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地理综合题常见的选材区域探究、命题趋势及备考策略
——以2016-2021年高考地理综合题为例

2022-10-19吴俊辉

今天 2022年17期
关键词:命题背景考查

吴俊辉

(新化县第五中学 湖南 娄底 417600)

1.高考地理综合题区域选材的背景和意义

高考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高考的命题应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新课程的理念。在这种机制之下,高考命题,除了要体现选拔功能之外,还有考核的功能。地理学科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两个重要特征,地理试题的命制离不开这两个方面。在新高考的倡导下,“试题呈现方式一般以具体的问题为背景,以体现知识的应用价值,同时真实反映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如何协调好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这“四项能力”,是摆在命题者面前的一道坎。然而,选取某一区域为背景,融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能实现很好的跨越。因此,区域的选择对地理的命题是至关重要的。

高考的地理试卷分为了全国卷、地方省份试卷。为了兼顾考区考生的认知水平、经验水平,命题者会刻意规避考生所在区域,而多选择偏、远的区域,营造陌生的情境,其目的是为了凸显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地理核心素养。

2.常见的选材区域及案例分析

高考地理综合题选材的区域非常广泛,大到大洲、小到山村,都可以成为命题区域。地球表面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有着极其繁多的区域。为了更好的分类,地理学家们提出了伟大的区划思想。命题者们也是一样的,不可能把每个区域的命题穷尽,而是选择典型的、可操作性等区域进行试题命制。关于地理综合题选材区域的研究的论文在知网上凤毛麟角,在这方面的研究似乎进入了“天花板”。

“综合题的命题素材选择具有一些共性规律,热衷从高纬度、高海拔、干旱荒漠、湿润雨林等区域进行选材,或从一般地理规律中选取“特异”地理现象”[2]这是难以开发或很少开发的区域。此外,在笔者看来,“过渡地带”也是命题者最为青睐的命题的区域选择,这些区域正在开发、或历史上开发存在有问题的区域。什么是过渡地带呢?“过渡地带及其地理现象的过渡特征研究是地学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尚不多见。我们依据地理景观区域划分的理论,将过渡地带看作是‘下一级区划单位’”[3]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关于“过渡地带”的定义似乎没有,我们可理解其为交错地带、边缘地带、边缘区、过渡区。

过渡地带的生态环境显著的特征有:“先天的脆弱性。所谓脆弱性是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生物组成和生产力波动大,对人类活动及突发性灾害反应敏感,易于向不利于人类利用方向演替...自然的过渡性,过渡性是指过渡地带集中表现出的多种自然因素特征 的急剧变化...生态破坏的严重性。[4]”

因此,这些区域往往成为了命题的“香饽饽”,笔者看来,这些区域之所以成为了命题者的青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为该区域自然地理现象与人文地理现象共存,有利于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二为该区域跟人类的距离较近,能体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三为该区域的在命题中自由度更高,发挥空间更大;四为该区域更加侧重于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能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笔者觉得,过渡地带主要指以下三个区域,分别是陆地上的过渡区、板块边缘区、海陆的交错区或海岸带。

2.1 陆地上的过渡区

陆地上的过渡区很多,有自然带与自然带之间的过渡区,譬如秦岭,它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分界线。有地形区与地形区之间的过渡区,譬如罕塞坝地区,它是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气候带与气候带的过渡区,譬如云贵高原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此外,黄土高原及其以北区域是近年来最热门的考区之一,那里处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等等。

2016年全国II卷第37题,以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为区域背景结合该区域大熊猫的分布区域,要求描述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协调道路建设与保护栖息地的措施等。2020年课标III卷,以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域——毛乌素沙漠为例,要求结合区域I、II、III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归纳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分析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解释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的现象。2021年天津卷第17题,以甘肃、青海和四川三省交界地区为背景。要求评价当地红色旅游资源的功能和价值、分析当地特色畜牧业形成的自然条件等。

[例1](2018年海南单科,21)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8分)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8分)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4分)

答案:略。

2.2 板块边缘区

板块边缘区也是地质运动强烈的地区之一,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常常成为热门考点,考点集中在环太平洋区域、地中海至喜马拉雅山脉一带。

2017年北京文综卷第36题,以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或附近的匈牙利为背景,考查了匈牙利的地形特征、巴顿湖形成的主要过程等。2019年全国I卷第37题,以里海及其附近区域为背景,重点考查了板块运动导致区域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指出黑海和地中海未来演变成湖泊的必要条件等。

[例2](2019北京文综,36)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跨境经济合作区在促进相邻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老挝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工业薄弱。近年来,该国优质玉米、香蕉、咖啡豆等农产品出口量增加。琅勃拉邦自然风光优美、地域文化独特,游客多选择在1月至2月期间前往旅游。右图是琅勃拉邦气候资料图。

(1)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

(2)阐述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对当地减少贫困的积极作用。

(3)分析老挝发展多种优质农产品的有利条件。

(4)简述游客选择该时段出行的理由。

答案:略。

2.3 海陆的交错区或海岸带

海陆的交错区或海岸带,是人类活动进行经济开发相对集中的区域。主要考查入海口及三角洲、港口建设、航线开发等。

2020年天津卷第16题,以渤海沿岸的城市日照、黄海沿岸的城市日照为区域背景,结合寿光蔬菜大棚和日照茶园图,要求说明寿光成为我国重要蔬菜供应地的有利条件、从气候角度分析日照绿茶特色鲜明的原因等。2021年浙江6月选考第29题,以珠江三角洲区域为背景,结合珠江口部分城市岸线资源、根据2019年单位岸线货运量和地区生产总值表,要求说明珠江口东岸、大鹏湾和大亚湾易形成深水港的自然条件、简述珠江口东岸地区港口单位岸线货运量较大的经济原因、简析珠江口西岸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的原因。2021年浙江6月选考第28题,非洲部分沿岸区域为背景,结合气候图,要求通过支流流量变化推测该地的河流类型和水源补给、指出图示区域矿产品运至港口的运输方式等。

[例3](2021浙江6月选考,28) 材料图一为非洲部分区域略图,该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大部分矿产品通过海运出口。图二为图一中①河附近两测站年内降水分配图。

(1)从支流流量变化看,①河丁城以上河段支流多______河,以下河段支流多______河。从河流补给角度,说明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图中甲、乙、丙三地土壤厚度逐渐增加,简析其成因。

(3)指出图示区域矿产品运至港口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答案:略。

3.新高考区域命题选材的趋势

之前,全国整体上实行统考,除了全国卷外,自主命题的省份很少。特别是全国卷,统考的省份较多,于是在选材上,为了兼顾公平,往往选择“偏、远、高、深”的地方。但是随着新高考的推进,不少省份开始了自主命题,试题结构、选材区域等诸多方面有了变革,在试题的考查范围、难度、数量等方面也有不同。整体而言,有以下几点趋势:

3.1 选材区域会更“接地气”,考查的地域范围与考生距离拉近

例如,2020年江苏单科第28题,就以湖北省黄石市为背景。2021年山东卷第17题以山西省大同市为区域背景。2021年广东卷第18题,以上海市嘉定区为区域背景。

3.2 营造教材熟悉情境

近年来,高考命题专家“绞尽脑汁”营造出陌生情境试题,在创新的同时,也让很多考生怀疑教材知识的地位和重要性。但是,近年来,有部分考题又开始体现教材的熟悉情境,让学生找回熟悉之感。例如,2019全国课标III卷第36题,以鲁尔区为例子,要求概括鲁尔区城市的等级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鲁尔区医疗保健业发达的原因、说明在波鸿市建设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的优势条件、指出波鸿市保健园选址的合理性。

3.3 区域背景淡化,侧重知识本体

2018年海南卷第22题,以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示意图为背景,要求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的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这道题,没有指明具体的区域,考生要结合地形、交通运输等方面知识才能作答。2019年课标III卷第37题,以美国内陆高山的某河为背景,要求对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进行解释、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理由、分析8月该河段淤积的原因。这道题,虽然有内陆高山的背景,但是主要考查的是河流的相关知识,跟区域联系不大。2020年全国I卷第36题,只给出了52°N这个区域信息,要求结合顺坡垄方式种植葡萄的景观及简约的文字信息,分析当地降雨的特点、指出该地种植葡萄宜选择的坡向、分析与梯田相比,顺坡垄利用光照的优势等,这道题没有直接的写明区域,需要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去挖掘。

3.4 不仅注重小尺度区域命题,也注重中尺度、大尺度等宏观区域的命题

笔者发现,近些年的高考综合题大多考查微观区域,即小尺度区域,结合一个特定的小知识点进行试题的命制。这种命题方式,被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其为“小切口,深挖掘”,这有利于细致深入的考查学生的地理能力,也促进了教师教学的调整。当然,近年高考也开始注重对中尺度、大尺度的考查。

2018年全国II卷第37题,以美国为背景,考查了龙卷风相关的相关知识。2019年浙江4月选考第26题,以全球为背景,通过环球航行的路线,考查了沿线地区的自然和经济现象。2019年海南单科第22题,以东盟为背景,要求指出东盟人口变化的特点,并说明人口因素对其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

3.5 组合化趋势明显

2018年全国I卷第36题以俄罗斯北冰洋沿岸为区域背景,结合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的时事新闻,要求简述俄罗斯配建港口对该项目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说明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对该项目建设的益处、分析开发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对提高该项目产品(液化天然气)市场竞争力的作用。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田地处中高纬度的过渡地带、海陆交错地带、河流和海洋的交汇处、极地苔原气候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的过渡地带等;2020年以贵州省为背景区域,结合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图,贵州省年降水量图,要求评价该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条件、推算兴义气温年较差的数值、分析三省(川、滇、黔)交界处多发泥石流灾害的自然条件等。该区域处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的过渡地带、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过渡地带、中纬度和低纬度的过渡地带等;2020年天津卷第18题以伊朗为区域背景,要求说明伊朗铁路路网建设和改造对促进该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说明中伊两国开展渔业资源的各自优势条件、分析该区湖泊咸淡的原因。伊朗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地处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过渡地带、海陆交错地带、中低纬的过渡地带等。

4.备考策略

第一,对重点区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作为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之中,加强对重点区域试题的整理、研究并进行教学。“由于试题突出学科特征,且突出考查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因此学生在地理复习中应重视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强化读图、析图能力,尤其是空间思维的培养。[5]”要积极引导学生重视这些区域,加强该区域的训。笔者认为,还可以适当做一些偏题、怪题。

第二,将区域地理的知识和必修的内容结合起来

一直以来,区域地理在高考教学体系中处于“饱受争议”的地位,一方面它很重要,考试几乎都会涉及。另一方面,由于课时的有限和高考几乎不考纯粹的区域地理知识,故区域地理在高中的教学中时常被“雪藏”。它的可有可无,给广大的教师带来了困惑。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将区域地理中的部分国家和地区结合必修的知识结合起来教学。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们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区域地理的理解。

第三,重视新材料和新情境的营造

区域如同骨架,本体知识如同血液,而情境如同灵魂。试题情境可以分为学术情境、生活化情境、复杂情境等。“备考过程中应多重视练习考试中的新材料、新情境的及时学习,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准确、全面、深刻地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6]

第四,顺应试题命制趋势,注重对本体知识的学习

高考试题所选区域其实并非定值。随着各个省份陆续独立命题,综合题的区域选材和设问的难度可能会有所增加,类型和命题方式会更加多样,因此对学生的知识考查也更加的具体。高考试题虽然大多数离不开区域地理,但是都会以具体知识为载体进行考核,因此更应该注重对本体知识的掌握。

猜你喜欢

命题背景考查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黑洞背景知识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