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民宿设计课程思政实践途径探究*

2022-10-21

大众文艺 2022年18期
关键词:民宿思政育人

沈 婧

(武汉传媒学院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新时代“三农”工作与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问题,重大历史任务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应用型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尤为重要。作为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民办高校,充分结合市场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反复探究,强调项目制教学模式。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及时做出针对性的课程调整,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适用性的人才。因此,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在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融入乡村振兴思政元素,是专业内涵建设的内在需求。本文重点研究乡村民宿专题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路径,将文化振兴思想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乡村振兴思政元素来丰富环境设计课程思政的内容,激发学生们匠心精神、文化传承精神,争做乡村振兴的实践者。

一、民宿设计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教学工作的根本标准,并提出高校专业与课程思政同步的育人途径,探索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因此,教师要结合课程所属和专业发展历程、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起来,不断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解决设计育人与思政育人过程中出现的“两张皮”问题。

当前,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民宿业的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壮大,设计行业进入到转型期,从事设计岗位的从业人员思考如何通过设计来彰显地域特色,关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经济建设与发展。因此,新背景下民宿设计行业发展与思政教育建设对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民办高校课程设计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理论体系框架,以项目制教学为核心,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项目化与任务化。而在任务教学中充分考虑课程的思政性,紧密围绕融入乡村文化振兴展开民宿设计方案,从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民宿设计课程是设立在我校环境设计专业三年级的专题课程。为了达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本课程从职业素养养成的角度,有针对性的挖掘课程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科学并有效的提升民宿设计课程的广度与深度,以乡村振兴的实践项目带学生了解乡情,理解课程目的并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意提案,从而增加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特色上无缝衔接思政元素,坚持美美与共,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精神,对学生进行溯源乡土的价值观引领,激励学生主动发挥专业特长深挖地域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二、民宿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现存问题

1.思政元素融入呈现单一性

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类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过于片面化、单一化,只是机械的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未能将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的传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现有的环境设计相关课程思政改革大多具有单一阶段的培养,缺乏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专题课程,任务重、周期时间长,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课程。因此需找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切入点,不要生搬硬套思想政治观念,要善于从专业课中蕴含的价值追求中找到各个知识体系,注重实践环节与思政理念的融合,用人文价值角度讲解专业知识,不断深挖民宿设计课题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加强协同育人教育理念。

2.专业教师思政教育缺乏主动性

目前,不少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上做了很多尝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很多专业教师对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力度掌握不够,有的顾此失彼,有的过犹不及,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一方面由于知识的“传帮带”所呈现出的是片面甚至狭隘的景象,专业教师单方面强调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但没有充分的将其蕴含的思政元素贯彻进去。另一方面,部分专业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增加了大量思政案例,但与专业知识衔接过于生硬,思政教育流于形式,未能较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因此,专业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丰富与完善教学内容体系,不断培养学生知、情、意相互统一的思想建设,合理利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究平台,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标。

3.思政元素评价标准机制不完善

民宿设计专题课程作为一门环境设计专业高年级的核心专业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对场地与建筑分析的能力,还需要在实践创作过程中对地域文化进行设计转化与应用。由于缺乏课程育人与实践模式的有效结合,导致课程思政停留在理论讲授部分,未能做到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实现设计价值。同时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做到了量化标准考核,但在考核细则中容易忽略思政育人的评价标准。这样既无法将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无法有效的传承与弘扬文化精神等人文素养。

4.民宿设计的文化意识不够

新时代的消费升级,带动了民宿行业的蓬勃发展,以长三角为例,民宿设计与产业升级在不断发展与进步,但乡村民宿的配套设施和文旅品牌形象设计等仍然不够完善,反映出许多问题。例如民宿室内空间设计风格同质化、单一化、现代化,未能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出现大量“网红”民宿;民宿室内设计与室内环境脱节严重,游客缺乏体验感,很难沉浸式地体验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因此很多民宿投资者希望能建设一处符合地域特色的民宿,能够充分利用当地人文与自然资源,满足个性化需求体验。基于现有的市场需求与发展动向,在民宿设计课程中应从实际出发,解读最具有前瞻性的民宿设计理念与趋势,强调民宿建筑与室内设计要充分挖掘乡村的自然资源、非遗文化资源等,从而提升民宿自身的价值。通过民宿设计课程实践,使学生充分了解地域文化,引发学生更客观的认识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进一步提升内涵和底蕴,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传承意识,并把传统文化精神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创作出具有社会价值且落地性较强的环境设计作品。

三、民宿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1.产学研结合、挖掘思政内涵

(1)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资源

民宿设计专业课程以宣恩振兴乡村非遗活化为项目背景,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宣恩当地的吊脚楼建筑与非遗文化,对仙山贡水文化旅游区进行调研与测绘,搜集大量前期资料再进行二次创作。以宣恩县土家族非遗文化为依托,从思政建设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研究特定的乡土文脉,深度挖掘当地文化资源,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意提案,以此为乡村发展搭建文化脉络,凝练乡村文化发展代名词,推动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激发乡村文化的内动力。从实践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与资料收集,以实地调研的方式感受当地文化特点并加以整理。针对非遗文化资源及地方风土人情,以课程作业的形式提出可行性方案,不断探讨传统文化活化的解决方案,从而激发学生进行艺术乡建的热情。

(2)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育人,是学生不断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重大使命,也是善于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必备能力。本课程将宣恩县等乡村旅游地作为项目基地,把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实践教学,结合乡村旅游项目案例,变创作实践为思想洗礼,变素材为教材,变讲解为互动,以宣恩当地民俗文化带给更多青年大学生启发,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创新精神。与此同时,课程任课老师在设计项目背景介绍中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恩施州宣恩县书记按照景城一体、客主共享的理念,将整个县城打造成一座可观、可触、可沉浸的开放式景区,依托生态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仙山贡水旅游景区设计中强调非遗文化结合旅游业态发展,打造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品牌IP形象,并邀请专家进行民宿室内设计,大力推进乡村民宿建设,从而带动宣恩县文化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该项目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课程通过这一思政元素进行民宿空间设计实践,将宣恩课题与实践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形成直接的情感冲击,效果非常明显。最终将教学成果进行孵化落地,在武汉艺术展馆进行展出,得到了宣恩县政府、武汉市政府以及学校的认可与鼓励,被多家媒体报道关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3)构建产学研协调创新体系

在思政改革中,将室内专题设计教学从课程大纲知识延展至文旅或乡村实践中,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国家、认识时代、扎根大地,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推行课堂教学与服务地方相结合的同步化模式。结合校地企各方面资源,聘请民宿设计团队负责人、宣恩旅游集团工程师、项目顾问、非遗传承人等作为企业导师,对课程的教学成果进行指导,这无疑对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学成效带来了积极的正面效应。以课程思政践行产学研的培养体系,结合课程团队与企业导师、校外实践基地等各方面资源,带领学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提升社会责任与文化自信。同时将民宿设计课程内容、非遗活动助力乡村振兴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专题特色展览等教研活动与课程相融合,挖掘德育内涵的同时,也拓宽学生的认知广度与深度,推动产学研创的人才培养体系。

(4)“五结合”的教学环节设计

以对思政教育模式的探索为目标,采取“五结合”的方式打通第一和第二课堂,形成特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是课堂讲授与启发式、探讨与实践教学结合;二是结合学习通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结合;三是现代与传统结合,推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四是教学方法改革与评图方式结合,邀请各界专家进行点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五是系统讲授与实践项目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次民宿设计专题课程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要引导,将专题课程贯彻到社会实践项目中,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培养德行兼备、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领军人才,将思政教育贯通该课题,从而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探索第二课堂“立志、育智”的新方法新途径。同时以非遗活化助力乡村振兴项目结合课程设计课题为抓手,推动了学科建设,建设了新的教学实践基地。

2.构建育人理念的教学团队

课程思政是对教师思想水平、业务知识、业务能力的新要求,提升教师思想政治修养的团队意识,稳抓专业教师“政治强、视野宽、情怀深”的特性,要求教师在平时生活中关注实时话题,掌握主流思想,重视团队教师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与业务素质。认真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思想和系列讲话,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提升内涵素质、修养,注重师德师风,争做一名合格好老师。积极响应国家的要求,严格按照“六要”标准开展自身建设,从加强理论学习、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建立导师制、开展业务能力提升交流会,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与考察交流,注重对教师的培养,打造“培训——备课——授课”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思政工作质量。教育者先知先行,拓展能力,在备课时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结合“非遗文化”教学内容,以新时代的民宿空间设计为基础,通过乡村民宿优秀案例的分析解读,探索课程育人新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发掘当地吊脚楼建筑的思政元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工匠精神等思想政治内容。同时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关注民宿设计的文化内涵,提升民宿设计课题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教师自身的亲和力,实现课程传道与授业同向与同行发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同时需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最新理念与方法,不断丰富与提升教学水平。民宿设计教师团队积极参加省级课程思政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专题课程被评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和暑期设计实践活动,拓展思政教育的范畴和载体。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下乡走访、服务乡村建设,挖掘当地民俗文化,培养学生关心民生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尝试解决社会问题,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3.规范课程思政的评价考核量表

在民宿设计课程的评价考核体系里增加课程思政的评价考核量表,从课堂表现、作业评价、成果发布等观测点增加思政考核指标,比如在课堂表现中注重学生互助友善、团结协作的精神,在作业选题上强调对社会话题的背景调研分析,在成果发布中培养学生沟通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强调价值引领作用。在评价方式上,强调过程性评价,用生生互评的方式注重学生反馈;将该课程成果以课程展演形式进行终结性汇报,并设置人文内涵评价指标,激励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意识的同时,使其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传播匠心思想,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创造宜居美好生活,从而努力发挥“课程思政”内容的引导作用。

总结

环境设计课程贯彻党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己任,立足于崭新时代方位、担当时代责任使命,用艺术设计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等方面,活化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乡村建设,身体力行的用设计创意赋能乡村振兴,使乡民们意识到自身文化的可贵与潜力,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爱国情怀,构建思政育人的教学目的。一是在民宿设计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美学元素,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项目中,充分借鉴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把更多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二是通过强化教师思政意识组建教学团队,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构建“产学研创”一体化课程教育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各个环节,要求学生基于实践,发扬文化振兴,强化民族文化意识、溯源乡土精神、家国情怀,提高设计创新能力。因此,依托思政教育资源和城乡建设工程项目,变创作实践为思想洗礼,变素材为教材,变讲解为互动,在学习民宿设计专业知识的同时,担当社会责任,在助力城乡建设发展的同时,将匠人精神薪火相传,探索出新形势下高校育人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民宿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孪生院子民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民宿生态,大考中加速洗牌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