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渊雷往来信札》叙

2022-10-21苏月笑

大学书法 2022年5期
关键词:师友

⊙ 苏月笑

1995年父亲苏渊雷先生去世后,我提前办理了退休回到上海,一方面可以专心照顾母亲,另一方面即开始着手整理父亲留下的各种文稿,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四卷本《苏渊雷文集》和五卷本《苏渊雷全集》分别于1996年和2008年陆续出版,也算完成了家人们的一些心愿。

前些年在整理资料时,我还意外发现了一叠用大张五线谱卡纸包裹的资料,打开一看竟然是父亲保存的友人来信,各色精美的信笺上或是隽秀的小楷或是狂放的行草,令人爱不释手。这些信不少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所写,信纸有的薄如蝉翼,有的则变黄发脆。我很奇怪父亲是怎样把这些东西保存下来的?他一生颠沛流离,青年时代参加大革命,坐过国民党监牢;抗战期间辗转西南多地;抗战胜利后迁居南京、上海;解放后又在上海文管会工作,1958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被错划为右派,全家迁到哈尔滨;后来又经历了“文革”,1970年又被下放到黑龙江五常农村“插队落户”,到了1971年退休回老家浙江平阳县(现为苍南县)侍奉祖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政策才又回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任教。这几十年中遗失、焚毁的东西不计其数,而这些信却能保存下来,确实非常不易,也足见这些信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由此,我萌生了整理出版《苏渊雷往来信札》的想法,希望借此将这些珍贵的资料保存流传下去。它们反映的不仅是父亲个人的历史,也是当时学术界、文化界众多杰出人物的历史,更是当时社会时代风貌的真实反映。那个用毛笔写信、师友唱和诗词的时代永远不会再来了!诗书合璧的中国士人的雅范值得后人铭记。

我是1958年10周岁时随父亲北上哈尔滨的,1971年父亲退休回平阳老家,不久我也从东北建设兵团回到了老家,1978年恢复高考后,我考上大学离开了平阳,此后便不在父亲身边生活了。虽然曾在父亲身边生活多年,但我对父亲的理想、情怀和人格等更多更深层的认识与理解还是通过整理父亲的文稿,尤其是这些往来书信逐步加深的。整理此书,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再一次回顾了父亲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生,对父亲的精神生活有了更真切的体会,感触很多。

举几个例子可以看出这批书信的史料价值和其中反映的父亲和他的师友们那代人的精神追求。

一、公案兰亭驳岂迟,高文一出万人知

父亲与高二适先生都是中国现代知名度很高的文化人,无论是在书画界或者是诗坛,都曾同声相求。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他们之间四十余年的书信诗文之交,留下了许多佳话。

1965年高二适先生参与“兰亭”学术论辩,发表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议》和《兰亭序真伪之再驳议》等文,在国内影响极大。由于辩论的另一方是很有影响力的郭沫若先生,一时间,“论辩”成了国内学术界的焦点。当时这场争论还惊动了最高领袖。

父亲当时被贬在哈尔滨,政治上正受挫,但他还是致函海上师友,大力搜集关于《兰亭序》真伪的有关论据,以助高二适先生。他还写诗称赞高二适:

公案兰亭驳岂迟,高文一出万人知。

黄庭恰好真同调,金谷相参别缀诗。

自是临摹有瘦硬,何曾癸丑补干支。

流沙坠简分明在,波磔蝉联尚有丝。

其中“公案兰亭驳岂迟,高文一出万人知”,成为国内学术界颂扬高二适先生的佳句。高二适纪念馆至今还珍藏着六封高二适先生给父亲的信,这些信札已经是珍贵的书法艺术品和难得的文史资料。

高二适 行书 《右寄柳翁上海 渊雷词兄印可》札

二、吾生已惯波三折,放眼乾坤日月长

1958年后关外的13年生活,迭经忧患,诗歌成了父亲唯一的精神寄托,他与谢无量先生、马一浮先生、高二适先生、钱锺书先生等师友们的往来信函,诗赋唱和,给父亲精神上极大的安慰。这段时间也是父亲诗歌创作的高峰期,许多佳作此时诞生,这些见证友谊和道义的友朋诗词唱和后来都收录在父亲的诗词集中,从他的自订年谱中也可见一斑。

1958年秋,父亲到哈尔滨后写诗给上海的师友,其中有两首可见其心境:

松花江畔晚眺

松江落日晚霞明,浴物澄心彻底清。

入画长桥天共远,迷花翠屿浪初平。

浮云上下古今意,流水东西南北情。

著我老生何处是,笑看辽鹤意身轻。

十月十八日举家自海上继至

依然骨肉天涯共,喜见妻儿万里来。

唯有越禽笼未得,南枝终恐费安排。

小住为佳寒食帖,得闲因病老坡方。

吾生已惯波三折,放眼乾坤日月长。

父亲老友周南陔先生去家中探望我母亲,父亲也写诗表示感谢:“一九五九年(己亥)五十二岁。……北迁后,周南陔等寄诗函慰,读之感泣,次答一首。”这两首诗也都保存至今。

渊雷北迁哈尔滨师院教授匆匆一别秋后至尊寓视嫂夫人公子辈归途赋此寄意(周南陔)

雷霆雨露意深微,旧苑松篁浸碧晖。

此去不嗟迁地远,别来方恨聚时稀。

室中瓶钵安长在,灯下妻儿盼早归。

萦我离怀空慰语,重言孤客待寒衣。

北迁后周南老迭过沪寓存问并寄诗远慰读之感泣(苏渊雷)

未能知著那知微,负尽禅心与道晖。

落落长松风自远,霏霏寒雨客何稀。

平安书札谁传语,多丽江山浪说归。

一笑灯前妻子在,胜如京洛叹缁衣。

1960年父亲53岁,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最困难的一年。他在哈尔滨接到谢无量、瞿兑园的书信和诗,“甚感快慰”,这些诗给父亲很大鼓励,父亲也回信寄去自己的诗表达感谢:

渊雷同志游行万里而归得诗百篇并寄示新论率赋请至(谢无量)

魏书自昔研三体,墨变于今识五行。

万里寻诗归北海,更承新论眼逾明。

赠渊雷(谢无量)

樊须好学研农稼,许子游谈尚铁耕。

天下尽知艰食贵,不教荷笑书生。

徙海伦匝月复移海北出关逾远亲故益疏适无量丈诗柬继至感赋(苏渊雷)

积雪流光万里明,夜窥星斗势纵横。

一身系念天南朔,五处相思月缺盈。

皂帽藜床风自远,冰须华发气能平。

上林雁足惊天降,海北春回待岁更。

1962年,父亲将《五月卅一日邀宥儿辈出大石所贻佳酿为贺因赋二首兼柬海内诸师友》诗寄给钱锺书先生,不久钱先生就回信和诗。

得钵水书喜赋却寄(钱锺书)

塞雪边尘积鬓斑,居然乐府唱刀环。

心游秋水无涯境,梦越春风不度关。

穷验能工诗笔健,狂知因醉酒杯闲。

五年逋欠江南睡,瓶钵行看得得还。

马一浮先生是父亲很尊敬的学者,“文革”后马先生书写的“钵水斋”匾额一直挂在书房里。父亲的文章中也写道1963年“迨余获谴远适粟末,马(一浮)老不我遐弃,诗札慰勉益勤”。尝寄诗云:

道在交逾谈,心空境自安。

书从元夜发,雪是普天寒。

赖有诗篇富,常教径路宽。

报君无别语,木佛已烧残。

三、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父亲为人旷达,交友情笃,平易近人,善以待人。往来书信的师友中,有近代大学者,如马一浮、章士钊、沈尹默等;有著名大学教授如王蘧常、潘伯鹰、林志钧、苏步青、夏承焘、钱锺书、冒效鲁等;有藏书家如沈兆奎、丁瑗等;有大诗人大书画家,如朱大可、陈兼与、高二适、陈运彰、周采泉、钱瘦铁、唐云、陆俨少等;还有佛教界人士如赵朴初、张纯一、吕澂、根造法师等。除去那个时代的众多杰出人物之外,也有一些是中青年学生,还有一些是素昧平生的求书索画者,既有农村的孩子,也有普通中学生。父亲都会不顾工作的繁忙,挤出时间来尽量满足,亲自回信,一一答复,并且将他们的来信保存下来。无论是年高德劭的宿学耆宿,还是质朴率真的青年后学,都愿与他交往。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远近悦来,络绎不绝。难怪友人戏称他为“当代孟尝君”。这批信中还有部分是温州老家的书画家、诗人及地方学者,父亲都保存了这些乡亲来函,是他对故乡的一种思念。

父亲的一生坎坷艰辛、数度起伏,但不管是起还是伏,他都十分热爱生命,做到了既然来到世上,就要有一种社会责任和学术热情,让自己的生命在各个时段都能发光发亮。在父亲的人生哲学里似乎没有消极、沮丧,更多的是乐观、旷达以及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在父亲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传承和发扬,父亲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文章是我们子女后辈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猜你喜欢

师友
《体育师友》稿约简则
探索英语学科“和谐互助”教学模式
师友互助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师友交往与黄燮清戏曲创作的变革
陈帆
割席分坐
重视师友评价,促进高效互助
师友制视角下初中语文素质教育新探
《三字经》节选
师友制视角下初中语文素质教育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