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侧理纸”得名来源考

2022-10-18宋娟彭向前

收藏家 2022年9期
关键词:南越张华海苔

宋娟 彭向前

关键词:侧理纸侧理陟釐苔纸

侧理纸出自晋代,又称陟釐纸、苔纸。这种纸对今人而言,已经颇为陌生,但在古代却一直被视作稀有的历史名纸而誉满天下。其独特之处在于,一般的纸,纹路或横或纵,侧理纸则纹理纵横交错,纸呈青绿色。异样的侧理纸,更符合人们的猎奇心理,受到历代文人的追捧。如隋代诗人薛道衡曾歌咏苔纸“昔时应春色,引绿泛清流。今来承玉管,布字转银钩”①。“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乾元殿颂》中写道:“金门献纳,纵麟笔于苔笺;石馆论思,核龟章于竹椠。”②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凑药名为诗:“药名劝酒诗实好,陟釐为我书数行。”③南宋诗人陆游曾作诗曰:“年来世事扫除尽,犹有闲吟颇自奇。安得陟釐九万个,为君尽写暮年诗。”④诗人暮年,雄心不减,渴望拥有“九万”张陟釐纸,以抒发胸中无尽的诗意。明代的王冕以侧理纸入诗:“感时欲作寄远书,凝思几叹中书老。东家小胥借已无,西家但有长柄锄。薛涛侧理摊满案,无奈点作玄云图。”⑤此类记载,不胜枚举。

尽管侧理纸在古代备受青睐,但关于其得名之由来,受限于文献记载的粗疏,众说纷纭。目前普遍为大家所接受的说法是:纸面呈现的纹理纵横斜侧,故称“侧理纸”。此说出自东晋王嘉的《拾遗记》。本文认为“侧理”乃“陟釐”之语讹,陟釐即水苔,侧理纸即苔纸,其得名并非来源于外观纵横交错的纹理特征。试申论如下:

侧理纸之名,应最早见载于西晋张华撰写的《博物志》。据《太平御览》记载:

《博物志》曰:晋武帝欲观书,司空张华撰《博物志》进武帝,帝嫌烦,令削之,赐侧理纸万张⑥。

《太平御览》是北宋时期编写的一部类书,里面收录了不少《博物志》中的内容,有些为今本所无,皆冠以“博物志曰”的字样,上引文献即为其中一例。晋武帝赐纸万张,一方面彰显张华获赏颇丰,同时也暗示侧理纸在晋代曾经大量生产。唐人《北户录》一书可以佐证:“侧理,陟釐也。后人说呼釐为侧理,即苔也。事见张华。”⑦

此前一般认为侧理纸之名,初见于东晋王嘉的《拾遗记》,现在看来,我们只能说,关于侧理纸的较为详细的记载,首推《拾遗记》。该书称:

张华字茂先,挺生聪慧之德,好观秘异图纬之部,捃采天下遗逸,自书契之始,考验神怪,及世间闾里所说,造《博物志》四百卷,奏于武帝。帝诏诘问:“卿才综万代,博识无伦,远冠羲皇,近次夫子。然记事采言,亦多浮妄,宜更删翦,无以冗长成文。昔仲尼删《诗》《书》,不及鬼神幽昧之事,以言怪力乱神。今卿《博物志》,惊所未闻,异所未见,将恐惑乱于后生,繁芜于耳目,可更芟截浮疑,分为十卷。”即于御前赐青铁砚,此铁是于阗国所出,献而铸为砚也。赐麟角笔,以麟角为笔管,此辽西国所献。侧理纸万番,此南越所献。后人言“陟釐”,与“侧理”相乱,南人以海苔为纸,其理纵横邪侧,因以为名。帝常以《博物志》十卷置于函中,暇日览焉⑧。

据此可知,侧理纸至迟在西晋时就已经出现,产地为“南越”,以海苔为制作材料,外观“其理纵横邪侧”,故名之以侧理纸,又称陟釐纸。

其后诸书在谈及侧理纸时,多不出《拾遗记》的范畴。如《文房四谱》记载:

张华造《博物志》成,晋武帝赐侧理纸万番,南越所贡,汉人言陟釐,与侧理相乱。盖南人以海苔为纸,其理纵横邪侧,因以为名⑨。

《太平御览》《古今事文类聚》与《格致镜原》等书则载明为王子年,即《拾遗记》的作者王嘉所记:

张华撰《博物志》进武帝,帝嫌烦,令削之,赐侧理纸万张。王子年云:侧,陟厘也。此纸以冰苔为之,溪人语讹,谓之侧理。今名苔纸,取水中苔造纸,青黄色,体涩。

其苔水中石上生,如毛,绿色⑩。

《拾遗记》:张华《博物志》成,晋武赐侧理纸万番,乃南海所贡。后人言陟釐,与侧理相乱。盖南人以海苔为纸,其理纵横邪侧,因以为名。

诸书所记内容基本一致,辗转复返的痕迹十分明显,说侧理纸就是陟釐纸,造纸原料为苔,并无不妥。但在侧理纸之所以得名方面,要么闭口不谈,要么宗《拾遗记》之说,“其理纵横邪侧,因以为名”。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现在,如“据古书所称,此纸原产南越(浙江南部),为海苔所制,其纹纵横斜侧,故称侧理纸”“因纸上有纹理纵横斜侧,被命名为侧理纸”。

“侧理”又写作“侧梨”。宋人《证类本草》引《药对》云“河中侧梨。侧梨、陟釐,声相近也”。南宋郑樵的《通志》云“《药对》二卷,北齐徐之才撰”,暗示南北朝时期已有“侧梨”之称谓。既然“侧理”“侧梨”“陟釐”三者异名同实,“侧理”字面上勉强还有“纹理纵横斜侧”之义,“侧梨”则无论如何也读不出“纵横斜侧”之内涵。

由是观之,上述关于侧理纸得名的解释似有望文生义之嫌。

就“侧理”与“陟釐”的关系而言,《拾遗记》认为“后人言‘陟釐,与‘侧理相乱”,而《太平御览》主张“(陟釐)溪人语讹,谓之侧理”。笔者认为,《太平御览》的记载比较接近实际情况,《拾遗记》的观点不符合语音演化的规律。

我们先看“陟”在古代的拟音,古无舌上音,魏晋之际,知母字尚未从端母字中分化出来,彼时“陟”字的拟音为*t??k,“侧”字的拟音则为*t∫??k,在颚化作用的影响下,“陟”字可以讹呼为“侧”字。也就是说,先有“陟釐”的写法,后人语讹为“侧理”,或“侧梨”,与“陟釐”相混淆。两者的先后次序是不能颠倒的,凡主张后人讹呼“侧理”为“陟釐”者,皆由昧于音韵学常识而作出的误判。

“陟釐”究竟为何物?宋代成书的《证类本草》认为“此物乃水中苔,今取以为纸,名苔纸,青黄色,体涩”。以陟釐为原料造出的纸,纸纹不规则,纵横交错,加之“陟釐”的读音与“侧理”相近,很容易导致人们把本为“陟釐”异写的“侧理”,与“纹理纵横斜侧”的含义联系起来,望“纹”生义,将其误为侧理纸得名的缘由。换句话说,“侧理”乃“陟釐”之语讹,陟釐即水苔,侧理纸即用水苔制作的苔纸。当制作原料后来由水苔推广至海苔时,仍然称之为“侧理纸”。总之,侧理纸,初作“陟釐紙”,其得名源于制作原料陟釐,而非其外观纵横斜侧的纹理特征。

顺便指出,有人把《拾遗记》中的“南越”解释为越南,认为侧理纸是外国送来的贡品,亦即“侧理”非汉语词,而是个外来词。现在我们明白“侧理”乃“陟釐”之语讹,陟釐即水苔,此说也就不攻自破了。实际上,越南迟至13世纪初期仍不知如何造纸,南宋赵汝适《诸蕃志》记载“(交趾)不能造纸、笔,求之省地”。至于顾炎武认为“侧理正切纸字”,即“侧理”为“纸”字之反切,同样属于牵强附会。

陟釐可以入药,“味甘,大温,无毒。主心腹大寒,温中消谷,强胃气,止泄痢”。有一种中药,就叫“陟釐圆”,“治百病下痢及伤寒身热,头痛目赤,四肢烦疼不解,协热下痢;或医已吐下之,腹内虚烦,欲得冷饮,饮不能消,腹中急痛,温食则吐,乍热乍冷,状如温疟;或小便不利,气满呕逆,下痢不止方”。配方为“水中陟釐(五两)、紫石英(三两)、厚朴(一两)、汉中木防己(六两)、陇西当归(四两)、黄连(二两)、三岁醇苦酒(五升)、上好豉(三升)”。干苔亦可入药“主治瘿瘤,结气。治痔杀虫,及霍乱呕吐不止,煮汁服。心腹烦闷者,冷水研如泥,饮之即止”。

中国古代流行的麻纸,原料无外乎麻绳头、旧布头、鱼网、敝履等废旧麻料,用中药材造纸,代价太大。大概由于成本昂贵,晋代之后,就很少见到侧理纸,苏轼曾明言“昔人以海苔为纸,今无复有。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无有也”,其制作方法也逐渐失传。物以稀为贵,最终导致侧理纸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愈演愈烈,以至于到了清朝,连乾隆皇帝都对侧理纸的复原予以关注。不过清代复原的侧理纸并非晋代的侧理纸,而是具有磨齿状帘纹的皮纸,不含水苔成分。清人复原此纸,重点不在造纸的原料,主要是表现“纵横斜侧”之帘纹,徒具其形而无其实。

猜你喜欢

南越张华海苔
年轮
一定要加入四万十川的海苔
白衣天使
张华全 金莲 曹严匀
南越宫苑遗址出土石刻文字杂识
海苔
常吃海苔有『碘』问题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秦汉南越国包装设计
从南越与闽越的砚台出台比较两地的社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