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识《京华烟云》悟三生有幸

2022-10-22林懋予

火花 2022年1期
关键词:京华烟云木兰

林懋予

“我要一间自己的书房,可以安心工作。并不要怎样清洁齐整,房间应有几分凌乱,七分庄严中带三分随便,住起来才舒服。天花板下,最好挂一盏佛庙的长明灯,入其室,稍有油烟气味。”

这个是闽籍驰名中外的大作家林语堂《我的愿望》。

从年青时代开始,我就一直想拥有类似于林语堂这样的书房。

诚以为,林语堂最好的作品是《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他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1939年发布首版英文版。《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林语堂本是想把《红楼梦》译作英文版将它推向国外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世间少了一本传世的优秀译作,而多了一本令人痴叹流连且与《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开篇献词为:

全书写罢泪涔涔,

献予歼倭抗日人。

不是英雄流热血,

神州谁是自由民。

此开篇献词暗含了《京华烟云》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宗旨。

林语堂创作《京华烟云》时,正值二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华各族儿女奋力抗战之际。林语堂深深地热爱着伟大的祖国,他认为“作为一个作家,最有效的武器是作品”,他认为“要使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必须借助小说这种手段来表达”,这就是林语堂为什么要创作《京华烟云》这部长篇小说最主要的原因。

记得我第一次对《京华烟云》产生极大的喜爱之情的时候,还不到二十岁,当时刚好看完《红楼梦》,所以这是不是一个“红迷”对《红楼梦》那不可割舍的延续呢?而且当时吸引我一阅读毕《红楼梦》就欣赏《京华烟云》是因为我那时候拿到的《京华烟云》那个版本封面上有一句话:享现代版《红楼梦》之美誉。

书中也确实有这种氛围,光是人物的名字“红玉”,就相当点题。

书里也是美女如云,美文不断,写尽时代沧桑与变幻。

谈及《京华烟云》与《红楼梦》的异曲同工之妙,我以为最妙者当是人物性格的塑造。早在1938年夏天,林语堂在给郁达夫的信中对《京华烟云》的人物设置做了以下说明:“至故事人物大约以《红楼梦》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玉,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辣,体仁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娘,阿非则远胜贾宝玉。孙曼娘为特出人物,不可比拟。”木兰、莫愁、红玉、珊瑚……似乎都是从金陵十二钗中走出来的人物,却摒弃了令世人厌恶的或多或少的不足而拥有自己的思想个性。

林语堂先生曾说《京华烟云》的主人公木兰是“藏豪华于无形,而以淳朴自然为本相”。

《京华烟云》可叹之处还藏于其中的国学之美与历史文化层面。

有人说《京华烟云》的精妙在于它所讲的文化是灌溉着生命灵性文化。林语堂先生的笔触将当时北京的文化风貌描绘得栩栩如生。如第十二章《北京城人间福地,富贵家神仙生活》、第二十一章《木兰出嫁妆奁堆珠宝,素云吃醋唇舌逞毒蜂》都是对当时日常生活、婚嫁文化的全景式呈现。如此各具神韵的民俗图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怎会不激起我们心灵的震撼与共鸣?

以庄周哲学统领全书的《京华烟云》,其上、中、下卷的卷首皆引用《庄子》来表达其观点寓意。

上卷“道家儿女”引用《庄子·大宗师》:“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中卷“庭园悲剧”——“梦饮酒者,旦为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下卷“秋季歌声”——“故万物一也,是其丽美者为神奇,其丽恶者为臭腐,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隐在《京华烟云》这部长篇小说里,一页又一页、一卷又一卷,“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国学思想渐渐浮出纸面。

纵观全书,最打动我的情节便是第一章《后花园富翁埋珠宝,北京城百姓避兵灾》中木兰与其父亲姚思安关于古玩的一段对话:

木兰问父亲:“若有人找到那些东西,都掘出来怎么办?”

父亲说:“听着,孩子。要知道,物各有主。在过去三千年里,那些周朝的铜器有过几百个主人了呢。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占有一件物品。拿现在说,我是主人。一百年之后,又轮到谁是主人呢?”

人生在世,需要智慧。老庄超越时代的人生思辨和处世智慧,更能让自己保有心灵的平和和生命的活力,少一点伤痕。

在儒家之外,老子和庄子另辟了一条更宽广的路,带来一种更超越的人生智慧。

诗歌需用具体形象来表达意思,而汉语中表达形象的词则多得数不胜数。最后,汉语具有分明的四声,读起来声调铿锵、洪亮可唱,殊非那些缺乏四声的语言之可比拟。中国的诗歌格律是基于调值的平衡之上的,四声分成两组:一种是“软”声调(称为平声),幽长游越;另一种是“硬”声调(称为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

在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中,诗文时不时跳跃出来,在不经意之间,或让人惊喜,或让人惆怅,或让人痛苦,更多的是让人深思,让人悟道。

只抛渔网赴中流,

妹撒掉丝带上钩,

尽日得来仍换酒,

雨后空舟归去休。

人本过客来无处,

休说故里在何方,

随遇而安无不可,

人间到处有花香。

这首诗说尽道之国学的妙处,美妙女子学那“姜太公”,“愿者上钩”,有酒有歌,不去红尘万丈之地,而愿骑鹤遨游,萍踪浪迹般畅游名山大川。

呜呼,红玉四妹。表兄阿非,来哭汝曰:

童稚之年,汝来我家,羞涩淑静,沉默无哔。

喜怒无常,青梅竹马,同窗共砚,惠我无涯。

少时欢乐,往事难追,同为孩稚,刘海齐眉。

什刹观水,见溺神摧,遽传凶耗,汝溺秋水。

汝我渐长,移住名园,春秋佳日,徘徊追欢。

寻捉蟋蟀,同放纸鸢,情怡心旷,福乐无边。

冬夜灯下,笑语声喧,汝谈诗赋,故事连篇。

馨香默祷,厮守终身,得蒙喻允,我幸何深。

卿竟卧病,探视不勤,误解滋甚,秋暮杀身。

卿今已矣,爱我何多。恕我愚蒙,祝我福乐,我何能忘遗言碧血。

四妹红玉,汝其静听,阿非前来,换汝芳名,来享酒果呜呼芳灵!

有《京华烟云》研究者说,《京华烟云》是现代版的《红楼梦》,阿非类似“宝玉”,而那“红玉”就是“黛玉”了,此首祭文洋洋洒洒,有情有义,有儒家更有道家,最后一句:来享酒果呜呼芳灵,更得道家神韵!林语堂自己也说过:真正的道家是没有死亡的!我说个故事:

庄子妻死,惠施前往吊丧,却看到庄子鼓盆而歌。惠施不以为然,出言责怪。庄子说出一番道理:人在最初,未生之时,只是荒野中的一股气。有气、有形、有生之后,成为人;活了一生,最后死了,形体消解,回归大气,有如“偃然寝于巨室”,舒舒服服地睡在天地这个大房间里。死者如此快意,而生者为之嚎啕大哭,岂不荒谬?因此我正在为她高兴而唱歌啊!

纵观《京华烟云》中的各种类型的诗文,林语堂一方面注重“形式感”,比如声音、结构、抑扬顿挫,他都把它们当做一种固有的力量,以唤起一些难以在小说里用一般化的语言叙述说明的,然而却又是蕴藏着深刻的人文关怀或国学思考;另一方面,他又不单单创造诗文,因为诗文只是由文字激发起来,正如普通的社会交流也能激发文字一样。为此,林语堂在诗文的形式中渗入儒道互补的学问,那些生活的艺术,把大量错综复杂的事件变成“美的艺术现象”。

儒家思想他归纳为四个字,对自己要“约”,约束自己;对别人要“恕”,体谅别人;对物质要“俭”,节俭做事;对祖先要“敬”。这包括了对己、对人、对自然界的态度。道家是从“道”看万物,讲求万物的平等,也可以有四个字概括,于自己要“安”,任何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安之接受;对别人要“化”,外化而内不化,尊重外部规律,但不管外部成败得失,内心不受干扰;对自然要“乐”,自然有它的规律,投入一定有收获;于“大道”要“游”,对万物和自己都可以逍遥自在。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还有一个是儒道互补。这三个词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国学文化的内涵和特质,林语堂大部分的著作都兼收并蓄。

所以,林语堂作为旷世的国学大师,实至名归。

猜你喜欢

京华烟云木兰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
红色京华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秋暮
病后弃政从文
京华清明记忆
坦然
《京华时报》2017年1月1日起休刊
茶山烟云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