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原创芭蕾舞剧音乐特色研究

2022-07-05孟庄园

音乐生活 2022年5期
关键词:芭蕾舞剧芭蕾芭蕾舞

孟庄园

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民族文化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之后,变得更加具有民族的特征,比如舞蹈、音乐等。其中,芭蕾舞所表达的意蕴和表达的力量更具穿透性、独特性。中国芭蕾舞是一种中国特有的西方艺术,它把西方芭蕾的内涵融入中国民族的传统之中,把西方芭蕾和中国的民族性结合起来,达到一种“我中有你”的境界,这不仅是对西方芭蕾的一种超越,更是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融合。中国芭蕾舞剧的发展历程可谓坎坎坷坷,从中国第一个芭蕾舞《鱼美人》的编导和表演开始,中国芭蕾才真正起步。这是中国民族文化不断演变和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芭蕾舞艺术创新结合的典型。

一、题材选择的民族化

芭蕾与中国民族文化的融合,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磨合,我们的芭蕾舞团为了突出中国的民族特色,大胆创新,大胆实践,最终在芭蕾舞剧的创作和表演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在主题的选择上大胆,从古代神话传说到现代文化名流,在形式上,注重传统芭蕾的传承,以古典芭蕾舞剧的形式美为基础,或突破传统,大胆地使用民族舞蹈语汇,借鉴民族戏剧形式,或两者兼顾形式上追求中西融合,熔铸中西舞语力求自成体系。中国芭蕾舞剧呈现空前的繁荣。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芭蕾舞团体都在进行着民族芭蕾的尝试,比如天津芭蕾舞团最具中国传统神话色彩的《精卫》,充分体现了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辽宁芭蕾舞团以中国民间音乐为主题的《二泉映月》,将芭蕾和中国元素融合在一起;广州舞蹈团所创造的《梅兰芳》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用新奇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代京剧大师的戏剧人生。在进入中国本土以后,由于环境、观众群体的变化使得创作者们首先能够从中国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选择芭蕾的叙述主题。这些题材具有“剧”的特性,其富有的故事情节可以直接构成整个的主题,从而使舞蹈具有舞蹈综合艺术美。同时,摒弃欧洲王子、公主式的传统,以西洋芭蕾舞为中国主题,更能迎合当地观众的审美逻辑,为受众打下坚实的基础。

50年代初期,《鱼美人》的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中国芭蕾舞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以中国传统神话为题材,广泛汲取中国民间舞蹈材料,其民族化思想对以后中国芭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题材的民族化,直接影响到了题材的民族性,如《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这类经典作品,不但在选材上具有中国特色,而且也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改革开放期间,我国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芭蕾作品,这些作品为中国新时代芭蕾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随着时代的发展,涌现出一批富有现代感、具有人文情怀的文学作品,比如《二泉映月》《黄河》《春之祭》以及近年来的《八女投江》《鹤魂》《花木兰》等,这些作品都是以中国的故事为基础,将芭蕾这种“舶来品”与中国观众的关系拉得更紧,勾勒出当下中国新时代芭蕾舞蹈艺术的多元化蓝图,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蕴和精神内涵。

二、音乐舞美的民族情调

音乐是舞蹈艺术的灵魂,尤其是芭蕾舞剧,在情节发展、形象刻画、气氛渲染等各方面,都具有无可替代的积极影响。舞剧音乐在舞蹈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芭蕾舞蹈,它在情节推进、人物情感、气氛渲染等各方面都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以交响曲为主的西方芭蕾舞剧,充分展示了交响曲的戏剧张力。而中国芭蕾舞因其所具有的民族特征和表达内容的民族性,其音乐必然与之相适应,因此,对其进行民族化的处理是必然的。越来越多的中国原创芭蕾从中国古典音乐中汲取了很多的材料,将唢呐、锣鼓、二胡等民族乐器融合在一起,以独特的、富有戏剧性的音效,将音乐的感染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音乐为芭蕾舞的民族化提供了听觉上的引导,那么舞蹈的设计则拓展了舞蹈的民族性。舞台是芭蕾舞表演中惟一能达到完美呈现的物质空间,这就要求舞台要营造出符合其表达内容的虚拟环境。《八女投江》中,舞台背景采用了一片可移动的白桦树,营造了一个具有东北风格的战争场面,与舞段的表演相结合,更是将舞曲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花木兰》中,巍峨的高山完美地渲染了边疆的气氛,加上可移动的道具和灯光,让每一场战斗都充满了紧张和豪迈的气息,这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民族特色,深深地增强了芭蕾舞的风格。

《红色娘子军》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增强了民族特色。背景音乐以海南民歌为主要材料,《万泉清水清又清》是根据海南黎族民谣《五指山》改编而成。在乐器上,以西洋管弦乐团为基础,增加了中国的民族乐器。如“笙”“小锣”“琵琶”“中阮”等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代表。西方古典芭蕾舞的背景音乐,一般都是以交响乐为伴奏。《红色娘子军》通过增加唱词的方式来渲染气氛,推进情节的展现,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有助于观众更好地了解舞蹈的内涵,从而达到共鸣。

三、动作与舞台编排的中国意境

不管是什么题材、什么构思、什么风格,最后都要看舞蹈的表演。因此,中国芭蕾舞剧创作者在充分尊重芭蕾基本艺术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作品的实际表达要求,运用中国古典舞、民间舞等多种形式,达到了中西合璧的效果。比如《红色娘子军》,在舞蹈的编排上,就吸取了中国传统舞蹈的许多元素,比如女主角琼花所使用的“小蹦子”和“点步翻身”,都是源自中国传统舞蹈。《二泉映月》在舞蹈语言的编排上,打破了许多传统的芭蕾舞形式,加入了许多中国古典舞、民族舞的元素,细致地描绘出了角色对真善美的追求与不屈不挠的魅力,其夸张、清晰、易懂,远胜于原先的芭蕾舞。《八女投江》中,女武士的翻滚、跃起、举枪射击,都是从戏剧的角度出发的。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没有完全照搬传统的芭蕾演出程式,也没有盲目地使用中国古典舞蹈与民族民间舞蹈,反而真正促成了两者的融合,这对于芭蕾舞剧艺术本身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丰富。

四、中国民族文化在芭蕾舞编创中的运用与创新

在现代舞蹈创作中,民族文化无处不在。近三十年来,中国芭蕾舞的数量和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数量并不能代表质量,就像1950年的《红色娘子军》,在过去的十年内,再也没有一部能超越芭蕾的佳作,这让中国芭蕾舞剧的编者们感到惋惜和遗憾。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中国芭蕾舞要发展、要创新、要突破,需要更高的艺术追求与创新,中国的民族文化要想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扩大创意的范围。芭蕾的创作并非灵机一动,而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我们的主题,着重表现出感情,特别是表现民族感情的舞蹈,比如红色舞剧,常常以革命精神为题材,用舞蹈的方式唤起人民内心的强烈革命情怀,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爱国情怀,体会那种身临其境、意犹未尽的感觉。舞剧编排要从发展的角度去分析,要有思路,要有方法。比如1973年的《红嫂》《沂蒙颂》,讲的是沂蒙山区的红嫂,用牛奶救了受伤的战友,她的英勇事迹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被誉为“继《红色娘子军》后,又一部反映当代主题的芭蕾舞艺术作品,塑造了一位老区贫农妇女的典型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民群众和解放军的鱼水关系和骨肉深情,谱写了一曲军民一家亲的赞歌”。

第二,加强芭蕾编排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明的发展,一味地封闭是无法创造出让人感兴趣的舞蹈。只有充分利用民族文化,才能在芭蕾舞编排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并把这种新的芭蕾艺术和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多元的芭蕾风格。彼德·古雪夫是苏联著名的芭蕾舞宗师,他曾经说:“中国芭蕾舞要走上国际舞台,就必须把自己的民族特色发挥到极致。”

第三,更加具有民族性的舞蹈结构。在改编时,要紧贴主题,情节连贯,对角色进行精细的描写,达到语言表达的目的;在舞剧的编排中,采用芭蕾舞的方式,将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注入舞蹈中,结合民族特色、舞蹈风格,并加入戏曲、武术、杂技等中国民族元素,充分展现中国民族文化,这是中国芭蕾舞剧教学和编排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舞蹈的编排中,融入了许多民族舞蹈元素,如戏曲、杂技等,丰富了舞蹈的动作和舞蹈形式,更能迎合中国人的审美。在舞蹈音乐方面,大量吸收了民族民间音乐,增加了观众的新鲜感。中国芭蕾原创剧目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功,是因为它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比如《草原儿女》《祝福》《梁山伯与祝英台》《沂蒙颂》《卖火柴的小女孩》《二泉映月》《红楼梦》等大中型舞剧。

五、结语

芭蕾作为一门以其特有的美学规范和艺术表现特征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喜爱,而芭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各种流派。中国芭蕾的发展,必须要融入中国的民族文化,才能经受得住来自各个层面的冲击和挑战,而中国民族化的芭蕾舞蹈的教学和编排,则是要把民族文化融入表演之中。不仅要开拓思路,把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与道德规范、思想艺术、文化素养、舞蹈元素融为一体,形成中国特有的芭蕾艺术。21世纪,中国芭蕾舞正处于世界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潮流之中,它的发展之路应该是在坚持民族化的基础上再进行多元化发展,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与时俱进,以开放的态度不断地进行革新,从而切实加快中国芭蕾世界化的步伐,更好地向国外宣扬中华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为了中国芭蕾舞的未来,必须把创作和表现结合,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民族芭蕾舞蹈。

猜你喜欢

芭蕾舞剧芭蕾芭蕾舞
因为你的表演,我爱上了芭蕾
春天的芭蕾
家中的芭蕾舞学院: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跳芭蕾舞
不论何处,芭蕾跳起来
芭蕾舞剧
芭蕾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