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生态化的策略研究*
——以珠海舞蹈美育为例
2022-10-21张汉超
胡 夏 张汉超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广东珠海 519087)
珠海市作为全国生态文明的示范市,一直坚持生态立市、生态优先原则。因此,在自然生态已经走在全国前列的同时,其文化生态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将是珠海市打造全国“浪漫”和“幸福”标杆的着力点,使珠海实现从优质自然生态到优质文化生态的升级转型,达到以文化稳定事业新模式。
所谓文化生态,是指人们用以创造文化的环境,它包括文化、艺术、经济、社会等方面,是具有历史传承与民族特性的人文空间。其中,作为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的美育,是创造良好文化生态的途径,因此,建构美育生态化是珠海能否加速实现优质文化生态的基础。
一、美育生态化研究现状
今年3月中旬,北京舞蹈学院召开的全国舞蹈学科建设研讨会,提出“舞蹈艺术要为国家文化战略做出更大贡献”,充分肯定了舞蹈行业在我国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其中包括美育事业。舞蹈教育作为美育的角色,在社会教育中的热度不亚于音乐和美术两个学科,但在新课标还未颁布前,舞蹈教育于学校美育中仍然是边缘化的。2022新课标中艺术课程方面在原来音乐、美术两科的基础上增加了舞蹈、戏剧、影视等三个学科,标志着作为学校美育新的联络点和突破口,舞蹈美育的落实有了针对其全方位发展的生态化探索的价值,同时舞蹈相比音乐、美术等学科,创新的阻力更小,在理论和应用层面均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提出的“美育生态化”,是借鉴了学者腾守尧在2001年所阐述的“生态化艺术教育”(Ecological Art Education)观点上来做进一步研究。生态化艺术教育“是一种针对学科间生态失衡的新型教育观,旨在通过艺术学科间的交叉,以及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造等学科的共生共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作为生态学、教育学、艺术学的交叉学科,“生态化艺术教育在当下被视为一种以教育主体、整体环境和生态文化为构成要素的,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动态性和平衡性特征的教育机制”。近十年来,随着国家美育教育事业的大力推广与发展,美育已从原先的宏观层面探讨转向为体系建构、课程设置等微观层面的实操。后续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在确定了美育课程要面向立德树人的同时,提出2035年要达到基本形成覆盖面全、多元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标准,这可谓是对中国美育生态化构建的顶层设计。例如,聚焦广东省,作为学校美育工作实行的排头兵,通过开发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和学校特色化建设,提出了课堂教学、第二课堂、艺术展演、校园文化四位一体的美育机制,旨在将美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美育以德树人、以美化人、以美育人的功能。不仅如此,已有学者开始深入探究生态式舞蹈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刘秋子在硕士论文中阐述了生态式舞蹈教育“是以‘舞蹈’为切入,兼备术科艺术门类,在以舞蹈训练为基础上,让不同艺术学科进入教学环节以此激发全面的舞蹈艺术能力,从而得到能够实施综合舞蹈教学的能力”。美育教师张乐乐以北京市义务教育中的舞蹈课堂为例,针对学校舞蹈美育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对策,并从“舞蹈的教育、艺术的教育、人的教育”等三个层面来实施“整体教育”的舞蹈美育课程建构。
综合当下的研究,美育生态化不论在政策、学理、社会环境还是艺术本身,都具有强烈的时效价值和长远意义。但目前学校相关的美育课程仍然是处于知识性存在的状态——一种被单拎出来、新开展的面向学生群体的、以艺术知识普及、艺术方法训练为主导的教学任务。如果说,美育课程的出现不能与现存的课程或已具备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地融合或互补,反而为学生必修课学习之余增添了重压,那就与“双减”政策背道而驰了。
二、珠海学校舞蹈美育现状调研
纵观珠海,舞蹈美育进校园主要分为两个方向:第一,设置以舞蹈模块课为基础,团队训练做提升,舞蹈实践为平台的特色校本课程。以珠海市第一中学为代表,自2015年建立本校舞蹈团以来,通过建设以身韵、编创、体能素质、表演和理论相结合的中国舞训练体系为培养路径,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充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推动学生对舞蹈艺术的了解与喜爱。同时,舞蹈团作为学校的重点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成长舞台,在省市级舞蹈专业比赛或展演平台上,获得过多项荣誉。第二,设置以本土非遗舞蹈进校园作为文化传承的特色课程。以珠海艺术职业学院为代表,作为金湾区唯一的一所高职类艺术院校,同时作为金湾区政府合作的三灶鹤舞传承基地,该校将本土非遗舞蹈引进校园作为舞蹈美育工作发展的重要途径,请鹤舞传承人来学校授课传承鹤舞技艺,寻找青年代表性传承人,整理和编写鹤舞教材进行舞蹈教学,推广鹤舞成为全校公选课以及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科目,并成立了三灶鹤舞表演队和三灶鹤舞工作室落成等等。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高校浸润式地进行文化教育传承,也无形中为珠海市的本土文化起到推广功能。通过教学开展的一系列的三灶鹤舞教育传承工作是珠海市学校美育工作的一条特色之路,和鹤舞路径类似的还有珠海市荣太小学的凤鸡舞(省级非遗舞蹈)非遗特色课程。
上述两种珠海经验作为具体实施方案,衔接了舞蹈美育从宏观哲理探讨到微观课程设计中间的空缺,但要作为范例,将经验推广进珠海美育的建设中,以美化人、以文化浸润,更应该是由教育的内部(动力)和外部(资源),从建立生态到互助协作的形成有效策略。
三、美育生态化的内外生态策略
社会正在转型,尤其处在疫情时代下,科技、互联网的应用已经超越了过去任何一个阶段,人们正迅速脱离相互比较知识储备的境地,社会的竞争将更多体现在策划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上。这些能力的培养,从传统美育的立场来看,不在人的身体之外,而在其内部,一个社会的传统和现代是以艺术作为桥梁,把它们关联在了一起。尤其对于讲究身心合一的舞蹈教育,其承载着身体与精神双重文化的传承功能,是重构传统事物和文化的最直接手段,而这种手段恰巧最能激发美育重塑、振兴城市文化生态的进步,也能填平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鸿沟。不足之处在于,传统美育对于人才培养的构想,却少有人从社会人成长的外部环境来探讨,因为人所处的外部环境也是促进其不断思考和创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好的文化生态对于一个人、一个社区到一个社会的良好发展极其重要,美育则是实现这一切的有效途径。
珠海市作为我国著名的“花园城市”,曾经重生态轻文化。如今城市定位发生改变,在“如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这一议题上,笔者基于生态化艺术教育理念,通过高校、中小学、社会教育和政策等视角,将舞蹈教育打造为美育生态化的范例,探索美育在珠海的定位、内容及生态联结方式,在此分别从外部生态和内部生态两个层面来进行更为具体的路径探讨。
(一)外部生态三位一体策略
林语堂曾说,人们的爱美心理,不是受书本教导,而是受社会行为之熏陶,因为他们生长于这个风韵雅致的社会里。将美育生态与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融合,有助于珠海市打造全面而深远的“生态软实力”模式。观念决定导向,导向决定路径,生态建设的软实力才是城市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如前面所说,美育生态能够填补珠海历史积淀中对于文化生态的忽视,助力作为大湾区中部枢纽核心城市所需的文化软实力。
珠海目前,不论是学校舞蹈美育还是社会舞蹈美育,两者发展更像是两条平行线向各自的方向前进,在服务于社会的教育建设上两者发力不均,且配合度低。实际上,要符合时代发展规律,实现城市美育生态化,就需要通过生态化联结,让高校、中小学、社会团体在美育上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有效的“三位一体”机制,这才是美育外部生态建设的核心。首先,应链接高校与中小学层面,高校和中小学是校园生态环境的创造者,在这里,学校各类人员进行着以“教”与“学”为主的各种活动。将两者链接,有助于整合学校美育资源、拓展生态格局。例如,我们可借鉴北京的美育经验。前两年由北京市教委主导、相关高校舞蹈专业深入参与的“高参小”项目,旨在为推动艺术美育资源的均衡与贯通,以及高校美育与中小学美育在纵向上的协同联系,形成了一个由高校、中小学美育教师——中小学学生美育课堂——国家级研学展示平台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意义在于除了实用的价值以外,同时突显了教育创新的观念和审美意识的转变,因为这种打通高校与中小学生态壁垒的行为已被赋予了教育意义。其次,应链接社会团体与中小学层面。美育要从基础教育做起,而舞蹈美育之于基础教育的对象除了学校,还有社会教育(课外培训)。社会教育面向所有市民,尤其是中小学生,其优点在于受众人群流动性强,因此它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也更具开放性,可以弥补中小学美育的局限。例如,我们可从两方面来进行资源互补、相互促进。一方面可探讨在社会舞蹈培训和中小学“第二课堂”内容联动上,如何做到优势互补。中小学艺术类教师因为编制名额所限,导致音乐教师教舞蹈或舞蹈教师教音乐的情况成为普遍,而社会培训因为行业竞争激烈,在十年磨一剑过程中筛选出很多优秀的一线教师或团队,所以将社会美育优质力量以项目合作的形式,与中小学“第二课堂”或其他舞蹈美育课堂联动助力中小学做出美育成果,是为方法之一。另一方面可探讨在政策和社会活动(如少儿花会舞蹈比赛)上,如何利用珠海的资源优势打造多元化的活动与环境,做出具有品牌影响力的舞蹈美育赛事与活动。例如,珠海舞蹈家协会正在开展的每两年一届的“海之韵”舞蹈比赛,以及今年开始推行的“蓝色海洋”少儿舞蹈比赛。这些都是很好的尝试。第三,应链接高校和社会团体层面,高校是美育政策得以制定、把关美育工作实施的关键。但高校和中小学都有学校美育因政策、教学对象所带来的局限,所以将社会资源作为高校美育活动施展的平台之一,能够提升美育品牌知名度。以2021年中国舞蹈家协会在北师大珠海校区举办的“阳光计划”舞蹈培训为例,该活动主要针对我国中舞蹈美育师资培训、氛围塑造、活动策划等产学研方面进行合作尝试,活动的优势在于以北京师范大学和珠海市政府双部门为依托,引进中国舞蹈家协会(社会团体)项目进校园,在有优质的硬件环境(教室、宿舍等)保证下满足学员需求的同时,也让在校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从中收益。
合理建构美育外部生态,是珠海升级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高校、中小学、社会团体是舞蹈美育实施的核心,“三位一体”机制作为可行性方案,有助于应对珠海市有关文化发展、教育改革和转型,三者彼此作用、相互牵连,在推进艺术教育时发挥其调试、维护和通过灵活处理得以“持续”的能力。外部生态建构是为让教育者明白学校和社会机构都“是美育的单位,从而在制度及机制等各个方面充分扩大美育在整个人的教育中的存在空间,营造引导‘成人’的教育实践环”。
(二)内部生态双轴心策略
在国家美育政策思想的指导下,《艺术课程标准》提出改革艺术课程设置,将舞蹈课程融入义务教育一至九年级阶段,并在不同年级阶段开展针对性的舞蹈训练内容,这意味着实现舞蹈美育生态化的步伐又更进一步。如果说外部生态是城市美育建设的基础,那么内部生态则是城市美育实施的内驱力。
“内部生态”提倡“以德育人”“面向全体”和“学科综合”的理念,其不仅是推动美育发展的内驱力,更是围绕美育事业所收获的最终成果,因为美育重在过程。如何优化美育的内部生态,找到与美育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解决路径至关重要。根据《艺术课程标准》舞蹈学科课程所提出的“表现、创造、欣赏、融合”标准,笔者提出探讨以肢体表达和舞蹈文化的双轴心舞蹈美育策略。双轴心策略是笔者在借鉴了“中小学义务教育舞蹈美育”“高参小”“项目制教学”等模式,并结合珠海已有的美育案例成果后所提出的对策,它包含两个层面:
1.强化身体感知教育
从实践角度来看,美育是一种通感的教育,旨在通过不同艺术门类的训练来提升人们对于事物的感受力,尤其是审美的判断能力,以此净化心灵健全人格。针对舞蹈美育的普及来说,首先,在动作教学上,更应重在引导和体验(主动),而不是教授和纠正(被动),不应局限于某舞种的程式化表达,而以多元的动作表达方式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感受到舞蹈的本质,强调通过动觉的肢体表达突破舞种的束缚,寻求其视觉艺术一面的创造性与灵性。这种实践形式也符合新课标舞蹈学科中的“表现”和“创造”标准。其次,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形式使作为动觉艺术的身体便于和视觉、听觉艺术进行联觉和符号互释,例如深入舞蹈教育本质,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打破舞蹈教育只是跳舞的刻板印象,化解艺术教育的孤立与“无用论”,使曾经仅属于舞蹈范畴的肢体教学,如今与戏剧、影像、装置、声景等现当代艺术进行融合设计。舞蹈动作不再是表演和宣传的工具,而是向内-用于建构身体感知的方法,教师通过找出并分析两个或多个姊妹艺术、其他学科中的共性与差异,让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输入、启发心智,让学生在比较不同学科本体语言特征时,能迅速捕捉语言和学习这门语言的规律,从而提升学生表达和创作这门语言的精确性与多元性。因此,以舞蹈与其他学科交叉教学来探讨学生身体感知的途径和方法,“注重学生成长时空情境内形成的意识行为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舞蹈美育对其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是建立当代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2.树立文化传承意识
从人类学角度来看,舞蹈研究不能只在“身体”外部坐而论道,而应以现象学的方式,体悟身体在日常活动中的敞露。诚如日本学者栗山茂久所言:“对身体的看法和使用不但仰仗思考方式,同时也倚赖各自文化之感性信息和内部感受”。舞动的身体不仅让学生发现艺术的真谛和美,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更是使学生感同身受地提升认知和体验文化的异质,并在吸收、甄别的过程中以身临其境的想象体验提升对深层文化的理解,积累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知识。所以,树立文化传承意识,是在深化舞蹈美育身心合一属性之时,于感性的、自由的“心”(感受、体验)之外增加了“素养”的成分,即德育在美育中的作用与意义,以及强调了“动觉”和“素养”两者关系的同等重要性,目的是为学生基于身体实践的互动场域和实践情境,来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实现文化自信。这种素养的浸润是舞蹈美育推动内在生态发展的第二功能。
对于实现文化传承的方式,不论是校际(高校和中小学)联合,还是校企联合,可以借鉴“项目制教学”模式。“项目制教学”是以项目制载体实施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优势在于它既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因为不属于学校政策内课程,但合作形式自由,不会额外增加学业负担。以珠海职业艺术学院为例,政府联合学校,将本土非遗舞蹈融入课程设置中、邀请传承人进校亲自讲授,在传授专业知识时,这个过程本身形成了一种传播文化理解与传承的教育。以此经验,我们同样可以将珠海本土的传统艺术以项目制的形式融入珠海市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实践活动里。在社会中,组织学生服务于民,孵化出多元性的定期的具有“品牌”效应的文艺活动;在学校中,组织学生策划各类校园活动,有助于促进“三灶鹤舞”“凤鸡舞”“沙田民歌”等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提升舞蹈美育的价值。
笔者认为,“身体感知”和“文化传承”作为双轴心策略的核心,是建构美育外部生态的关键,这种“将舞蹈(审美)教育的可能性与人的生命发展的整体利益关联在一起的做法,超越了一般的艺术范围”,其不仅突出了普及型舞蹈美育的多学科交叉介入的必要性,更会助力于城市美育发展内部生态的良性循环。
结语
美育的生态化发展研究在国家战略需求和艺术教育发展规律的指引下,必将是未来的侧重方向。舞蹈教育是美育研究中的新视点,在文化生态构建中,学校美育(中小学、高校)和社会美育是生态化发展的主力军,它需要有效地借助内部的革新动力和外部的资源利用,在有限的学时内将舞蹈艺术本质和文化内涵以最适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不论是动觉上的身体开发,还是舞蹈背后的文化教育,均是对于美育理论的有益补充。同时,对于探讨未来美育多元化课程和评价机制、艺术教师和人才培养的方向等,也具有参考价值。这既顺应了国际上生态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响应了国家对美育的最新战略,在国际视野下为摸索中国现代化的舞蹈美育体系建设和延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珠海经验,对其他艺术学科的生态化构建更具有示范意义。
①滕守尧.论生态式艺术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62.
②姬晨.生态音乐教育——一种新型音乐教育观的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3):163.
③刘秋子.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生态式舞蹈教育研究——以西南地区高校舞蹈教育为例[D].云南:云南艺术学院,2015:12.
④张乐乐.论舞蹈美育与“整体教育”——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舞蹈美育课程建设抽样调查研究[D].背景: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45.
⑤王德胜.学校美育的三个难点与三重关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
⑥熊茵,孙洪涛.基于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的普及型舞蹈美育与艺术素养探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2):105.
⑦王德胜.学校美育的三个难点与三重关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