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分类与交叉学科设置:德国的现状及启示

2022-10-19蔺亚琼赵仲宇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研究生院交叉学科跨学科

彭 湃 蔺亚琼 赵仲宇

一、引言

学科是知识生产和学者制度化生存的基本场域,也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本单元。学科的分类与设置是知识生产高度专业化背景下国家知识创新体系治理的基础制度。同时,在大学内部,学科的设置与院系和研究机构的设置经常是近义词,是大学内部治理体系的基本结构。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学科交叉和跨学科(Interdisziplinarität)①本文不再区分跨学科和学科交叉的概念差异,均将其理解为运用不同学科的视角、理论与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科研工作方式,也包括训练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的人才培养方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极大地推动了科研事业的发展。学科分类与设置若不适应这种趋势,有可能对国家和大学的科研和人才培养产生阻碍。设置交叉学科以促进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科研和高等教育政策的优先事项。德国的大学一向以单一学科(Fach/Disziplin)为基础设置院系、确定讲席教授职位、分配资源、组织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因此,德国大学在学科交叉发展上同样面临着挑战。近二十年来,德国以“卓越战略”为代表的重点建设政策,在应对学科交叉挑战方面采取的举措针对性强、效果初显。分析德国的应对举措,对于我国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德国学科的分类与交叉学科的位置

德国的学科制度与我国的国家学科制度完全不同,大体可以表述为“先设置、再分类”,即大学和大学外科研机构根据研究需求和发展需要自主设置学科或交叉学科,科研与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统计部门根据资金申请和管理以及实用的需要开展学科分类。这种分类主要有两个体系:

其一为联邦统计局的分类。联邦统计局根据高校提供的资料定期公布高等教育中有关学生、考试、人事等方面的统计数据。该分类有3个层次,最高层有8个学科门类(Fachgruppe),然后在学生及考试统计中分为78个学习领域(Studienbereich)以及272个学科(Studienfach)[1];在人事和经费统计中则分为83个教学与研究领域(Lehr und Forschuangsbereich)以及576个学科(Fachgebiet)[2]。联邦统计局的分类每年更新一次。此外,德国大学校长联合会(HRK)为方便学生就读大学提供了学科信息服务,其分类跟联邦统计局的分类差异不大。

其二为德国科学基金会(DFG)的分类。DFG的学科分类主要针对科研资助申请、评审及查询。2020—2024版分类有4个层次:最高层是人文社科、生命科学、工程科学与自然科学4个科学领域(Wissenschaftsbereich),随之是14个学科门类(Fachgebiet),然后是49个学科领域(Forschungsfeld),底层为211个学科(Fach)[3]152-156。DFG的分类每4年更新一次。没有向DFG申请资助的学科则不在目录中。

在联邦统计局的分类中,交叉学科已经作为特定的学科(Studienfach/Fachgebiet)被纳入进来。交叉学科几乎在每个学科门类下都有自己的代码。这又以两种形式呈现:一种是已经具有明确研究重点且已经成熟的交叉学科,以特定学科名称呈现。比如“工学”学科门类下的“信息学”学习领域,下设有“生物信息学”“经济信息学”等交叉学科。这些交叉学科有非常明确的研究对象,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术共同体。另一种以“交叉学科(重点为某学科领域)”的形式出现。比如在“数学、自然科学”学科门类的“数学、自然科学,一般”学习领域,下设有“交叉学科(重点为自然科学)”这个与其他学科平行的交叉学科。凡是涉及多个学习领域但没有明确研究重点的交叉学科,均被分在此类。

在DFG的分类中,交叉学科的项目已经归为特定的学科(Fach)。如在“计算机科学、系统与电气工程”学科门类下的“电气工程与信息技术”学科领域,设有“半导体元器件与集成电路系统”学科(该学科与我国交叉学科门类下的“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最为接近)。随着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入,这种分类的缺陷越来越明显:一些交叉研究项目针对具体问题领域但不适合归为任何一个学科领域。因此,根据德国科学与人文理事会(WR)的倡议,洪堡大学与德国高校与科研中心(DZHW)受委托在对交叉研究的类别做了专门研究。该研究以学理分析和归纳法为基础,综合DFG资助的具有跨学科性质的合作研究中心、卓越集群和研究生院等项目的描述信息,通过科学严谨的程序,最后得出交叉学科的14个领域门类和72个具体领域(见表1)。这些交叉学科(领域)的分类大多是社会问题和需求导向的,以作为DFG以及联邦统计局分类的补充。

无论是联邦统计局还是DFG的分类,均指学理分类或统计分类,并不实际用于组织或计划用途。因此,两者之间无论在哪个层次上都是不兼容的,也不存在一一映射的关系。交叉学科被归为哪一类,主要是一种“术语表”上的描述性安排,可使这些学科易于被理解和查询,并能适应快速的变化。这种分类可在对研究人员、出版物、专利等对象进行归类时(如统计、查询)实现自动化支持,以确保最低限度的一致性。

三、德国交叉学科的设置

如前所述,德国的学科设置是大学和科研机构自主确定。设置一个交叉学科意味着需要申请资金、设立机构和招聘研究人员,是一种具有高利害关系的增量办学行为。交叉学科设置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发展成熟的交叉学科,在学科发展的自然分化中由大学自主设立,一般建制于传统的院系中,如生物信息学科设于生命学院。这类交叉学科的设置实际上是在传统院系中设置新的讲席讲授。交叉学科所需的资金一般由新讲席讲授所获的非竞争性的讲席基金支撑。这类交叉学科在不同大学中名称一般具有一致性。这是交叉学科设置的常见方式,在此不赘述。另一种是发展尚不成熟或社会急需的交叉学科,由大学向特定机构申请资金设立。资源的主要提供方为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由DFG以及其他基金会接受申请并分配资金。资源提供方给特定的交叉学科申请提供项目资金支持,与这种交叉学科的设置实际上是同义词。据统计,近些年来DFG的资金约60%都分配给了学科交叉的研究项目。这里主要介绍面向大学或学科的四个项目。

1.合作研究中心(SFB)项目

SFB项目以大学为单位申请,旨在处理创新、复杂、长期和跨学科合作的研究项目。一旦申请成功,SFB可获得最长12年(3期)的资助。SFB项目从1968年开始设立[5],约占DFG拨款总额的四分之一[3]28,一般由2~3所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申请并实施。最新的数据显示,正在执行期的SFB项目有279项。通过查阅项目信息,可以发现有约四分之三的SFB是学科交叉的。比如“资源受限条件下分析并获得信息”合作研究中心(代码SFB 876,资助期2011—2022年)由多特蒙德工业大学申请,参与的大学为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参与的企业为ARTES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参与的科研机构为莱布尼茨分析科学研究所以及保罗-埃利希联邦疫苗和生物医药研究所。该中心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包括计算机科学、系统与电气工程、生物学、机械工程与生产工程、数学、医学、物理等[6]。显然,SFB这种交叉学科的设置基本上是按照申请单位旨在解决的研究问题而命名,申请者具有设定主题的自主权。笔者将其称为“多主体合作型的交叉学科”。SFB项目也重视青年科学家的培养、科研成果向产业界的转化以及所研究内容的科学传播。DFG资助的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en)以及面向个人的重点项目(Schwerpunktprogramme)与SFB项目类似,也强调申请时多学科的合作。

2.卓越集群(EХC)项目

卓越集群是德国新版“双一流”建设项目——“卓越战略”中以学科为资助单位的项目(类似我国的“一流学科”)。有两个及以上卓越集群的大学才能申请进入“卓越大学”未来概念(Zukunftskonzepte,类似我国的“一流大学”)行列。受资助的学科每年可获得300万至1000万欧元的资金。EХC项目可获得最长14年(2期)的资助。项目旨在明确优先发展的学科(群),扶持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机构,显著提高申请大学的国际形象。本期(实施于2019—2025年)共入选57个卓越集群[7]。EХC一般由一所大学申请,也可由另一所合作大学作为共同申请机构,其他大学或研究所作为参与机构。一所大学可以有多个卓越集群。卓越集群大多旨在解决特定的社会或经济相关的问题,可以是学科交叉的,也可以是某一学科分化出的新领域。比如汉堡大学的“气候变化与社会”EХC、柏林大学的“精神疾病综合治疗”EХC、图宾根大学的“机器学习—科学新视角”EХC、波鸿大学的“大规模攻击时代的网络安全”EХC等。EХC的资金也由DFG管理。这类交叉学科的设置与SFB类似,但并不强制多主体合作,而是突出申请大学自身的学科优势特色。笔者将其称为“优势领域扶持型的交叉学科”。

3.研究训练小组(Graduiertenkollegs,GK)①亦有研究者将Graduiertenkolleg翻译成“研究生院”,参见:秦琳. 从师徒制到研究生院——德国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结构化改革[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1): 59-64. 本文对照其官方英文称谓“research training groups”将其译为“研究训练小组”。 和研究生院(Graduiertenschulen,GS)②此处的研究生院与我国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职能部门的研究生院内涵不同。德国的研究生院是科研和人才培养机构,是根据卓越计划由大学申请获得的有资助时限的机构。在这一点上,它也区别于美国作为常设机构的研究生院。这是由于德国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施行的是师徒制,没有“结构化”。研究生院实际上是师徒制之外的一种“增量”改革。 项目

与前两项主要针对科研的交叉学科设置不同,GK和GS项目主要针对跨学科、结构化的研究生培养。GK项目从1985年开始实施,是德国结构化博士生培养的先驱。成功申请的GK可以在一个大的研究主题下(即GK的名称),由数个教授共同负担博士生的培养,一般包括前两年的课程培养以及随后的论文研究。GK项目旨在支持高质量、原创性、尽可能跨学科且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并以此为依托来培养博士生。GK项目资助期最长为9年(2期)。最新的数据显示,正在执行期的GK项目有233项(2013—2022年)[8]。GK项目多数为单一大学申请,也可联合其他大学乃至国外大学共同申请。以柏林自由大学与洪堡大学合作的研究训练小组“全球思想史”为例,自由大学的优势是全球史、亚洲史、伊斯兰国家史和拉丁美洲史,洪堡大学的优势则在非洲、东南欧以及经济社会史。这让两者在跨学科人才培养上能优势互补[9]。研究生院(GS)是前两轮卓越计划(2006—2019年)的组成部分,旨在对某一个特定主题的交叉学科领域结构化地培养博士生。两轮卓越计划共支持了51个研究生院,因完成使命并与其他项目类似而被终止。每个GS都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和大学内的多个院系。如卡尔斯鲁厄光学与光子学研究生院涉及凝聚态物理、电气工程与信息技术、力学与结构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参与的院系包括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的生物学、电气工程、计算机等多个院系,参与的机构还包括巴登符腾堡州的太阳能与氢能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GK与GS项目的主旨是跨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博士生培养),但均以有期限的项目形式而获得资源支持。笔者将其称为“人才培养导向型的交叉学科”。

4.大学外科研机构的交叉学科设置

大学外科研机构主要为马克思普朗克学会、赫姆霍茨学会、弗劳恩霍夫学会和莱布尼兹学会的研究所。大学外科研机构“本身就是为了促进跨学科合作以及学科内进一步专业化而设立,并非按照传统学科来组织”[10]8。因此,它们所设置的学科(包括交叉学科)大多按照研究领域设定。一个研究所往往对应一个专门领域。如赫姆霍茨学会的18个研究所涉及能源、地球与环境、健康、信息、航空航天与交通、物质六大领域的各个细分与交叉。弗劳恩霍夫学会的76个研究所专注于应用导向研究及未来关键技术,包括生物经济、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及下一代计算。学科的交叉是为了解决特定的研究问题。科研机构的交叉学科设置实际上更为灵活:只要领头的几位教授合作申请到项目(包括从企业等第三方获得的项目),就可以设置相应的交叉学科招聘博士后和博士生开展研究。笔者称其为“研究问题导向型的交叉学科”。

综上所述,德国的交叉学科设置是自下而上的,又受自外而内的社会需要及自上而下的宏观政策引导。除经学科发展自然分化的交叉学科外,交叉学科设置本质上是几位不同学科背景的讲席教授合作申请项目的结果。这种设置总体具有下述特点:①项目化,交叉学科的设置与争取一揽子项目资金紧密相关,没有项目支持,就没有交叉学科;②多样性,在同一领域中,几乎没有名称相同的交叉学科,特别是那些解决现实问题的交叉学科;③合作性,为保障学科交叉解决问题,项目申报一般鼓励跨学科、跨单位乃至跨国建团队;④时限性,没有无限时间支持的交叉学科,这主要是因为项目本身具有时限;⑤科教/产教融合性,研究生人才培养必须依托交叉学科的项目开展,项目可能是纯基础研究,也可能结合产业需求。

四、对交叉学科的评价

由于交叉学科的设置是项目化的,对交叉学科的评价也是项目化的、注重绩效的。在项目申请时,一般会有明确的跨学科评审要求。如SFB申请需要“以跨学科、研究所或院系的合作为特征”;DFG研究中心申请需要“有高度的跨学科整合”;GK申请需要“有跨学科的研究方向”;DFG重点项目申请需要“通过跨学科合作创造增值”等。对项目执行的绩效评价同样注重学科交叉的贡献。这里仅以两个例子说明。

1.对卓越集群的评价

卓越集群项目每期7年,期末要求提交自评总结报告(见表2)。分析可见对于交叉学科的评价是绩效导向的,重点在于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表现。涉及学科交叉的要素包括与国际伙伴的跨学科合作、与大学及合作伙伴的关系等方面的描述。对学科交叉的评价总体上是描述性的、着重看其对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贡献度,而不是学科交叉本身。

表2 卓越集群自评总结报告的规定内容[11]

2.对研究生院的评价

研究生院是前两期卓越计划的资助项目,因德国大学已经较为普遍地建立了结构化博士生项目而不再受到资助。研究生院项目期末也要求提交自评总结报告(见表3)。分析发现,对学科交叉的评价仅体现在描述研究领域及多学科的构成、合作给博士生培养带来的益处以及增值方面。评价重在研究生院人才培养本身的绩效,学科交叉仅为其中一个考虑因素。

表3 研究生院自评总结报告的规定内容[12]

五、德国科研界对交叉学科的认识

1.对学科与交叉学科地位的认识

德国科学与人文理事会(WR)是德国最重要的高教和科研政策咨询机构,实际主导了德国的“卓越战略”建设。在《学科性与跨学科性张力间的科学立场文件》[10]69-72中,WR发现,学科性与跨学科性之间存在不对称,即交叉学科成为科学政策的主导视角,而学科受关注很少。学科交叉这一术语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灵活性、更大的创新潜力等更加积极的意涵,而学科这一术语意味着和其他学科存在明显界限,是静态、僵化、封闭、停滞不前的代名词。WR认为不能将学科性和跨学科性做这种定性上的区分;两者在本质上应是等价的,均为科研体系的构成要素,均为手段而非目的;评价应该关注科研与教育问题的解决,而非运用传统学科还是学科交叉方法。WR强调,构成一门学科的元素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研究和教学的对象、一套通用的方法论及结构,以及通过教学和人才培养来维持学科发展;一门交叉学科的构成要素则是学科间的相互作用,目的是在研究和教学中完成专业知识、方法及术语的整合(integration),仅仅是多学科分工合作来处理问题还不足以称为交叉学科。

2.对交叉学科学习的看法

WR认为应区分三种学习,单学科、多学科、交叉学科。单学科学习是交叉学科学习的先决条件,本科学习阶段应强调单学科的锚定,即打好一门学科的基础。多学科学习只是将多个学科学习相结合,虽未实现整合,但也有助于交叉学科的学习。这种学习适用于本科的通识教育以及实践导向的专业。交叉学科学习是一种补充类型,应该主要在硕士阶段开展①这里并未提及博士阶段的交叉学科学习,因为在德国传统中,博士阶段的学习(Promotion)被视为是一种工作及研究训练,并不属于学习(Studium)范畴。。交叉学科学习首先应在内容和方法上有系统保障,要和单学科学习的水平相匹敌,并能实现本硕间的有效衔接。其次,教师间应紧密配合。不同学科教师的团队教学实施是有效的。学科交叉不能仅仅是偶尔现象,不能将学习全交给学生。第三,学生和教师都应发展共同的概念和术语,以实现整合。最后,学科交叉应该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中。对于博士生而言,交叉学科的学习有益,但也可能因为缺乏职业位置问题面临学术职业发展上的风险。因此,导师在论文选题时应告知学生相应的风险。

3.对交叉学科研究的建议

WR认为,单学科、多学科与交叉学科均是平等的。交叉学科研究蕴含机遇,也在学科间协同中因功能不对等而面临挑战。因此,建立一个交叉学科的结构并长期投资时,应尽可能保证不同学科地位的平等性,避免将其中的学科定义为具有领导或者附属功能;如学科间地位的确不平等,应该尽早确定各学科的角色。对交叉学科研究进行评价时,评审人需要有交叉学科研究的经验并对涉及的多个学科均有了解。评审人之间应该事先就评价标准达成一致,并尽可能相互协商。资助机构应该确保其内部流程和资助机制对于交叉学科的适应性。

六、对我国的启示

1.对交叉学科设置及治理的启示

如前所述,德国交叉学科的设置以项目的形式申请,在项目内做传统学科(院系)做不到的学科交叉。尽管项目本身并没有交叉学科的“名”,但正在行学科交叉的“实”。这种设置至少有两个优势:第一在于交叉学科随国家社会急需的问题而变,项目相对较短的执行期(最多14年)能与之相对应,项目本身的竞争性则能保证交叉学科难以固化地位和身份。第二在于交叉学科并不以交叉为目的,而是以交叉和跨界为手段,以解决高度复杂性的研究问题为目的;以项目的形式让申请者(一般是数个讲席教授)联合,本身就考虑了申请者以及其所代表学科之间的合作意愿和供求。退一步来说,卓越集群也不会为了申请成功搞“伪交叉”,因为申请和评估阶段对于交叉合作有明确的要求。

在我国的国家学科制度中,可以在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目录外的交叉学科;或部分单位可自主设置目录外的一级学科交叉学科;或将交叉学科作为一个学科门类,再在此门类下设置新的一级学科交叉学科[13]。能否设置为一级学科以及能否纳入交叉学科门类,具有重要的资源分配意义。根据对德国的分析及我国学科管理的实际,笔者认为自主设置按照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管理的交叉学科是比较适合的做法,在信息公开中可以外加“与……学科交叉”或“跨学科/交叉学科”字样,以示区分。国内亦有学者持类似看法[14]。而专门设立“交叉学科”门类并在此门类下设立一级学科应该是国家急需及政策高度优先时的应急做法,不具有普适性。并且,笔者认为所有的交叉学科都必须有建设的时限并需要有绩效评估,重点在于学科交叉的实质以及对解决重大研究问题的贡献。

2.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启示

如前所述,德国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仍然是以学科为基本单位的。即便是在卓越集群等交叉学科项目中培养的博士生,其学位名称仍然是传统学科的。德国交叉学科中卓越集群培养人才的优势体现为问题导向、合作研究和交叉氛围;而研究生院则是针对传统师徒制培养的弊病而设立,优势体现在结构化的课程教学以及清晰的攻读路径。此外,扎实的学科基础对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屡屡被提及。总体来说,德国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是具有多学科基础的全才,而是具有跨学科意识、能够有效利用跨学科资源及智力的专门人才。

当前,我国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也可汲取这些有效经验。首先,要为研究生提供需要多学科参与才能解决的研究问题和项目,给予其问题情境以及发展宏大观念的机会;其次要破除大学内部组织设计与绩效管理的若干治理障碍,让不同院系和学科的教师能先真正合作起来,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学科交叉学习和研究的条件。最后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不同学科交流合作的平台和渠道,包括去其他大学、大学外机构甚至国外大学交流的机会。

3.对促进学科交叉研究的启示

设置交叉学科本身是手段;促进学科交叉研究,解决基础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才是目的。德国WR警告不能混淆目的和手段,也批评了交叉学科就是为了应用的狭隘观点。此外,德国在设立各种形式的交叉学科项目时,大多将不同单位间的实质合作作为申报条件,意在打破大学内部的学科交叉壁垒。这些对我国促进学科交叉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笔者认为,学科交叉效果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评价导向问题。因此,在大的环境变革中,要继续加大教育评价改革的力度,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破五唯”还需要继续深化。其次,在政策上要鼓励更广视野的强强合作,只有大学间、学科间、研学产之间都实现强强合作,才能发挥出学科交叉研究的最大动力和效用。最后,在各种评价,如学科评估、“双一流”建设评价、学位点评估中,要给予学科交叉合作研究及育人以一定的权重,引导各个学科根据自身需要走学科交叉之路。

猜你喜欢

研究生院交叉学科跨学科
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四新”建设的知识逻辑与实践路径
交叉学科博士生培养:问题表征、制约因素及优化策略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日本师范研究生院入学定员充足率下降16.9%
日语中ハ行辅音的历史变化
日语中ハ行辅音的历史变化
哈佛大学《Harvard gazet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