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融入路径探究

2022-10-22张美岭

科教导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微观讲授

张美岭,刘 叶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61)

近年来,课程思政逐步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实践中一个热门词语,围绕课程思政进行的课程建设取得了丰富成果。然而,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课程建设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方法仍需要进行深入探索。在讲授过程中,不仅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同时需要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由于“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对于挖掘哪些思政元素,怎样挖掘思政元素,在挖掘思政元素后,又如何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接受,并达到相应的育人效果,这些都是教师面临的棘手问题。目前,已有文献探讨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思政元素的挖掘等,但是内容依旧不完善,真正探讨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方法的不多,仍有深入探讨的空间。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其理论较为抽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并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是经济学课程教师面临的一大难点。接下来,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1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将课程思政简单地理解为“课程”加“思政”,只在课程教学中抽出几节课的时间来讲授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不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机械地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而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过程,然而,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探索仍存在诸多问题。

1.1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足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一般还是以讲授课程知识为主,对于挖掘怎样的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仍存在困惑。一方面,由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性较强,并且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在讲授过程中对于挖掘什么样的思政元素存在困难。另一方面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准确,有的“浮于表面”,浅尝辄止,忽略了思政元素与课程本身之间的逻辑性和契合度。此外,“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知识点繁多,在有限的课时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师会担心能否按时完成课程内容的讲授。因此,在“微观经济学”讲授过程中思政元素挖掘的动力不足。

1.2 教学中缺少有效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着对学生进行理想、责任或价值观的生硬灌输,这有可能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缺少有效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和路径,只是将某个思政元素抛给学生,没有融入感。一般课程原有的内容体系已经较为完善,如果在原来的教学大纲中添加一两个思政元素,没有前铺后引,必然会让人感觉不自然。因此,课程思政需要重新撰写课程教学大纲,思考有效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和路径,并进行不断地演练、修正,真正做到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1.3“微观经济学”中缺少中国案例

目前,微观经济学的教材和各种相关著作中,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已有丰富的案例素材,但是这些案例多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中国国内教材中的案例大多也源自国外经济学教材。由于中西社会经济现象、国家治理方式、制度文化等差异巨大,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理论时缺少相同的感知,因此增加了理解难度。在讲授“微观经济学”时需要增加中国案例,更易学生对案例素材共情,这一方面可以增加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比较中西不同经济现象和政策选择,对理论知识进行批判性地吸收与内化。这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思政元素包含的主要内容,因此进行思政元素挖掘时应更有针对性。结合“微观经济学”的特色和优势、育人目标及课程思政的要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

2.1 从“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

第一,在对“微观经济学”理论及方法吸收和批判的过程中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微观经济学”起源于西方,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具有的价值判断与当代中国的实际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对比分析,批判式地吸收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比如,“微观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假设前提,即自利假设,在学习这个假设的时候可能会使学生感觉到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形成矛盾。比如我国发生汶川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自然灾害或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或是举办冬奥会等重大国际赛事时,无论是个人、企业、政府及民间组织的救援活动还是志愿服务活动都彰显了无私的利他精神和家国情怀,体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因此在进行知识的讲授时,就需要向学生强调这只是理论假设,在分析面临重大事件个人或者组织的行为选择或决策时,需要考虑理论假设的适用性。同时,应在教学中结合课程本身的特征融入中国的民族情怀和价值信仰。此外,针对自利性假设问题,中国的传统哲学中有很多关于人性论的经典论述,在进行讲授时,也可以结合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蕴含的经济思想,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学习微观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同时鼓励学生合理质疑和理性反思的精神。“微观经济学”以个人及企业等微观经济个体为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是在解决稀缺资源如何合理配置的问题中积累经验并形成的理论成果,是在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观察中发展而来的。如何认识和理解经济的运行状况,“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可以提供理论支撑。然而,“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未必适用于所有经济体,可以看到照搬课本的知识难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难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中国的经济运行特点,鼓励学生对经济理论进行合理质疑和反思,提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自信。

2.2 从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思政元素

中国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在改革与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些都是有价值的研究素材。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也被称为“中国奇迹”。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出现的中国特有的经济现象和政府治理方式等,都可以为学习“微观经济学”提供有价值的素材,可以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国制度优势、核心价值观、政治认同等思政元素。比如,2020 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是世界几个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一个经济增速为正的国家,走出了疫情影响的低谷。在知识呈现上加入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案例并深入剖析,不仅能够体现中国特色,也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国发展道路的优越性,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2.3 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新闻、影视剧中挖掘思政元素

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仅要求专业教师对课程内容及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提炼和再认识,而且需要对自身及身处世界有理性的认知。对发生在身边的事件、新闻,甚至影视剧中所蕴含的经济学原理要有深刻的把握,并将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提炼。在进行课程讲授时可以结合当下爆款影视剧进行分析,不仅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如何运用有清晰的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比如,反映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觉醒时代》、反映抗美援朝精神的《长津湖》、反映我国扶贫成就的《山海情》、反映党风廉政建设的《突围》等,通过对这些影视剧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剖析,易于让他们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联通。

3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路径

3.1 以问题驱动的探究式方法融入思政元素

问题驱动的探究式方法,是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发思考、层层深入,在探索问题中融入思政元素,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比如在讲授“税收效应分析”内容时,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当政府对某种商品征税时,究竟是谁承担了税收负担?是消费者还是销售者?这样能够引发思考,进而提出解决问题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即税收归宿。然后,可进一步运用图形解释税收归宿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税收负担的主体是谁,谁负担的税收更多一些,什么因素决定税收分摊比例,根据图形说明改变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斜率,会影响消费者或销售者分摊的比例,从而导入新知识,即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变化与不同主体的税收分摊比例有关,引出政府制订税收政策时需考虑弹性的影响,让学生看到弹性为什么重要,启发学生对科学制订政策的重视和理解。问题驱动的探究式方法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探讨中,学习到相关的理论知识,更加清晰地理解经济学理论的实践作用,为学生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3.2 以知识讲解的启发式方法融入思政元素

知识讲解的启发式方法是根据教学任务,在课程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联系实际问题,引出思政元素,启发学生思考。比如,讲授“消费者均衡”内容时,在学习了无差异曲线如何推导出消费者均衡后,可以得出“消费者如果实现效用最大化,其实是存在一定的预算约束的,不是毫无节制的消费”的结论,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可以进一步通过图形展示说明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并不是静止不变的,收入增加时,预算线外移进而可以获得更高效用水平的消费者均衡。以此教育学生要想获得高质量的生活需增加自己的收入,但是必须通过合法的途径,依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避免盲目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同时要警惕各种金融陷阱。此外,还可以播放有关盲目消费和过度消费的真实案例和普法节目的视频,进而从感官刺激上触动学生,让其加强对理性消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知识讲解的启发式方法是在经济学相关知识讲授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做到“自然而然、润物无声”。

3.3 以情景模拟的讨论式方法融入思政元素

情景模拟的讨论式方法是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情景中进行决策,进而引出新内容,并让学生对所做决策进行讨论,对决策前提、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让学生主动参与分析过程。比如讲授“机会成本”概念时,可以设计如下情景:如果你开了一家店,经营三年还是一直在亏损,请问要不要继续经营?教师可让学生对情景进行模拟并作出选择,针对选择的结果阐述自己所做决策的理由。这时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支持继续经营,认为“我都做了三年了,投了一百万,如果不继续经营,前面投的钱和时间,就全白费了”。二是放弃经营,认为“如果再做三年,再投一百万,还做不起来,怎么办”。三是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然后引出“微观经济学”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通过对两个概念的解释,让学生反思自己所作决策是否合理,并深入体会抽象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场景。通过这种情景模拟的方式,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做出选择和决策,从而对较为抽象的微观经济学理论有更为清晰的理解。通过将教学任务与实际生活情境结合,将复杂的经济学理论情景化为学生熟悉的场景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讨论热情,鼓励学生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思维方式解释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经济现象,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4 结语

课程思政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课程教学中,教师“润物无声”地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家国情怀、价值观、理想信念等传递给学生,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可以形成知识学习、思政教育的良性循环。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中,要充分挖掘和拓展专业课程、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新闻及影视剧等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但是要注意不应强硬地将思政元素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有效的方式融入教学过程中。此外,课程思政元素也是与时俱进的,教师应该在对课程知识和世界认识地再认知中,不断扩充自己的案例素材,并从中挖掘可能的思政元素,探索更多的方法以及工具手段,将其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

猜你喜欢

微观经济学微观讲授
乡村的“功能”——振兴乡村的“微观”推进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基于微观公平的现代中小学校内部制度与文化建构
民办高校《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探讨
关于民办高校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微观经济学中的包络定理教学
微观看世界
组成与构成 含义各不同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