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剪辑类短视频的现状及其文化反思
2022-10-23程达
程 达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处于拥有海量信息的“微时代”,微信、微博、微课、微公益、微阅读、微电影、微旅行等新兴媒体平台和活动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发表观点、寻求支持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在这样的背景下,相较于传统模式,人们更能接受的是碎片化的信息片段。以“短、平、快”为最大特点的短视频正是迎合了人们信息接收习惯的转变,它在极短的时间内俘获了大量用户。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年2月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75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794万,占网民整体的94.5%,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9.34亿,较2020年12月增长6080万,占网民整体的90.5%。毫无疑问,短视频已成为市场争夺的风口。
影视剪辑类短视频是创作者对现有影视作品进行剪辑、解说、重组等二次加工后生产出来的短视频影视作品。一般而言,单个视频时长在15秒到10分钟不等,由于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基本讲清楚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内容梗概,迎合了观众“短时间内接收大量信息”的需求,成了短视频门类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分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影视剪辑类短视频现状
除了迎合了微时代的传播规则和碎片化信息传播模式下人们信息需求的转变外,影视剪辑类短视频的兴起还有以下原因:一是现阶段各类影视作品资源悉数上网,均能在网络获取,使影视剪辑类短视频更易获取“原材料”;二是各种剪辑软件不断升级,不但界面更加友好,还能一键生成不同音色的配音音频,客观上让原本需要一定的专业性才能完成的剪辑工作变得简单,降低了剪辑入行门槛;三是当前大量影视剧“注水”严重,节奏缓慢,信息量低,尤其是电视剧,从2000年前一般不超过20集,到现在动辄六七十集起,导致观众越来越没有耐心,开始选择观看低时间成本、高信息密度的影视剪辑类短视频。
当前影视剪辑类短视频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对即将播放的电视剧或即将上映的电影进行剪辑与解说,增强观众对原影视作品的兴趣,从而提升电视剧收视率和电影票房,发布的内容多为预告片、幕后花絮、主创采访等;二是对正在热播或播放完毕的电视剧和已经下映的电影进行重新编辑、整理、解说等,让观众在最短时间内大致了解原影视作品的剧情,发布的内容多为情节缩编;三是对现有单个或多个影视资源进行改编、混剪或恶搞再创作,成片一般会有选择性地使用原作画面或配音,但改编后的情节和原作关系不大,新的剧情往往让观众意想不到。
由于第一类视频需要有官方发布的第一手资源,加之发布的内容对后续的收视率及票房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此类视频大多是由电视剧和电影出品方、版权方做官方发布。第三类视频需要有独特的创意和极强的剪辑能力,入行门槛和制作成本都比较高,并且很容易因恶搞引来影视出品方、粉丝等群体的不满。因此这两类视频在影视剪辑类短视频中数量并不多,当前占市场主导地位的还是第二类视频。
二、影视剪辑类短视频存在的问题
众多短视频制作者一窝蜂地投入到影视剪辑类短视频的创作中,一方面丰富了各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和观众的娱乐生活,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目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奇观化剪辑
在众多短视频制作者看来,他们所做的是一种基于原作,通过剪辑和讲解对影视作品进行重新叙事的“二次创作”。因此,剪辑后的成品必须在某方面和原视频有所区别。由于不能对内容本身进行大范围的修改,新的剪辑模式便成了让影视剪辑类短视频区别于原视频的捷径。当短视频博主谷阿莫以“x分钟看完某某电影”的模式一夕爆红后,同类型影视剪辑视频层出不穷,至今仍是影视剪辑类短视频使用最多的模式。在证明这一视频剪辑方式的确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的同时,也不难发现,同类型作品过多,已经在短视频平台达到了泛滥的程度,剪辑思路和剪辑手法同质化严重,让这种视频不再新奇,吸引力已大不如前。影视剪辑类短视频制作者们采取新的模式,原本是为了和原视频进行区分,让自己的视频具有辨识度和区分度,却不料这种“一窝蜂”的方式反而让大家陷入了模式高度同质化的泥潭。
除剪辑模式的高度同质化,影视剪辑类短视频还存在着另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内容低智化。短视频中有一个著名的“黄金6秒”定律,即视频的前6秒内容就是决定视频观看量和观看效果的关键。如果前6秒内容不能瞬间抓住用户的注意力,那么这条视频注定会失败。因此,不少影视剪辑类视频剪辑博主,喜欢用浮夸、绝对的描述开场,在内容的选择上,他们往往也更倾向于将涉及感官刺激的内容前置,力图利用“黄金6秒”留住观众。与此同时,由于短视频将影视剧内容大幅缩减,一些情节势必被舍弃,这就导致原作品的创作者们精心安排的暗喻、伏笔或被改为直白的描述,或被直接舍弃。越是制作精良、内涵丰富、引人反思的作品,在改编为这种可以“速食”的短视频后,原本信息的损失就越大。告别了精心铺陈和酝酿,不用走心的影视剧“速食”产品,在短短几分钟之内根本无法展示原作的艺术魅力。长此以往,观众虽然能从中满足好奇心,看似对众多影视剧都有所了解,但实际是浅尝辄止,反而会使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逐步退化。
(二)碎片化解说
影视剧原作中具有起承转合作用的场景,在短视频里往往会被直接缩减为所谓的“名场面”。片段信息的迅速复制传播,也使得读者(受众)容易受情绪牵制,乃至演变成文化群虻。观众通过断章取义的方式,能轻易地获取到视听满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应该是全面整体的解说也被打成了“碎片”,这样的“碎片”越无脑、越简单,观众将越容易接受。
为了迎合这一需求,一些影视剪辑类短视频甚至会将角色姓名进行改编,这种趋势从谷阿莫发布视频之初便开始蔓延,视频制作者会根据角色在影视剧中的作用,将其称为“大魔王”“小白兔”“倒霉男”“傲娇女”,这种简单粗暴的重命名方式愈演愈烈,以至于现在很多视频制作者将所有影视剧的男女主角千篇一律地改为“小帅”“大美”,更有甚至直接用“男一”“女一”“男二”“女二”进行讲解。将所有看似对情节无关的细节抹去,让解说更直白无脑,成了影视剪辑类短视频账号的通病。
(三)变现困难
一项《新京报》的调查显示,952个优质短视频团队中,47.9%的团队无法盈利,21.85%只达到收支平衡,而能盈利的公司仅有三成。短视频市场总体能盈利的比例不高,其中影视类短视频的情况就更不容乐观。中国的网络剧、直播短视频已实现用户付费,但影视短视频仍然处于内容免费,靠广告收入和电商模式盈利的状态。影视剪辑类短视频账号的目标受众画像不清晰,除极少数头部账号可以和影院及影片版权方合作,靠出售电影票和影片周边产品获利外,其他账号很难精准选择商品带货,这就导致此类账号变现困难,从业者无法以此获利,难以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四)版权制约
一些短视频生产者为了尽可能地规避版权问题,特意选用国外小众影视剧作品进行解构和解说,这些影视剧作品良莠不齐,其中还充斥着不良价值观,容易对观众产生负面影响。
无论是在影视剪辑类短视频范围,还是在整个短视频行业,侵权与被侵权及由此引发的其他问题已相当突出,亟待解决。
三、影视剪辑类短视频风靡的冷思考
DAU(Daily Active User),即日活跃用户数量,通常统计一日(统计日)之内,登录或使用了某个产品的用户数(去除重复登录的用户),这一数据常用于反映网站、互联网应用或网络游戏的运营情况。2020年1月,抖音宣布DAU超过4亿;2021年9月15日,抖音在上海举办了第二届创作者大会,并宣布DAU突破6亿,仅仅过去半年多时间,DAU涨2亿,这样快的增速,这样庞大的日活跃用户数量,充分说明短视频之“热”。
短视频类app的急速扩张和发展,在当下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回避的文化现象,以此为平台,诞生了众多各具特色的短视频账号,其中影视剪辑类短视频以制作门槛低、创作难度小、易搭上热播剧的顺风车增粉等原因,成为不少人短视频创作的首选。以影视剪辑类短视频这个短视频生产中独具特点的类型,窥斑见豹,笔者认为,在极度扩张的疯狂热度下,需要进行一些冷思考。
(一)警惕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大量影视剪辑类短视频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冲击。简单化的解说和极快的节奏,让人们无暇思考,数量巨大的短视频,打造了一场狂欢盛宴,人们一旦接受了这种方式,便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审美惰性,渐渐失去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将理性和反思抛诸脑后。
首先,目前大部分剪辑参与者的个人素养和媒介素养并不高。一方面,既有的剪辑思路和模式禁锢着视频剪辑者的创造力,大部分人没有创新的意识,同类型作品在不同剪辑者的手下诞生的影视剪辑类短视频相似度极高,毫无新意;另一方面,现有规则缺乏对创新意识的保护,只要出现略有新意的剪辑,很快会被模仿、抄袭甚至复制。这导致创新收益低,进而让剪辑创作者失去创新的动力。
第二,能够就某影视剧的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具备一定专业性的影视剪辑类短视频账号,其订阅和传播往往被局限在较小的一个范围内,粉丝若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水准,无法对账号保持持续关注。相反,那些几乎完全不具备影视行业专业性的账号,由于善于捕捉、迎合受众的情绪,内容也以速成为主,看完不需要任何思考,没有任何专业的渗透,反而容易获得受众的关注、订阅并长久保持用户黏性,更易获得商业收入。
第三,二次剪辑者和原有创作者对同一作品的价值判断往往存在很大差异。一些节奏快、矛盾冲突明显的作品,剪辑难度低,在剪辑后往往也具备相应的优点,但具备一定深度,节奏较慢的影片,往往更考验二次剪辑者的水准,如果仅仅提炼其中的叙事而放弃影片的深层思考,一部导演和观众眼中的佳片将变成寡淡无味的“三分钟速览”,一旦二次剪辑者力图展现出原作的思想深度和叙事氛围,铺陈过多,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停留,在以流量为评判标准的短视频领域,这样追求高质量的二次剪辑产品反而是失败的。
以上几个因素,直接导致了当下影视剪辑类短视频领域中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足以引起受众、视频制作者、短视频平台及相关监管部门的警惕。
(二)资本控制下的失语和误判
短视频行业的产生和兴起并不仅仅是简单的顺其自然,而是有着其深刻的商业逻辑。当下商业逻辑与亚文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微妙,单就影视剪辑类短视频而言,受众随手一刷看到的新片预告、新片评论、热播剧情节介绍,很可能就是出品方花费真金白银达成的一次推送。
在影视剪辑类短视频的领域,当一个账号具备了一定粉丝量和播放量,在解说热点影视剧时,就会有诸多顾虑,有可能是出品方出资要求对新片做“美评”,也可能是出品方以起诉侵权要挟账号删除负面评论,这都可以导致影视剪辑类短视频账号的解说失当,从而导致观众对作品本身质量产生误判。在资本的裹挟下,有一定影响力的账号集体失语,让人们更难听到对一部影视剧作品真实贴切的评价。
(三)“信息茧房”中的审美偏差
结语
微时代下的微文化具有微量、浅表、快速迎合消费者的特性,这些特性造成了微文化话题性强而思想性与艺术性弱、形式新奇而内容空洞、模仿痕迹明显而原创性差、娱乐意味过重而缺少高雅美学格调等一系列创作弊病,甚至在文艺价值取向上出现严重偏差,置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不顾,而片面追求“娱乐至死”和“金钱至上”。尽管短视频市场当下正热,影视剪辑类短视频也有大量拥趸,但热度下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微时代的大环境下,短视频行业,尤其是影视剪辑类短视频范围内的文化格局将如何发展,仍然是需要多方冷静看待并不断反思的问题;短视频“热”能持续多长时间,对受众的吸引力能持续多久,也有待于业界的观察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