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重规定性及其价值与启示

2022-10-21郭子娜

西部学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对象性对象化自然界

郭子娜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总结十九世纪以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科学发现为重要自然科学代表成果的基础上,阐明了自然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并将被黑格尔唯心主义形式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枝叶所窒息了的革命的辩证法从其绝对真理体系中拯救出来,将费尔巴哈感性、直观旧唯物主义中忽视了的“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作为理解社会生活本质的出发点,以唯物辩证观实现了对于传统的近代哲学自然观念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基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自然具有包括客观实在性、对象性和人本性在内的三重规定性,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和重要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重规定性

(一)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前提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本身是先于人身外的客观存在,是为其前提,自然界的先在性印证了其客观实在性。从自然的起源来看,自然界首先是作为一个客观的实在自我产生的,不是依赖于任何哲学或者是宗教的虚幻而得以存在的附属物,抑或是精神外化产物,它为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客观基础。首先人是物质的血肉之躯,头脑、血肉都属于自然界,其从非生命物质进化为生命物质,从手脚分化、直立行走到劳动分工出现、语言产生、大脑完善发展的全过程,人都展现着鲜明的自然存在物属性。自然是孕育人的天然母体,人作为自然的产儿和成员,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经由最初的生存需要而联结起来了,人的一切需求的满足都需要诉诸于自然界。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人通过与自然界的交互,借由自然这个无机的身体,在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两个方面延伸了自己的有机身体。一方面,他们需要获取来源于自然的物质资料来维持自身的生活需要,需要依靠自然界所提供的生存空间来满足有机身体的栖息、生长和繁衍需要,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原始的馈赠,以及劳动产生之后、经由劳动作为中介所创造出来的自然界原来所不存在的东西。另一方面,自然存在着的一切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山川湖海、鸟兽虫鱼除了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之外,同样也是艺术创作成果的客观来源。在应用自在自然而日益人化自然的过程中,人的实践活动受制于现实的自然存在,具有自然约束性,也确证了自然的客观实在性。

(二)对象性:作为人实践活动的对象世界

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劳动,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自然界就是人从事实践活动所作用于的对象世界。

第一,经由对象性活动,人的本质力量由自然对象得以确认。人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即劳动,在物种关系和社会关系方面,都将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并将自然变成自己的对象世界,实现了自然的对象化,人作为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通过对象化的过程创造着对象性的存在,其改造自然的活动构成物质生活本身,自然相对于人类的对象性存在既作为限制、作为否定而存在,同时又成为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

第二,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在对象化的过程中实现辩证统一。在将先在自然作为对象世界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更加强调的是被对象化关系塑造的人造自然也在人们的对象化活动中日益生成,那种被抽象理解的、脱离对象化活动的自然,也可视作一种无,进入人类实践视野的自然界不再是外在的、与人无涉的存在,而是日益变成“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了。人在对象性的实践过程中,充分运用美的规律和任何种的尺度,促使着主体的客体化以及客体的主体化,即不断实现着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这种双向对象化辩证运动发展。并不存在不作为对象性存在的非对象存在物,人与自然在愈益双向对象化的过程中,人构筑起了自身的发展史,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融入,成为历史的自然,那么历史也就成为自然的历史,故而这样一种自然界,是“人与自然交互创造、交互融合、共属一体且互相映照的生成性存在”。

(三)人本性: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人本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论证了自然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规律,指出了实践基础上的人类史与自然史的统一,自然界就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和“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体现着鲜明的人本性。人发展的阶段历程从前资本主义时代人对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时代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到共产主义社会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相应对照的自然界的发展状态是自在自然、异化自然和人本自然,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达成人本质的复归,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人向自然的更高形式的回归。

前资本主义时代的自在自然是独立于人的支配力量,人对自然具有原始的敬畏和盲目崇拜,服从于自然界的外在必然性,人对于自然的改造水平极低、程度有限,自然尚未进入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都以取得最直接的和最近的效益为生产的直接目的,这也是决定其生产的动机,由此便导致了劳动的异化、人与自然的对立以及伴随着的自然异化。自然在资本家的视角下只作为单纯的资本增殖工具得以存在,资本家并不关注可获取最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否合理以及达到剩余价值最大化所需攫取的资源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所产生的长期的和深远的影响,以利润最大化为价值需求的社会生产的盲目性浪费了有限的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并且对于劳动主体的生命力造成了摧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剥夺了物性与人性,由此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自身关系的双重异化。

共产主义时代人本自然消除了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实现了人的本质的复归以及人与自然的、人与人自身的和解,建构起自然—人—社会三者的有机统一,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这种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科技手段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关系协调统一的基础之上得以达成,劳动者在把握自然内在规定性和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前提之下,得以破除人类无节制占有自然却失去自然的生态伦理悖论,共产主义时代的人类实现了自然主义、自然界实现了人道主义,自然界的存在样态宣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本诉求。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价值与启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十九世纪以来自然科学重大发现成果,超越包括机械的自然观、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自然观、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等近代哲学的传统自然观的基础上逐渐成型的,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既站在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立场上,又全程贯穿着鲜明的辩证法思想,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并且从社会历史领域出发探究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唯物辩证观实现了对于传统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对于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价值

1.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见诸《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众多著作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活领域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践基础上的人化自然的生成、资本主义生产逻辑下诱发的异化劳动乃至异化自然现象的揭秘,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阐明了世界历史是自然史和社会史的统一,人以对象性的活动为中介,加速着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过渡演化,自然界被纳入社会历史的生产进程,自然日益成为“历史的自然”。

2.实践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中贯彻着鲜明的实践原则,人类第一个社会历史的实践即劳动促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并通过这种对象化的活动生产着人本身和整个自然界,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在实践基础上既分化又实现统一。自然本身是历史发展的长期见证和参与者,历史成为自然史的一个现实的部分,同时整个历史的生成也是人所内蕴的主体意志在自然界中不断对象化的过程,自然界相对于人也逐渐得以确立,不断实现着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重对象化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构建起人—自然—社会三者的辩证有机统一,实现了人与自然、人类史与自然史的辩证统一,深层次地在本质上也坚持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进化规律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逻辑的增殖性本质和反生态性,指明资本主义制度导向的无节制生产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割裂,对人与人自身、人与其劳动、人与其劳动产品以及人与其类本质相异化随之带来的自然异化进行了立于却不限于那个时代的生态批判,且这种批判是深入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层面的,并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共产主义走向。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启示

马克思和恩格斯身处的时代,自然问题和生态危机暴露出的严重性远不如今,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极具宏观性和前瞻性的眼光,论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为当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建构提供了重要启示。

1.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人作为自然生命体,作为个体的最基本的生存生产资料在总量上是有限度的,即便是拥有极大物质财富的个人,也仅需满足日常衣食住行即可。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使人的物质需求逐步转向了异化和物欲化,不少人沉迷于虚拟世界带来的单纯的感官享受或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精神的追求,导致了极致的个人主义以及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必然会对自然进行无止境的索取,进一步加重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这种污染和破坏大大加重了自然的承载力和修复能力,造成了人的片面化发展和单向度生存。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但是人作为区别于动物的、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个体,“需求的无限性以及广泛性”不仅仅局限于对物质的最本能的需求,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追求目标,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更多需要注重的是对精神上的追求、对丰富的社会交往的追求。所以,在这种生活方式指引下,我们应该围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转变现有生活方式,在保障人的有限的物质需求的前提下,引导人们从对物质的不合理需求转向对高尚精神的追求,从而更科学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实现人类文明从自发到自觉的跨越,解决人与自然紧张关系这一贯穿时代的课题,需要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保护和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不是一味地为了无止境的欲望,向自然索取,过度消耗自然。同样在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日益紧密联系的趋势下,生态环境的维护不是靠单个的力量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依靠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自然是人类“永远的共同财产”,只能以符合全人类利益的形式来管理。这说明,解决生态危机、维护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在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完全变革,创造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这种新的社会制度必定是以全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福祉为最终目标,大家能够将自然统一置于共同的管理之下,而这种管理也必定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对话的基础之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这种制度,只能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正确认识国家发展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面对当下资源约束趋紧、自然系统失衡的现状,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八大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强调人类在人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致力于共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模式。“生命共同体”理念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哲学基础和理论来源,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课题中,继承并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破除了极端强调主体利益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片面地解构人类主体性使之消极服从自然的“生态中心主义”,既摒弃“唯GDP是图”的短视性工业发展道路,又对以自然的先在性否定人类主体能动性活动的倾向予以批判,在强调客体性价值的同时肯定主体性意义,这便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辩证理念,从交互性和对象化的角度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命运与共。

“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阐明的“批判人类与自然之间二元对立、坚持人与自然的一体性”理念在当今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过程中的理论创新阐发,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最新形态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拓展财富创造和生产力发展的生态内涵,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结语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总结近代自然科学成就以及超越近代西方传统自然观的基础上,站在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运用辩证法,阐明了自然作为先于人的客观存在是人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人类在自然的先赋条件下通过自身能动的对象性活动人化自然,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自然逐渐融入人类社会,人类史与自然史实现了辩证统一,自然成为历史的自然,历史也成为自然的历史,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将实现人本质的复归,人与自然和解的人本自然终将达成。在其论述中,提炼和归纳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重规定性,即客观实在性、对象性和人本性。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辨证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统一,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对于当今“生命共同体”理念的阐发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也具有重要启示。

猜你喜欢

对象性对象化自然界
马克思现实对象性实践观解蔽及其对实践哲学的创新效应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对象化的思想:人类生活中的信息
自然界的一秒钟
“非对象化”及其人本价值
例说“自然界的水”
回到给予性与现象本身——论马里翁对对象性和成已的回应与批评
论对象化及人之存在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对象性存在”的三重规定性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