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网络平台的混合式区域研修模式探究
2022-10-24郁栋李新蓉
郁栋 李新蓉
教师的质量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而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1]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国家对教师教研格外重视,出台了很多推动教研工作的政策。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同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创新教研工作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目前,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工作体系,设立了相应的教研机构,下设分管不同学科教学的教研室,制定了教研员制度,这为推进教师教研工作提供了组织制度和人力资源保障。从区域层面看,区域教研是促进某一地区教师专业整体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相同区域内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以实现区域内教师联动发展的一种教研模式。由于区域教研涉及的学科种类较多,学校和教师数量较多,区域层面教研活动的开展会受到各校校情不一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区域教研活动难以开展,区域教研的成效不明显。智能技术能支持区域教师更方便、快速地开展集体教研活动,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基于此,本研究在梳理区域教研现状与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智能网络平台的区域教研解决方案,以推动区域教研的发展。
一、区域教研的发展现状
区域教研一般以教研员为中介,组织区域内不同教师进行合作,这有助于区域内校际的联动发展,促进区域教育的不断发展。区域教研相关研究旨在探究如何使教研更加有效,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区域教研系统和内部组织结构两大类。在区域教研系统方面,研究者关注区域教研的职能以及保障措施。祝晓燕以实例佐证了区域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区域教研立足区域层面的核心问题,整合全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参与教师能够各取所需,在交流研讨中提高教学能力。[2]区域教研需要以教研功能为主体,扩展到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课题研究指导等多个方面,提升区域教研吸引力和价值,更好地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3]此外,研究者呼吁加强区域教研制度建设以及完善区域教研的评价机制,以保障区域教研的有效开展。管雪指出,为了更好地开展区域教研工作,需要制定统一的工作章程,并由研究组成员协商制定教研制度。[4]刘其祥指出区域教研的整体管理需要制度保障,同时也需要特定的区域教研评价机制。[5]教研评估能够为区域教研把脉诊断,指引区域教研的方向,区域教研实践需要全方位的教研条件保障。[6]
在内部组织结构方面,区域教研的模式是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区域教研从传统模式向智能技术赋能下的模式发展。区域教研模式最初更关注教研的过程,研究者多从行动研究的角度引出区域教研的模式。比如,刘江田依据行动研究的螺旋式循环过程提出了课题引领区域教研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对研究课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域教研的模式也逐渐智能化。[7]武滨等人以活动理论为依据,构建了以教研共同体为活动主体、以技术支持为工具中介、以体制机制为保障的CTMA区域网络教研模式,破解了区域教师教研过程中遇到的“时间空间受限、资源共享不充分”等难题。[8]曾春燕介绍了“互联网+”区域协同教研的构建方式,认为教研平台是保障区域协同教研有序开展的前提,同时技术水平影响着“互联网+”区域协同教研模式的组织选择。[9]
区域教研能够使教研工作从较为封闭的校内教研转向更为开放的校际联动,但在推动区域研修工作过程中,面临统筹管理、测评反馈、资源共享诸多问题。第一,区域研修的管理部门无法对区域不同学校的研修进度和质量进行准确把握,导致难以大范围开展有深度的教师研修指导。第二,每个学校教师研修工作安排不一致,导致区域研修的管理部门难以及时了解不同学校的教研情况,无法对其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和指导。第三,组织区域层面上的教研活动缺乏必要的支撑服务,很难确保教师在教研过程中的参与度和教研质量。资源共享是区域教研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研究发现,传统的区域教研内容关联性差,资源供给不足,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成效上存在不足。[10]另外,学校的教研各有特色与专长,若能实现校级优秀资源与成果共享,则能够激发教师思维,助推更多优秀成果的产出。遗憾的是,区域教研缺乏有效的展示交流平台,在教研过程中形成的优秀研修资源也较难实现共享和成果转化。
二、基于智能网络平台的区域教研解决方案
在国家倡导运用智能技术融合教育应用的背景下,以智能网络平台为抓手,从搭建平台、创新机制、测评驱动、整合资源四个方面入手,可以构建创新型区域研修解决方案,为解决当前区域教研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突破口。
(一)搭建平台,实现区域教师研修的统筹规划和管理
技术赋能的研修平台不仅可以使各个学校的教师及时交流互动,相互借鉴优秀的教学方式方法,实现区域内教师的智慧共享,[11]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区域内的所有教师,有利于网络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12]从教研形式上看,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区域教研难以组织所有教师开展教研活动,而智能技术支持下的研修平台能够快速便捷地组织教师聚焦课堂,保障区域内全体教师的参与。从教研员角度看,教研员能够依据平台上教师的各种数据统筹规划教研活动,实现教研活动的更精准管理。李艳云指出,“互联网+技术”搭建的专业平台为教师研修方式转型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组织区域普惠性大规模教师培训、教研互动活动、教育教学评价和成果展示的一体化。[13]因此,区域协作网络教研服务平台是区域教研的基石,对教师的教研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创新机制,开展基于平台的泛在线下研修模式
智能技术能让区域内不同学校的教师基于智能平台开展泛在线下教研,赋能区域教研过程,促进教学实践的改进和教学理念的提升。基于平台的泛在线下研修模式能够创新教师教研过程,推动教研高质量发展。从教研的活动形式上来看,基于平台的泛在线下教研能使教研活动的组织形态更加多样。在具体的活动设计上,区域研修可以在平台上实现教研员专业引领、校级教师间讨论互动和教师自我反思。[14]从资源上来看,平台能够为聚合各校优质教学资源提供共享平台,方便区域内教师的智慧共享,不断推动教研的高质量发展。从教研的评价上来看,数据分析等技术的介入为教研的量化评价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撑,教师的主观评价和平台的客观评价相辅相成,能够保障教研的真实有效。
(三)测评反馈,实施评测驱动的教师研修支持体系
教师高质量参与教研过程是教研活动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对教研过程中的教师进行评价也是区域教研的重要环节。研究者通常借助课堂观察、教师个人反思等方式来评价教师研修的效果,但往往在活动结束之后才能对相应数据进行分析,存在滞后性问题。智能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借助智能技术,在收集教师特征数据、教研心理数据、社会交互数据、教研行为数据和教研成果数据的基础上,挖掘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并生成教师画像,支持教师依据教师画像开展教研绩效的自我诊断和评价,同时也支持教研员依据教师群体画像对区域教研资源进行精准配置。[15]此外,教师在评测系统反馈的评测结果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和优化,达到提升专业水平的目的。
(四)整合资源,聚集多维度区域研修专家团队资源
借助智能网络平台,区域教研能够实现各校间的优势互补,提供优质资源并综合各校教师的智慧,促进区域教育的发展。组织教师开展异校教学交流,能够形成一批集结各校骨干教师、特色教师的教研团队,这为教研提供了坚实的专家团队保障。专家团队能够从多维度对教师的授课给予具体指导,比如传授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研究发现,区域层面的协同互动能够有效推动技术和教育的融合发展。[16]同时,智能技术也为多维度区域研修专家团队的协同互动提供了可行路径。智能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跨域传播,以“教师、学校、校际”协同为核心,聚焦教师维度、学校维度、校际协同机制维度,促进薄弱学校和教师专业的发展。[17]
三、基于智能网络平台的区域教研的无锡方案
为了创新区域教师研修的新样态,无锡教育信息化和装备管理服务中心按照“搭建平台、创新机制、评测驱动、整合资源”的问题解决方案,有效推进了无锡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实施工作(如图1所示)。
图1 高质量精准研修的无锡模式
(一)依托教师培训智能系统,实现区域教师研修的统筹规划和管理
在对教师研修需求和平台技术进行系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专家论证指导,无锡市搭建了在区域层面服务教师研修的平台——无锡市教师信息化培训网站,实现对不同学校教研工作的优化管理服务、信息共融共享、教研质量有效评估。该平台不仅涵盖丰富的课程资源和专题资源,还设置了不同的支持教师研修的功能模块。依托这一平台,以教师研修为抓手,稳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实践工作:一是用信息平台规范学校管理流程,提高管理工作效能,实现“管理优化”;二是以信息渠道共享共融,实现“资源优化”;三是进行过程性指导,实现“评价优化”。
在具体实践中,基于智能网络平台的区域教研提升了教师研修的整体质量。依托教师培训系统,通过构建云服务和存储,第一阶段入驻学校496所,注册教师38420人,参与学习教师38420人,提交作业64021份,其中优秀作业36784份,远超江苏省30%优秀的标准要求。通过平台的展示,各校看到了本地区同类学校的优秀成果,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无锡市新吴区首批结项的10所学校在依托平台进行线下研修时,参训教师在市平台上传作业,通过网络评审、相互学习,重新对自己的研修成果进行修改、上传。这10所学校的教师对自己的研修成果至少进行了三次修改,时间跨度达三个月,区域和学校的线下研修质量明显得到提升。更难能可贵的是,市级平台让众多城乡中小学校能够相互检视,正视差距,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有效促进城乡学校主动寻找差距,缩小差距。
(二)依托智能系统创新机制,开展基于平台的泛在线下研修模式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形式丰富、功能多样的工具与软件,灵活使用工具能对培训活动中主要环节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赋能、优化,充分彰显信息技术对培训活动的支持和改进功能。因此,培训网站结合在线教育优势,快速普及信息化应用,随时随地集成、分享、示范教师所需学习的内容。基于技术赋能的培训方式打破了传统培训在固定场所实施的限制,让教师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培训任务,有效提升了培训效果。
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教师研修管理和实践模式实现了创新。借助互联网平台终端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网络信息管理工具,将培训流程数字化,实现教师培训工作在参训报名、能力点选择、作业提交与上传、考核评审等方面进行网络实时管理。各级项目负责人可通过统计查询功能掌握培训整体进程,从而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大市统一建设的平台,一方面省去了各区搭建的时间、精力和经费,另一方面又有效整合了各地专家资源。区级、市级专家团队通过登录市研修平台,科学分析各区、各校线下研修进度,研判培训趋势;通过网络浏览教师的线下研修成果,精准诊断问题,在后期深入学校指导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了解校情、掌握学情、精准指导、科学施策。
(三)形成基于微能力点的测评方案,实施评测驱动的教师研修支持体系
为便于对教师培训提供过程保障,无锡市专门建设了融合线上和线下研修的测评系统。无锡市依据江苏省实施方案和标准,结合本地学校实际,组织学员定期上传研修成果,按照“校级初评、区级遴选推优、市级终评”的方式,遴选优秀的研修成果并进行展示、共享,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除此之外,无锡市借助研修评测系统对教师研修过程和结果进行实时评测。项目办还组织专家团队对各校教师研修项目的推进情况进行问诊把脉,根据学校的个性化需求为其定制有针对性的研修方案,为教师提供及时的研修指导。
依托教师培训评测系统,无锡市开展融合线上线下的数据驱动教师培训新模式。无锡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教师培训评测系统是为了帮助学校高效完成培训而搭建的。系统根据微能力点的要求,提供30个能力点的课程大纲、微能力点分析、工具讲解、示范视频等,为一线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配套学习资料辅导、培训、答疑、回看等服务,确保全体教师达到“基础”能力层级,部分教师达到“提高”能力层级,骨干教师达到“创新”能力层级。
(四)统整多元专家资源,聚焦多维度区域研修专家团队资源
专业引领是培训质量的关键和保障,名师资源是实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的基础和关键。在培训过程中,重视名师资源的价值和优势,充分聚焦名师资源,借助校、区、市等多渠道的信息技术专家团队,实现名师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利用。首先,组织部门对全市信息技术名师资源进行统计和整合筛选;其次,组织名师专家团队进行项目化培训和分组;最后,将名师资源分布到区县、学校培训项目中去,将其与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让名师资源通过各级渠道走进学校,走到教师中去。同时,借助培训专家团队、技术服务公司、培训服务团队对学校进行现场教学、网站辅导、答疑服务等培训服务。无锡市通过对教师培训的全流程支持和服务,保障教师培训工作的高质量。另外,无锡市还组建多级专家团队,以高校专家与基础教育专家协同的方式助力教师培训新模式。无锡市依托市级培训网站,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组织市、区、校三级专家团队,深入区县学校,按照“注重创新、尊重差异、扶持薄弱、均衡推进”的原则,面向不同学校展开分类设计、精准指导,利用新技术助力全市教师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高质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校级优秀教师协同互动实现了优质研修资源的共建共享。无锡市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不同层次、隶属于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作业内容进行整合,构建新的教育资源库,共建共享优质培训内容。江苏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分三批次进行,2020年首批参训的教师上传的研修成果即刻成为第二批次教师学习的资源,同一地区、同一学段、同一学科、不同学校的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些优秀成果作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由于其实用性、贴近性,很快成为教师线下研修的优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