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应用CT 与MRI诊断的临床效果
2022-10-19张开贤
张开贤
(祥云县人民医院影像科,云南大理 672100)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致残率较高,其对髋关节功能造成的损害,不仅会严重降低患者的活动能力,还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危害明显。有文献报道,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早期的准确诊断,是提升疾病临床治愈率的重要环节,在抑制病情发展和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均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1]。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手段,其中以CT、MRI较为常见,但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各有不一。有研究指出,CT检查能及时发现骨质内的早期矿物质变化,为医师鉴别股骨头的坏死状态及程度提供依据[2];另有研究指出,MRI相较于CT而言,敏感度及特异度更高,能清晰呈现股骨头缺血的所在位置、波及范围、大小等,提高疾病的早期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3]。本次研究通过对5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展开对照分析,旨在对比CT、MRI的具体诊断效能,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祥云县人民医院手术病理证实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共计52例。分析整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女人数各有28例、24例;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55.05±9.24)岁;疾病分期[4]:Ⅰ期患者16例(30.77%),Ⅱ期患者25例(48.08%),Ⅲ期患者9例(17.31%),Ⅳ期患者2例(3.85%);诱发疾病:12例(23.08%)存在髋关节外伤,18例(34.62%)存在酗酒史,6例(11.54%)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或血液系统疾病,16例(30.77%)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祥云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纳入标准: ①结合症状表现及相关影像学检查手段,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②未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或恶性肿瘤;③无甲状腺功能异常;④无免疫性疾病;⑤无意识及认知异常,未患有精神疾病。排除标准:①对研究所用药物存在禁忌证或过敏史者;②存在高强磁场使用禁忌证者;③临床资料存在虚假或缺失者。
1.2 检查方法依次对患者开展CT检查与MRI:①CT检查。向患者普及CT检查的相关知识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检查前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并叮嘱患者及时取下身上佩戴的金属配饰及物品等。检查时,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足先进,对患者进行全面扫描。仪器选择螺旋CT机(德国SIEMENS AG,型号:SOMATOM Petintion AS64排128层),层厚、层间距各为5 mm。需要注意的是,对细小结构进行探查时,选择薄层1~2 mm的局部加扫。检查期间,首先实施病变组织的CT平扫,必要时进行碘海醇的注射,以实现髋关节的进一步检查,分析其形态、边界及血供等具体情况。②MRI:向患者普及MRI的相关知识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检查前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并叮嘱患者及时取下身上佩戴的金属配饰及物品等。指导患者采取合适的检查体位,仪器选择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美国GE公司;型号:GE Signa HDe1.5T超导型),层厚、层间距依次为5 mm、1 mm,必要时开展增强扫描。扫描期间,切面主要实施横断面与冠状切面,序列应用T1Wl、T2Wl、STIR、增 强T1Wl。CT与MRI的影像学图像,均由同2名专业知识扎实和阅片经验丰富的医师共同讨论判断。
1.3 观察指标①分析并比较两类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阳性诊断标准:疼痛关节集中于大腿、臀部以及腹股沟,患者有酗酒史或皮质类固醇使用史,髋部存在既往外伤史,髋关节的内旋活动明显受限;X线片图像显示患者的股骨头存在塌陷情况,但关节间隙未出现异常;软骨下方有透X线带,股骨头内部有硬化带出现,且硬化带之间的分界较为清晰;骨活检结果提示患者的骨小梁骨细胞空陷窝在50%以上,且累及周边的骨小梁,伴有骨髓坏死现象。②对比两类检查方式在疾病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分期方面的检出率。疾病分期标准:骨扫描结果为阳性或MRI阳性,其股骨头坏死累及部位主要有内侧、外侧及中央病变的患者为Ⅰ期;X线片提示异常,股骨头呈现斑点状,骨质硬核且股骨头处有囊肿发生,骨质较为疏松的患者为Ⅱ期;股骨头坏死呈现新月状,累及部位包括内侧、外侧及中央病变的患者为Ⅲ期;X线结果显示股骨头关节间的空隙变窄,关节面异常,且髋臼硬化,出现囊性病变,边缘易发生骨赘的患者为Ⅳ期[4]。③比较两类检查方式的患者满意度,方式采用祥云县人民医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围绕检查前是否告知具体事项、检查中是否发生身体不适、检查后是否及时告知结果等维度进行分析,总分100分;分值在90分及以上的患者为非常满意,分值在80~89分之间的患者为一般满意,分值在80分以下的患者为不满意;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与一般满意的患者占比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予以χ2检验分析,以[例(%)]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类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分析MRI检查患者的疾病诊断准确率为96.15%,相比于CT检查患者的82.69%而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类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分析[例(%)]
2.2 两类检查方式在疾病分期方面的检出率MRI在Ⅰ期、Ⅱ期、Ⅲ期、Ⅳ期的检出率依次为93.75%、96%、100%、100%,略高于CT检查的75.00%、92.00%、77.78%、50.00%,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类检查方式的患者满意度分析MRI检查患者的检查满意度为96.15%,略高于CT检查9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类检查方式的患者满意度分析[例(%)]
3 讨论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临床骨科领域中致残率高的疾病,加之股骨头区域的解剖结构较为复杂,血供能力差,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疾病的诊治难度,使患者的髋关节功能随着病程的延长而不断受损,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并增加家庭负担。此外,随着病情的进展加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关节功能损害不可逆,也会进一步增加股肌萎缩的发生风险[5-6]。在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率、治愈率均有显著提高,有利于帮助广大患者及时摆脱疾病困扰,提高生活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原因复杂,且近年来的患病率只增不减,故寻求更加高效可行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疾病检出率和治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7]。同时,因为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情的不同进展时期,针对性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能取得更加显著的临床疗效,所以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分期的鉴别也非常重要。相关研究指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在股骨头塌陷之前的早期阶段,为临床干预治疗的关键时期,对后续疾病的治疗质量及患者功能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症状表现及体征并不明显,且未呈现特异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临床诊断的难度[8]。
CT、MRI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中。CT具有操作简单、经济性高的显著优势,能帮助医师通过CT成像观察患者的股骨头塌陷情况,受到检查医师及患者的认可。但需要注意的是,CT在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在疾病早期,其敏感度较低,漏误诊风险较高,极不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9]。有专家表示,相较于CT检查,MRI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诊断方面的敏感度、特异度较高,且具有成像清晰、安全无辐射的优势,目前已成为临床广泛应用的检查手段[10]。这是因为,MRI是经磁场成像技术来获取股骨头的断面图像,不仅能充分显现股骨头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还能显示病变组织的血流情况,以及肌肉、脂肪等组织的覆盖情况,更利于帮助医师进一步分析患者股骨头的现状,为疾病早期诊断提供有益参考[11-13]。
本研究结果显示,MRI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方面的诊断准确率为96.15%,相比于CT检查82.69%而言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疾病分期方面,MRI在Ⅰ期、Ⅱ期、Ⅲ期、Ⅳ期的检出率略高于CT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予以CT检查,在疾病分期方面的检出率低于MRI,与宫秀芝[11]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充分说明,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诊断中,MRI在扫描时的限制较少,空间分辨率较高,在发现细微病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且能获取多参数的数据信息,进而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撑,应用价值相比于CT检查更为理想。本研究同时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检查满意度为96.15%,稍高于对照组92.31%,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CT检查与MRI作为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已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临床应基于疾病特点及患者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进行检验手段的合理选择,最大程度提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准确性,帮助患者得到及时且正确的救治。
综上所述,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中,影像学检查起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其中以MRI与CT较为常用,而MRI对于此病的检出率较高,且安全性高,相较于CT而言更具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