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评析

2022-10-21

西部学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君子人格孔子

陈 歆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方面都经历了巨大变革。孔子生逢其时,提出“君子”这一理想人格,以期实现仁政德治。孔子对君子的描述林林总总,一言以蔽之曰“文质彬彬”,即文质并重的人才能称之为君子。君子理想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的修养和教育,内外兼修才是真正的君子人格养成之道。

一、孔子的人生阅历

(一)生于曲阜大族

孔子君子人格观念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他丰富的人生阅历的支撑。就文化环境而言,鲁国在古代文化史上地位显赫。鲁国拥有天子礼乐,传承了最多周朝的文化,可谓“周礼尽在鲁”,后众姬姓之国敬奉它为宗国。孔子生在鲁国一个贵族家庭,其家族虽逐渐走向没落,但是在这样富有古文化传统的家庭里,自然感受的文化甚多,这对于孔子的教养和成长无疑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家庭环境和曲阜古文化的感染双重影响之下,孔子幼年就已经接受且敬畏周的贵族政治制度了,从而为他后来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长于贫贱之中

孔子幼年在贫贱中成长,这段经历磨炼了他的心性。双亲早逝,他不得不靠自己独立谋生,“多能鄙事”,同时还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冷落例如阳虎的侮慢,可以说年少的他经受了生活的极大考验。这促使他后来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主张“爱人”“泛爱众,而亲仁”等。孔子思想的形成除了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样重要的是需要他不断地进行实践与探索,积累人生经验,从而更好地建构并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孔子在鲁国从政,后碰壁,被迫出走,开始周游列国,前后十四年,他虽经历艰险,却坚持不懈,虚心求教,悉心研究,一心“行道”。如此丰富珍贵的人生经历,推动了他思想的发展。在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丰富的人生经历的共同作用下,孔子思想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有关君子的描述林林总总、意蕴丰富,那么其要义为何?从孔子的论述来看,君子人格不是单一、片面的,应该是全面的、发展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行为是有机统一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意为质朴、朴实,可视为人的内在精神、道德品质,“文”意为文采,指人的外在修养和行为表现。若一个人的朴实多于文采,易显得粗野,反之则有虚浮之嫌,所以只有内外兼修、文质并重的人才可称得上君子。“文”与“质”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所以君子本质上是知情意、真善美有机统一。

(一)君子之质

1.质之根本

“仁”具有多种含义,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者们将其解释为“爱人”,不管可以引申出多少种其他含义,实质上还是以“爱人”为中心,且在此基础上有所衍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是仁的根本内容,而孔子所倡导的爱是差等之爱,不同于墨子的“兼爱”,爱好仁德之人,推己及人,先爱自己,到家人、朋友到社会上的他人。仁不仅有爱人的基本内涵,且据此发展出了一些其他用法。例如,樊迟问仁,孔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这里的仁者指有德之人,第二个仁指道德。孔子所说的“仁者不忧”与“君子不忧不惧”同义,此处的“仁者”指积极向上且有高尚道德品质之人。还有,《论语·卫灵公》记载“当仁不让于师”,此处的仁指真理,有爱吾师而更爱真理之意。孔子的思想是以爱人为主旨的仁而加以充实并逐步完善的。

2.质之所在

对于君子之“质”的研究,一部分学者采纳《论语》原文的某一表达作为其界定。例如,钟肇鹏在《孔子研究》一书中,将“知”“不欲”“勇”“艺”视为“成人”所具备的道德品质和才能,属于“质”的方面,其中的君子典型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成人”。他认为,“文质彬彬”中孔子强调的“质”是指仁、义等封建道德品质而言,一个人的道德、作风、才能,都属于“质”的方面。

另一部分学者通过总结孔子君子人格特征的表达,对君子之“质”形成了系统化的表述。陈来在《孔子·孟子·荀子:先秦儒学讲稿》一书中提出,在《论语》中,“君子”之道及“君子”之德是最主要的话题,而解决好道德问题是成为君子的关键。诸多道德问题的核心是怎样处理义利关系,应义以为上,然后取利,义重于利。孔子时常把“小人”和“君子”作对比,以突出君子高尚的道德品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三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小人的重要区别之一是“义利观”,君子行义,小人逐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表明君子要有坦荡的胸怀和不怨天尤人的修养;“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严于律己,遇事先自我审视,小人只会过度地要求他人、推卸责任。针对道德问题,孔子主张“成仁取义”,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在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中,“人己关系”是一个基本问题,孔子说自己是“一以贯之”,即指“忠恕”之道。“人己关系”主要讨论怎样对待他人的问题,以及自身的一些做法,孔子认为要在维护自身利益和立场的时候,需注意有没有妨碍到他人,通过共情来体会他人的难处,同时不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或者意志强加于他人。此外,孔子探讨了“好恶”“善恶”问题。“好恶”要有一定的评判标准,不可盲从他人的态度,培养独立辨别“善恶”的能力,方可实行仁道。如孔子提倡好仁、好义、好德,这些“好”字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理想。

修身功夫可说是孔子道德思想的主题,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修身之学”的体系。《论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修身”一词,但是有“修己”“正身”“求诸己”等相似的概念,都强调在道德实践中要以自己为主体,严格要求自己。因此,孔子的君子人格和修身问题是紧密联系的,他提出了不少修身方法,如“求己”(君子求诸己)、“博文约礼”(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自讼”(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也)、“自省”(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由此可知,孔子的君子思想有鲜明的实践特性,与修身这个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孔子那里,德行是一个对于君子人格来说很重要的问题,君子人格的关键也在于德性,因为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标准就是整体的品德、品质。所以如何养成高尚的美德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孔子始终把关注行为者本身——人放在突出地位,因而该着眼于人自身的修养,孔子讲“仁者人也”,足见“仁”之重要性,其被视为最高的德性和全德的代表,其他具体德性条目都是与“仁”相关,围绕其展开的。君子之道,重在践履,始于修身,后至家、国、天下。为仁由己,把行为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先求诸己,后广泛爱人,践行忠恕之道。

工程造价咨询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没经验的积累而只掌握方法,则工作很难开展,因此造价咨询企业必须十分重视资料的积累、收集与整理分析。首先要设立专门的造价信息咨询员,对本单位的工程造价资料进行管理,同时负责收集各种较为重要的材料价格信息,加强与大宗材料设备厂家或供应商的定期询价联系,建立本单位造价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一旦需要,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取,加以参考和利用。其次随着从业时间增长,工作经验的增加,从业人员也应该建立只属于个人用的造价咨询资料,比如各种典型工程的平方造价,钢筋含量、较为特殊的材料价格等,这样可以在需要参考时,及时能提取出来。

(二)君子之文

1.博学于文

于理想的君子人格而言,内在的精神境界、道德品质很重要,但同时文采华饰也是界定君子人格不可或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君子之质的外在表现形式。

关于“文”的含义,以《论语》为研究对象,钟肇鹏在《孔子研究》一书中总结了以下几种主要用法。第一,指广义的文化知识。所谓“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里的“文”都是指学习古代的文献典籍。孔子对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教习典籍去完成的,从文献方面来说,就是传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第二,指技艺、才艺方面内容。子曰:“依于仁,游于艺。”旧注皆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编者注)为说。“求也艺”则指才艺。第三,包括诗教、乐教、语言文辞等方面的修养,孔子认为这些都是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文学艺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诗、礼、乐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诗使人感发起兴,思想情感必须受礼、义的制约,而乐是诗和礼的统一。诗歌不仅可以使人陶冶性情,还是当时政治和外交上不可缺少的辞令,所以说:“不学《诗》,无以言。”还有,孔子明确了诗歌和政治、民俗、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主张充分利用诗歌兴、观、群、怨在社会教育中的价值。此外,孔子的乐教同诗教一样,同样重视乐教的社会教育作用。他提倡礼乐之治,指导思想是中庸。“礼之用,和为贵”,礼使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中有中正、中和之意,庸为用也,常也,故中庸即执中方为永恒之道。“过”与“不及”构成了名副其实的两端,皆不可取,而“中”是分界点,只有把握两端,坚持执中,做到恰到好处,才是好的,恰如“《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还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和表现形式,只有通过优美的语言文辞,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使之更具有感染力,从而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因此,在语言文学上,足见修辞的重要性。

2.约之以礼

孔子认为,体现“仁”之本质的外在形式为“礼”,因此礼的意义同样不可忽视。于时代而言,只有重新确立周礼的权威地位,大家安其位、守其份,才能改善当下动荡不安、攻伐不休的严峻局势。于具体的个人而言,“不知礼,无以立”,礼狭义上指周礼,包括君臣之礼、父母之礼、兄弟之礼、朋友之礼、凶礼、吉礼等,依据不同身份、场合而适用。此处的礼指礼仪、仪式,存在等级、远近亲疏之分,因此而产生差别,要有所区分。此外,《论语·雍也篇》记载:“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此礼泛指一切行为规范和制度,是抽象的约束。仁可视为内在的道德自觉,礼则是外在的制约,仁的美好德行需要借助礼的行为体现出结果,如果没有礼的这种行为,就无法将仁的美好德行外显出来。以礼的准则行仁,以仁的自觉复礼。仁是礼的内在主导因素,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二者是密切联系的。

三、忠恕之道,一以贯之

如何成为君子?这是孔子终其一生的探求和践履。孔子对君子人格的描述不是遥不可及的,是针对“中人”提出的理想人格,普通人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此种境界的。那么孔子君子人格的养成途径为何?君子理想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努力习得,而修养和教育是培养理想人格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孔子强调教育即后天习染的重要作用,主张每个人都应接受教育的思想和实践,承认人人可通过教育提升自我;另一方面,孔子十分看重个人道德品质等修养,认为它是从政的必要条件,而个人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程度即为君子。子张问孔子如何从政,孔子说“尊五美,屏四恶”,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五种美德是对从政者德行的要求,是政治管理和行政事务的要点。因此,修养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内外兼修,才是真正的君子人格养成之道。

(一)内转功夫

孔子对于君子的修养提出了三句话,依次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三句分别对应了儒家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次序而言,修身、修己是首要条件,即个人道德品质等的修养。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包括作为孔子思想体系核心的“仁”,其地位更能凸显孔子对个人修养的重视。那么,如何进行修身?关键在于自己,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详细地说,内转功夫的主要方法为笃志于道、重学慎思以及勤于内省。

1.笃志于道

想要树立君子人格,提高自身修养,首先要确立追求良好道德修养的志向,定下明确的目标,然后才可以进行切实可行的实践。“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孔子认为仁的境界是人人可达的,只要先立志,没有因力量不足而不达的情况。他还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想要拥有“仁”的品格,得“欲仁”,即产生对“仁”的渴求心理,而形成的“仁”的自觉意识即立志是成为君子的首要步骤。孔子自身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从幼年便立下了今后的志向,一生都致力于在这个方向上建立高尚的人格概念,如“君子”“圣人”。

2.重学慎思

《论语·季氏》写到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者”,但是他实际上并未指出“生而知之者”的例子,且坦言自己非生而知之者,知识是“求”得的。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重视后天学习,自己也很好学。《论语》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仅要“学”,还要反复练习、巩固,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他还形容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提倡学思并重,思以学为基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表明学和思的地位同等重要,若要达到理想效果,应在学中思、思中学,同时兼顾二者,缺一不可。孔子反对不思考的学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了要有所启发,有新的体会,由已知的知识、经验推及到未知的。孔子重视思,但是思应该建立在学的基础上,这样才不会陷入空想。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学与思之间,孔子更偏重于学。

3.勤于内省

学习不仅指理论、知识层面的获得,还包括了进一步的践行,而孔子提出的内省是实践后的自我反思,旨在将道德内化为自我本质。“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是会犯错的,因此要及时地进行自我省察,养成自我反思与批评的习惯,犯错不可怕,及时改正就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扬长避短,择善而从,是除了书本知识外的另一种提高个人修养的好方法,即有选择地从周围人身上学习有益的知识、经验。

(二)外推之方

培养君子人格仅做到笃志于道、重学慎思和勤于内省是远远不够的,高尚的道德修养、道德意识最后还需要落实为具体的行动,只有身体力行,才可以达到孔子的君子人格的境界。学习是手段,成就君子才是目的,而行动是检验君子人格最直接的标准。

1.躬行实践

在孔子看来,学与行是并重的,他特别强调行的重要性。《论语·学而》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学与行的关系上,孔子主张学与行并重之时,更强调行。孔子理想中的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他所谓的“好学”是以学而能行为主,贵在实行,并非是死读书。

儒家构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修养路径,以修己为基础,最终目的是平天下,在实践的过程中成就君子人格,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理想。学习仅能获得道德知识,但还需通过亲身实践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成为落实于生活中的行为举动,一以贯之,方可具备道德修养。

2.推己及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矣。”践行“仁”的人格修养要从点滴小事做起,真正的“仁”就是在考虑自身处境或利益的同时,推己之欲,给人之欲,从而扩展出“己—人—天下”的模式,广泛爱人。当子贡问孔子可否用一句话概括人生修养的道理时,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所说之恕道即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己之不欲,不强加于人。

猜你喜欢

君子人格孔子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君子无所争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