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对比分析
——基于《历史和阶级意识》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视角
2022-10-21郭彩凤
郭彩凤
研究马克思和卢卡奇的思想绕不开的理论话题就是异化和物化思想,因为无论是异化理论还是物化理论不仅对二十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在当今对于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和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卢卡奇与马克思关于物化与异化理论虽然在论述上有所差异,但二者在精神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想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解决他们当时所面临的时代问题。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可以为扬弃异化,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内容概述
(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提出首先是受到齐美尔在《货币哲学》中提出的“物化”概念的影响,但是齐美尔并没有对“物化”这个概念进行过多的叙述。其次是受到韦伯著名的“合理化”思想的影响。最后是深受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社会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商品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对生产者具有决定性作用,在这种条件下,人与人的关系被商品与商品的关系所掩盖。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将这种现象描述为物化现象,同时阐述了物化使生产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分离,工人只是机械地从事自己领域内的工作,这就使得一个整体被四分五裂,工人变成了一个一个独立的原子,互不关联。物化不但使生产中的客体即物不是作为整体而存在,同时也造成了生产中的主体即人破碎支离。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表现为人的数字化。人的数字化是指人作为抽象的东西而存在。这一现象是与社会的技术理性的发展相关,其主要特征是以可计算化和可量化为特征的技术理性和科学精神为主导。这种精神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发挥着积极作用,促进了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发展。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间之后,这种技术理性化并没有继续发挥促进人的主体地位形成的作用,而是成为在一定条件下导致人的主体性的缺失和使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品。在社会的合理性进程中,卢卡奇指出,劳动被整合到机器体系中,劳动者变成了符号化的数字,失去了人自由自觉的积极活动,在劳动时只是机械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也就是说,此时的劳动者只是作为一个个抽象的劳动符号而存在,在利益获得者资本家眼中,这时的劳动者失去了自身的思想性,变成了机械生产中一串冰冷的数字。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人的主体地位、人的尊严的丧失和人不再作为有思想的人而存在。
其次表现为主体的客体化。主体的客体化也是与社会的合理化进程相关联的,是指在生产生活中人由积极能动的主体变成了消极被动的客体。生产这个系统是遵循可计算性原则进行操作的,而人作为其中一个机械体系中的一个部件是可以被任意替换的,所以个体的特性、主体能动性是被整个体系中的可计算性原则所排斥的。在现代化生产过程中,大工业机器化的应用在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副作用。机器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中,使得生产过程流程化,但同时也使工人在生产中只能按照预先设定的流程进行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人自然失去了主体地位,同时在思维方式上也失去了人的主体认识性,变成了消极受动的客体。卢卡奇认为人无论是从客体还是主体上都不是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主人,只是作为机器中的一个零件而存在。久而久之,个体由于在劳动中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会使人越来越消极被动,丧失自己的意识,最终沦为消极客体而存在。
最后表现为人的原子化。人的原子化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疏远,每个人都成为单独的个体,人们之间不再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彼此间的联系被割裂了。卢卡奇认为由于理性化原则的支配,使人们在生产中完全按照原则进行,不需要也不可能发挥人的主动性,这时是理性原则占据主体地位,而人则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由于生产的机械化使在其中劳动的人都抽象为孤立的原子,消解了人与人间的紧密联系。因此,人与人的关系就被孤立的原子与原子间的关系所取代了。由于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机械化生产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生产方式,这使得劳动者在工作中交流越来越少,使人进一步沦为生产过程中的单个孤立的原子。
卢卡奇通过以上三个方面阐述说明了物化理论的具体表现形式,剖析了由于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发展而导致人的个性的丧失,人不是作为真正的人而存在,而是被迫成为商品用来交易。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异化是指由于主体自身矛盾的发展,产生了自身的对立面,产生了客体,并且客体作为异己的力量反过来控制支配主体本身。马克思在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他认为异化劳动是作为主体人的劳动活动与劳动的结果相分离,并且劳动结果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奴役压制主体本身。异化概念不仅包含劳动异化还有交往异化,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论述了交往异化,是指交往主体客体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必须借助于物与物之间的交换才能进行。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主要具有四个方面的表现:其一,人的劳动产品与人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劳动力是为资本服务的,工人的劳动是为资本添砖加瓦的,而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也成为资本运行的一部分。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产品的最终所有权是归属于资本家的,并且劳动产品作为一种不可控的力量反过来操纵劳动者本身。
其二,人的劳动活动本身与人相异化。劳动对于工人来说应该是自由自觉的、使人感到快乐和满足的活动,但是在异化劳动中,劳动变成了在工人之外与工人处于对立状态的活动。工人去劳动不是出于主观意愿而是受制于外在力量的压迫,所以劳动工人把劳动看作瘟疫,只要外在力量不再施加压力,就会想方设法逃离劳动。劳动者在劳动中就像是光着脚踩在碎玻璃上,只能感到痛苦,不仅肉体遭受折磨而且在精神上也感到绝望。
其三,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能把自己与自己的生活区分开来,并且能使自己的活动转换为意识的对象,并通过自己的意识去指导实践活动。这是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动物不会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成对象,它们所进行的活动只是出于生物本能的生存需求。但在异化劳动中,人不再具有这样的能力,人们在劳动中丧失了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能动劳动的类本质。人与人本身之外的一切活动都是相排斥的。
其四,人与人相异化。当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不属于自己并与自己相对立,那么这些劳动产品肯定是属于工人之外的他人;当工人在劳动中感到痛苦绝望时,那么这种活动就会给他人带来乐趣。这个他人就是资本家,这样就导致了人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中异化劳动不仅发生在工人身上而且资本家也是处于异化之中的,资本才是社会的主导因素,人只是整个社会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被动地接受着外部的指示。
二、物化理论与异化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通过对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基本内容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其区别。对比研究物化理论与异化理论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与卢卡奇的思想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物化理论与异化理论的联系
首先,物化理论与异化理论的来源一致。两者都是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拜物教相联系的,都是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导致的商品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掩盖了人的主体地位所进行的阐述。马克思与卢卡奇都是将资本主义社会作为批判的对象,进而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使生产者处于被动地位,而商品占据了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卢卡奇的物化概念来源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商品拜物教是物化现象的主要体现。马克思与卢卡奇都认为人可以通过劳动活动去创造一个属物的世界,这个属物的世界可以按照自身的客观规律运行着,并且在运行时与人的活动是互不影响甚至可能还完全处于对立的状态。同时,他们都将异化归结为物与物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物与人的异化。
其次,批判对象的一致性。马克思与卢卡奇都是从由发达的商品经济所导致的物化现象开始批判资本主义的,进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了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原因,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所以要想扬弃异化现象首先要消除私有制,而要消灭私有制必然触及资本主义最核心的内容。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是与发达的商品经济密切关联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而人们的消费水平有限导致商品积压,大量的商品掌握在资本家手中,这就导致了商品在社会中具有主导作用,而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地位被削弱。卢卡奇认为消除物化现象需要建立无产阶级意识以此来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与卢卡奇的最终指向都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揭露。
再次,表现形式上相似性。卢卡奇物化理论具体表现中的人的数字化、主体的客体化与马克思异化劳动中的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具有相似性。它们都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人不是主动地去劳动而是受到商品、机器的控制被迫劳动,工人失去了主观能动性。同时,卢卡奇所阐述的人的原子化与马克思异化劳动中的人与人的异化相似,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疏远、陌生,每个人都成为孤立的个体,人与人彼此联系的纽带被割裂了。卢卡奇与马克思二者所要阐述的都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人与人关系的歪曲发展。
最后,物化理论对异化理论的发展。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领域,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但主要关注在文化上的表现,即物化意识的产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由于物化意识的熏陶已经被这种思想完全洗礼,已经放弃了对现存社会的斗争,没有了任何反思的行动与诉求。由此可见,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一种升华。
(二)物化理论与异化理论的区别
首先,在理解概念上的不同。马克思在关于异化论述的过程中将异化分为对象化和异化两个方面,对象化是指人的内在本质在外在对象上体现出来。事物首先是从对象化开始的,当对象化发展到极端时异化便开始产生,而异化后的结果实际上是为资本家所占有的。马克思认为工人所生产的劳动产品是工人对自己劳动的确证,当劳动产品与工人分离时表明劳动产品是客观存在的物,这本身并不是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对象化的结果才表现为异化。而卢卡奇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没有将物化与异化区分开来,而是在阐述物化理论过程中混淆使用。
其次,两者出发点不同。马克思是从“劳动”概念出发来论述异化理论的。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并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的生产生活需要。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由于分工使劳动者只能从事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劳动者不能参与到一个完整商品的生产中,这就造成了劳动者个人发展的片面化。同时,劳动者只是产品的生产者而不是占有者,其劳动产品最终由资本家所拥有,这就导致劳动者由于生产生活的需求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被迫成为资本家的附属品,成为商品的奴隶。卢卡奇是从“商品生产”概念出发来论述物化现象的。他认为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现象,是与其生产方式相关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商品具有最高的地位,商品关系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商品关系逐渐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不同领域中,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再次,批判角度不同。马克思是从资本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批判,即强调商品、货币、资本在社会中的生产关系,资本对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具有指导作用。卢卡奇是从意识形态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批判,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意识才是关键问题,所以提出要建立无产阶级意识来消灭物化现象。
最后,扬弃异化的方法途径不同。第一,马克思认为扬弃异化要消灭私有制,让劳动者直接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第二,马克思认为工人要想摆脱异化的状态,就要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争取斗争的权力,即要进行革命,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通过革命的方式才能让资本家交出手中的政权和财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要是受到了黑格尔主义的影响,他认为扬弃异化需要建立阶级意识,他企图将意识活动等同于实践活动,具有唯心主义色彩。而且卢卡奇物化理论主要侧重于关注人的心灵精神文化层面。可以发现,卢卡奇与马克思对于扬弃异化的方式各有其特点,但马克思对于扬弃异化的方式的理论视角是放在将整个人类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的。扬弃异化和研究由异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对当今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三、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存在差异的原因
马克思生活的十九世纪初是一个阶级矛盾非常尖锐的时代,阶级矛盾冲突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这个时期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由于激烈的矛盾冲突所导致的阶级不平等。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生产才是首要问题。所以,马克思将批判的视角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领域,他所关心的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如何去消除生产中的剥削问题。所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部分的异化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而对于在社会其他领域的关注度则相对较少。
卢卡奇生活在二十世纪,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且普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在生产问题相对解决之后,社会中的其他问题就会涌现出来。在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证以后,人的精神需求,即人的文化需求就会增多。这一问题得到了哲学家们的关注,所以,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多强调是社会各个方面的异化,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上还有文化等方面。
总之,异化在哲学史上一直是一个非常受关注和讨论的理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化或物化现象不但没有消除而且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甚至更加突出了。异化或物化理论并没有因时间的发展而退出时代的舞台,物化或异化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但出现在经济领域而且已经逐渐出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物化理论为二十世纪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对于异化理论学习研究也可以避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出现此类现象。分析研究物化理论与异化理论对于反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同时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