会是有生命力的话语体系。最后,强化话语的表述能力。如果我们能够发现问题,却无法言说,那么这种话语必然无法获得实效。要力图摆脱那种不能或者不善于用中国自己的表达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的尴尬境遇,学会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的人权故事。

猜你喜欢

中国化人权话语
人权不应成为西方话语霸权工具
画与理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数字时代的人权何以重要:论作为价值系统的数字人权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国发表《2018年美国的人权纪录》《2018年美国侵犯人权事记》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