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概念理解与发展逻辑
——基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

2022-10-22孙国民

学术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均等化效用公共安全

孙国民,陈 东

一、共同富裕:国际视野与中国情境

二、共同富裕:新方位新蓝图与新征程再出发

三、共同富裕:概念理解与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理解共同富裕

1.建立引力函数进行假设分析。在X ⊂R、Y ⊂R且G ⊂R 条件下,城乡吸引力函数G(X,Y)中G 表示一个理性人对城市或农村的选择,当且仅根据公共服务要素和质量形成的吸引力进行选择;X代表第α区域(α为农村,取值0;α为城市,取值1)第i个公共服务要素(i分别取值1、2、3……n),如教育、卫生医疗、体育、交通、社保、生态环境、住房保障等,Y代表第α区域第i个要素服务的质量。那么,G(X)与G(X)比较、G(X,Y)与G(X,Y)比较而形成的三种关系表明城市要素服务(质量)优于、劣于或等于农村要素服务(质量)而形成的吸引力。在行政区经济中,除了极个别城镇化率比较高、全域城市化比较好以及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比较好的经济发达地区出现有限度的公共服务选择逆城市化现象,更多的是城市公共服务质量优于农村。通常情况下,农村自然资源本底要素供给可能优于城市,但在教科文卫体等方面难以超越城市,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而道远。由此形成结论1:用理性人基于公共服务区域选择差异来分析研判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表明,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形成的不同地域吸引力影响理性人的区域选择,由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流动较少出现农村吸引力高于城市的情况,因此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2.建立效用函数进行假设分析。在X ⊂R、Y ⊂R且U ⊂R 条件下,一般效用函数U(X,Y)中U表示一个同质的理性人对城市和农村选择的效用,当且仅根据公共服务要素和质量形成的效用或福利进行选择;X和Y代表内容与X和Y一致。所谓同质理性人是指一个理性人在对城乡公共服务要素及其质量的无差异评价、体验和享受等而形成的同质效用,这个假设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避免出现低吸引力的农村公共服务可能对农村人口产生高于或者等于城市人口享受的公共服务效用;二是消除城乡公共服务相同而形成公共服务效用差异化的情况发生;三是消除农村公共服务效用高却是表明农村公共服务质量不优或者相比城市公共服务要劣的情况。为此,当U(X)与U(X)比较、U(X,Y)与U(X,Y)比较时,理论上也会形成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形成的效用小于、等于和大于城市的情况,甚至存在农村公共服务要素质量的局部改善带来公共服务效用的改善,但还是在大概率下确保了城市公共服务(质量)形成的效用要大于农村,这是同质理性人及其三个假设所确定的。由此形成结论2:在非同质理性人假定条件下,农村公共服务效用与城市相比,存在可接受的效用差异化,甚至高于城市效用的可能性(比如部分农村生活幸福感高于城市);在引入同质理性人假定对公共服务要素效用差异来分析研判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表明,农村公共服务要素质量改善有助于服务效用提升,但对同质理性人来说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带来的效用差异依然较大,这不仅说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还存在很大空间,也表明效用差异化沟壑的填平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过程。

3.开展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分析。由于农村公共服务优于城市的情况相对较少,因此重点研究农村吸引力劣于或者效用小于城市的情况,并将城乡选择无差异和城乡公共服务效用无差异作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想状态。将G(X,Y)<G(X,Y)转换为G(X,Y)- G(X,Y)= G <0,U(X,Y)<U(X,Y)转换为U(X,Y)- U(X,Y)= U <0(选择其中两种,其他类似情况不再赘述),在G <0、U <0 的情况下,如果改变城乡公共服务差值G 和U,则需要考虑以下路径:一是在城市吸引力函数(或效用函数)中降低城市公共服务要素种类和质量,降低城市公共服务选择的吸引力(或效用);二是在农村吸引力函数(或效用函数)中增加农村公共服务要素种类并提升质量,特别是引入和畅通城市高质量服务要素,提升农村公共服务选择的吸引力(或效用);三是在农村吸引力函数(或效用函数)中增加农村公共服务要素种类并提升质量,而缓慢增加城市吸引力函数(或效用函数)中的公共服务要素种类并提升质量,从而改善城乡公共服务吸引力(或效用)差值;四是在城市吸引力函数(或效用函数)中继续增加城市公共服务要素并提升质量,同时畅通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人口共享。由此形成结论3:通过公共服务要素种类引入和质量改善来优化区域选择及公共服务效用的分析表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可以通过引入和畅通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和共享来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同时也表明在人口城市化流动中推动城市流动人口市民化是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

4.开展公共服务要素边际分析。对吸引力函数和效用函数开展边际分析如下:一是在G(X,Y)- G(X,Y)= G <0 中,若∂G/∂X>∂G/∂X和∂G/∂Y>∂G/∂Y,表明在农村吸引力函数中公共服务要素1(含要素服务质量)比要素2(含要素服务质量)对理性人更具有吸引力,意味着要素X和Y吸引力函数中公共服务要素优化配置的优先级;若∂G/∂X>∂G/∂X和∂G/∂Y>∂G/∂Y,表明在吸引力函数中农村公共服务要素(含要素服务质量)比城市公共服务要素(含要素服务质量)对理性人更具有吸引力,意味着农村和城市公共服务要素的优化选择具有差异化。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通过城市吸引力函数的边际分析来对城市公共服务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并作为农村吸引力改善的依据。二是在U(X,Y)- U(X,Y)= U <0 中,若∂U/∂X>∂U/∂X和∂U/∂Y>∂U/∂Y,表明农村公共服务要素1(含要素服务质量)的效用优于要素2,意味着要素X和Y对效用的提升具有优先级;若∂U/∂X>∂U/∂X和∂U/∂Y>∂U/∂Y,表明在效用函数中农村公共服务要素(含要素服务质量)边际效用优于城市,意味着农村中第i个公共服务要素配置应置为优先级。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通过边际分析城市公共服务要素的效用效率,进一步推动城市公共服务的优化配置。由此形成结论4:通过边际分析研判公共服务要素的吸引力和效用效应表明,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改善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服务边际吸引力或者效用大的公共服务要素来实现,或者按照边际贡献增加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并通过制度建构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畅通与享受,同时也为农村公共服务改善而引入城市公共服务要素和改善公共服务要素质量提供依据。

5.开展城乡公共服务度分析。由于城乡收入差距通常采用城乡居民收入比来衡量,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可以按照这一思路进行测度,这里需引入公共服务度的概念。所谓公共服务度,是衡量公共服务差距的一种度量方式,并假定认为公共服务度越高,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越高。一是假定城乡吸引力函数G(X,Y) 同样适用于公共服务度,则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θ = G(X,Y)/G(X,Y)。当θ越小,说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越高;当θ=1时,说明城乡公共服务实现了绝对均等化。二是假定城乡公共服务效用函数U(X,Y)用来衡量公共服务度,则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φ = G(X,Y)/G(X,Y)。当φ 越小,说明城乡公共服务效用的均等化程度越高;当φ = 1 时,说明城乡公共服务效用实现了绝对均等化或无差异。实际上,除了上述公共服务度的假定,还可以用于I测度城乡公共服务指数(a 取值和含义与上文一致),得出I = I/I,当I越小,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越高。由此形成结论5:通过公共服务差距量化分析研究公共服务均等化比值或者临界值表明,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具有绝对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相对公共服务均等化之分,前者是公共服务完全的城乡一体化的理想状态,后者是公共服务均等化保持在一个相对水平的合理区间,即共同富裕处于公共服务服务均等化临界点与绝对公共服务均等化之间。

(二)共同富裕:公共服务与理论依据

前文已明确了共同富裕内涵的多维性,而至于共同富裕为什么还蕴含公共服务均等化,这需要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界定、党的宗旨与执政理念以及新发展理念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探寻。

4.全面发展观体现经济与公共服务的一体性。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明确了新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国家和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观可以划分为两类,其中,第一类是物质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经济建设划入物质基础建设中,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而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皆是具有社会建设的属性,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内容,也是政府可以和应当提供的公共服务供给(包括制度供给等)。第二类是市场竞争领域和市场失灵领域的服务供给,实际上在经济建设领域也存在若干需要政府干预的失灵领域,也需要政府在经济领域的公共服务,如难以市场化建设的政府性投资项目(如交通、民生等基础设施);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社会建设领域,也部分存在经济建设的内容,如文化领域的文化产业、生态文明领域的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等。当然,非经济领域更多的还是公共服务基础建设和服务供给。

四、共同富裕:时代背景与发展逻辑

(一)物质基础逻辑

(二)市场取向逻辑

(三)底线发展逻辑

(四)共建共享逻辑

处理好共建与共享的关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牢固树立“创新致富、勤劳致富、先富帮后富”的理念,凝聚全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共同富裕人人共建、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首先,确定共享的领域和范围,甄别普惠性的共享领域和高质量的共享领域,根据轻重缓急进行分类推进、逐步实现。其次,在省际之间和各地内部等存有结构性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和领域,可通过构建区域共建共享的帮扶和协同机制,加快推动共建共享进程,特别是解决畅通共享方式的问题,创新推广教育共同体、医共体、“两下沉、双提升”等新模式,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城乡共享。同时,通过创新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共享机制,试行市民化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最后,树立为民服务的政绩观和价值观,并转化约束性考核导向,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共建共享指标作为约束性评价指标,特别是设置一些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指标,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投入权重和建设效果,直指民生短板,直达民生服务。

(五)公共安全逻辑

公共安全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种安全性是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和享受公共服务的基础,但近年来的生产生活、生态安全、应急安全、信息安全、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给公共安全敲响了警钟,凸显公共安全发展的短板。政府在公共安全服务上要发挥两种重要角色,一种是提供者角色,侧重于高质量建设,着力解决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如传统基建和新基建等)、保障不及时等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不足问题,重点解决公共安全服务有没有、好不好(如能不能用等)的问题,为开启公共安全保障奠定基础;另一种是维护者角色,侧重于高效能管理,着力通过公共安全软硬件设施使用来推动公共安全服务与保障,以更好地履行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职能。同时,作为维护者角色的延伸,政府还需承担决策者角色和规则制定者角色,前者包括公共安全投资、公共安全服务、公共安全执行和公共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决策,后者则包括个人在接受公共安全服务的同时,需相应地履行行之有效的规制管理职责。

(六)质量改善逻辑

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的主题,这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领域的公共服务是同样适用的,也是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和宽领域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首先,解决公共服务有没有的问题,特别对于偏远山区、落后或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等,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是首要问题,也是解决人的基本权益保障问题。其次,解决公共服务优不优的问题,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使人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更有价值,这方面的公共服务仍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后,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从“有没有、好不好”向“你有、我有、全都有”转变,既提升公共服务覆盖面,又保障公共服务品质。具体来看,公共服务均等化既要从区域空间解决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以及城市之间、省域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缩小区域公共服务差别化程度,又要处理好行业间医疗、养老、退休金、公积金等社会保障均等化问题,还要在公共服务定价上与收入水平、福利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等相匹配。

(七)发展公平逻辑

(八)新型供给逻辑

(九)锻长补短逻辑

(十)梯度实现逻辑

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依然存在代际传递的历史过程,因此要像打赢脱贫攻坚战那样打赢共同富裕持久战。从生产力层次来看,我国东中西部生产力层次呈现梯度状态,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同时也带来共同富裕发展的层次性和不均衡性,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区域间的不均衡性。从发展目标来看,国家推动部署的共同富裕发展战略,目标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属于帕累托改进的情况,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共同富裕差异性,由于受生产力发展规律制约,这是客观存在的。从发展维度来看,由于共同富裕内涵丰富、维度多元,一个地区不可能成为共同富裕所有领域的“全能冠军”,但可能在一个或者多个维度呈现共同富裕的状态。从区域发展情况来看,尽管我国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坚持区域均衡与全域繁荣协同推进,但沿海发达地区、发达省份和局部发达区域客观上存在先行共同富裕的发展基础,其共同富裕探索将为全国共同富裕及其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供新经验、新案例和新样板。

猜你喜欢

均等化效用公共安全
提升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低效用地潜力分析
信息化视角下公共安全管理的研究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用观察
山南公共图书馆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现状与路径探索
高等院校对我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发展的效用研究
关注城市公共安全 增强公共安全意识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