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古文说唱艺术与民间风俗*
2022-10-21黄玉平
黄玉平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江西共青城 332020)
客家,是相对于土著而言的一种称呼,最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汉民族因逃离战乱和饥荒而移民南下,至宋朝一部分南迁进入江西、福建、广东三角区,移民与当地 土著居民融合,最终形成的一个独特汉族支系。这些移民群体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风俗文化和情感心态。因而客家既是一个民系称谓,也是一个文化层面的概念。
客家文化对传统古文化保存较好,是古文化的活化石,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居、客家音乐、客家山歌和戏剧等等。客家古文说唱艺术是客家文化中民间曲艺文化,以说唱古文故事而得名,是曾经在江西赣南地区较为流行、影响较大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说唱艺术,于2014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客家古文说唱,以说唱古戏文为主,表演时说唱结合,以唱为主,配合简单的表演动作。表演时,通常为“一人一台戏”,也有两人或多人说唱相间。以赣南地区方言(包含大量的古文句式和古文词汇)为主,可就地取材的使用道具,非常简单轻便,唱腔灵活多变婉转优美,曲调结构比较古朴单纯,多为四句体,音乐唱腔具有浓郁的地方客家色彩。客家古文民间表演艺术及民间口头文学里,保存了客家民系的文化特征和民间风情,是客家民间精神和历史文化维系与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客家古文,传承和保护客家古文艺术,是保护客家文化、传承优秀的汉族文化,丰富当代文化艺术的必要途径。
一、赣南客家古文说唱发源
中国说唱艺术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历史悠久,战国时期荀子创作就兼用韵文和散文,这是说唱文学源头。至宋代,说唱艺术已趋于成熟。到了清代,客家居住区人口增多,生活安定,物质丰富,人民对文化娱乐生活也有了更多追求,民间文化艺术得到了较大发展。说唱艺术以其较长的故事,复杂的情节、音乐的喜闻乐见而具有很强的娱乐性特点,简单易行,听古文说唱成为古代乃至近现代老百姓常见的文化生活。后来逐渐形成了集民间口头文学、说唱艺术和器乐演表演于一体的成熟的民间曲艺,在不同地方形成包括渔阳鼙鼓、道情、采茶戏、木偶剧等多种形式,古文说唱艺术是其中一种,也是保留相当完整的一种。
之前古文说唱艺人多为双目失明者,他们收取很低的费用,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史铁生小说《命若琴弦》里,就写道老瞎子带小瞎子走村表演说唱,说唱他们谋生的手段,也是他们精神的寄托。他们演唱的内容并无规范,大都是一些流传于民间的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等,故事内容有很大自由,表演者可现场发挥,进行口头加工和创作。
当代古文说唱已经不局限于盲人表演,多为正常人表演。现古文内容拓展,也不局限于古代故事,可以古文诗词,古文散文等,可以自由创作,同时表演者也增进了很多时尚元素,与时俱进,使这一民间艺术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二、雅俗结合的故事内容
客家古文说唱表演,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仍较为常见,这种艺术也成为世界各地客家人联系的纽带之一。但新世纪随着影视繁荣而逐渐衰弱,古文说唱现在已很少见了。当地政府对古文保护作了一些抢救性工作,目前已有20余篇客家经典古文收入在赣州于都文化馆,包括《家庭劝世文》《悔心记》《珍珠塔》等经典曲目,被录制成光盘,永久保存于都县文化馆。这些内容有神话传说、宫廷争斗、书生中举、为人良言、悲欢爱情等。这些故事曲折,结局圆满,主题积极健康,多是宣扬奋斗精神,鼓励向上,劝人行善、遵纪守法、尊老爱幼,惩恶扬善,克己奉公,恭谦礼让的内容。
《家庭劝世文》主要是奉劝家庭方面要和睦,不要闹矛盾,家和万事兴。奉劝儿女、奉劝父母、奉劝夫妻、奉劝妯娌、奉劝姑嫂、奉劝兄弟等,宣传家庭美德,以民间世俗性表演对群众进行家庭教育;《珍珠塔》讲述落魄才子遇到佳人送珍珠塔相救,后金榜题名,喜结良缘,表达了民间才子佳人、大团圆结局的美好想象;《卖水记》同样讲述英雄被陷害,才子落难,佳人相救,最后私订终身的故事。《卖花记》讲述穷书生赶考,其妻子剪纸花卖以维持生计,被坏人诱骗不从而被打昏死,后被老药翁夫妇搭救。书生高中状元,回乡探亲,惩治坏人,夫妻团圆的故事。《放牛歌》描述放牛子劳动的辛苦,控诉东家的不公,为受压迫的劳苦大众鸣不平。这些故事大多情节曲折,大团圆结局,唱词优美、文白结合,具有俗白和优雅结合的特点,歌颂忠贞的爱情和向上的精神,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想象。
现代唱本,有《计划生育好》《学习雷锋》《治山治水》等。这两年,村里也利用这种说唱方式进行抗疫宣传,自编歌词,说唱结合,抑扬顿挫,让村民在重温这种民间艺术的同时,接受抗疫宣传。可以说古文说唱的内容雅俗共赏,能够反映民间的情感心理和生活愿望,是民间趣味的一种体现。
三、民间性的表演艺术
古文说唱艺术也是民间最为自然的一种艺术,口耳相传,有艺人的加工改造,包含了即时性的发挥。表演地点无规定,只要有地方能坐下,有人来听就可以,田间地头、大树底下、屋角厅堂、大雅之堂均可。在娱乐文化比较单一的时代,古文说唱是赣南农村曾经较为普遍的娱乐方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可常见的情境是:夏天的晚上乘凉,或者冬天的漫长夜晚,盲艺人古文曲调一拉,村民们便围过来,团团围住艺人。盲艺人开始声情并茂的说唱,绘声绘色的描述,抑扬顿挫的伴奏音乐,或哭或笑,或长吁或短叹,有时一人饰几角色,用几种器乐表演,场面感人,令人激动不已,一生难忘。唱的内容多为上述故事,也有关于现实生活中的婚丧嫁娶、风俗礼仪等,贴近人民生活,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赣南古文说唱对表演和道具没有复杂要求,可以说是简单易行、短小精悍,具有民间的随机性、灵活性和简易性特点,是属于平民的艺术。说唱艺人可以在创作现场的即时发挥。吸收山歌和采茶戏等艺术表演方法。
通常男性艺人坐中央,使用客家方言进行表演,边说边唱,演唱和伴奏间歇进行,一般艺人一人完成。表演时艺人会随着节拍用弓竹敲击琴筒,产生较强的节奏感,以起到打击乐效果。常见的表演模式是一人表演说唱和伴奏,也可有二人伴奏或多人伴奏,具有民间的灵活性。伴奏根据内容不同,艺人自行把握,一般唱段开头有较长、优美的音乐前奏以渲染气氛;唱段之间有稍长的引人感慨的音乐过门,以示情节的延续、过渡或转折;而在唱句间通常只用几个简短的音阶进行点缀,音乐体现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的节奏。
说唱表演时,选用的道具比较简单。可用木棒、勾筒、快板、二胡等作为伴奏工具。用木棒伴奏时,艺人敲击木棍,在相对单一的曲调里寻求变化,虽变化较少,但比较粗犷和豪放、富于古朴之气。表演者一人同时以声音扮演男、女、老少不同性格,分别叙述。还会模仿生活里的声音,比如开门、敲门、切菜等,增加表演性,极富有民间趣味,听众感到亲切、逼真和容易产生共鸣,能很大程度激发听众的兴趣。
最常见客家古文伴奏乐器是勾筒。苟筒又称为瓢琴,艺人表演时可将勾筒挂自己脖子上,属赣南地区特产,人们精选老竹制作的一种民间乐器,类似二胡,却有和二胡不同的音色和构造。苟筒音色柔和、嘹亮,运用苟筒伴奏时,艺人各种技巧表达感情和模拟自然,以丰富音乐形象。在说唱表演开始时,艺人会设计较为长大、符合曲目感情、技巧性较高的一段前奏,用于渲染气氛、吸引观众、导入唱词。艺人常常通过换弦来达到转调、离调及调式交替等手段以加强曲调的艺术性。苟筒伴奏音乐行腔自由华丽、唱腔婉转高昂、可随意把握节奏快慢、易于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感。
竹板伴奏,表演时艺人用竹板或击打节拍,用包袱、夸张、铺陈等艺术手段来表现说理或抒情的内容。有一韵到底的快板,也有经常换韵的“数来宝”。竹板伴奏,节奏鲜明,使内容变得具体、形象、鲜明生动。
二胡伴奏,一般是已有的曲调,也有艺人自创曲调。随着说唱内容的变化,调整呼吸点,二胡在伴奏时,随呼吸点停顿,造成似断似续的感觉,几句连唱时二胡声音随即紧凑急切。二胡表现力更强,表现感情更丰富,可形成娓娓动听、婉转悠扬和抑扬顿挫、婉转凄凉、如泣如诉等音乐气氛,更好表现唱词情感。
古文说唱艺术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并无规范,在曲调、表演、乐器和唱腔、唱词上都有很大的灵活性。现代古文说唱已经作了改良,最为突出的是融合了新的音乐元素:橙琴、口琴、小鼓、笛子、梆子、渔鼓、唢呐等乐器作为伴奏乐器,大大丰富了客家古文的表现力。赣南采茶调、山歌、道情、采莲曲等在古文中也常有融合的表现。
四、口头性唱词
客家古文采用地道的赣南客家方言,口头文学(声音为载体,口耳相传)。客家方言本身包含很多古文字,体现了古朴色彩。说唱表演常常以“子不嫌母丑”“自盘古开天辟地,一朝天子一朝臣”等开场,后来会结合当时当地的环境,来唱几句与当地有关的唱词,以激发听众的兴趣。
客家古文唱词多为七字句,其结构多为二二三,如“长的/拿来/炒酒吃,短的/拿来/给姑娘……田螺/扎到/(这)阿公脚(格),阿公/扎得/哇哇叫”(儿歌《月光光》)。六字句,结构为三三,如“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月光光》),九字句、十字句、十三字句也有,这里不一一举例。
在词语上,像其他客家民歌和戏曲一样,它们都使用了大量的衬词,客家古文说唱常用语气助词类衬词包括“啊、哎、嗯、哎呀”等,在文中并无特殊含义,在说唱过程中随机穿插,却能体现出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味。一些来自客家山歌中的衬词,如“哎呀你格”“你哇巨格”“呀呵哟”“哇咯”“格札格”“哟呵咳”“呀都”“咚咚”“你就”“哇依呀依子哟”等,生动有趣、活泼俏皮,也能加强感情表达。
衬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浓郁的民间色彩,体现说唱的“唱白”结合。说唱时加入衬词能起到活泼有趣、衬托感情和表达态度的作用,衬词过渡较快,艺人在说唱时词多腔少,较少拖音,这样使内容节奏快,听众易听懂,情节进展快。这种口语演唱,是民间艺术的一种鲜明的特点,农村群众可以自己随机自编自唱几句,自主加入表达情感的衬词和动作表情,以抒发情感和寻找乐趣。
五、地域性曲调结构
客家古文的基本曲调结构不算复杂,多为一段体和回旋体,这在民歌中较为常见。曲调是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音高线和节奏。按中国传统的五音阶,即“宫商角徵羽”来分,客家古文曲调以徴调(相当于“嗦”音调)式为多,偶有宫(“哆”音调)和商(“嗦”音调)调式出现,曲调的音域较为狭窄,主要在中音区。
古文说唱曲调节奏比较快,起承转合安排上,大多起先音调上扬并延长高音,然后转到中音,再声调和节奏紧缩,最后从中高音滑行到主音上结束,大致体现了完整的曲调。音阶均以五声为主,有时也加入变宫而成六声音阶,而清角则很少见,一即出现,往往起“移宫犯调”作用。客家古文常用曲牌有二三十支,有用来叙事、抒情的“数板”,有表现悲愤、伤感的“悲调”,有表达活跃、欢快的“喜调”,还有“欢板”“哭板”“慢板”等。
在音乐上,也结合了客家其他艺术,比如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等音乐上的优势,丰富了唱腔和曲调结构。
六、古文说唱艺术研究意义和前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影视等文化事业的发达,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趋丰富,许多民间艺术在被逐渐淡忘,客家古文表演的场景极为少见,听的人少了,愿意学习和演唱的艺人自然也少了,即使有人怀念客家古文说唱情境,也难有机会去观看这一艺术表演,长此以往,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可能会失传。为了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康市和于都县政府支持当地文化单位,广泛的收集古文唱本,整理和研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资助艺人,扩大古文说唱的表演途径,多方举措,获得一定的效果。
当地文化单位在组织群众文艺演出时,有意编排客家古文说唱节目,让这一民间曲艺有更多的展示机会,更更多的群众了解古文说唱。另外,当地政府还应拓宽保护途径,积极组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结合当时当地的生活和时事,生动活泼,别开生面,组织表演者进社区、进校园、进乡镇等地方,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到这一艺术。也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客家文化网站、成立微信公众号等,在网络平台上推广客家古文、开展创作和比赛活动等。
客家古文说唱艺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得到保护,要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还需增加伴奏乐器种类、丰富唱腔、编写新的唱本、培养接班人。近年来也有比较好的作品,仍运用方言说唱,内容贴近当地生活;二胡伴奏,伴奏时可同时说唱,演唱时减少了衬词的使用,使节奏相对更明快,如客家古文新唱《铭记党恩跟党走》,以及曲调欢快,增加搞笑情节的《腊翻歌》等。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不断调整和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既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又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赣南古文说唱艺术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