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职业倦怠现状 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2-10-19王俊人贾金忠王志锋朱泉熔刘梦荃
王俊人 贾金忠 王志锋 朱泉熔 刘梦荃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导师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医学人才的使命。因此,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导师队伍。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和卫生系统下的子系统,具有周期长、分阶段细、连续性强的特点[1]。导师既具有作为导师的“教师人”身份,还兼具临床医生的“行业人”身份,需要充分发挥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作用,其工作内容复杂,同时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社会期望的提高,研究生导师易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导师的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其工作投入,还会加剧导学关系的紧张,影响研究生的成长成才。目前缺乏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职业倦怠的针对性研究,为此,本研究以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为研究对象,应用参与调查的全国36所医学院校4276名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的职业调查数据,分析其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降低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职业倦怠提供实证支持。
一、文献综述
职业倦怠作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针对服务行业人员的工作状态提出。职业倦怠又称为工作倦怠,是指个体由于长期处于工作压力状态下而出现的一种身心消耗过度、精力衰竭的综合症[2]。Maslach和Jackson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即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体成就感降低[3]。情感耗竭指个体过度承担责任,情绪资源被消耗过度而产生的一种极度疲惫的状态。人格解体指对待工作对象,采用消极的态度和行为的表现。个体成就感降低指对工作胜任感和满意度下降,产生对职业的负面评价。目前缺乏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职业倦怠的调查,因此本研究基于研究对象的身份特点,借鉴对高校教师和临床医生职业倦怠的研究。
1.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针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国外学者多使用MBI(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职业倦怠问卷,其中有专门用于教育行业工作者的MBI-ES职业倦怠量表;国内学者采用的问卷为MBI-GS职业倦怠量表、李永鑫编制的CMBI职业倦怠量表。整体来说,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较低,工程技术类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较明显[4]。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体成就感降低维度的倦怠程度并不严重,但不及时监测、采取预防和缓解措施,会导致职业倦怠的进一步发生[5-6]。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可分为社会因素、学校因素、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四类。高校教师由于承担着教师、学生、学者和职业者的不同角色,多方位角色转换容易造成高校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导致职业倦怠[7];社会对高校教师过高的期望值在无形中让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更易产生职业倦怠感[8]。个人因素方面,高校教师群体面对不同的工作,由于工作本身、组织管理和社会执业环境与自身预期冲突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9]。
2.临床医生职业倦怠研究
对于临床医生职业倦怠的测量,国内外多采用针对服务行业工作者的MBI-HSS职业倦怠量表。2003年李超平首次使用职业倦怠量表(MBI-HSS)对我国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10]。从倦怠水平上看,既往调查显示我国东部的全科医生职业倦怠程度要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的医生[11]。对临床医生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方面从个人本体因素开展,发现职业倦怠主要发生在青年医务人员当中[12];另一方面关注工作特征,发现工作满意度低的人群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关于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在医务人员的职称晋升压力和职业倦怠之间起着中介作用[13],工作满意度通过影响职业倦怠使工作者产生离职意愿[14]。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教师和临床医生职业倦怠的研究已有一定的规模,提供了一定的分析框架和方法参考。职业倦怠的测量多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体成就感三个维度展开。职业倦怠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和工龄等不同特征,但由于研究选择的群体不同,往往针对人群特征没有统一的定论。除此,既往研究从工作满意度的视角分析了倦怠的成因,但在满意度测量指标的选择上,对职业人的“多重角色”考虑不足,未对工作内容进行界定,无法体现职业的特殊性。
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选择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群体,开展全国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职业调查,描述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职业倦怠现状,根据职业倦怠在人口特征上的差异性明确管理的重点人群,结合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的多重角色,探究不同工作内容的满意度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以2021年前获批临床医学博士或硕士学位授权点的104所培养院校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为总体,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开展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36所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职业调查,根据院校反馈的在校导师数量,整体填写率为32.0%,实际参与本研究的导师共4276人。调查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平均年龄为47.32岁,其中男性占60.5%,女性占39.5%;东部地区占30.4%,中部地区占25.8%,西部地区占30.0%,东北地区占13.8%;拥有博士学位者占51.3%,最高学位为硕士学位的占36.7%,学士学位的占12.0%;硕士生导师占91.7%,博士生导师占8.3%;教龄在10年以下的占81.8%,教龄在10年及以上的占18.2%;仅指导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导师占7.3%,仅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占64.7%,既指导学术学位研究生又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占28.0%;指导学生数量在10名以下的占87.7%,指导学生数量在10名及以上的占12.3%;担任过行政职务的导师占62.7%,未担任过行政职务的导师占37.3%。
2.测量工具
(1)工作满意度问卷:工作满意度的测评根据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的工作内容进行划分,即分为临床工作、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每类工作根据工作要素分为工作本身、工作内部、工作回报、组织管理和社会执业环境满意度,测量指标侧重研究生导师的工作与自身匹配的程度。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工作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参考了张宜民编制的《医生工作满意度正式问卷》[15]和冉鹏编制的《个人-环境匹配工作满意度问卷》[16],同时结合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本研究编制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工作满意度问卷》共有三级指标,19项题目。问卷整体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回答分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五等,分别计1~5分,通过题目的得分和所占权重来确定临床工作、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满意度得分。经检验,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职业倦怠问卷:根据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的工作属性,其主要工作是临床工作,由其工作属性选择MBI-HSS职业倦怠问卷(Cronbach's α信度系数为0.915)。该问卷共22道题目,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体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展开调查。与工作满意度问卷相同,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回答分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五等,分别计1~5分。
对于各维度倦怠程度的诊断,本研究采用5分计分法,根据等比例计算,情感耗竭维度的得分超过3.00表明倦怠程度较高,低于2.18表明倦怠程度较低;人格解体维度的得分高于2.73表明倦怠程度较高,低于1.80表明倦怠程度较低;个体成就感降低维度得分高于2.42表明倦怠程度较高,得分低于1.75表明倦怠程度较低。
对于整体职业倦怠的诊断,采用李永鑫[17]对职业倦怠的诊断标准,将职业倦怠分为4个水平,分别为无倦怠(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重度临界值)、轻度倦怠(职业倦怠问卷某一维度上的得分等于或高于重度临界值)、中度倦怠(某两个维度上的得分等于或高于重度临界值)和重度倦怠(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等于或高于重度临界值)。
3.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对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的职业倦怠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个人特征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职业倦怠的差异,采用熵权法对其工作满意度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最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岭回归分析的定量方法分析临床工作满意度、教学工作满意度和科研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之间的相关性,并结合对部分导师的访谈探讨临床工作、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满意度对导师不同维度职业倦怠的影响。
三、研究结果
1.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职业倦怠现状
表1列出了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职业倦怠现状的分析结果。按照职业倦怠的诊断标准,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职业倦怠检出率为28.8%。倦怠人群中,倦怠程度以轻度为主,轻度倦怠占70.2%,中度倦怠和重度倦怠分别占27.4%和2.4%;针对不同维度的职业倦怠情况,39.2%的导师有中度或高度的情感耗竭维度倦怠,约41.0%的导师有中度或高度的人格解体维度倦怠,20.4%的导师存在个体成就感降低维度的重度倦怠。
表1 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不同维度职业倦怠情况
2.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职业倦怠的个人特征差异分析
(1)整体职业倦怠的个人特征差异分析。表2列出了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整体职业倦怠情况的个人特征差异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年龄、地区、学位、学生类型和是否担任过行政职务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职业倦怠水平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西部地区的研究生导师职业倦怠程度较为严重,且集中于轻度倦怠;随着学位层次的提升,研究生导师职业倦怠的程度也逐渐加重;只指导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导师职业倦怠程度更高;担任过行政职务的研究生导师职业倦怠程度要明显低于未担任过行政职务的研究生导师。
表2 不同人口学特征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职业倦怠整体检出率的比较
(2)不同维度职业倦怠的个人特征差异分析。表3列出了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不同维度职业倦怠在个人特征上的差异情况。①不同地区、学位、指导学生类型和是否担任过行政职务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情感耗竭维度倦怠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从所在地区来看,情感耗竭程
表3 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不同维度职业倦怠的人口特征学比较
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从学位层次看,有博士学位的导师情感耗竭维度的倦怠程度高于最高学位为硕士学位、学士学位的导师。从指导学生类型看,同时指导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情感耗竭维度的倦怠程度高于仅指导学术学位研究生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从担任行政职务的情况看,没有担任过行政职务的导师情感耗竭维度的倦怠更严重。②不同性别、年龄、地区、学位和是否担任过行政职务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人格解体维度倦怠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导师比女性导师人格解体维度的倦怠更为严重。年龄小于42岁的导师比42岁及以上的导师人格解体维度的倦怠更严重。从所在地区来看,人格解体维度的倦怠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东北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从学位层次看,拥有博士学位的导师人格解体维度的倦怠程度高于最高学位为硕士学位、学士学位的导师。担任过行政职务的导师人格解体维度的倦怠更严重。③不同年龄、地区、导师类型、指导学生类型和是否担任过行政职务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个体成就感降低维度的倦怠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小于42岁的导师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的倦怠更严重。从所在地区来看,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的倦怠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仅指导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导师个体成就感降低维度的倦怠程度高于仅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或同时指导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导师;未担任过行政职务的导师个体成就感降低维度的倦怠更为严重。
3.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1)工作满意度指标权重的确定。对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工作满意度评价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利用熵权法计算得到各项指标的信息熵和熵权。如表4所示,临床工作满意度熵权值前三的指标分别为福利待遇、工作考核和社会认可;教学工作满意度熵权值前三的指标分别为福利待遇、晋升渠道和工作考核;科研工作满意度熵权值前三的指标分别为福利待遇、晋升渠道和薪酬奖励。
表4 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工作满意度各评价指标的信息熵和熵权
(2)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分析。表5列出了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体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与临床工作满意度、教学工作满意度和科研工作满意度均呈负相关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情感耗竭和个体成就感降低维度相关系数最大的是临床工作满意度,与人格解体维度相关系数最大的是教学工作满意度。
表5 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的 多维度相关性
(3)工作满意度对不同维度职业倦怠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职业倦怠和临床工作满意度、教学工作满意度和科研工作满意度都是负相关,并且科研工作贯穿于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中,即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因此对模型做最小二乘法估计,自变量的方差扩大因子(VIF)超过10,说明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不能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因此采用岭回归分析方法。以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的情绪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体成就感降低维度的得分为因变量,以表4确定权重的临床工作满意度、教学工作满意度和科研工作满意度为自变量,进行岭回归分析。
表6列出了不同内容工作满意度对不同维度职业倦怠的岭回归分析结果。在控制个人特征因素基础上,导师不同工作满意度对情感耗竭维度倦怠的影响程度按比重由大到小依次为:临床工作满意度(-0.130)、教学工作满意度(-0.109)和科研工作满意度(-0.077);不同工作满意度对人格解体维度倦怠的影响程度按比重由大到小依次为:临床工作满意度(-0.098)、教学工作满意度(-0.098)和科研工作满意度(-0.048);不同工作满意度对个体成就感降低维度倦怠的影响程度按比重由大到小依次为:临床工作满意度(-0.137)、教学工作满意度(-0.132)和科研工作满意度(-0.095)。
表6 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不同维度职业倦怠的岭回归结果
四、结论与建议
1.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职业倦怠现状
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本研究调查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职业倦怠检出率为28.8%;倦怠人群中,轻度、中度和重度倦怠者分别占70.2%、27.4%和2.4%,与既往对高校教师和临床医生职业倦怠的调查结果相比[18],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职业倦怠处于较高的水平。
分析不同维度的倦怠情况,情感耗竭、人格解体维度的倦怠程度与个体成就感降低维度的倦怠程度有差异。情感耗竭维度和人格解体维度倦怠程度以轻度为主;个体成就感降低维度倦怠程度以中度为主。
2.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职业倦怠的个人特征差异
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的职业倦怠存在地区差异性。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的整体职业倦怠和不同维度职业倦怠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研究生导师,其原因可能是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研究生导师的收入、社会福利水平和职业发展前景较差[20],研究生导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除地区因素外,本研究发现,青年研究生导师的职业倦怠程度较高,说明青年研究生导师是院校管理工作的重点人群。青年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较其他年龄阶段的研究生导师需要承担更多不同来源的压力,他们要面对入职条件高、工作超负荷、收入水平低等问题,这些容易使他们长期处于疲惫的状态,影响其身心健康[19]。
3.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工作满意度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不同内容的工作满意度与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不同维度职业倦怠均呈显著负相关;对各维度职业倦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均为临床工作满意度、教学工作满意度和科研工作满意度。
4.对院校管理部门的建议
基于对职业倦怠在不同个人特征上的差异分析和工作满意度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分析,本研究对院校管理部门提出以下建议:
(1)关注青年研究生导师。根据职业倦怠在个人特征上的差异分析,青年研究生导师的职业倦怠情况更严重。院校导师管理部门应对青年导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动态监测其倦怠情况。
(2)构建合理的导师评价体系。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具备临床医生和导师双重身份,其工作内容包括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因此,需要构建涵盖不同工作内容、涉及工作数量和质量、包括奖励和惩处的导师评价体系,从而起到引导和激励导师发展的作用。
(3)提升福利待遇。研究生导师在完成繁重的临床工作后,还需要对教学工作投入大量精力。提升导师教学工作的福利待遇,能够提升导师的工作满意度,缓解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