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疫情防控的经验和启示
2022-10-20叶响裙
叶响裙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对于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绝大部分基层社区致力于打通部门壁垒,畅通沟通渠道,优化协同机制,使各类资源在基层汇聚成强大合力,将常态化的共治共建治理模式迅速转化为联防联控的协同抗疫模式。可以说,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国绝大多数基层社区展现了“硬核”担当,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
一、我国社区疫情防控的主要经验
(一)社区疫情防控坚持人性化理念,强化人文关怀和服务引领
1.在采取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坚持必要的人文关怀。对于需要接受医院观察的社区居民和外来人员,做好人性化的安抚工作和服务工作,给予其充分的关怀和尊重。对于居家隔离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实时掌握其健康状况,加强隔离期间日常健康监测。同时,做好个人隐私保护,尊重居民的基本人格和尊严,避免疫情防控措施给居民权利造成伤害。
2.了解居家隔离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正常生活。基层社区通过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及时做好居家隔离人员的基本生活服务保障工作。居委会组织社工和志愿者给居民采购食品、生活用品等,帮助居民处理垃圾,并消毒居住环境,让接受隔离的居民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关怀。尤其对隔离小区内独居老人、高龄老人、残疾人等群体重点关注,提供人性化关怀。
3.以“隔离不隔心”为宗旨,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及时发现问题。根据住宅小区特点和人员结构,特别是针对一些老旧小区、商住一体楼、临街单元楼等不具备“全封闭”条件的社区分类施策,严守入口、进楼、入户三道门,最大程度确保社区安全。二是耐心回应需求。努力帮助居家隔离人员、中风险封闭管控居民搬运快递、配送物资,联系医疗绿色通道满足看病、配药需求等。通过微信群与居民视频连线,随访居民健康状况,纾解居民紧张情绪。三是努力提升服务效果。在抗疫期间,由于封闭式管理和诸多管控措施使得群众的情绪和心态发生变化,容易激发矛盾。各地社区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致力于为居民提供精细化服务。如外籍人士较多的国际化社区提供多种语言的防疫健康提示、安排涉外社工、志愿者提供指导帮助;封闭管控期间开展抗疫保卫“云打卡”系列活动,丰富宅家生活等。
(二)精准识别疫情风险,增强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精确度
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风险管理的过程,其前提和基础就是精准识别和感知社区疫情风险,这就要求社区疫情风险防控对象应强调精细化的识别和感知,注重疫情防控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度。
1.在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的时期,社区普遍实行封闭式管理,非小区居民不得入内,要求居民尽量少出门并配发小区自制出入证。各社区发动小区楼组长、社工和居民等一起参与查找社区疫情防控中的漏洞或空白点,做到社区风险识别和感知全覆盖、全过程管控,提高基层疫情风险感知和识别的敏感度,保障所有防控措施有的放矢,减少风险传播的空白地带。
2.社区干部针对不同类型居民区差异化地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及时梳理和摸排社区防控中的重点人群、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分析社区防控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化被动应对为主动预防,力争在最低层级、最早时间,以相对最小的成本阻断传染源。
3.强化社区应急管理,根据不同社区形态制定应急预案,为快速有序应对突发情况打下良好基础。一旦发生本地疫情风险,社区层面可迅速启动疫情处置应急预案,有序组织涉疫居住区居民完成核酸检测,根据需要将居民分批转移到集中隔离点进行隔离健康观察或者对相关居住区进行封闭管理。
(三)基层疫情防控中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加强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疫情防控体系建设
1.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作用。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始终奋战在防控一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冲锋在前、担当作为,把人员排摸、信息登记、体温测量、宣传引导、代购服务、心理咨询等疫情防控任务落实落细,当好辖区居民的哨点监测员、政策宣讲员、后勤保障员、心理疏导员,带头接种疫苗,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2.优化区域联动机制。为了实现闭环管理,基层社区致力于打通部门壁垒,畅通沟通渠道,优化协同机制,使各类资源在基层汇聚成强大合力,将常态化的共治共建治理模式迅速转化为联防联控的协同作战模式。各街镇与辖区内公安、城管、市场监管、房管、社区卫生中心等部门力量形成区域联动的工作机制,明确联动工作职责,完善联动工作流程,织密联防联控网络,确保社区事务快速处置、疫苗接种合力推进。
3.优化多元参与机制。湖北省、浙江省等地在社区防疫过程中,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优势,优化多元参与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协同开展防疫物资筹措、公共区域消毒、健康咨询检查等公益服务。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广泛发动和组织周边单位、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和社区群众,居委干部、社工和志愿者成为疫情防控一线的中流砥柱。
4.优化居民自治机制。优化居委、物业、业主委员会联动机制,共同发力,将物业专业化管理、业主委员会自主式管理、社区管控式管理、居民自我式管理结合起来,形成群防群治的合力。
(四)注重疫情防控工作流程制度化和标准化建设,增强疫情防控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1.完善规章制度,确保防控强而有力。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务院将新冠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并按甲类传染病管理。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根据国家做好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了关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规章制度,使基层社区防控有章可循,极大增强了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实施力度。
2.推进专业化防控,增强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基层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主要目标是切断传染源、阻隔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这需要做好重点人员居家隔离、减少人员流动和阻止传染源扩散等专业工作。各地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卫生防疫部门专业指导作用,派公共卫生专业干部下沉到社区,确定疫情防控工作的流程和标准,统一和规范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举措。如专业部门根据疫情最新传播趋势和特点分析,发现部分无发热症状者也可以感染人,要求基层动态调整防控思路,将关口前移,主动介入,提前对接,利用社区或所在单位提供的居民流动信息或中心大数据研判信息,主动上门或及时联系可能重点监测人员,并进行登记或核查信息,提前通知相关人员居家进行医学观察和自我隔离,即使没有发热症状者也需进行适当防护和隔离。
3.优化网格运行机制,确保疫情防控有序推进。一是完善组织架构“强联动”。各地严格按照全国疫情防控总体要求,以街镇疫情防控指挥部为核心,成立以街镇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班子成员挂包督导、机关党员干部全面融入、社区网格管理专班保障落实,上下贯通、协调联动、高效响应的基层防控组织体系。二是强化专业培训“增技能”。切实提高网格员防控业务能力,结合基层和网格实际,分阶段开展针对性强的疫情防控专业培训,确保网格员掌握最新防控知识和技能。三是开展应急演练“优保障”。明确网格防控要求和标准,将管理、管控、隔离有序区分,坚决杜绝错管、多管、漏管等行为,做到合理管控,不层层加码。
(五)重视防控工作绩效考核精准化和评估常态化,压实各防控主体的责任和任务
1.各级政府疫情指挥部都设立纪检监察工作小组,职责是对基层各级干部的防控工作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监督,督促各级干部认真履职,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强调基层干部疫情防控中的责任和担当,突出疫情防控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属地责任等,明确疫情防控中的风险识别、疫情评估、信息报送、应急响应及风险控制等环节中的责任,对失职、渎职或防控不力的干部进行责任追究,明确基层干部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如浙江等地建立“现场检查+视频复查+实地复核”的“三覆盖”递进检查指导机制、“信息沟通+检查指导+协商解决”工作机制,分层分批对所有小区、村宅开展全覆盖检查指导,形成现场有指导、工作有督促、问题有整改、情况有反馈的责任闭环。上海浦东形成“5+X” 包干分工,狠抓疫情防控与疫苗接种责任落实。其中,专设地区工作组负责社区防控工作,整合地区工委、民政、公安、卫生、农委、妇联、城运等部门资源,统筹推进楼组村组包干。
2.各级防控疫情指挥部会定期或不定期对社区防控工作进行督查,借鉴安全生产监管中“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用陪同和接待、不听汇报;直插现场、直奔基层)的风险防控督查模式,将防控责任落到实处,建立人人有责、人人担责、人人尽责的疫情防控共同体。
(六)运用信息化科技手段,为防控工作提质增效
1.社工智能化加入,研判更精准。积极借助数字化改革成果,通过疫情期间推出的智能社工,对防控的最新咨询集中宣传和通知,根据网格数据及时进行后台分析、给出预警,网格员及时更新精准对接,确保防控工作高效推进。
2.数据平台化处理,流转更及时。使用手机端“掌上基层APP”等方式,精准报送防控信息,对居家健康观察期间人员进行体温收集上报,实时了解人员动态及身体状况。并结合辖区实际,运用微信群等移动网络渠道,第一时间将疫情防控政策和要求通知、宣传到位,提升辖区单位和居民防控意识。
3.信息动态化管理,衔接更紧密。运用数据库,实施动态化管理,依托精密智控数据,严格做好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名单检索摸排,根据实际情况科学扩大摸排范围,强化网格间信息互通,做到跨网格及时流转。上海发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作用,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提高社区疫情风险防控工作的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利用近年来各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体系建设中的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平台“城市大脑”功能,发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作用,提高基层社区神经末梢感知风险的敏锐性和感知能力,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目标。
二、我国社区疫情防控的重要启示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国绝大多数基层社区展现了“硬核”担当,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值得注意的是,少数地方基层社区疫情防控组织无力,居民与社会组织对疫情防控参与不足,没有形成群防群控的坚实基础,导致基层防线不牢、疫情防控失序,对当地乃至全国疫情防控的整体效果造成不利影响。我国抗疫实践表明,有效的社区防控是疫情防控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基层社区防控工作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疫情防控的成败。城乡社区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层基础。坚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关键靠社区。今后我国要更加重视基层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切实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着力构建党建引领、多方参与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1.深化与完善基层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是深化与完善基层治理的根本所在。要加强党组织对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治理和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治理和社区活动。另一方面,坚持多方共治是深化完善基层治理的内在要求。疫情防控事关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组织,必须全民抗疫、协同共治。
2.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一是要通过党组织引领统一共识,树立社区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理念。二是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社区物业服务企业、驻社区企事业单位、社区经济社会组织等积极协同的社区疫情防控组织体系。三是建立上下协同顺畅、横向联动协同的运作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二)聚焦群众需求,全面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1.全面细致了解群众需求。关注不同人群的需求特点,加强入户走访,重点了解居家医学观察人员、一线医务工作者家属、孤寡独居老人、监护缺失儿童、残疾人等社区困难群众和特殊人群的迫切需求,把服务工作做细致,做深入。
2.及时回应群众需求。对群众的诉求要快速回应,尤其在突发事件中,要建立快速处理和反馈机制。
3.创新服务方式。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不能固守老一套,要多用新方法,多想新点子。
4.推动资源和服务向社区下沉。以管理服务的常住人口数量为依据,合理配备社区工作者队伍,实现社区工作者、服务资源与社区居民群众需求的合理匹配。
5.增强居民安全意识与参与意识。加强疫情防控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引导居民和社会力量协同开展防疫物资筹措、公共区域消毒、健康咨询检查等公益服务。
(三)坚持科技支撑,提升基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要快速响应问题、科学调配力量、精准高效落实,必须强化大数据技术等现代科技在应急处置和基层治理方面的运用,运用科技力量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
1.实现顶层设计“一朵云”。建设统一的大数据综合枢纽,做到数据共享、信息公开,让数据帮助城乡社区实施精准有效防控,为基层社工“赋能”和“减负” 。
2.实现精细服务“一键达”。通过大数据技术,找准群众关心的难点堵点痛点,科学提取群众需求。利用网络和手机等智能终端,让政府大数据和每个居民直接相连对接,实现群众需求“一键表达”,服务项目“一键送达”。
3.实现基层治理“一张网”。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基层治理“一张网”,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水平。
(四)把握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趋势,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1.明确政治方向。党建统领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党的领导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向基层治理效能和发展优势转变。
2.坚持制度创新。坚持制度创新是深化完善基层治理的重要保障。要及时总结各地社区防控实践经验,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形成制度化成果。
3.坚持统筹协调。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要运用系统思维考虑问题,做到未雨绸缪,立足长远,统筹兼顾,不断解决基层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