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2-10-23林丽洪

新教师 2022年9期
关键词:米线高楼语文

林丽洪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体现了创造力和生命力,承載着地方文化特有的思维想象力和精神价值。传承并弘扬“非遗”,是学校课程当仁不让的使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非遗”的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福州“高楼米线”作为福建省省级“非遗”,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文化遗产。学校立足于当地特色文化的研究,将高楼米线引进校园,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这对培养学生的优秀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营造“非遗”在学校课程学习中的氛围,让学生了解高楼米线“非遗”的历史、发展现状及历史价值和现今价值;探究传承和弘扬高楼米线“非遗”的途径与策略,将挖掘的学习资源与学校课程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争取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实现教学目标;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作用下,让学生真正了解地方非物质文化、传承地方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这些做法,对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探讨了将高楼米线“非遗”融入课程、引入课堂,以及在实践中挖掘“非遗”的精粹,传承并弘扬高楼米线“非遗”的一些做法。

一、以情境教学为切入点

在教学《传统节日》一课时,当学生能按照时间的提示完整地复述节日及简单的传统文化知识后,教师可顺势引导:在我们家乡,也有非常出名的地方传统文化,大家想知道吗?牵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后,教师选取高楼米线的制作视频给学生观看。视频中,高楼米线精细的制作手法、绚丽多彩的米粒、构造别样的水果蔬菜造型……瞬间“圈粉无数”。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认识到平时吃饭的米粒还可以这样独特的方式呈现,不禁喜欢上了高楼米线,也喜欢上了高楼米线传承人“高楼陈”的米线作品。而“高楼陈”设计的亭台楼阁、动物、植物米线作品,不仅体现了多维的审美视角,还体现了高楼米线作为地方文化的内涵。

二、以阅读教学为拓展点

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是阅读教学,在阅读课教学中,学生了解 了传统民俗文化起源、传承、发展的情况,激发了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同时,在学习中,学生丰富了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提高了语文综合能力。

在《刷子李》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体会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还通过曹小三的内心活动,体会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学生对刷子李的技艺深感钦佩。此时,教师可借机呈现高楼米线作品,通过介绍高楼米线的历史由来、失传后的重生以及精湛的米线技艺,让学生认识“高楼陈”,从而把学生对文中人物的钦佩之情迁移到对身边的地方“非遗”文化上来,并通过观看视频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高楼米线文化。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体会到地方文化的风貌,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非遗”带来的文化感染力,增强文化自信。

三、以习作教学为融合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非遗”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了解还是比较薄弱的。要想学生对“非遗”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可在习作教学上做更多的渗透、交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因此,在习作教学时,教师可融合生活中的案例,设定如何体现“高楼陈”技艺高超的主题,并围绕主题,让学生进行材料搜集。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从《刷子李》一课中学到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运用于介绍“高楼陈”的文章中。为了体现“高楼陈”的技艺高超,学生不仅要通过生活中的各种渠道了解高楼米线的由来、习俗,还要“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对米线文化的背景、典故也要有所了解。这样,学生在完成“非遗”主题的文章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眼界,加深了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了解,建立起了文化自信。

《纸的发明》一课教学后,教师可以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写作《高楼米线的发明》,要求学生要重点突出纸的发明与高楼米线的发明在内涵上的不同之处。这样,在习作的过程中,学生既要对课文内容进行仔细梳理,寻找二者的不同,又要通过“高楼陈”来了解高楼米线的历史渊源。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会基于对高楼米线制作的了解,更愿意参与到制作米线的环节中。这样就加强了学生制作米线传承地方文化的意识,强化了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传承的力量。

四、以实践教学为突破点

《课程标准》指出,跨学科学习,要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提取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主题,开展探究、交流等活动,从而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探究、解决相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上再多的教学也比不上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教师在完善“非遗”融入课堂的教学体系时,要坚持推动学生传统文化实践体验活动的开展。

学校聘请高楼米线传承人来为高楼米线兴趣小组授课。高楼米线兴趣小组作为学校特色,分为高楼米线初级班和高楼米线高级班。兴趣小组充分发挥了“米线文化”静心、静学、静笃的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展示了校园文化独具特色的魅力。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把艺术、生命、社会、科学等元素融入高楼米线活动的各个方面,结合高楼米线作品的各种特点,采取课堂讲述、视频教学、学生亲自制作物件、高楼米线优秀作品展览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非遗”文化——高楼米线真真切切地“活”在他们身边。

高楼米线的实践教学充分发挥了跨学科学习的多样性,不仅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渗透高楼米线的知识,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可以融入和高楼米线相关的知识。比如,美术学科中的形状构造,科学学科中的材质组合,等等,都可以和高楼米线相融合。通过不同学科以及不同方式的有效融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传承了高楼米线“非遗”文化中的精神内涵,体会到了中华文化与地方特色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而由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上升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总之,将高楼米线的传承、发展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以“米线文化”的静心、静学、静笃练就匠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和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中不断接触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这对促进学生精神文化的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把“非遗”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之一的“文化自信”目标,同时也能提升学校教育中地方文化的教育以及特色校本课程的教育。因此,将“非遗”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举措。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古槐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米线高楼语文
劈木头,盖高楼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高楼万丈平地起
一碗米线的滋味
高楼逃生
凉拌米线
肠胃不好者少吃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