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在边墙根

2022-10-20

青海湖 2022年7期
关键词:墙根长城小伙伴

泉 水

太阳刚从达板山上升起,我踩着湿漉漉的露水,穿过几个塄坎,来到边墙根的麦子地里,看看今年的麦苗长势如何。

用播种机播种长出来的小麦一行一行,看上去间距匀称,排列整齐。一方方,一块块绿油油的小麦,横看竖看,怎么看都好看,给人一种有规有矩的美感。

边墙根里的小麦第一个染绿了家乡的土地。

那么匀称整齐的杰作仿佛是画家用刷子画出来的,我想到了一年四季在田野里辛苦的农民仿佛是一个个画家。

劳动的工具像画家的彩笔,

而五谷不是五种颜料?

田地仿佛是一张张画纸,

你用犁锄描画出多彩的乡村。

这是我年轻的时候写给农民的诗歌。

边墙从水洞峡的达板山开始,一直到家乡的平掌顶上,这一溜过来,时而高耸险峻,时而坡势平缓,逶迤蜿蜒,高低起伏。最高处与白云共舞,而最低处跟泉水相伴。2021 年的夏天,我站在平掌顶上,看着横卧在林川南门峡之间的边墙似一条巨龙,守护着两地的农民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边墙头,边墙根,边墙的名称从我们小时候一直叫到了现在。如今,家乡的边墙有了一个非常大气的官方名称——明长城,并要加以保护。至此,家乡寂静了几百年的边墙第一次有了令人自豪的名称。

我为家乡的边墙高兴。因为以后的边墙根边墙头可以叫长城根长城头了。更可喜的是人们不会肆无忌惮去破坏,让它焕发出昔日的风采。

秦长城,明长城,都是古代人为战争而做的防御,是保护一方安宁的重要屏障。由于家乡的偏僻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匮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没有将这份珍贵的遗产一代代保护下来,其雄浑壮丽,高大威猛的形象以及明长城的大名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只是简单直接地叫一声边墙。也许这是当时的朝廷给这个宏伟的工程起了一个小名。

我们不管那么多,先人们叫边墙根就叫边墙根,而它的大名肯定是明长城。

青海明长城始建于明代中叶,是以明代西宁卫为主体修建的军事防御工程。其形式以夯土墙、山险墙、山险、壕堑为主,局部有石墙等。

夏天到了,我们从互助县出发,一路上的高坡山川,青翠欲滴,郁郁葱葱,而家乡的红沙坡仿佛是一朵鲜花,盛开在青山绿水之间。红沙坡是附近明长城中最为险峻的一个节点。说是坡其实非常陡而险。坡上面的大墩地理位置突出,站在上面,四周行人八方踪影尽收眼底。大墩四方四正,结实的夯土,是附近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烽火台。因大墩地势较高,烽火台上一把野火,一声怒吼,方圆的群众都能知道。

边墙顺着大墩往西,然后陡坡下来就是一条过往的关口。跨过关口慢坡向南向上,中间有两个烽火台,其中一个已经是面目全非,另一个保护得非常好。边墙又似一条逶迤的长龙,摇摇摆摆,龙头一直伸向平掌顶上的白云深处。站在雄伟辽阔的边墙上,向北望,天高云淡,山川吐翠。往南看,牛羊满山,牧笛声声。在这些映衬下,沐浴着艳阳高照的边墙更加雄姿英发。

一到秋天,从家乡的大墩往高处的龙王山看过去,云雾缭绕,轻纱细裹。家乡有一句气象谚语叫“龙王山戴帽,庄稼人睡觉。”说明龙王山上白云开始集合离下雨就不远了。而低处的庄稼地里,绿色的,黄色的,还有其他颜色的,一幅幅田园风光将家乡装扮得非常美丽。

青海明长城主要分布于西宁市大通县、海东市互助县、海南州贵德县、海北州门源县等,青海明长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及展示利用价值,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明代长城遗存。修建明长城的主要目的是护卫西宁卫、防御西海蒙古鞑靼及控扼关隘。明长城在家乡的田畴间蜿蜒起伏,上山下坡,左冲右突,摇头摆尾,勇往直前。

“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给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生活在边墙根的乡亲们喜欢喝茯茶。记得小时候母亲和她的几个妯娌们每天早晨都要给爷爷奶奶在灶火里燎上一罐罐熬茶。

罐罐茶熬制非常简单。首先用一个陶瓷制作的砂罐,再用家乡的泉儿里刚挑回来的清水,放入茯茶、花椒、姜片、荆芥、盐等,用麦草慢火烧开,熬煮两三分钟就好了。如果有牛奶的话适量加入,烧开后喝奶茶味道更佳。

天慢慢开始大亮,家乡的房顶上炊烟袅袅。那时候谁家的厨房顶上飘起一缕缕炊烟,他们家的大门上就会飘来一阵阵茶香。

这种人间最美的饮品是爷爷奶奶们的高级享受。那茶叶的清香随着沸腾的开水,从灶火门迅速飘向院外。我经不起茶香的诱惑,在母亲准备往两个龙碗里倒时,跑到跟前小声说,妈给我尝给一口。母亲说这是老人们喝的,娃娃们喝了尿炕里。我一听急忙收住口水,从厨房里慢慢走了出去。

茯茶营养成分丰富,含有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氨基酸、茶多糖等物质,对主食肉、奶酪,饮食缺少蔬菜、水果的西北地区居民而言,长期饮用,可补充以上物质,故而有“青海人一日不能无茶”之说。

三道垭壑与口子是家乡的重要位置,边墙站在两者之间。

“拉娃娃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正在边墙根里玩耍的小伙伴们一听,迅速向边墙的最高处飞奔上去。那些年纪小一点,胆子不太大的小伙伴们,吓得跟在后面,一边哭,一边往上爬。

年纪大体力好的小伙伴们站在边墙的大墩上(即烽火台),观望着“拉娃娃”们从三道垭壑走出口子。又故意骗没有跑到大墩上的小伙伴,让他们再哭上几声。这时候小伙伴们哭得更厉害了,头也不回,赶紧往大墩上跑。

这是在演电影?这是在讲故事?不!这是几百年前家乡大地上历史的再现。

“拉娃娃来了把你拉走”。“拉娃娃把你的小鸡鸡割走哩”。大人们经常用这些话吓唬不听话的男孩。

3.平台学习功能架构。一个完整的干部网络学习平台需包括管理模块、学习模块、资源模块、信息模块以及学习服务模块。现有各平台更加着重于学习和管理模块的建设,各平台同时还根据自己的特色设置不同的子栏目,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但信息模块中学员之间的交流实效性较差,学习服务模块还有待完善。

几个头戴狐狸帽,身穿长皮袄,腰里系着绸带,手里拿着一条鞭子的壮汉,骑着骡马扬长而过。看着远去的马队,我们从大墩上慢慢下来,顺着边墙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里。由此,我想象着我们的先人们在过去的岁月里不知遭受过多少次如此惊险的场面,然后把这些故事拿出来,讲给那些不听话的孩子们,一代又一代。

由于对百姓们一次次的惊扰,明朝政府拿出钱来,照着秦始皇修筑秦长城的样子,修筑了明长城。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宁虎山,是一项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明长城虽然没有秦长城那么雄伟辽阔,但它对防御敌人的一次次入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后来,我终于了解了家乡的边墙以及一些“拉娃娃”的故事。

有些人在边墙根里挖出一块地方当羊圈当猪圈,有些人打一个洞放洋芋萝卜当地窖,还有的一点一点取土,将边墙破坏得面目全非。我们的边墙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没有了昔日雄浑壮丽和气势磅礴。

生活在家乡的先辈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世世代代居住的边墙会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和人类文化的奇迹。

绵延万里的边墙,巍巍雄视着人间沧桑。它见证了历史,维护了和平。它让历史告诉我们,也告诉未来,满目疮痍的边墙经历了很多不寻常的岁月!面对远去的岁月,我们依然会想起那些狼烟四起的烽火年代。

孟姜女十二上招范郎

范郎招上着没三年呀

秦始皇招兵着打长城

二月里到了着地龙开

千里的路儿上书信来

书信里没写个黑白的话

只写了我男儿范喜郎

这是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唱得最多的曲子《孟姜女哭长城》。这种曲子劳动时唱,农闲时唱,尤其是春节期间耍社火时每天晚上都要唱。而讲得最多的故事是《樊梨花征西》,我想这与地理文化特征和樊梨花的英雄故事有关。

“不到长城非好汉”是毛泽东粉碎张国焘,攻克腊子口,翻越六盘山时所写的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抒发了“长缨在手”定当“缚住苍龙”的革命豪情。

“不到长城非好汉”“万里长城永不倒”这些词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我们到北京的八达岭、慕田峪/山海关;爬长城,过关山,追寻长城遗留下来的传奇故事,目睹长城的英姿,追思历史,似乎能嗅出烽火台狼烟的气息,感受到脚底下的砖石迸发出的无限力量。

但是,我们忽略了身边的长城,几百年来,它静静地蛰伏在家乡的一道道山梁上。

“烽火关山话当年,势如龙蛇锁乱山;狼烟已随风尘去,夕阳寒鸦吊残垣。”紫云先生的诗歌《吊古边墙》让我们感受到了古边墙的雄浑和壮美。

家乡的边墙开始走红,考古的、旅游的;画图、测量、照相的,来了一拨又一拨,低调冷清的边墙开始沸腾。此时,我发现边墙根里的小麦扬起眉头,迎送着一个个来往的客人。

猜你喜欢

墙根长城小伙伴
奶奶的童话(外一首)
墙头草与墙根草
“小伙伴”等十七则
迷你商店
登长城
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长城,长城
一条狗突然叫了起来
河里的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