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结构嬗变中的新社会阶层:生成发展与社会属性

2022-10-22张海东杨城晨

社会观察 2022年8期
关键词:社会阶层阶层群体

文/张海东 杨城晨

社会结构嬗变与新社会阶层的生产和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嬗变的特点

社会结构是相对于社会变迁和社会过程而言的、对社会体系本质特征的静态概括,从广义上看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含了社会基础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等,反映的是社会关系配置的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是一个社会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变迁,其调整和转型具有深远的经济社会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启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浪潮的来临,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在这场变迁中,社会基础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分化和整合,而阶层结构则向着“橄榄型”的现代社会结构方向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新阶层和新的职业群体。可以说,新社会阶层的孕育和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嬗变密不可分。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较短的时间内,中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迅速调整,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上升,这是社会结构变迁的第一个特点。得益于各级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城市劳动力人口的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为他们掌握和从事与传统农业生产和体力劳动相区别的新技术、新业态提供了智力支持。在以产业结构调整、城乡二元结构松动以及庞大的高素质劳动力人口涌现为特征的社会基础结构的嬗变中,中国社会的面貌日新月异。社会结构变迁的第二个特点是就业和职业结构的巨变。伴随着信息革命和新兴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浪潮下国际贸易和物流的增长,第三产业创造出的就业岗位数量迅速增加,劳动力逐步由工业向服务业转移。相应地,蓝领从业者大幅减少,白领职业人群成为职业群体的主流,管理人员、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中高层白领数量显著增加。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表现为职业结构中民营企业家和个体工商户的数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而且他们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些岗位在新增就业岗位中也占据了绝大多数。同时一些适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需求的新兴职业群体开始涌现,诸如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税务师、专利代理人,或是与互联网伴生的新媒体从业人员、电商从业人员、网约车司机等,新经济与新业态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就业观念,新的群体也在职业和就业结构的变迁中孕育成长。中国社会结构嬗变的第三个特点便是计划经济时期下“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形态逐渐被打破,社会经济分化加剧、社会流动加速,社会阶层构成向着复杂化、多样化的形态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的推进为新阶层的形成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和核心推动力,以白领职业人群为主体的新中产、以中小企业主和商业服务业小业主为主体的老中产群体数量均稳步增长,这些群体不仅在收入上占据社会中间地位,使得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而且在消费模式、生活方式、阶层再生产等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共性,新阶层的发展壮大有利于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同时,社会结构的边界更具开放性,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更为频繁,家庭出身、政治身份对于人们阶层地位的影响逐渐式微,诸多依靠教育、管理和技术能力的新群体通过自身强大的市场能力获得中间地位,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具活力的社会结构。

(二)新社会阶层的生成与发展

1.新社会阶层生成的政策背景

社会结构的嬗变为新社会阶层的孕育提供了宏观的结构背景,但其生成的直接原因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这一重大方针,与此同时也开启了城市个体工商业、乡镇企业以及外资经济复苏的步伐。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将个体经济界定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1982年宪法进一步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做出了明确表述,强调“国家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发展”,“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1992年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契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从理论和方针政策上提升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新社会阶层的生成离不开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中国共产党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逐步深化,党对非公经济的支持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生成的政策背景。

2.新社会阶层发展的时代背景

新社会阶层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深刻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技术发展使得资本和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通,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速了技术、资本和人才在中国的成长和发展。从国内市场来看,新社会阶层的成长壮大是新经济业态、新产业结构生成发展的必然结果。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信息市场等市场体系的建立为新社会阶层提供了从业条件。而产业结构的升级更新则为各种高端服务业、新媒体行业以及新兴中介社会组织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各类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群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与传统的生产、商业、消费模式融合渗透,出现了“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业态,其职业形态与传统就业方式形成鲜明对比。社会治理方式的变化促使政府部门简政放权,从一些社会性与公共性较强的领域中退出,使得各类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但使得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推动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催生了日益多样的生产方式、就业方式、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脱离原有的单位体制,凭借自身的知识、专业技能和才华成长为自由职业人员,成为非体制人。可以说,新经济业态、新产业结构的发展与行政体制改革、城市化进程一道为新社会阶层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部条件。

新社会阶层的社会属性

(一)社会属性:区分社会群体的重要概念

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其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或者群体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与社会中的他人所结成的多种多样的关系,如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多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的人组成的各类群体在各种领域中形成了差异化的社会关系,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属性。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随着私有制逐步成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所形成的经济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因此阶级性是社会群体的根本社会属性,阶级分析法是界定群体社会属性的根本方法。

(二)新社会阶层的社会属性形成的基础和特征

正如前文所述,阶级性是社会群体的根本属性。因此研究新社会阶层的社会属性,其出发点必然要着眼于现代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新变化。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作为统战工作对象的新社会阶层在生产过程中既不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剥削者,他们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一种新型的关系状态,因此需要进行重新界定。遵循这一逻辑,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是:新社会阶层的社会属性形成的基础是什么?其社会属性具有何种特征?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构建了新社会阶层社会属性的基础

在马克思的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终将表现为一个简单明了、充满对抗的两极社会,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20世纪50年代之后,伴随着股份制、职业经理人等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和产权制度的明晰,众多从事非生产性体力劳动、具有较高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人员走向企业岗位,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群体。而社会劳动分工的不断精细化以及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导致的生产专门化的现实,需要具有专业技术和管理技能的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新的群体。这些新出现的中产阶层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管理革命与技术革命背景下诞生的“新阶层”,在收入上、思想上乃至生活方式上都与传统的工人阶层形成了巨大的差异与区隔,使得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在经典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二元对立结构中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这一时期社会层面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源于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技术工人从原有的工人群体中逐步脱离,成为高增长的阶层,他们越来越多地与工程师和白领阶层相融合,并演化成独立的技术人员群体。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体制变迁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从工人阶级的队伍中孕育、抽离与成长,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众多学者对社会结构中出现的“新阶层”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乃至激烈的争论。这一时期的学者或是清晰地认识到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相对于传统工人群体的新特征,或是认识到其在差异化市场地位下形成的新的阶层意识,并且都承认这一群体的形成和壮大使得“两极分化”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诸多改变,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一批前所未有的“中间阶层”。产业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产体制的变迁为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代表的新阶层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前提与条件,同时也构建了新社会阶层社会属性的基础。

2.社会生产要素的变革形塑了新社会阶层社会属性的特征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之外,社会生产要素的变革同样对新社会阶层的生成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形塑了其社会属性的特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特别是随之而来的信息化时代使人类社会步入了新征程,各种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的诞生及其所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为新社会阶层发挥独特才干,将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企业生产与管理创造了时代机遇。众多科学技术工作者或将自身所掌握的新型技术技能投入企业生产中,推出各类新型产品从而帮助企业扩大再生产;或利用自身的管理知识提升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从而推动企业管理和生产的科学化和精准化。而知识技能这一生产要素又能在信息时代为这一群体的衍生和规模壮大提供原生动力,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发展与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壮大即是一个鲜明的例证。可以说,知识技能作为一种稀缺性的生产要素无疑为新社会阶层的孕育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同时也塑造了新型生产要素结构下劳动者受雇和自雇的社会属性特征。

概言之,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体制的变迁和生产要素的变革,发达工业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基于这种变化,虽然学者们采用的阶级分析法的理论源泉和具体视角有所不同,但是大都认为社会中新出现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属于中产阶层,这是他们共同的社会属性。新社会阶层不是资本的代表,也不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而是受雇和自雇的劳动者。他们拥有知识和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同时在生产关系中体现了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难以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现成的解释,应该要发展新的理论解释,这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而言也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进行回应的重要问题。此外,以往的诸多研究都从职业特征的角度出发,认识到新的社会阶层属于中产阶层或者中间阶层,但在过去的语境中,“中产阶层”总是被赋予学术意义以外的一些特别含义。笔者认为,中产阶层的概念,一方面涵盖了中等收入群体,另一方面也呈现了该群体的职业特征,但并不涉及所有制属性。从新时代中国建设共同富裕社会的新征程来看,中产阶层这一群体将不断扩大。因此,不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社会层面,我们都需要给“中产阶层”赋予更加中性的含义。

新社会阶层的发展趋势和未来

鉴于新社会阶层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准确地把握和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价值。结合当前新社会阶层的社会属性,笔者认为新社会阶层的发展趋势具有三大特征。其一是新社会阶层的总体规模仍将不断扩大,自身实力将显著增强。新社会阶层孕育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而当前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和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为新社会阶层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制度环境。其二是新社会阶层的社会影响力将不断增强。随着市场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对生产要素的高效组合,各类新经济组织、新经济业态、新产业模式不断涌现,给新社会阶层提供了更大的舞台。经济领域的成就以及其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也将使他们更多地投身于政治事务和公共事务,参与到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当中。其三是新社会阶层将改变原来“无所属”或“非组织化”的状态,走向“组织化”。由于职业性质所带来的影响,他们往往游离在党外、体制外,大多处于“隐身”和“无所属”的状态。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新社会阶层逐渐与其他群体产生了分化,他们对自身权利的认识愈来愈清晰,表达权利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的意愿越来越明显。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不同利益群体必然会发生利益矛盾与冲突,组织化成为维护群体自身利益的重要途径。因此,新社会阶层对实现自身联合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阶层群体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不同社会阶层体育消费意愿和行为的比较研究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