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
2022-10-20
国企就业劳动力市场化进程仍需持续推进
3月1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有经济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论坛(第2期)在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国有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宋扬发布《国有企业就业状况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要素市场化的总体目标是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素市场体系。就劳动力市场而言,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构建自由流动、同工同酬、绩效导向、差距合理、供求平衡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与这一目标相比,我国国企就业的劳动力市场化的进程仍存在一定差距。报告分析,近年来,经过不断改革,我国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总体上不断提高,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加剧,国企就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表现出了新特征、呈现出新问题,国企就业领域主要存在四大问题: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配置效率仍有待提高;二是较高收入群体在国企中存在反向溢价现象,造成一定的人才流失;三是内、外部市场之间劳动力流动不畅通,造成效率和公平上的双重损失;四是企业家才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针对上述问题,报告对提高国企劳动力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提出四点建议:一是逐步打破经济欠发达地区所有制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二是进一步畅通劳动力在国企和非国企间的流动通道,拓宽“入口”,打开“出口”,形成国企内部和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互补效应;三是针对金融行业等高收入水平的国企,进一步提高内部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避免人才流失;四是合理设置央企负责人的薪酬水平,充分挖掘企业家才能。
专家预判数字化行业就业形势良好
3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办的《提质加力,适当靠前——2022年就业形势研判与就业政策研讨会》在线上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认为,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加大,但就业大局总体稳定。从行业看,目前住宿、餐饮和旅游业面临较大的就业冲击,恢复缓慢,但受益于数字经济的发展,一些新兴的数字化行业如传媒、通信设备、软件行业就业形势较好。他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保持可预见性,增加政策储备,继续完善就业法律体系建设。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关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人才培养。他指出,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并未降低,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的规模优势随着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将更加突出。建议科学理性地认识我国现阶段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采取更有效的政策措施优化人才结构,扩大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规模。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赵忠认为,要厘清周期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警惕短期冲击与社会结构变革中产生的长期结构性问题的交织,避免将就业市场的冲击和风险放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韩克庆从社保费缴费角度提出,要合理降低企业社保缴费率,过高的社保缴费率会降低企业活力、增加企业用工成本、增大逃费欠费等违法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而过低的缴费率一般也意味着劳动者待遇水平的下降,社保费率调整要综合各种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副主任丁守海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要关注“三个周期”和“两个集中”,即国内经济周期和国际经济周期、中国就业周期和经济周期、新形态就业和传统就业滞后的问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对服务业就业和青年人就业的集中冲击。对此,他重点提出要注重疫情防控的精准性,以降低对就业的打击面,为就业提供一个更好地恢复空间。
:张涵
2022 年《法治蓝皮书》系列成果发布
3月16日,由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社科文献出版社主办的“2021年《法治蓝皮书》发布暨中国法治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法治蓝皮书·中国地方法治发展报告No.7(2021)》(简称《地方法治蓝皮书》)和《法治蓝皮书·中国司法制度发展报告(2021)》(简称《司法制度蓝皮书》)等。
《地方法治蓝皮书》指出,2021年面对空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法治建设稳步前行积极探索,法治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地方立法进一步回应现实需求,法治政府建设亮点纷呈,司法建设继续推进,社会治理成效突出,在法律规范、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等方面取得全面成效。法治供给的质量与效率双提升,法律规范体系更为完备。立法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各地探讨立为民之法、精细之法、管用之法,成效显著。小切口立法广泛应用,重点领域立法密集出台,跨区域协同立法稳步推进。
2021年以来,已有江西、江苏、河北、陕西、北京、上海等多地出台了综合性法治建设规划、法治社会建设规划等。这些法治规划立足当地实际,围绕地方中心工作,有利于发挥法治建设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引领、支撑和保障作用。如地方法治建设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兼顾规范性与灵活性;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释放经济社会活力;加强法治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保障等。
《司法制度蓝皮书》指出,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加快步伐。2021年以来,法院进一步深化司法责任制改革,积极推进省以下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改革,并成立了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北京金融法院等。首先,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其次,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制定一系列司法解释,完善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加强类案检索。再次,深化员额管理机制改革。最后,完善人民法院专业法官会议工作机制。此外,检察工作改革继续推进,检察改革进入精细化阶段。一是健全领导干部不办案、挂名办案责任追究机制。二是完善检察官责任追究机制。最高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官征信记录体系,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取消评先评优、晋职晋级、检察官入额资格,落实过问或干预、插手检察官办案等重大事项记录报告制度。三是加强检察委员会工作。在司法行政改革方面,司法部研究制定出台了《2021年司法行政改革工作要点》,明确了31项重点改革任务,主要包括健全司法行政职能体系、完善司法行政体制机制、加强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促进法律服务行业发展等六个方面内容。此外,司法行政机关还通过深化司法行政“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工作。
司法公开机制不断深化。司法公开是促进司法权力规范化的重要措施之一。2020年以来,我国司法机关继续进一步加大司法公开力度,让司法权在阳光下运行。中国法院在线上线下继续加大法院司法公开力度。截至2021年7月,中国裁判文书网文书总量达1.2亿多篇,访问总量达670多亿人次,全国法院庭审直播数量累计突破1415.3万场。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多场新闻发布会,向社会传递司法信息。人民检察院通过检察开放日等形式,推动检察工作公开。其中,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举办38次检察开放日。公开听证从刑事申诉案件走向“四大检察”“十大业务”,成为检务公开的一个重要方式。
《司法制度蓝皮书》指出,虽然我国各项司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需从五个方面破难题、补短板。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权力监督。三是要防范风险,多元解纷,服务社会政治大局。四是要加大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力度。五是要继续推动科技手段与司法的结合,深化智慧司法建设。
: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