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锦城丝管
—— 五代时期成都的燕乐杂谈

2022-07-05蒋宛羚

音乐生活 2022年5期
关键词:王建蜀地歌舞

蒋宛羚

赵廷隐墓出土部分伎乐俑

唐末五代时期,成都地区歌乐宴饮之风深植朝野,有“音乐名都会”之称。前后蜀皇帝亲身参与音乐和戏剧的表演与观赏,使得用于岁时宴享的“燕乐”得到空前发展。后蜀赵廷隐墓出土的伎乐俑做工精致,种类丰富,是五代成都音乐繁荣的有力证据。笔者拟从赵廷隐墓出土伎乐俑出发,浅谈五代时期成都燕乐的发展状况及其成因。

2010年11月,成都龙泉驿区的一座大型砖室墓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至2011年5月发掘结束。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彩绘陶俑,其中有20余件伎乐俑尤为引人注目。这批伎乐俑高约0.6米,皆立姿,按装束及姿态可分乐俑、舞俑两种。墓葬出土舞俑数量虽不多,但形态各异,有的跳软舞,有的则跳健舞,其中一对花冠女舞俑被证明正在表演著名的柘枝舞。而出土乐俑所演奏的乐器更是多样,有排箫、笛、笙、琴等华夏传统乐器,又有琵琶、筚篥、鸡娄鼓等从边疆少数民族及国外传入的乐器。这些伎乐俑所着服装鲜艳富丽,多描金,身形优美,神情鲜活,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个五代贵族家养乐队歌舞表演的场景。

墓主人是后蜀宋王赵廷隐。赵廷隐出生于唐中和四年(884),卒于后蜀广政十三年(950),曾为后蜀建国立下大功,官至太师,封宋王。《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十国春秋》《资治通鉴》等史籍均对其有过记载。赵廷隐在后蜀时期具有极高的政治地位,死后得到厚葬。而随葬品中的伎乐陶俑,反映了墓主人对于歌舞宴乐的喜爱,乐舞已成为贵族生活娱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从侧面展现了五代时期成都燕乐发展的盛况。

一、帝王的爱好

前后蜀时期有三个皇帝对五代时期成都燕乐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首先是前蜀的开国皇帝王建,王建于天祐四年(907)九月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立国后,王建以承续唐朝自任,在位12年,蜀地社会稳定,经济文化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王建本人爱好音乐歌舞,下诏改乐营为教坊,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并对人员进行正规的专业化训练,给予艺伎优厚的待遇。对于能歌善舞者也尤为喜爱。前蜀著名嬖臣唐道袭(也称唐袭)就曾“以舞童见幸于建”。他原本是民间的舞童,因舞技高超受到王建赏识,得以入宫里并进入教坊,之后更是得到重用,成为枢密使、招讨使等将官,甚至还成为前蜀皇位争夺的重要人物。由于王建对音乐的喜爱,还在他墓葬的石棺床四周雕刻了二十四伎乐图,让他在死后还能欣赏歌舞。石刻中的24位乐伎均为女性,有舞伎2人,其余22人为乐伎,呈坐姿,手持乐器23件,有琵琶、笛、排箫、筝、正鼓、和鼓、拍板等,人物衣饰华美有制,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形制最为规范、内容最为完整的宫廷乐队文物,这也说明了王建对于音乐的重视和喜爱。王建墓石刻的历史遗迹,能让人感受到宫廷音乐的蓬勃发展盛况:有乐器、乐舞,乐器种类增多,舞姿婀娜曼妙,且有龟兹乐融入西南少数民族的乐器。

而前蜀后主王衍对于音乐的喜爱比父亲更甚。王衍是王建最小的儿子,与勤政善战的王建不同,王衍荒淫无度,对国政一窍不通且偏信宦官佞臣,对国家的兴亡、人民的生死漠不关心,在其继位后的第7年,前蜀为后唐所灭。而这样一个昏君,确是名副其实的“音乐才子”。王衍喜爱歌舞,擅长作浮艳的宫词,也有一定的音乐素养,能自己作曲填词,曾作《甘州》《醉妆词》的歌词,谱过《水调》《银汉》一类曲调,还在宴会中亲自唱名曲《柳枝辞》《霓裳羽衣》等。不管是在宫内举办宴会,还是外出游玩,时刻不离音乐,他还曾在宫中宴会中举办过以唐代著名大曲《采莲曲》为基础编排而成的大型布景歌舞《采红莲队》,此舞“尽绿罗为水纹地衣。其间作水兽芰荷之类,作折红莲队……地衣下吹其水纹鼓荡,若波涛之起”,规模宏大,构思极为精巧,使得 “唐庄宗遣使李严入蜀,复作此舞以夸之”。

到了后蜀时期,前朝后主的荒淫和战火的洗劫,使蜀地的社会发展遭到打击,后唐从蜀地掠走大量乐工,更是极大地阻碍了蜀地音乐的发展。这一状况在后蜀后主孟昶继位后开始转变。孟昶在位前期努力治蜀,使后蜀社会长期稳定,对于蜀地各个方面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后蜀开国皇帝孟知祥称帝半年即去世,将国家交到了儿子孟昶手里。后蜀后主孟昶16岁登基,在位31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孟昶为孟知祥第三子,其母李氏“为人明辨知大理”,对他要求严格,要他以前蜀后主王衍亡国之事为戒,当一个勤政节俭的君王。孟昶本人深以为然,戒荒淫骄逸,努力治蜀。同时,孟昶也十分喜爱歌舞音乐,被形容“溺于声乐”,经常在宫中举办宴会,夜夜笙歌。

帝王喜爱音乐,大力推行乐舞,提高歌舞艺伎的地位,使得国人皆爱乐,五代时期保存了隋唐盛世形成的优秀音乐文化,在乐舞的表演手法上更有不断的创新和提高,并且从宫廷向民间推广,提升了五代蜀地整体的音乐歌舞水平。

二、《宫词》与花蕊夫人

要研究五代成都燕乐的盛况,花蕊夫人所作的《宫词》绝对不可错过,“离宫别院绕宫城,金版轻敲合凤笙。夜夜月明花树底,傍池长有按歌声”“旋炙银笙先按拍,海棠花下合梁州”“宫娥小小艳红妆,唱得歌声绕画梁。缘是太妃新进入,座前颁赐小罗箱”,诗句中,宫人、乐伎精心打扮,在皇宫、别院、水池旁、海棠花树下等地合着美妙的音乐,或一展歌喉,或翩翩起舞,期待着皇上、太妃的夸奖和赏赐,宫廷歌舞繁盛、夜夜笙歌的场景跃然于眼前。传世的花蕊夫人《宫词》近百篇,五代蜀地被称为花蕊夫人的有两位;一位是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妃子徐氏,宫中号花蕊夫人,一位是后蜀后主孟昶的妃子费氏,也号花蕊夫人。《宫词》究竟出自前后蜀哪位花蕊夫人之手却一直有诸多争议。两位都是具有传奇人生的美人,《宫词》以宫中之人的身份描写宫内之事,内容丰富、情感真实细腻,全面反映了五代蜀地宫廷的奢靡生活,也为研究前后蜀宫廷燕乐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三、“麦秀两歧”的趣闻

前面提到的都是皇室贵族,那么接下来则是关于普通百姓、艺人的故事。麦秀两歧是说一株麦子长出两个穗,为丰收之兆,多用于称颂吏治成绩卓著。而在《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十七·嘲诮五·封舜卿》中却记载前蜀时期有一种歌舞戏也叫《麦秀两歧》,这出戏的诞生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封舜卿是后梁有名的才子,为人十分傲慢,一次梁太祖派他出使蜀国,他先来到了全州(今陕西安康),在宴会上要求乐工演奏《麦秀两歧》,乐工们都没有听过这个曲子,无法演奏,遭到了封舜卿的嘲讽。之后,封舜卿在汉中(今四川广汉)的宴会上再次要求表演《麦秀两歧》,汉中一名乐工请他将这首曲子唱一遍,他一遍都还没有唱完,在场的乐手们就已经演奏出这首曲子。汉中乐工报告当地官员,说这是大梁新谱写的曲子,蜀地还没有,并建议把曲谱抄录下来紧急送到了蜀国各个地方。等封舜卿到达成都,接待他的宴会上再次开始演奏《麦秀两歧》这首曲子,并且找来了十多名贫困百姓,身着破旧衣裳,提筐篓而拾麦,随着乐曲合声歌唱,歌词凄楚,表达出极为贫苦之意,十分具有感染力。封舜卿观看时,面如土色,再不敢嘲讽蜀地音乐。后来他带着惭愧悔恨回梁朝复命,经过梁、汉、安、康等地时,不敢再说“两歧”二字,蜀地的人们都嘲笑他。这个故事原本是为了讽刺封舜卿的骄傲自大,却也从侧面体现了当时蜀地较高的音乐水平。

成都自古就是有名的音乐之都,先秦时期成都平原就有石埙、铜铃等乐器的出现;汉代的画像砖石上也常见乐舞的图像,俳优俑、杂技俑等陶俑也体现了成都人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隋唐时期,成都成为多元音乐文化的聚集之地,杜甫曾用“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诗句来描述唐代成都的音乐。到了五代,成都有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数位喜爱音乐的帝王,有能歌善舞能写诗的宫妃,还有一群技艺高超的乐工,有“村落闾巷之间,弦管歌声,合筵社会,昼夜相接”的社会环境,再加上成都人自先秦起就有的热爱音乐的传统,五代成都燕乐的发展和繁荣也就成了必然。

[1]闫琰:《后蜀赵廷隐墓出土花冠舞俑与拓枝舞》,《江汉考古》2017年第4期,第93-101+128页。

[2][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卷六三·前蜀世家第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788页。

[3]胡怡乐、王安潮:《蜀宫燕乐的现代回响——国乐观念剧“伎乐· 24”评析》,《音乐生活》2021年第4期,第19-23页。

猜你喜欢

王建蜀地歌舞
谈如何有效提高歌舞导演的创作能力
Market Values
蜀地房屋花样多
歌舞欢庆“三月三”
春蜂
看大唐歌舞
活干好了不吃亏
民国时期蜀地孟学概论
活干好了不吃亏
活干好了不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