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维动态语法观的初中英语被动语态语法教学实践与例析*

2022-10-24朱文娟

英语学习 2022年10期
关键词:被动语态篮球运动语法

文/朱文娟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在三级(7~9年级)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以语言运用为导向的“形式—意义—使用”三维动态语法观,引导学生在理解主题意义的基础上,认识到语法形式的选择取决于具体语境;教师要重视在语境中呈现语法知识,指导学生在语境中观察和归纳所学语法的使用场合、表达形式、基本意义、使用规则和语用功能(教育部,2022)。因此,基于《课标》中关于语法教学的指导意见和教学提示,教师不仅应该关注语言形式,还应该关注语言的意义和使用,通过有层次、整合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加强准确、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形式的意识。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学段,教师普遍较重视语法教学,经常会认为自己在语法教学中已经细致且全面地讲解了语法规则,学生的练习量也很充足,但是学生仍然不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准确、恰当、得体地使用语法项目。目前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语法教学只强调语言形式和语法规则的呈现和讲解,且语法讲解僵化(程晓堂,2020)。学生的学习活动则以记忆语法规则和语言形式为主,缺乏对语言形式所承载的意义以及何时用、为何用的主动探究过程。

第二,语法教学语境意识不足。教学往往脱离语境和语言的意义(苏殷旦,2021),从而导致教学中语言知识操练活动过多,学生缺乏主动探究和参与语篇意义建构的过程,难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张舫,2021)。

第三,语法教学中对促进语法学习的评价活动设计意识不足。教师多用简单的对错进行评价,忽视了多元评价(如同伴互评、自评、例评等)对学生加深语法知识理解、培养修正意识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作用。

基于三维动态语法观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理念

《课标》提出,语法知识是“形式—意义—使用”的统一体。其所倡导的三维动态语法观源自语言学研究者Larsen-Freeman的三维语法理论,即“Form—Meaning—Use”三维体系(见图1)。语法不是静态的规则,而是一种技能,一种动态的过程。Larsen-Freeman(2009)指出,选择使用某一特定的语法形式总有其道理,只有把道理说清楚了,学生才能真正领悟这一语法形式;在语言应用中,语法形式的正确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考虑交际目的和语用效果等;同时,语法结构是不可以脱离具体语境(context)和上下文本(co-text)的,语法概念甚至可以扩展到话语(discourse)的层次,尤其是对于篇章的组织衔接与连贯有其重要作用。

图1.

因此,教师的语法教学不应该脱离语境,要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领悟语法形式,体会语言形式作为载体所表达的意义,探究其使用场合以及语用功能,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实现迁移应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初中英语被动语态的教学实践与课例分析

1. 文本内容解读

本课例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 6 When was it invented?Section B 2b部 分,文 本 为。文章介绍了篮球运动的发明史和流行度;分析了该运动发明的原因——满足人们的需求;并引导青少年意识到成为篮球运动员需要为之付出努力。该文本是信息说明类语篇,结构清晰,时态和语态使用多样且得体。具体来看,在对篮球进行介绍时,作者使用了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以及相应的被动语态;在介绍篮球运动发明史时,作者使用了一般过去时及其被动语态;在描述篮球运动当下的流行度时,使用了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和现在完成时。另外,作者还利用问题作为标题吸引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有一定的互动性。

2. 学情分析

本学期班级利用“优诊学”进行了诊断性测评。诊断报告指出,全班27名学生中,有16名学生(占比约59%)不能在熟悉话题的语篇中理解和运用时态和被动语态,有11名学生(占比约41%)掌握了该语法项目。报告结果表明教师要重点关注常用时态和语态教学。笔者通过归因分析发现学生在进行语法项目学习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首先,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语言现象中呈现出的规律来辨别语言形式的特点,但是无法正确且合理地使用该语法项目表达意思。

其次,学生能够接受教师通过展示、讲解等方式传递的语言现象的用法,理解语言现象所表达的含义,但是由于缺乏探究语言现象背后的语用特征的机会和能力,从而无法正确且合理地使用该语法项目表达意思。

最后,对语言运用错误的修正意识不足。学生在教师布置的输出活动(如文段写作)中,避免使用自己不熟悉的语言,仅使用自己所会的语言知识表达,导致问题隐蔽;学生在教师给予反馈和评价后,没有及时分析错误原因并对错误进行修正,从而导致语言运用错误的反复出现。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教师旨在让学生通过两个课时的学习,在充分理解文本语境基础上,利用探究性语言学习活动分析被动语态的形式—意义—使用,深入理解被动语态的意义和功能;同时,以评促学,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培养学生对语言运用错误的修正意识。

3.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语篇研读和学情分析,为了突破语言学习困境,教师设置的语法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学生能够研读介绍篮球运动的段落,识别不同时态下的被动语态的形式特点。

(2)学生能够研读介绍篮球运动及其发明史的语句并进行句型转换,进而对比分析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句子,探究并归纳两者在意义和使用上的不同。

(3)通过同伴互评和全班例评,学生能够对自己上一节课所写的内容(介绍篮球的发展过程)进行自我修正。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对比分析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句子,探究并归纳两者在意义和使用上的不同,并对上一节课的作业进行修正。

4. 教学过程

基于三维动态语法观的教学理念,本课例中被动语态的语法教学策略和过程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主要环节中。

(1)初读文本,在结构化知识的建构中明晰被动语态使用的文本语境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首先关注的是意义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关注语言形式,即如何表达(侯姝琛、杨娜,2020)。因此,在第一课时,笔者以小循环的方式,围绕篮球的流行度和发明史两个要点,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和绘制信息图理解文本意义,并通过同伴互评和全班例评的方式,根据问题链和信息图来描述这两个要点,内化文本信息。最后,以概括段落大意的任务评价促进学生对语篇的整体理解度。具体学习活动设计见图2。

图2. 第一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整合关于篮球运动的相关信息,形成有关篮球运动发展史的结构化知识。学生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时,明晰了被动语态使用的文本语境。

(2)研读文本,在文本语境中探究被动语态的形式—意义—使用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学生重点研读文本中出现被动语态的文段(第一段和第二段)。在具体的文本语境中,剖析介绍篮球运动的受众人数、区域、重要发展节点以及发明史(篮球运动的发明者、发明原因、最初的比赛规则和形式等)的相关语句。学生通过观察与识别、句型转换和对比分析等活动,归纳被动语态的形式特点和表达意义,并结合段落大意,探究被动语态强调要点信息的语用功能以及其在文本语境中使用的适宜性。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探究发现,对写作作品(第一课时的作业)中使用被动语态的部分进行自评、互评和例评,从而深入理解被动语态的形式—意义—使用。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如下。

Step 1 Free Talk: What do you know about basketball?

学生谈论自己对篮球的已有认识。通过师生交流评价反馈,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使用相应的时态和语态简单介绍篮球运动。

[设计意图]

唤醒上一节课的语篇内容,回忆文本语境,引入本节课的语言探究点。

Step 2 Recognize passive voice:Read and underline the sentences in passive voice in Para. 1.

学生研读介绍篮球运动的段落,找出不同时态下使用被动语态的句子并由教师进行评价,以此检验学生是否能够识别被动语态的形式特点。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在理解第一段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识别,归纳被动语态的形式特点。

Step 3 Explore the difference:Change these sentences into active voice.

学生将第一段中找到的含有被动语态的语句转换成含有主动语态形式,并反复朗读。教师通过反馈和引导,让学生结合本段的段落大意和信息要点,体会并思考不同的语态下强调的要点信息的不同。

[设计意图]

通过体验式引导,教师让学生感知被动语态的使用并归纳: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信息强调点是不同的,由于该段是对篮球运动的介绍,因此聚焦点为篮球运动本身,其描述的客观性决定了被动语态使用的场景。

Step 4 Apply the finding:Read Para. 2 and discuss why some sentences are in passive voice while others are not.

学生研读文本第二段,找出含有被动语态的句子;结合文段大意和要点,和同伴讨论作者使用被动语态和没有使用被动语态的原因,尤其要关注使用和没有使用“by+动作发出者”的被动语态形式,并在全班分享自己的理解,总结被动语态的使用场景和语用特点。

[设计意图]

该环节是对被动语态语用功能的总结。教师先让学生先分析第二段中使用和没有使用被动语态的场景,进而引导学生关注句子的主语,从而定位强调的信息要点。例如,当文本客观介绍篮球运动的发明过程时,主语是篮球运动,使用了被动语态;当文本信息强调的是篮球运动发明者的一系列行为时,主语是发明者,不使用被动语态。通过对比和分析,学生进一步思考使用被动语态和不使用被动语态在文本语境中的适宜性,从而总结概括被动语态的使用场景和语用特点。

Step 5 Apply the finding: Revise and peer edit the homework writing.

根据被动语态的使用场景和语用特点,学生围绕被动语态的使用原则,对上一课时的书面写作作业(介绍篮球运动的发展史)进行多元评价学习活动:先自我修正;再同伴修正,完善写作;最后,全班例评,共同讨论如何修正。

[设计意图]

学生再次将本节课关于被动语态的理解应用到对自己写作作品的修正和完善中,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提升被动语态在形式—意义—使用方面的准确性,在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中用对、用好被动语态。(3)超越文本,在迁移应用中落实被动语态的形式—意义—使用

Step 6 Complete the passage about the history of soccer.

学生结合具体文本语境,使用得体且准确的语言补全一篇介绍足球运动发明史的文章(见图3)。

图3.

[设计意图]

结合新的文本语境,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半开放性的任务设计,指导学生再次思考何时用、为何用被动语态,通过迁移运用和反馈修正突破被动语态学习难点。

结语

准确使用被动语态不仅涉及语法形式,还同时涉及语义和语用。在被动语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形式—意义—使用,将感性学习和理性学习相结合。首先,教师应当注重被动语态学习中文本语境的重要性,要通过系列理解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运用被动语态进行表达,感知注意被动语态的形式和意义。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和探究被动语态的形式—意义—使用的过程中,促进其对该语法现象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例如,教师在语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基于文本语境和文本内容,重点分析、探究并归纳何时用、为何用被动语态,总结被动语态的语用特点,从而理解被动语态的信息强调功能决定了被动语态的选用不是任意的(杨艳,2021)。最后,结合学生的发现和分析,教师让学生尝试使用被动语态进行写作,并在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和全班例评中促进学生修正自己的表达,让评价活动成为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树立修正意识。

猜你喜欢

被动语态篮球运动语法
被动语态复习(The Paasive Voice) 九年级 Unit5—7
幼儿篮球运动
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专项训练
被动语态考点大放送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浅谈篮球运动中损伤的原因及预防
初中生业余篮球运动训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