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溯江河之源 抒赤子情怀
——读文扎《问道三江源》

2022-10-20增宝当周

青海湖 2022年5期
关键词:江源江河高原

增宝当周

引子

险峻的高山、壮丽的江河、宽广的草原,以及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使被誉为长江上游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有着炫彩瑰丽的地方文化。作为治多本土学人,文扎不仅谙熟故土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历史人文,而且始终对其怀有一种深深的敬畏感、使命感和荣耀感。他的散文集《问道三江源》以豪迈的笔调和诗性的话语描述了江源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在宽广的人文视野中探寻江源大地的文化根脉,彰显了他始终坚守本土立场和在场视角言说江源文化内在精神的写作姿态。

治多藏语意为长江上游,这里高山环绕、水源密布、草原广袤,有着独具特色的山水地理,也形成了内蕴雄厚的山水文化。青藏高原众多地理因素中山水是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因为它所具有的恒定性和贯穿性使其能横穿千年长河仍旧异彩纷呈,而且它又与不同地域历史人文构成错综关系呈现出不同形态。可以说,高原的每一座高山和每一条江河不仅是高原人民赖以生存的地理空间,更是高原人民的情感依托和精神象征,它承载着一片区域的文化记忆,维系着一方土地的社会结构。山刚水柔、神山圣水、人依山水,它们既是物理的、也是人文的,或者如同文扎所言:“每座雪山既是神性的,也是人性的,更是青藏文化的始祖和载体。青藏文化的诸多内容并没有被存放在图书馆处理成信息,而是在大自然的怀抱,还没有脱离大自然的母体。”

玉树州治多县作为长江发源地,这里的山川水流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从唐古拉山到昆仑山再到乌兰乌拉山,从通天河到太阳湖再到卓乃湖,治多的高山冰川和江河水系构筑了一片特殊地理,也筑造了一幅独特的江源文化图景。作为治多本土学人,文扎在他的写作中不仅细致描绘这里的高山流水,而且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并灌注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诉说着江源文化的特殊意旨。《源的坛城》是一篇描写高原景色的散文,它从“雪山”“草原”“生灵”“牧人与时空”四个篇章展现高原景象,其中关于昆仑山脉南部阿尼客嘉嘎瓦雪山的神话传说、治多嘉洛草原的口传历史记忆、雪山环绕绿地中各种生灵的存在,以及草原牧人对故乡的特殊表述都展示出作者不同寻常的观测视野。在这里,文扎从多个角度进入“江源坛城”内部,关注天地自然,使散文充满了浓厚的生态意味,而尤其在叙说高原游牧文化的想象与牧人特殊的时空认知时,不仅勾画出了江源文化的独特结构,也表现出了写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故土的无限热爱。

江河作为一个重要意象始终贯穿在文扎散文中,这不仅是因为江河构成他散文重要的书写对象,更是由于写作者对江河的情感投入和内在情结,因为对江源的探寻是一种寻根的隐喻,是一种对故土、对亲人、对家国、对文化的溯源。文扎在散文中写道:“作为一名祖祖辈辈生活在江河源头的游牧人后裔,关于‘黄河源头’,在我心中早已有了世代传承的定论。那可是千年游牧文化积淀形成的地理源头和文化源头。”可见,江源文化决定了文扎散文的内容、特征,乃至写作宗旨,而文扎散文又反过来传达着江源文化精神。所以,江河书写是写作者对故土文化的体认,是对文化根脉的追寻。文扎在《通向天的江》《源自天的河——天来之水孔雀河》《湖泊》等散文中叙写靓丽的江河湖水,强化地景的视觉效果,展现高原大地的博大与精深,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散文寄情江河湖水,借景抒情、借物言志,不仅展示出高原自然的宁静与澄明,而且从高原的古老神话、历史传说、地理面貌、语言习惯,以及作家的切身体验等多重维度进入江河湖水负载的文化场景中,透露了高原社会人文的内在精蕴。而且上述散文一再探寻江河源头,不断呈现游牧生活对江源的特殊认定及其表达,由此折射出作家对地方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使其散文既有强烈的现实质感,又有浓郁的文化蕴涵。当然,他不仅描绘自然景观,也观照社会现实,袒露了对当下自然地理与地方文化的深刻忧虑。总之,文扎散文书写自然景观及其负载的文化意义,既有对自然地理的诗意描绘,也有独到的人文见解,极具个性色彩。

高原牧人逐水草而居、顺天时而行的生活方式缔造了青藏高原绚烂的游牧文化,而牦牛作为青藏高原游牧文化的重要标识,它不仅是高原的特有物种和高原人赖以生存的重要工具,更是青藏高原独特历史文化内涵的载体和高原人不惧艰难、坚韧不屈、英勇果敢的精神象征。《青藏文化的根——牦牛文化漫谈》中文扎选择了“深入浅出、由大渐小的艰深模式”“通过‘青藏高原’‘长江’等几组宏大的题材,最终引出‘牦牛文化’的话题”,从历史脉络与现实语境中寻找牦牛文化的特点,呈现了牦牛的价值与游牧人的生命追求。值得提及的是,作者还从远古神话传说、历史典籍、民间文学等元素中寻找关于野牦牛的记述并思考牦牛与青藏文化之关系,并且在现实境遇中切身感受野牦牛的雄壮,凸显了牦牛的象征意义与文化意义。

高原游牧文化的另一个瑰宝无疑是格萨尔英雄史诗。作为青藏高原游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格萨尔史诗》包罗万象、海纳百川,充满了高原游牧人的睿智与魄力。文扎散文中史诗不仅是书写内容,也是构建地域文化的重要因子。无论是《源自天的河——天来之水孔雀河》中玛域草原流传的赛马称王的故事,还是《千年回音》中关于格萨尔王降服北方魔王,赶着阿卿羌塘的羊群来到聂恰河峡谷时形成格萨尔羊圈的传说,亦或《可可西里》中《格萨尔史诗》对理解当地地名的作用,文扎的散文彰显了史诗的浓烈意味。《珠姆走过的地方》书写出生嘉洛草原的森姜珠姆王妃,其中所描绘的“金湖”“银湖”“珠姆谷”等地景不仅传扬了王妃出水芙蓉般的倩丽,而且作为与珠姆王妃相关的史诗遗迹和承载英雄史诗记忆的载体,构成了游牧人审美观和生命观的表征。散文写“金湖”时这样说道:“尽管水池只有十几平方米,可不论怎么努力,用一口气跑完十三圈也是一道无法完成的难题。但是毕竟有一线希望,因而不会轻易放弃,更不会带着‘先见之明’嗤笑祖辈的愚蠢。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大都活在希望之中,活在明天。”文扎体会高原生命与自然交融的大道,显示了高原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总之,这些散文中他通过对景物特性和历史遗迹揭示青藏高原的历史演进、文化价值、游牧思维、审美品格,特别发掘高原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共构关联,昭示高原人民生命深处的精神状态,彰显了他们的生活理想和生存本质。

在文扎看来,“游牧”蕴含着一种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这是人类的高贵品质,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的不竭动力。《行者之咒》中佛祖乔达摩·悉达多出离世俗樊篱通向觉悟的彼岸;孔子从泰山起步向着彼岸出发;老子最终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渡过雅鲁藏布江迁都拉萨,玄奘、宗喀巴大师等先贤亦行走远方,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了一番伟业。显然,散文中的探寻精神是与先贤的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融为一体的,作为行者,他们身上透露出光芒四射的行游精神是人类的高贵品质。

文扎的散文写作来自于他对江源故土的热爱与思考。因此,写作中他时常把目光对准地方历史,以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作为叙述对象,以史明志,有一种竭力让读者从历史中窥见地方文化的目的。《摩挲江源大地》中通天河旁的克玉日赞山、古老的江壤觉旦寺、江壤寺后山的千年柏树等景观在散文中依次展开,作者在跨越千年的时光中陈述历史故事、探索人物心性、再现历史情境,展现了江源古老文明中的历史温情。《历史的港湾——楚玛尔河七渡口》从文成公主入藏、五世达赖与四世班禅进京、清代宗举族把守七渡口、直哇俄纳守护渡口等几个不同时段中选取重要历史事件,有条不紊地加以介绍,并分析源流、评介事件、探赜索隐,追忆了江源大地的历史变迁。在景观的形象化描摹和历史的具象化讲述中呈现出高原世界的静穆与深沉,同时又渗透写作者的个人解读与想象,由此营造出充满历史氛围的诗意境界,使散文呈现出多样的审美内蕴。

自然景象是触发作家深思的契机,是他审视历史人文的媒介。比如,《极地盛开的雪莲》叙写藏族石刻文化,从嘛呢石墙折射高原人的生命观念,尤其通过个体孜孜不倦地凿刻嘛呢石的事件展露出高原人执着的人生态度。《千年回音》在两则关于地景的神秘故事中展开,进而叙述聂恰河上游山谷中的岩画,对比“我“的贪慕虚荣与凿刻者的忘我精神,而后又讲述岩壁上凿刻的经文,写道,“在我的眼前仿佛打开了一部巨大的书,一部刻满信仰与追求的书,一部记载了寂寞与苦练的书,一行融化到自然的脚印。”“我顺着这字符追寻下去,在峡谷南口阳坡上找到了刻字的主人。”散文最终以一位到江源的远方刻字人的故事表现了一种直白、豁达、虔诚的生活姿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方式,石刻精神和高原人的生命活动密切联系,高原石刻文化凝结着高原人的理想价值和意义追求。两篇散文中自然景象不仅是抒情对象,也是包含文化命脉和生命意识的介质,而作者通过一个个具象化的符号追问人生终极生存意义,发掘高原人生命的精神形态,并将其纳入青藏文化的宏大背景下呈现,不仅流露出作家诗性写作的审美偏爱,更体现出他对高原生命境界的把握和认知。《城堡之邦》书写烟霞中大峡谷的宁静、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从自然物象延展至历史文化继而又深入社会人生,传达出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这些散文以真挚的情感、浓重的抒情、诗性的笔调呈表江源的山水景观、人文历史、生命意识,其中的欢快和忧思与历史和现实相契合,充盈着散文的内容和境界。

《可可西里》是一篇对可可西里历史文化的探寻稿件。文章一方面用具体的文化材料叙述可可西里的现实地理,另一方面又通过一个个具体地理名称显露地方智慧。这篇散文中渗透着作者深厚的人文功底和广阔的生态意识,他探析江源地理,用质朴的文字写出考察可可西里地名文化时的感受,不仅呈现了可可西里地理文化,也充分展示了他对地方文化的眷恋和关注。散文写道:“地名普查,是一种智力游戏,也是触碰乡愁的心灵之旅,更是一种让心灵回归古老文化,让山川大地上的历史抖落岁月的尘埃,发出自己原始的声音的探寻。”在这里,地名凝结着写作者浓浓的乡情,而对地名的认识是一种对乡土文化的生命体悟、是一种对故乡热土的精神投注,散文因倾注了写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生命情感,由此弥漫着诗性氤氲。

结语

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水系的发源地,千万年来抚育着沿岸的无数生灵,滋养着灿烂的中华文明。所以,它是生态之源、也是文化之源,就像文扎在《问道三江源》后记中写道:“所谓‘饮水思源’,就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思源’一定是不由自主的,就像孩子思念母亲。”“我们在源头看到的不仅是江河的摇篮,其实在那里能够寻找到人类的情感之源,哲学的思想雏形,神话的原始风貌,史诗的现场演绎,文明的一缕曙光”。这种“源文化”与作者天然的血亲关系是他的写作根基,而追根溯源的精神始终贯穿文章始末。所以,文扎不倦地行走于故土大地,回到文化现场,体悟江源文化,用他独特的文化意识、文化思考和文化理解观照热土,构建起了一幅可触、可感、可亲的江源图景。《问道三江源》是一本热切关注故土家园的散文集,从题材、构思、思想、判断、取向等方面它都透露出作者对地方文化的深切关怀,展示出极强的地方特色和独特趣味,无论是三江源的自然景观,还是长江源头的历史事件,亦或康巴大地的风土人情,都充满个性风采,显现出独特的艺术光芒,而这显然源自于写作者对故土文化的自觉与担当。所以,从文扎散文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江河源头的社会人文,还能体会到他对故乡山水的深深情怀,更能领略到江源文化的精神气质。

猜你喜欢

江源江河高原
用爱心汇聚江河的“老船长”
江河里的水鸟
乌江源百里画廊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老公“奔溃”的风波
老公遭遇滑铁卢以后
草根公民的江河十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