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大学”那些事儿

2022-10-20邱俊霖,秋影随风,喜之狼

环球人文地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太学国子监书院

海纳百川的稷下学宫,精英迭出的国子监与太学,有教无类的各式书院……这些中国古代的“大学”,描绘着几千年来古代学子们的读书生活。

9月到来,又将有无数高校学子远走他乡求学。大学,是他们走向更高平台的一步阶梯。几千年前,华夏大地上的莘莘学子,想要博取功名,更上一层楼,也得前去“大学”深造。那么,几千年以前的“大学”,又和现代的大学有什么区别?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的一流“大学”

文献记载,中国历史上类似“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汉代的董仲舒曾经说过:“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痒近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原始时期,氏族部落逐渐壮大,成均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到虞舜时期,又设立了“上庠”作为高等学府。夏朝的“东序”、商朝的“瞽宗”,都是统治者在京城设立的高等学校。

不过,先秦时期最有名的“大学”,非属“稷下学宫”不可。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设立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稷下学宫并不像之前的高等学府,设立在周王朝的王畿之地,而是设立在齐国的国都临淄,由齐桓公创建。在临淄,有座门被称为稷门,稷门附近被人们称为稷下,因此,设立在稷门附近的学宫便被称为“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称得上是战国时期的清华和北大,当时,天下英才全部汇集到这座学宫学习、论道。由于学宫采用了官方主办、私人主持的办学模式,所以此处的学术氛围较为自由。来到稷下学宫的学者,不问学术派别、思想观点以及政治倾向,也不分国别、年龄和资历,只要来到这里,便可以无所顾忌地阐述自己的理论或者对于时事的看法,稷下学宫也因此成为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中心。

战国时期,是大争之世。人才,是诸国一较高下的重要资本。齐国建立稷下学宫,目的就是为了引进、培养人才。所以,来到稷下学宫学习、研究学术的学者,齐国官方都给予了很高待遇。兴盛时期,曾汇集上千名天下贤士,战国中后期各主要学派的重要人物,如:荀子、孟子等人,都曾到过稷下学宫进行深造、讲学。儒家大师荀子还曾三次担任过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校长。协助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李斯就是荀子的学生。

据史书记载,稷下学宫会定期举行学术辩论。一些重大的学术辩论活动,稷下学宫还会将其记载并集结成册。学术辩论活动开始时,人们可以在此看见许多名士大儒,这可是极为难得的事情。对于稷下学宫大型学术辩论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描述: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邹衍、淳于髡、田骈、接舆、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中国古代的“大学”,令人好奇。稷下学宫,海纳百川,各家学说在此发展,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右页小图,是古代“公立”大学——国子监与太学,要想上国子监与太学,显赫的出身显然是无比重要的。左页是明朝晚期著名大臣——杨涟,他是东林党的代表人物。

稷下学宫建立于战国时代,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也是思想和社会转型的时期。中国文化的许多观点和成果,都可以在稷下学宫流传下来的典籍中找到源头,这座学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传承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中国历史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公立“大学”:太学与国子监

“官学”,就是官府设立的公办学校。不收取学费,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学生的待遇和就业前景都不错。先秦时期,统治者便有设立官学的传统,但都没有成熟的制度。直到汉朝时期,汉武帝创立太学,这才标志着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

成功进入太学学习的学生们,在一定年限之后,会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就可以分配到地方担任职务,其中,特别优异者可以直接在中央朝廷为官。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兴起,专供公卿大夫子弟学习的国子学就此设立,与太学分立。隋唐以后,太学改称国子监,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总辖太学等诸学。比如,唐朝的国子监掌管着六个学门: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这六学相当于现代专科学校,专门培养各行业的专业人才。

到宋朝初年,只设国子监。庆历年间改革,建立了太学和其他各类学校,如私人书院等。但国子监依然是最高学府,同时还是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下设国子学、太学、律学、武学、算学等专科学校。宋徽宗时期,这位古代少有的艺术型皇帝,以皇权推动绘画等艺术发展,其在位期间,短暂地在国子监增设了书法、绘画和医学三院。宋代国子监的学生待遇非常好,不仅免丁粮、官役和差徭,还有丰厚奖学金和免费伙食。

明清时期,国子监始终为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而与以往不同的是,国子监的学生中不仅有本土学生,还有外国留学生。明代洪武年间,日本和琉球中山王都曾派遣使者入国子监读书。进入清代,国子监亦招收朝鲜、俄罗斯、琉球、日本的留学生,而且建有专门供留学生居住的宿舍。

历朝历代,对于太学或者国子监的入学资格都有严苛的规定,东汉时期,只有六百石俸秩以上的官家子第才有资格入学读书。到了唐朝,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而八品官员的子女以及普通人民的孩子,只能学习律学、书学以及算学。

宋朝初年,国子监只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庆历年间改革后创建太学,招收八品以下至庶人子弟。王安石改革时,还创立过一种“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入学,而平民子弟需经考试合格才可入学。新入学的学生需从外舍开始读起,通过一次考核则能够跳一级,进入上舍便意味着获得了授予官职的资格。

右页大图,岳麓书院,水池幽幽,白墙黑瓦,曾经的学子在这里努力读书,提升自我。左页小图,是东林书院的一角,东林书院出身的学子们,心系家国,有着铮铮铁骨,在朝堂之上,以杨涟等为代表的东林党人,同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进行了长达10年的政治斗争,多位东林党人遭到阉党迫害。但他们为国为民,至死不渝。

元朝之后的国子监,入学资格也限于贵族和一定品级的官员子弟。虽然在某些时期,庶人也有进入最高学府上学的机会,但比例少之又少。明朝时甚至还出现过朝廷公然出售“大学”入学指标的事。“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明代宗朱祁钰临危受命,由于边境战事还未结束,军费开支庞大,朱祁钰便想到一个生财的办法:“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即给国家上缴粮食马匹,就能获得进国子监读书的机会。

清光绪年间,清政府改革学制,设置学部,国子监被裁废,并将其教育行政功能并入学部,国子监这所历经千年的“大学”,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

民间书院:古代普通人民的“大学”

在古代,能去太学或者国子监上学并非易事。早期官学的学生大多是贵族子弟。春秋时期,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开了私学先河,给普通大众创造了读书机会。

宋代,朝廷重文轻武,对于文化教育的需求极大提升。于是,“民办高校”开始兴起,一大批书院建立了起来。书院的兴起一方面为广大学子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也缓解了官府教学和资金上的压力,因而受到了官方的赞助和鼓励。书院的经费来源既有地方士绅的捐赠,也有官府的补助,所以学费较低,普通学子都能承受。书院的老师大多为当时的名士,由于不限制学生身份,各个阶层的学子都可以在书院学习、读书。现代的人们,也以宋代书院为背景,创作出了如《大宋少年志》这样优秀的剧本,剧中在书院读书的主角,有大宋朝廷官员的子弟,也有街头混混以及商人之子,体现了宋代书院不限制学生身份的历史事实。

由于宋代书院的盛行,人们评选出了天下“四大书院”。南宋学者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提到“嵩阳、岳麓、睢阳及此洞(白鹿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说的就是宋朝人心中的四所“名牌大学”——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以及白鹿洞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嵩山南麓,北宋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曾在这里讲学,书院因而声名鹊起。睢阳书院是五代时后晋的学者杨悫所创,北宋建立初期,沿五代旧制,划有四京,分别是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而睢阳书院就位于南京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因此,睢阳书院便又被称呼为“南京书院”。到了宋仁宗年间,睢阳书院更是被升为“南京国子监”,从一所民办书院一跃成为了官办一流高校。范仲淹、晏殊都曾在此讲学。

岳麓书院是北宋潭州太守朱洞在岳麓山下建立的一所书院。南宋大儒朱熹曾经在担任湖南安抚使期间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理学史上享有盛名的“湖湘学派”即发展于此。明朝的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也曾在岳麓书院讲学。晚清时期,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名臣都曾在岳麓书院学习。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这座书院始建于五代南唐时期。北宋时期,白鹿洞书院曾毁于兵火。后来,朱熹在出任南康(今江西省庐山市)知军时重建书院。他不仅亲自讲学,还邀请了当时的儒学大师吕祖谦、陆九渊等来到白鹿洞书院讲学。一时之间,白鹿洞书院成了南宋的学术高地。

除此四大书院,还有另外一部分影响深远的书院,例如,北宋时期创立的东林书院,这座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曾毁于战火。明万历年间,顾宪成和顾允成兄弟重建了东林书院,顾宪成还在这座书院题了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达了东林书院为学治世的精神。东林书院是晚明最鼎盛的书院之一,支持者众多,晚明政坛上颇具影响力的“东林党”,成员多是来自东林书院。明朝晚期,东林党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展开了近十年的争斗,涌现出以杨涟、左光斗为代表的忠臣义士。在斗争中,东林书院被魏忠贤下令拆毁。直到清代,书院再次得到重建,并在清光绪年间被改为东林小学。

曾在书院高谈治国理论的学子已经湮没在了茫茫历史长河,只有曾经的书院还静静矗立,望着世间岁月匆匆。它们的鼎盛时期,在中国悠久的历史画布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令人难以忘怀的痕迹。

猜你喜欢

太学国子监书院
参观国子监
唐代国子监办学盛况实录
汉代太学如何培养治国安邦之才
王冠 国子监里拍片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嵇康·绝响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宋代太学教育管理的责任追究
中国古代大学:国子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