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皮影戏音乐研究(上)

2022-10-21李丹青

音乐生活 2022年5期
关键词:皮影戏皮影唱腔

李丹青

一、源流与流派

辽宁皮影始于何时,鲜见文献记载。现有文史资料考证及皮影艺人口碑相传,为明万历年间,辽宁古城辽阳产生影卷,研制出羊皮影。“翻书唱影”随之风行,迅速传播关东大地。此距今有400余年历史。据辽宁各地皮影老艺人讲,在翻书唱影之前,当地已有“流口影”,无卷口出,称之为“老关东影”。以此推论,辽宁皮影的历史远不止400年。

1.早期流口影音乐

据辽南皮影戏音乐专家王信威先生著述,辽宁早期流口影,演唱形式简单。演一台戏少则一人,多则四五人。一人演出又称“耍单出”,此一人操弦、拿影、口唱戏文,腿绑铜器击节伴奏。唱腔单调刻板,多为上下句不变的重复,过门也是固定的。伴奏乐器起初只有一把“苏州蹦”(小三弦),后来加入了板胡、二胡、扬琴等。打击乐是从民间和寺庙借来的大锣、大钹、梆子、木鱼。击点单一,节奏松缓,只能简单烘托剧情气氛。

辽宁东部山区岫岩、宽甸的流口影,植根于满族聚居区,与满族人民生活习俗融为一体,借鉴了东部山区的单鼓、鼓乐、蹦蹦(二人转)等音乐营养,形成了独具辽东地域特色的早期流口影音乐。

辽宁东部宽甸、庄河、凤城一带的流口影,还用过“匏”,匏瓜制成,比葫芦大,有孔眼可以吹奏;“拉琴”,类似古筝形状,用弓子拉奏;“箭杆哨”,用高粱秆制作,吹奏手拨等自制乐器。早年在东部偏远山区,这些乡土乐器演奏很受群众欢迎。

2.滦州影的流入影响

大约在明代末期,河北滦州皮影传入辽宁,其演出方式及音乐唱腔都远比辽宁本地影完美。受其影响,辽宁的“流口影”发展为“翻书影”,艺人照本演唱。音乐上吸收借鉴了关内影的很多唱腔和唱法。如滦州皮影的【凄凉调】【大悲调】等。【凄凉调】后来发展成为辽南影女腔的主调。唱腔结构也由原来简单的上下句重复,变为灵活多样的板腔结构,增强了音乐的变化与表现力。【大悲调】凄楚哀婉,如泣如诉,为东北老乡所钟爱,尤其是农村老太太、青年妇女,百听不厌,跟着流泪。

3.辽南影音乐

辽南盖州、复州、海城、鞍山、辽阳一带交通发达,经济繁荣,民间艺术往来频繁。那里受外来艺术影响较早,较多。唱腔发展为按生、旦、净、末、丑的行当,分为“唱大”“唱小”“唱杂”三种唱法,并有固定的唱腔板式。经过多年发展,辽南皮影戏唱腔丰富,既能完美地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忧、思、惊等丰富多彩的内心情感,又不失辽宁地域音乐特色。

辽南复州皮影分北、南两派。北派指复州城内和城北的驼山乡、李官镇、盖州、大石桥等地影班,受河北滦州皮影戏影响,演唱舒缓,抒情。南派指复州城南一带,受山东登州皮影戏影响,演唱火爆,热烈。复州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宋国超(1948—)演唱生、旦、净、丑,唱功精湛,善以不同唱腔塑造个性人物。唱腔保留了复州皮影原生态特色。他还广采博收其他艺术唱腔,如京剧、评剧唱腔,最后回到皮影唱腔。他唱“奸丑”鬼祟,唱“喜丑”耍闹,唱“小旦”有贫富、文雅之分,刚柔、泼媚之别。2018年五一长假笔者专程去瓦房店市得利寺镇花红沟村拜访宋国超老先生,受益匪浅。

海城皮影戏的演唱方法近于京剧唱法,全由男艺人用小嗓演唱戏文。唱腔唱法呈现突出的戏剧特点。这是因为,海城牛庄古镇是辽宁最早的通商口岸。明代中叶这里已是“西连津古,南接齐鲁,吴楚闽浙各省悉扬帆可至”的海运商贸大埠。各省商贾往来不绝,带来了各种民间戏曲,如京剧、秦腔、晋剧等,戏剧表演在海城商会十分兴盛。故而海城皮影音乐唱腔唱法,与海城“蹦蹦”(又称“海城喇叭戏”)同出一辙,呈现突出的戏剧特点。

外来影调落户辽宁,逐渐抛弃了各自原来的语音及方言,吸收东北民间音乐及语言习俗,使东北影唱腔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土色土香,具有鲜明浓郁的乡音与乡情。群众把这种皮影亲切地称为“关东影”。

辽南影音乐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移植辽南影调,派生出“辽南戏”(又称“辽南影调戏”)、“辽剧”。“辽剧”成为辽宁省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

4 .辽西影音乐

辽宁西部凌源,地处大凌河源头,是中华文明发祥地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凌源是辽宁省文化厅和国家文化部先后命名的“民间皮影艺术之乡”。凌源皮影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凌源皮影戏唱腔,在滦州影基础上,吸收了东北民歌、民间小调,又借鉴了京剧、评剧等声腔音乐,能完美表达各种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男演员掐嗓演唱的发声方法别有韵味,音域辽阔,高亢洪亮。道白方言韵味很浓。凌源皮影的伴奏乐器有四胡、三弦、响板、中胡、扬琴、班鼓、堂鼓、大锣、手锣、唢呐、笙等。

凌源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积山(1942—)唱影,年轻时兼唱髯、大、小。他在40岁时误饮有害水,嗓子坏了,改唱丑。徐老先生的唱腔,源于河北唐山,又有取舍发展。道白方言特点突出,尖团字咬得准。他一人唱多个行当,表现忠奸善恶、文武耕读、男女老幼、行住坐卧,细致入微,深入灵魂。他的声音特别有韵味,土色土香,旋律优美。他的掐嗓唱,音域宽广,高亢嘹亮,极富表现力。2016年金秋笔者去凌源市刀尔登镇向阳沟村拜访徐积山老先生,听他演唱,是一种乡野、乡音、乡情的享受。

辽西重镇锦州皮影唱腔,南腔北调,五花八门。有唱“西口调”的,有唱“辽南调”的,有唱“唐山调”的,有唱“东北调”的。这是因为,锦州地处辽西走廊,南来北往,东行西去,四通八达。因此广采各方艺术精华。1960年马凤兰(女,1942—)从锦州评剧团转入锦州曲艺团皮影队,又把唐山落子和评剧唱腔融入影调之中,用大真嗓演唱《梁山伯与祝英台·哭坟》一折戏,高亢嘹亮,声泪俱下,如石惊天。百姓送她绰号“哭破天”。

凌海市紧临锦州,其皮影唱腔与锦州一样,异彩纷呈。唱腔有【弦板腔】【阿宫腔】【老腔】【秦腔】【吹腔】等十余种。凌海老艺人陈万增(1932—)在唱腔中融入辽西方言土语,掐嗓唱法,土声土色,滑稽俏皮。

黑山皮影唱腔雄浑豪迈,文武戏均有配唱,十分独特。黑山皮影戏的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板、散板、快板。唱腔主要有【凄凉调】【大悲调】【还阳调】等。黑山皮影戏的伴奏乐器主要有四胡、锣鼓、镲子、唢呐等。

5.辽东影音乐

辽宁东部是山区,早年贫困落后,交通闭塞。辽东岫岩县志记载,明清时期皮影传入岫岩。

岫岩皮影早期为“独影”,一个人一个影班。一人兼操影、说唱、伴奏,故称“独影”。没有文本,演唱无固定章程,随意发挥。多以小段为主,称“流口影”。艺人自拉自唱,打击乐器放在一个特制的架子上,以手打脚踩方式演奏,同时操影、念唱、伴奏。

清同治年间,岫岩皮影有了三、五、七人的影班,班中演唱、操影、伴奏有了分工。但仍然是无文本的“流口影”,口传心授,演唱形式自由随意。

民国以后,岫岩皮影有了照本演唱的“翻书影”。唱腔按生、旦、净、末、丑的行当,分为“唱大”“唱小”两种演唱方法。早期皮影艺人都是男性,男唱女腔。岫岩皮影至今仍保留了“男唱女腔”的演唱风格。“唱小”用小嗓,“唱大”用大嗓。在音乐挂弦、唱腔板式上,仍保留自由发挥、随意性强的原生态风格。岫岩音乐唱腔别具一格,粗犷浑厚淳朴,有浓重的关东乡土气息。在乐队配置上,除四胡外,又加了板胡、二胡、坠琴、京胡等。岫岩皮影艺人吕正业(1962—),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师承老艺人丁德显的唱功,“男唱女腔”,在当下“唱小”行当中,已是少见。他师承老艺人孙崇林的弦技,四胡演奏优美动情,惟妙惟肖。

从岫岩再往东走,山岳连绵,与世隔绝。那里的庄河、宽甸、凤城一带,皮影音乐融入东北民歌、满族太平鼓(单鼓)、东北蹦蹦(二人转)音乐,有较重的说唱特点和山野风韵,演唱随意性与群众自娱自乐性强。唱武的声音讲求刚健,气冲、满喷(喷口),字要求咬得狠、短,腔要求送得直、远。唱文的声音讲求柔、匀、稳,字要求重咬轻送。唱旦的声音讲求细、柔。唱净的声音讲求横、粗、烈。

6.沈阳关氏影音乐

关氏影位于沈阳北郊。关氏影唱腔既有滦州影传统腔调,又有东北“秧歌调”,融入富于满族特色的【萨满神调】【老悲调】【鸽子调】【夸相调】【小东腔】等。道白中引用满语词汇,如“勒勒”(说话)、“磨蹭”(迟缓)、“达收”(收拾)等。演唱方法有对唱、合唱、硬唱、数板、带板唱、浪唱、紧拉慢唱。曲调有传统的慢板、快板、流水板、五更调、绕口令等。关氏影将唱腔过门冗长改为过门简短利落、一气贯通,爽朗畅快。打击乐常用哈拉巴(牛肩胛骨)敲打击节。除常用乐器四弦、打琴、唢呐外,还引进了满族特有乐器太平鼓(单鼓)。此外还有快板。2010年笔者去沈阳市沈北新区(原新城子区)马刚村(原刘千户屯)调研,屯中心有一座大庙,当时尚存。关氏家族先祖随努尔哈赤南迁于此,这里多是满族,关氏皮影创始人关有富就住在大庙边上,常在庙会期间搭台唱影。如今关氏皮影第五代传人关维影(1963—)创办荷尖皮影戏社进校园,编写皮影教材,编导皮影小戏,多次在省、市、区演出获奖,其唱腔音乐改为儿童歌曲、流行音乐,上口好唱,新鲜时尚,受到孩子们的欢迎。2008年关氏皮影代表中国参加在韩国举办的东亚儿童艺术节,受到好评。

7.盘锦影音乐

盘锦市位于渤海之滨,辽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也是辽西和辽南的中间地带。盘锦市盘山县得胜镇的“大荒皮影”,是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大荒皮影源于唐山,历经一百多年演化,唱腔独具特色,与辽宁其他地区有所不同。2013年夏我去盘锦得胜镇(大荒乡)调研“大荒皮影”,发现独有【碱巴蜡】唱腔。由于水土关系,这里人的发音、腔调有些特殊,方言土语拉长音,尾音细而高挑,辽阔而打远,洋溢着海风习习、淳朴自然的地域风味。【碱巴蜡】唱腔突出了这种语音特色,并杂糅了东北二人转【文咳咳】曲调以及盘锦地区民间小调音乐,高亢,婉转,韵味悠长,让人有赶海号子震撼之感。盘锦临海,退海盐碱地泛白如蜡,故当地皮影艺人称其独特唱腔为【碱巴蜡】。大荒皮影还多有“平唱”,唱词尾字多是上仄下平,这与其他地区皮影基本唱腔多有上平下仄的“硬唱”大不同。

8.辽北影音乐

辽北影音乐唱腔与辽南、辽西流传的滦州影调有很大区别,是典型的东北影音乐。其音乐语汇反映了东北人的生活习俗。主要曲牌有【大起板】【流水板】【哭糜子】等。主要伴奏乐器有四胡、小京胡、锣鼓,后又增加了笛子、扬琴等。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辽北地区由于二人转的兴起与火爆,辽北皮影戏的演出活动几乎销声匿迹。

二、唱腔与说白

1.唱腔

辽宁皮影音乐是由民间说唱音乐发展而成的板腔体音乐。它的唱腔基本上是由上、下两句构成。采用不同的词格,变化其节奏旋律,形成不同的唱腔,区分不同行当角色,表现不同人物感情。辽宁各地皮影,唱腔风格各异。女腔细腻委婉,柔情哀怨,男腔粗犷豪爽,刚毅奔放。女腔较男腔更为完美。

辽宁皮影有些唱腔的名称是从词格而来,如【七字赋】【五字锦】【三字经】;有些唱腔的名称是从韵调而来,如【老韵】【大悲调】【凄凉调】;有些唱腔的名称是从板式而来,如【慢板】【快板】【散板】。

辽宁皮影唱腔又有平唱和硬唱之分,其唱词上仄下平为平唱,上平下仄为硬唱。

辽宁皮影唱腔音乐,由“影调”“外调”“杂牌子”三部分组成。

“影调”是皮影戏的基本唱腔,主题音乐。它可以演唱影戏中各种不同格式的唱词,行当唱腔齐全,腔调及板式变化丰富,能抒发戏中人物的各种思想感情。“影调”在辽宁影戏中有以下多种:

【七字赋】每句七字,在皮影戏中使用最多。多平唱,二二三切句。每段唱腔少则五六句,多则数十句。适合各种角色,各种板眼,可加衬字。

【三字经】三字一句。平唱和硬唱均可。半白半唱,多用于观阵、打仗场面。

【五字锦】五字一句。硬唱多见,平唱少见。适用于花脸,勇猛粗犷,刚烈凶暴。还适用于丑行。唱词简洁明快。眼起板落居多,韵尾不拖腔。有时抢板夺字,如同快板。

【十字赋】十字一句,只见平唱一种,三三四切句。多用于慢板。还有一种【倒十字赋】,三四三切句。【十字赋】与【七字赋】可搭配使用。

【三顶七】字句排列为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一共五十个字。词格严谨,不能多一字一句,也不能少一字一句,这种词格在其他民间说唱中罕见,只有皮影戏中有。如果不是【三顶七】词格,就不能用【三顶七】唱腔来唱。是皮影戏中最常见的一种男女声腔。适用于剧情高潮,各种人物。曲调流畅,有快、慢、紧之分。

【楼上楼】也叫“六字头”。上句三三格,六个字;下句二二三格,七个字。上下句用同一道辙。【楼上楼】容易唱出情绪,多用于主要人物。

【啰嗦句】也叫“搭拉句”“金边儿”。唱腔只用于丑角。句数不定,字数不定。上平下仄。最后一句三个字,须重复三次。既像说又像唱,有的最后变成了数板。

【大悲调】人们常说:“皮影戏是哭出来的”。【大悲调】在影戏中非常突出,各行当均使用。在东北二人转中称【哭迷子】。表现生离死别、痛不欲生等内容。动人情肠,催人泪下。演唱时多由哭泣转为大悲,嚎啕大哭。多由“我的夫哇”“我的娘啊”等引入,接唱散板哭腔。哭腔唱词有时两句,有时四句。尾句转入大悲,痛不欲生。多为一板三眼。四分之四节拍,每句两小节。板后起,末眼落。上句落“5”,下句落“2”,数唱结音落“2”。

【凄凉调】又称“老韵”“路途悲”。不作大哭大嚎,专在“泣”字上下功夫。善于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和凄凉悲惨的场面,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常用于旦角家遭大难、突遇打击、出走逃难、走投无路之际。穿插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起伏跌宕,极为生动。速度徐缓,每分钟四十至五十拍,上句落“6”,下句落“1”,旋律中“4”音频现。

【阳调】调口有时缠绵低回,有时高昂激愤,有时一惊一乍。适用于屈死的冤魂,使观众失魂落魄。多为青衣、闺门旦使用,少见“生”角和“净”角使用。

【花调】调口欢快活泼,诙谐幽默。小花旦、刀马旦、彩旦使用。小丑唱时要加花活,使之更为轻佻油滑。

【彩调】运用河北方言及山东方言,唱小字眼儿化韵。行腔用评戏“大口落子”。生动活泼,滑稽逗乐。常使观众捧腹大笑。

【梦调】用在人物平常心。能表现幻想、怨恨、夜间做梦的情境。唱时使用弦下音,低八度。

【还阳调】因惊吓或气极昏过去,经人呼唤醒过来,先是“咳呀”一声,开唱“曲头”,“曲身”要在弦下低八度,到第二句下半句才恢复正式音韵。各种行当均有使用,尤适于青衣、旦角。

【诵经调】明代与清初,皮影艺人手敲木鱼,口似念经的唱法。老艺人陈奎章在《盘丝洞》中饰唱猪八戒,以丑角插科打诨,使用此调,效果极为火爆。

【数板】多一顺边押仄声韵,词格自由,有板有眼,越数越快,如急风暴雨。

【慢板】又称“大板”。为皮影戏中主要板式。一板三眼,节奏平缓,有慢、中、紧之分。旋律性强,腔调丰富曲折。适于伤感悲哀的内心描述,也可抒情叙事。

【快板】有板无眼。分为紧打紧唱、紧打慢唱两种。紧打紧唱用四分之一节拍,紧打慢唱行腔自由。这种板腔适于表现急促、暴烈、焦急、激愤的情绪。

【散板】又称“摇板”。无板无眼,不行腔不拉韵,半白半唱的一种声腔。在大段唱腔里很少使用,几句散板后,很快转入其他板式。根据戏中情节,演唱者可以自由发挥。适于表现激昂、愤怒的场面气氛。

【流水板】又称“二六板”。四分之二节拍。演唱速度根据情节要求而定,可快可慢,所以又有“紧流水”和“慢流水”之分。皮影戏各行当、各种词格、景观道情、对唱叙事,都可使用,是行内熟知易学的板式。

“外调”,又叫“小调”,是影调以外的调。它们是从其他民间艺术借用过来的曲调。主要来自民歌小曲、民间说唱、地方戏曲。如【锔大缸】【寄生草】【放风筝】【小放牛】【绣荷包】等,都是二人转和秧歌里的曲牌;【八角鼓】【江罗怨】则源于东北大鼓、单弦等民间说唱。东北老乡称:“不隔语,不隔音,最重要的是不隔心。”

“杂牌子”,是一些无唱词的器乐曲,独立存在,起着配合表演,烘托人物,加强气氛及场间音乐的作用。杂牌子分丝弦曲牌与唢呐曲牌两种。丝弦曲牌以四胡为主,唢呐曲牌以唢呐为主。皮影戏曲牌大部分从其他民间艺术移植过来,有的来自东北民间吹打乐和民歌小调,有的来自地方戏曲。

辽宁皮影丝弦曲牌主要有【开幕曲】【小刘凡】【闷子】【思相沉】【万年花】【正调小开门】【幕间曲】【抹桌子】【小行腔】【醉酒】等。

辽宁皮影唢呐曲牌主要有【八条龙】【小抱龙台】【大抱龙台】【水龙尾】【玉芙蓉】【八仙庆寿】【点将升帐】【地里子】【梆子娃娃】【双关奏】【水龙韵】等。

2.说白

辽宁皮影有一句艺诀道:“白是骨头唱是肉。”

辽宁影戏专以唱功为主,也有的剧本以白取胜。白有“滚白”和“韵白”两种。滚白不押韵,韵白句尾押韵。

滚白如《小西唐》:“嘿呀,你看唐营出来一员小将。嘿呀呀我的妈呀,你看这个小人啊,不知是咋长的,可真是花匠难画木匠难凿哇。哎呀,难为人家那个妈呀,可咋养的啊。可真是有好模子托好坯儿,有好马下好驹儿啊,那妈妈养活了个好孩子。哎呀,这真是大仙堂不叫大仙堂啊,真是一个‘妙’哇!”

韵白如《琵琶词》:“那包相铁面无私圣主夸,满朝文武惊讶。钦命先斩后奏,恩赐三口铜铡。那龙头铡把眼麻搭,紧皱双眉把龙须札……”

凌源皮影老艺人徐积山说:“唱影这玩意儿,道白最重要。”“道白有讲究。念一篇圣旨,那一场道白就顶你好几篇唱。有个《真假缘》,朝廷命书:‘皇帝诏曰’,往下你必须一句是一句把它念好了,高低音得找好了,你别一疙瘩低一疙瘩高的。比如说‘天地’, 天就是天,地就是地,你不能念别的音。”辽西凌源与锦州的皮影道白有所不同,凌源地理靠近河北,平翘舌字音分明,道白的尖团字分得清;锦州等东北大部分地区,平翘舌不分,“三”“山”不分,“四”“是”不分。锦州艺人在凌源道白,常被人笑话。

徐积山又说:“说白不能把一句话给念两半了,那得明白剧情,真懂说词的意思。”“一句话,高低音,你得掌握好,抑扬顿挫,不能叽哩瘪度的。”“影匠还不能念白字,不能吐字不真,让人听着不清。”“唐诗,对子,你把它念得一点劲儿没有,蔫不拉塌,那不中。比如元帅道白:‘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影匠得念出劲儿来,真有元帅气派。”

[1]李丹青:《东北皮影的源流与发展》,《戏剧文学》2016年第6期。

[2]王信威:《辽南皮影戏音乐》,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3]李微:《东北二人转史》,长春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274页。

猜你喜欢

皮影戏皮影唱腔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
指间功夫
有趣的皮影戏
有趣的皮影戏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皮影的来历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老皮影渐显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