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近邻”模式让“陌邻”变“睦邻”
2022-10-23
在厦门市思明区,有的小区没有“物业”,居民不用交物业费,能享受的服务却一样也不少。这是该区创新实践“近邻”模式的效应之一。
作为厦门经济特区的中心城区,思明区以“近邻”模式破解现代社会中组织碎片化、人际陌生化等问题,拉近居民和居民、居民和组织、组织和组织的距离,构建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近邻”有了温馨的“家”
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观远里,是莲花北社区规模最大的“无物业”小区,小区内有一条盲道,这是小区业委会专门为视障居民吴先生建设的,盲道从他家门口一直延伸到小区门口。
这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细节,是“近邻”模式实现小区居民共商、共建、共管、共治、共享的成果体现。
“绿化带被车辆、行人踩成‘黄土坡;几乎每天都要上演‘抢车位大战,有人为了停车,甚至把树都砍了……”小区业委会主任刘建华回忆从前小区的景象,发出了一声叹息。
在思明区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2018年观远里小区依法成立了业委会,并正式启动改造。业委会先行垫资11万元在小区建设视频监控等基础设施,劃分出257个停车位,满足每个有车家庭停一辆车的需求。
短短几个月后,小区破损道路恢复了平整,水泥空地上新建了绿地、花圃和便民小木屋,四通八达的开放小区添置了道闸设施……观远里小区一跃成为思明区无“物业”老旧小区治理的范本。
“面子”改造只是第一步,让观远里居民主动参与小区自治管理,才是长久之策。很快,一个集咨询服务、岗位轮值、调解纠纷、交流议事、巾帼增能、文化活动等六大功能于一身的小区党群活动驿站“近邻之家”投入使用。
“让居民借助‘近邻之家加强交流、增进感情进而发挥各自所长,实现小区管理良性循环,是我们的主要目的。”社区有关负责人说。
如今,近邻守望互助在观远里成为常态。“邻居家有事,就把孩子托付给我照顾。我家装修没人在,就把钥匙放在‘近邻之家,直接让工人去取。”在观远里居住了34年的周小凤说。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作为厦门经济特区的中心城区,思明区经济总量约占厦门市1/3,常住人口超过一百万,人口密度甚至高于新加坡。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却也在邻里之间砌起了一道道高墙。“邻居”成了“最近的陌生人”,组织碎片化、人际陌生化等特征日益凸显,对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
如何破题?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远亲不如近邻”为思明区指明了方向。1985年至198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生活期间居住在思明区深田社区,与居民结下深厚的邻里情,离厦后还给邻居寄来手书“远亲不如近邻”的贺年卡。思明区传承弘扬这一宝贵精神财富,深入挖掘“习近平与邻居”的故事,并结合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神,逐渐形成了以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为目标的“近邻”模式。
据思明区有关负责人说,在新的社会结构下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重新拉近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距离。“近邻”模式主要有三个着力点:一是居民关系,通过“千户访、百事帮、万家和”等群众工作法,走家串户、组织活动,志愿服务、互帮互助,让群众之间热络起来,形成新型的“熟人社区”;二是党群联系,把党组织还原为群众的自家人、好邻居,从“一厢情愿”变成“两情相悦”;三是单位联系,通过街道大党工委、社区大党委,构建党建“大家庭”,解决一些社区“找米下锅”问题。由此,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就地就近融合共建、联动共治、资源共享,较快地形成了社会治理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