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效果观察
2022-10-19李静如罗红来汪银莹马智慧
李静如,樊 荣,王 莹,罗红来,汪银莹,马智慧,厉 琴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淮安医疗区消化内科,江苏淮安 223001)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属于结直肠的异常增生组织,主要包括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及管状绒毛腺瘤[1]。一般结直肠息肉患者无临床症状,偶有腹部疼痛,直肠大息肉者偶有黏液脓血便、大便次数增多等情况[2]。临床上常通过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病理分析诊断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一旦发现结直肠腺瘤性息肉,要及早通过手术的方法进行切除,在切除后,还要定期进行电子结肠镜复查,观察是否有新的息肉生长[3]。近年来随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高频电凝切技术的成熟,内镜下结直肠息肉治疗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逐渐显露,且使其成为治疗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主要方法[4-5]。目前关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疗效差异尚无明确结果[6],故本研究通过对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淮安医疗区收治的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以了解内镜下EMR与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疗效,现报道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淮安医疗区收治的78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39例。常规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49.87±9.54)岁;体质量指数(BMI)17.12~25.87 kg/m2,平均BMI(23.14±2.12)kg/m2。 试 验 组 患 者 中 男 性21例,女 性18例;年 龄27~75岁,平 均 年 龄(50.56±10.85)岁;BMI 16.78~25.93 kg/m2,平均BMI(23.27±2.23)kg/m2。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淮安医疗区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诊断标准[7];②无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且符合手术指征[8]。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类型恶性肿瘤者;②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③对治疗药物有过敏史;③合并精神系统疾病者。
1.2 治疗方法术前禁食8 h,禁食之前口服甘露醇250 mL,待大便排尽后禁水2 h。术前常规检查患者心肺功能及血液相关指标。常规组患者采用结肠镜下息肉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在肠镜观察下,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息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后,将圈套器钢丝贴近患者息肉基底上方的黏膜层部位,在息肉部位突出后进一步收紧圈套器,通电后完整切除患者息肉。试验组利用内镜下EMR术进行医治,通过奥结肠镜观察患者的息肉的形态和位置,进一步将亚甲蓝注射液(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4828,规格:5 mL∶50 mg)15 mL+盐酸肾上腺素(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1964,规格:1 mL∶1 mg)20 mL注入患者病变底部黏膜下层,使病灶抬起,用高频圈套器套住病灶基底部,使患者病变黏膜完整切除。此外应注意术中出血、穿孔等情况,若出血,及时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术后患者应卧床休息,观察并记录患者有无腹痛、腹胀、便血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定期复查。
1.3 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②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情况比较。并发症包括:腹部穿孔、出血、腹部疼痛。 ③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比较。复发判定标准:术后6个月复查结肠镜,必要时辅助病理检查,再次发现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为复发。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别以(±s )、[例(%)]描述计量、计数资料,分别行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s )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s )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d)试验组 39 39.58±10.12 1.58±0.14常规组 39 38.78±9.88 1.71±0.21 t值 0.352 3.217 P值 0.352 0.002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腺瘤性结肠息肉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三种。管状腺瘤是消化道息肉中最常见的一种,多个或单个发生,表面呈结节状,一般有蒂,且不超过2 cm。绒毛状腺瘤又称为乳头状腺瘤,比较少见,常为单发,基底比较宽,一般没有蒂,镜下可以见到表面上皮呈乳头状或绒毛状的增生隆起,这一种腺瘤因含有较多的血管,所以很容易出血,癌变率也较高[9-10]。管状绒毛状腺瘤具有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的共同的特点,绒毛成分在20%~80%之间,癌变率也比较高。多发性腺瘤好发于结肠,但是也可见于胃、小肠等其他消化道部位,以年轻患者为多见,容易发生癌变。结肠息肉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发生率比较高[11-12]。在临床上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是指结直肠黏膜发生病理性突起,主要是向肠腔内发生突起,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只是有学者提出,可能和结直肠炎、生活不良习惯及遗传因素有关系[13-14]。临床中对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疾病的治疗多采用双极电切手术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确切,但存在手术用时长、易造成内膜损伤等问题[15-16]。因此,急需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以促进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恢复 健康。
本研究发现,试验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常规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内镜下EMR治疗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可以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且相较于高频电凝切除术,未延长手术时间。内镜下EMR操作简便、快捷,疗效确切,有利于掌握切除息肉组织的大小,对患者息肉组织破坏较小,便于回收及其用于病理检查[17]。研究指出[18],内镜下EMR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蛋白和血管凝固,达到息肉切除的效果,减少术后出血,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本研究还发现,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患者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提示与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相比,内镜下EMR治疗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可以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EMR在内镜下将胃肠道表层的肿瘤整块或分块切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的优点[19-20]。此外,两组患者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复发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常规组,提示与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相比,EMR治疗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可以降低复发率。推测内镜下EMR治疗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可能通过提高手术切除的准确性,降低术后复 发率[21]。
综上所述,与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相比,内镜下EMR治疗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可缩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在临床上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