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智慧课堂的技术融入策略探析
2022-10-24王红蕾
王红蕾
智慧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信息技术与人的深度融合,即技术与人交互生成,服务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发展。智慧课堂是被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重塑的课堂,信息技术遵循教学规律,教学规律引领技术走向。语文作为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学科,需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解构学科人文内涵,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智慧运用语言工具机制,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充分彰显语文智慧课堂的实效和魅力。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语文智慧课堂的主要特征是方法科学、过程快捷和功能高效。与传统语文课堂相比,智慧课堂能够落实语文大单元教学要求,实施模块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促进教学双方信息的充分共享,实现智慧课堂中“智慧”的目标与追求。
一、语文智慧课堂的信息处理特征
课堂由教师、学生、教学载体、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等要素组成。从信息科学角度看,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信息处理与交流的过程。语文教学一般以文章为载体,因此师生双方围绕文字信息开展教学合作(包括阅读和写作),处理和利用文字信息。与数学课堂的数据信息、音乐课堂的声音信息、美术课堂的图像信息等处理方式不同,语文智慧课堂信息的处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言文字的存在方式,转化文字信息的表现形式,多角度地揭示文字所蕴含的语法、语义和语用信息,并通过信息的理解与训练使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和创新创造,逐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二、技术融入在初中语文智慧课堂中的应用
技术与课堂要素的深度融合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包括教学时序的动态调整、教学情境的具象仿真、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教学评价的个性多元。这里所称的技术不仅指技术工具、应用软件等,也指现代信息技术思维,包括“用户思维”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简约思维”指导下的“小口径切入教学目标”、“极致思维”指导下的“精准教学”、“大数据思维”引导下的“私人订制教学”等。初中语文智慧课堂的技术融入策略具体包括3个方面。
(一)运用模块化技术设计教学模块
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模块又称构件,是能够单独命名并独立完成一定功能的程序语句的集合。以功能块为单位进行程序设计,实现其求解算法的方法称为模块化。模块化既是一种设计思想,又是一种设计技术,主要包括目标定位、功能分解和层级安排3个程序。近年来,模块化逐渐成为中小学课程的主要设计思路和教学策略。就语文学科来讲,以往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学课文”,课堂走的是“导入—阅读课文—分析课文—训练检测”的流程。模块化教学立足于核心素养目标,将一个单元视为一个整体,按任务分设几个学习模块,开发学习内容,设置学习情境,开展学习活动,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养上,走的是“明确任务—群文阅读—活动探究—自评互评”的流程。由此,语文教学就从过去对单篇课文的精雕细琢转向对教学模块的设计和落实。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有《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寓言四则》等课文,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3个教学模块(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模块的设计
这3个模块紧扣教材主题单元的编排要求,模块1重在让学生通过群文阅读了解想象,感知想象的作用;模块2重在让学生了解童话和寓言故事的情节特点,初步懂得故事设计的技巧;模块3是对快速阅读的训练指导,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实际,选择的是叙事性材料,重在掌握方法和长期的训练。3个模块均设置了学生的学习活动,重在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同时适当拓展延伸,促进能力迁移。这3个教学模块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不再仅仅局限于单篇文章的教学,而是从更高视角统整课文,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
语文智慧课堂运用模块化技术设计教学模块体现了“非线性、超链接”的网络思维,使时下语文大单元教学有了可操作的有效路径。大单元中的目标、经验、内容、评价等课程要素都可以设计在教学模块中,并通过模块教学实现各要素的互动与生成。对师生来说,各个模块是独立的活动单元,执行具体的学习任务,教学时可以依据学情,从任一教学模式入手,并将其与其他模块串联,使课堂教学呈现“散点透视”和“多维并进”的特点,共同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智慧课堂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具象化地呈现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成为学生感知文本与体验作者情感的场域。这一场域处处激荡着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获得感,释放着温暖人心的教育力量。与其他学科相比,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
1.创设文本导入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
在教授新课之前,如果教师未能进行有效铺垫,就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后续的教学更难以进行。因此,教师可借助信息化的方式优化导入环节,为学生营造适合文本学习的情境,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比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了解鲁迅的创作背景及其生平往事,尝试解读鲁迅的作品。同时在课堂中借助相应的讲解,让学生根据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的教学顺序,紧扣文章的两条线索,理解作者笔下的“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感受作者语言的情感温度,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为学生生动呈现相关视频或图片,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藤野先生对鲁迅而言有着怎样的意义?他们两人又是怎样的关系?在这个环节过后,教师可向学生简单介绍鲁迅的相关背景。通过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续的文本解读夯实基础。
2.创设人机交互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
创设智慧交互情境指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预先将资源存储于计算机,学生根据学习需求进行选用。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时,“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中“钻”的词意理解和表达作用是教学的难点。为此,笔者为学生优选了5类资源:第一类是小草、豆芽等植物破土而出的图片、视频,第二类是“钻”字的词典释义、组词以及例句运用,第三类是诸多名师对这句话中“钻”字作用的分析,第四类是课文《春》关于“春草”这一节的朗诵音频,第五类是录制并展示个人“春草”这一节朗读音频。学生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根据个人知识储备和问题导向,自主选择资源,进入交互情境,最终掌握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感知了活泼可爱的小草形象,充分体验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准确地把握了“钻”字的作用及特点。
3.创设共享交流情境,直观演示学习过程
以教学九年级课文《三顾茅庐》为例,小说的人物形象解读是小说教学的重点,如果仅仅采用角色朗读、观看影视资料的形式进行教学则显得过于单一,因此,笔者设计了“我来当导演”的自主合作环节,让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修改刘、关、张的故事剧本,并将这一过程录制后借助希沃白板上传,让学生直观欣赏同伴对剧本的修改,展示小组讨论的过程,实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分享。
(三)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化教学评价
利用大数据从教学现象观察与测量中研究课堂教学能够优化教学评价,发现教学规律,指导和规范教学行为。很多专家对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初中语文智慧课堂大数据分析除了关注学生的外显行为特征,还关注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内在机制,通过对学情的分析精准选择和调控教学行为,以数据链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科素养的生长。
1.大数据融入学情调查
比如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教师在授课前可使用问卷星软件,围绕教学目标对与课文相关联的语言和文化积累进行调查,得出数据分析结果后,选择合理的教学切入角度。与以往课前教师提问、学生反馈相比,此类调查得出的结论更加科学全面,针对性更强。比如教学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消息二则》时,笔者在预习调查时设计了三个问题(如表2所示)。
表2 《消息二则》前置性学习小调查
问题调查可以初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前置性学习情况,向学生传递新闻的相关文体知识。笔者从新闻的金字塔结构入手,站在信息接受的角度与学生一起学习了第一则消息,了解了新闻的结构和内在关系;然后组织“信息粘贴”活动进行第二则消息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新闻标题、导语、主体和结语等结构要素和功能,促进了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
2.大数据融入个性指导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积累和有效的写作训练。笔者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设置能力分解目标,提出写作对象、写作重点及字数要求,通过5~10次微写作训练,综合分析学生个人及班级整体数据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普遍达成了相关能力训练要求,写作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
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评价,由学生自行录入评价系统数据库。用曲线图、柱状图反映个人作文能力和班级整体情况,能有效提高写作教学的序列化和针对性。
借助这一办法,教师可以为学生定制语文能力培优补差项目,并将其按时间分解成若干训练任务,提出相关评价要求。教师通过数据分析呈现动态训练过程,发现优势和不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利用资源、媒体等要素构建专门对话平台,通过优秀习作推荐、教师即兴点评、学生交流咨询等方式实现数据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仍以写作教学为例,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命题—讲解方法—学生作文—教师批阅”,教师对学生写作后的针对性指导及升格训练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笔者在进行“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作文教学时,布置学生写作《来,给你看看我的手机》,根据学生作文达标情况,挑出10余位未达标学生的作文,按“特征欠准确完整”“特征表现欠具体”“特征关系欠合理”进行分类,并将原文拍照通过QQ传给对应学生,指出其问题所在及修改方法,同时附上优秀范文。学生二次修改后,拍照上传发给教师,教师点评指导,直到训练达标。为巩固写作成效,教师可再布置一道同类作文题,由学生在双休日完成,通过在线交流实现写作能力的达标和迁移。
三、展望与建议
伴随着技术的有效融入,语文课堂呈现了新的教学场景与课堂环境,教师角色发生了相应转变,学生角色也在进行着新的重构。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教学条件越来越智能,教学关系越来越立体,教学行为越来越具有交互性,教学方式越来越多元,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对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要,语文课堂技术融入的空间更广、成效更大。为此,教师在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方面,应注意以下3点。
(一)正确处理人与工具的关系
技术工具服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推动工具运用,但工具的使用者是人,技术再先进,工具再智能,都不能完全依赖之,教师的主体意识、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的互动场景都是工具不可替代的要素。技术融入课堂,关键是技术与人相融,融入学生的情感、需要和愿望,唤醒师生的价值自觉,满足人、服务人、成就人。
(二)正确处理技术与学科的关系
经过多年培训,许多教师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但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能力普遍不足,许多教师只是擅长利用多媒体设置课堂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缺乏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本领。教师应从技术思维和学科素养培育的高度提升技术与学科的融入能力,包括有效的资源整合能力、适宜的学习情境创设能力、规范的学科思维等。
(三)正确处理智慧与育人的关系
构建智慧课堂,依托智慧育人,最终是为了提升育人智慧。启悟人的头脑、培养人的好奇心、增强人的责任感,这是智慧课堂的育人价值所在。智慧课堂让学习更有意义,体现了智能化与人性化相协调的特点。语文智慧课堂虽以技术融入为支撑,但也要凸显人文关怀,应将智能技术背后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拓展迁移到学生课外学习和社会生活方面,真正将技术智能发展成学生的个人智慧,从而实现“技术融入课堂”到“技术融入生命”的嬗变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