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浪”的光芒

2022-10-20徐晨亮

青海湖 2022年5期
关键词:阐释学后浪园地

“青年”是一个流动的符号,每位伟大作家都有自己的年轻时代,每一个时代的文学版图也少不了涌动的新生力量。当下的文学期刊与批评界,从未中断对于青年写作的关注和讨论,但在我看来,除了应仔细聆听那些陌生作者发出的新鲜声音,从中发现未来的文坛中坚,同样重要的是,借此契机拓宽视野,反思我们对于文学的先入之见。很多时候,批评与创作的错位,源于批评者陷入僵化的阐释模式之中。其中一种模式,姑且称为“后浪阐释学”,总是希望从文学“后浪”身上找出不同于前辈的特殊性,以是否能提供前人不曾尝试过的东西和新异的世界观为标准,评判“后浪”的价值。这种视角无疑忽视了不同时代的写作者可能是从相近的体验和情感出发,新异性往往是阐释之后的结果。另一种模式可形容为“成功者阐释学”,即把文学史阐释为少数伟大作家的成功史,基于这种文学史观,青年写作者也被看成一群赛跑者,谁暂时领跑,谁率先体现出“超越于年龄的成熟”,就成了一代人的代表。可是被成功者的身影暂时遮蔽的作者,又该怎样理解他们写作的意义?

或许,我们更需要建立一种“生态阐释学”——文学应当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园地,一个能够自我循环、良性运转的生态系统,里面有奇花异草,也有平凡无奇的小草和灌木。从生态系统来看,奇花异草有奇花异草的意义,小草灌木也扮演着自身的角色。对于其中正在蓬勃生长的新力量,不应一味以外部角度去评判——相比于前人有没有新意、相比于同龄人够不够成熟——而是回归个体生长的角度,看看他们能否回应自身所处的年龄阶段、历史位置以及社会角色所需要面对的处境和难题,写出对于自己生命而言至关重要的作品。

在过去几年中,来自青海的青年作家索南才让,给文学界带来了许多惊喜。他的《巡山队》《荒原上》等小说,写深山丛莽之中的追击与偷袭,也写牧人命运无着的日常,但那些独特的环境与别样的故事中,分明潜藏着强有力的叙事内核,即便将小说背景换做现代都市,仍然具有冲击力。应该这样形容,这位年轻的小说家,并未参照现成的审美模式,给自己的故事添加意义与深度,也没有把个人经验处理成他人眼中殊异的风景,他忠实于此时此地,切近观察自己的周遭,那些让人感到熟悉或陌生的处境,以及人们对于降落在身上的命运之理解,叙事因此得以成为更具普遍性和生命力的表达。我也由此而心生期待,或许在另外一些或荒芜或富饶的所在,还有更多沉默而执着的青年作者,在自己的一小片园地里生长着,等候读者辨认出他们的面孔。

猜你喜欢

阐释学后浪园地
中国“后浪”
后浪与前浪
RIDING THE WAVE
后浪想对前浪说的话
园地再现
艺术园地
艺术园地
阐释学视角解读Witter Bynner《道德经》英译的译者主体性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阐释学中的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