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个性化体育策略消除课堂“边缘人”的方法研究
——以小学体育《越过一定高度的跳高》教学为例

2022-10-24杜家琳

考试周刊 2022年31期
关键词:学练边缘情境

杜家琳

在常规的体育课堂中,教师只会通过对学生学情大致情况进行备课,在“备学生”这一环节只有一个笼统、模糊的认识,而对一小部分来说,体育教师提前预设的环节和目标并不适合他们,这些孩子就变成了或渐渐成了体育课堂中的“边缘人”。他们的特质大多为运动能力不强,自主控制力较差,以及没有较强的意志力,难以持续、坚持以达到预设目标,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不高。而个性化体育则尊重学生的能力,通过自主或合作探索,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法,而不是教师“一刀切”式的练习手段。通过适合的练习难度,让学生少一些吃力感,练习参与度高,从而产生对体育运动的内驱力。

一、发现“边缘人”:观察课堂中参与度低的学生

现在的孩子在学习压力以及运动场地缺失的大环境下,对体育运动产生了想参与又找不到切入点的境况,他们“心动”但没有行动,对运动的感受停留在了“累”“苦”“疲劳”上,对运动的各种乐趣没有体验感,对运动的方法没有探索欲。在课堂中,这些学生就表现出了“边缘化”,难以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练习中。

(一)学生的体能“低”

在体育运动中,无论是最简单的跑、跳、投,还是难度技巧较大的体操、球类等运动,在技术之前、之内、之外都有着一个更为重要的关键点——体能,对学生来说,体育课既是释放天性的时机,也是学习身体练习的时机。现在的孩子丰富的文化课程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运动场地的缺失,小区或者社区的活动场地不足以提供常规的运动场地,久坐、少动成为他们一天之内的常态,也就造成了身体的练习时间少,体力发展低下。虽然很多父母已经转变了对体育的传统认知,意识到孩子的身体素质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并在课外时间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类运动兴趣班,但是由于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运动水平高低不齐,教练对课程的安排也很难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并没有做到针对性练习,也只是随大流式地做到动起来,对学生兴趣培养以及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内驱力不足,运动感受大都是完成就好,并不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到掌握体育技能或者是好的体能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导向。在体育课堂中,系统的热身、学习技能、拉伸环节层层递进,40分钟的实践课程,在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尽管在课堂中会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尽量做到“分层”制定不同的课程目标,但是大体上还是以推进教学环节为主,那么少部分学生的体力跟不上,完成一个环节的学练到另一个环节的学练,在课堂中勉强达到教师制定的目标,对运动的感受就只有累和苦,接着对体育课也逐渐失去耐心甚至是消极应对,乃至后续的课堂中不愿意参与学练,游离于课堂边缘。

(二)教师的预估“低”

在备课时,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只有一个笼统的概念,或者是老师认为的学生的状态,对各自班级中出现的情况做不到细致观察,或者说在进行备课时选择性地朝着自己预设好的方向进行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不积极,那就穿插各类有趣的教学方式想办法调动学生兴趣,而调动的方式也仅是老师的意向与安排,但总有一部分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无论是“情境”的设置或者游戏的穿插,而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一小部分学生的诉求。这部分孩子对枯燥的机械训练不感兴趣,对各类教学方法提不起劲,归根结底是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对这类学生关注较少,甚至是对其能力的预估太低,并没有根据学生的真实诉求来进行设计。所以对教学的预设过少,也就造成了这部分孩子没有内驱力,只有鼓励和对比让他们倍感压力,对自身能力的判断也逐渐降低,从而失去信心并产生课堂中积极学练是否有用、我是不是就是比别人差等想法。他们没有兴趣参加老师强加于自身的学练,顾及自己的面子不愿意挑战尝试,因为怕出丑、被嘲笑等而拒绝练习,在群体中稍显不合群,逐渐被“边缘化”。

(三)探索的意识“低”

在体育课堂中一般的目标设计主要是熟练掌握和基本掌握课堂学习内容,体现在孩子们对体育的认知只停留在了好玩、放松等心理状态上,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对各项身体运动方法发展还缺少自主的创新与思考。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解决问题和难点,但是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依旧缺乏。只要完成课堂上的学习任务即可,对课间以及课后的运动方式学生少有变通,一味按照教师的要求而不能自行变通。部分好的学生在与其他学生交流探索时,也不能灵活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点对他人的技能掌握进行判断,而掌握不全面的学生也没有能力对自己的运动方法做出调整。大部分孩子在课间活动时运动项目单一,制定的游戏规则没有创新和应变,相互交往时讨论点较分散,对身体锻炼的方式仅仅通过课堂包括课外兴趣班提供的练习方法,在课后练习时不能做到根据自身掌握情况进行练习方法的改变,这些又会体现在课后不知道如何锻炼,就出现了“心动”不会行动的尴尬境况,本来踌躇满志的运动热情渐渐被现实中的问题浇灭,而不是以积极坚定的意志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了解“边缘人”:知悉练习时内驱力低的原因

学生缺乏自主锻炼的意识,是对体育运动缺少兴趣,无论是运动场地的局限还是运动时间的缺失都不是关键的理由,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学生不愿意。内驱力低则是问题的关键,观察、了解、分析这些边缘学生的情况并进行大致的分类,对解决运动参与的问题有帮助。

(一)主动地“边缘”

这部分学生有的是因为自身素质的弱势,认为自己四肢不协调或承受负荷能力差,从而自愿沦落到边缘境界;有的是因为学习习惯和态度不端正将学业置身事外、自得其乐,独自享受边缘的状态;还有的学生因为自身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因此跟老师互动很少,在体育活动中始终停留在自己的小空间。在课堂中不难发现此类“边缘学生”的状态,无论是不自信或者不认真,他们大部分的课堂表现均为不能通过认真观察而看起来注意力不集中,他们的问题主要在于,对体育课堂的漠不关心,沉浸在自我的小世界里,没有对体育课的热情。无论是好玩的游戏还是紧张的竞赛,都很难打动他们,从一开始主动参与,到后续的鼓励参与,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给予非常多的关注和提示。

(二)被动地“边缘”

在外在因素的影响下被迫走向边缘境界的群体,他们内心尽力摆脱“边缘人”的处境,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参加讨论,努力去融入课堂与人群当中,但可能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却一直被忽视或排斥,最后逐渐成为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此类学生在中高年级出现较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很容易因为他人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这类学生往往比较内向,课堂中的表现也比较安静乖巧,对课堂安排和练习也会积极参与,但是在游戏和竞赛环节容易受他人影响,合作练习时也会比较拘谨。教师需要不断鼓励以及让小组中其他组员通过老师的肯定而对其认可并改观,也要通过一些情况的发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杜绝课堂中嘲笑、嘲讽的行为,提倡合作、团结的氛围。

(三)选择地“边缘”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选择性是无处不在的。由于体育课学习的项目众多,有些学生在体育课中会选择性地喜欢某些体育项目,喜好项目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在体育课堂走向边缘状态的可能性。此类学生的运动能力比较局限,某些素质突出,但不愿意尝试挑战和改变。例如班级中体重较大的学生,他们的协调素质很好,在跳绳以及韵律操等方面学习起来较为轻松,但他们的速度、力量等素质可能受体重影响较大,在跑、跳、投和体操类型的运动项目中就缺少优势。老师要引导和鼓励,让他们不要想着做不到还有别人会笑等不好的因素,要告诉他们人总会遇到困难,要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和逃避。讲道理是一种开导方式,并且一定要让学生做到,无论完成效果如何,教师一定要帮助其树立信心,在点评时引导其他学生,要看到他人进步,并给予肯定。

三、消除“边缘人”:个性化体育在课堂中的运用

让学生学习知识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独立的人格,使学生全面发展。体育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形成与学生自身相关,而体育教师作为课堂中的把控人,需要积极了解边缘学生的个性特质,关注他们的需求,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看到教师对他们的点评都是积极的、认可的,发挥体育教师的外部辅助功效。

《越过一定高度的跳远》一课是水平二三年级《科学的预设 艺术的生成》中跳跃与游戏单元的第2课时,是一项常见的跳跃运动。笔者于2021年10月14日上午,借三(9)班上了一节代表课《越过一定高度的跳远》,设计了差异教学四步走,以引导合作—模仿学练—实际运用—自主探索为设计思路,创设个人、小组的闯关情景,选择技巧性较大的运动项目更倾向于学生在观察理解后的“本能”反应,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来说都会有一个本能的挑战心理,实现共同参与、合作进取,借此课强化“个性化”体育课堂,并达到对体育课堂中“边缘”学生改进行为的探索。

(一)引合作——协作并进共闯关

情境教育,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情境的设计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发展。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形成积极的导向。

《越过一定高度的跳远》一课,笔者创设了“闯关”的教学情境,并且此情境贯穿始终。课的开始就将孩子们带入“一起闯关”的情境,通过“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一方面达到热身的目的,一方面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模仿动作,引起学生兴趣,为接下来的模仿尝试学练打下基础。教师继续创设情境:集体闯关第一关,教师示范越过一定高度的完整动作,请学生们仔细观察动作与《急行跳远》有什么区别,并尝试模仿练习。进行第二轮闯关,每个人都能掌握到踏跳的诀窍了,但是现在要掌握更难的腾空动作和落地的衔接,再次观察教师示范,并观察和自主学练。创设情境教学,将学生带入一个小组闯关的合作氛围中;再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动作,并模仿尝试练习,自己探索出动作的一个技术点;然后请模仿得最好的学生来给大家示范,以小组为单位继续模仿练习;最后小组总结出起跳和腾空的技术点,并以小组展示学练成果。

(二)仿学练——积极思考勤练习

自主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与启发下,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理解与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探究是以问题为起点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实现探究式学习的开始。在体育课堂中,合理的疑问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本能下自主练习。

《越过一定高度的跳远》之前的第一课时是急行跳远完整动作的教学内容,学生对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环节有初步的理解,所以第一个练习让学生观察模仿的难度不大,但也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急行跳远拆分各环节是为了在完成动作的基础上对起跳和腾空提出更高的要求,乃至更好的动作来取得更远的距离。学生应结合课题,对跳远的技术动作进行思考,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以及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练习,来尝试模仿动作并逐步掌握。

(三)实运用——熟练掌握借器材

小学生正处于对事物有强烈好奇心的年龄阶段。要结合他们的身心特点去制定教学内容和目标,帮助学生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把体育学习与娱乐活动充分融合在一起,运用简易的体育器材,使得所学可以得到实际运用或者对练习有所帮助。

在《越过一定高度的跳远》一课中,笔者找到了适合学生练习的简易器材,可以调节三种不同高度,且可以叠加继续变高或者有一定高度后进行远度的实际探索。学生对高度、远度的模糊理解,在得到器材后变得具体化,对自身达到的目标有了清晰的认知。且通过闯关获得器材,能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加入到练习中,增加小组合作,相互帮助、监督,从侧面减少了部分“边缘人”的侥幸心理,从而积极学练。

(四)常探索——所学内容助思考

自主探究学习具有自主性、差异性、互动性和过程性等四大特征,在实践中要求体育教师建立个性化发展路径,创设自主探究学习情境,建构问题发现型学习方法而后鼓励创新型思维模式。在本节课中运用也是如此。

《越过一定高度的跳远》一课的最后环节,笔者继续创设情境“小组闯关还需要根据小组内每个人的掌握程度,来调整器材的高度、远度,这些都需要组员练习、讨论决定”,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调整一个器材的高度、两个器材相距的远度,来达到实际运用中腾空的高度以及跳远运动的远度。积极讨论后,教师再次组织自主练习,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及时调整,每位同学要能够完成基本动作,也要合作进取,所有人都完成才算过关。既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差异性,也强调了个性化教学,不是“一刀切”式地完成教师定下来的目标,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小组内练习也更有积极性。不会因为没有办法完成而产生退缩的情绪。每个组员都进行练习后,发现可以完成则继续加大难度,一直处在一个不断进取、相互鼓励的合作氛围中,而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进一步避免了“边缘”的情况,让学生们了解运动目标的达成是正面的、向上的,从体育运动中学到身体技能之外,克服困难、团结并进的精神品质。

“个性化体育”关键在于激发体育课堂中“边缘学生”的学练动力。首先,教师应积极看待与引导学生,期待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发挥教师的正向期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其实,切实关注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制定出不同的标准,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以此提高学习热情,使边缘学生也能够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再次,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合理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每一项活动,对边缘学生,教师也要用正面积极的言语去鼓励,使其渐渐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最后,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当进行教学主体的转换,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正确看待“个性”,多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的练习、合作的练习,使“边缘人”能够积极融入课堂之中,重新进入体育课堂的中心。

猜你喜欢

学练边缘情境
以学练标准为基础促学练内容之有效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50米快速跑学练组织的策略研究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初中生学练太极拳四步走
预防与纠正初一学生低头运球现象的学练方法
在边缘寻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