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纵横向思维写好高考作文中的“时代性”
2022-10-18西双版纳州民族中学毛睿斌
西双版纳州民族中学 毛睿斌
强调文章的时代性是厚植于中国文化中的一个传统。从“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都表明文章与国家、与时代紧密相连。而如今在新教材、新高考的教育“双新”背景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必然无法脱离时代性而实现。事实上,近年来高考作文从试题设计上来看,就精心将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考查载体相融合。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女儿举报父亲高速公路开车打电话”,其材料就来自社会中的真实事件。同时,“范儿”一词可谓是当年的年度热词,而天津卷围绕此命题。2017年5月,留学生杨舒平在其毕业典礼上声称其赴美留学就是为了“呼吸清新的空气”,这一有关“环境污染”的不当言论引发热议,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要求用“环境污染”等关键词组合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讲好中国故事。2017年作为高考恢复40周年的重要节点,新课标全国Ⅲ卷要求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作文。2017年10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而在2018年北京卷就以“新时代青年或绿水青山图”二选一的方式考查写作。2019年全国Ⅱ卷以五四运动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核心命题。2020年新课标全国Ⅰ卷与新课标全国Ⅱ卷、天津卷均以新冠疫情为写作情境要求学生作文。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材料,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呼应建党百年的时代主题。
纵观近几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整体呈现出突出时代性、写作情境化、提升思辨力的特征。三者中的时代性是高考顶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情境化和思辨力成为有效落实时代性的具体语境和思维路径。因此,对时代的关注不仅是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也是教育实施与践行的内容和途径。而考场作文作为最终呈现的结果,需要追溯到写作的上游才能更好地表达与呈现,那就是要强化学生对时代的关注与思考以及感悟与分析。而这些,是在培养学生纵横向思维中实现的。
一、以话题为起点,在纵横向思维中引导学生开始关注与思考“时代性”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可谓是对一个时代最中肯而辩证的看法,每个时代都有它的高光时刻和隐痛伤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寻找一个话题,引导学生从历史到当下,进行纵向的比较,在比较中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形成全面而立体的认识。例如,利用漫画(图1)启发学生思考信息时代的距离问题。
图1
同时,也可以从全球的角度,思考中国在世界这个横向维度中的站位与特征,如盘点2021年外媒报道中国十大关键词:建党百年、共同富裕、全过程人民民主、疫苗援助、中国机遇、“双碳”目标、中国航天、疫苗接种、《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国飞人。从中我们看到,中国在政治、经济、医疗、环保、体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这也是构成中国故事的主要旋律和核心篇章。当把国家和时代放在这样的纵横经纬度中去关注和思考的时候,我们的视野必然也会更开阔,认识也会更全面,形成的看法也会更理性。根植家国情怀,积极关注时事,增强担当意识,个人奋进的步伐与时代向上的曲线同频共振。学生在感受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中,不断增强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并为实现中国梦而放飞青春梦想、投身伟大实践。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深入分析和真切体会中才能对抗写作的空洞和苍白。
二、以素材为基点,在纵横向思维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与感悟“时代性”
在我们对时代、国家进行关注,并有了一个较为宏观的认识后,还需要对时事进行理性深入的分析。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用了中国举办两届奥运会的素材,让学生进行纵横向思维训练:北京奥运会和冬奥会开幕式两次开幕式表演,风格由“盛大”变为“简约”,主角由“我”变成了“我们”,内容由“讲历史”变成了“向未来”。你从这种转变的背后看到了什么?
学生通过比较发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恢宏盛大,从烟花“大脚印”到丝绸之路,从戏曲、绘画到太极拳,从五千年文明到四大发明,我们太急于向世界展示我们是怎样的中国。而这次冬奥会开幕式的总导演还是张艺谋,不过风格大为不同。这次不再使用人海战术,演员总数由上次的15000名减少到3000名,而且没有一个明星,都是普通市民,焰火表演规模也大大缩小。但是,凭着巧妙的构思和创意,依然向全世界献上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冬奥开幕式。这份从容自信——我们不再向全世界解释“我是谁”——是中国人民精神状态的真实展现。这种自信不仅来源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还有赖于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经历了屈辱的近代史、百废待兴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经济冲击的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九十年代、高歌猛进的新世纪,中国人就是在这样不屈的历史中,用聪慧与坚韧、用勤劳与奋斗完成了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让我们越发地对优秀的中国文化信心倍增。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横向深入感悟:“这从星巴克一事就可看出。”在提出观点的同时,提供以下素材:一是2010年发表于《读者》的一篇文章非常流行——《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星巴克》。从时间上,让学生明晰:彼时,星巴克是什么,在偏远的农村没有几个人了解。作为小资生活的标签,曾经,朋友圈捧着星巴克摆拍成了年轻人宣告时尚的标志。二是最近“星巴克驱逐民警”一事引发国人的抵制和讥讽,也让我们看到了,曾经对时尚品牌的趋之若鹜到如今的理智应对,这背后正是国人不断强化的自信。三是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对“是否要求星巴克搬出故宫”一事的回应:“不能说卢浮宫有中国的茶,我们就觉得自豪,故宫有星巴克,我们就要剔除掉。……当时故宫没有正式回应这件事。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就是大国心态、民族自信心的问题。我想提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有这么悠久传统的中华文化,难道一小杯咖啡就可以把我们打倒,我想打不倒。”在星巴克是否要搬出故宫这件事情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国人对自我文化的谨慎捍卫,是对外来文化的抵触敏感。但是,追溯历史,我们也曾大气磅礴过、自信从容过。余秋雨在《仰望长安》中写道:“盛唐之盛,首先盛在精神;大唐之大,首先大在心态。”
通过提供大量的纵横向素材,让学生不断地强化纵横向意识,迁移引出更多的储备素材来支撑自己的写作。也进一步明确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底气之源,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蓬勃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光明前景。“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三、以写作思路为落点,在纵横向思维中引导学生完成表达与呈现“时代性”
文章的时代性要在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中有所体现,对考生来讲是件难事。那我们怎么才能让文章的广度和深度契合这个广阔的时代背景呢?中央新闻频道对“最美奋斗者”有这样一句解说词:“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模范都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脊梁、时代的楷模,值得党和人民永远铭记。”“奋斗”是历史的主旋律。亿万人民都是奋斗者,但各个时期“奋斗”的内涵不同。如果单从具体奋斗者入手,那么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是点状的,缺乏宏大背景下宏大主题的覆盖性。所以,我们可以以“历史时期”为思考的单元,将“奋斗”的内涵从“个人”纵向拉伸到“时代”。如:
回望百年前,列强的炮火震天,民族的尊严凋零,正是因为那些有邦国而无自身的补天者,才挽民族于危亡,这是奋斗。
追溯改革时,发展的前途迷惘,开放的声音不一,正是因为那些践行实事求是的擎灯者,才兴家国于困境,这是奋斗。
站在交汇点,时代的快速发展,生活的蒸蒸日上,正是因为那些积极拼搏永不放弃的梦想者,才强民族于洪流,这是奋斗。
除了可以从纵向的角度解读时代的奋斗底色,我们还可以从“横向”以行业精神、职业道德为线索,各行各业都有奋斗者,但因为他们的职责不同,“奋斗”的含义也就有了区别。如:
保家卫国、不怕牺牲,边防武警战士用他们的热血与忠诚铸就国家人民的安全屏障,这是奋斗。(中印边境冲突的牺牲者、边防缉毒警)
深入基层、扎根群众,脱贫攻坚一线人员用他们的激情与无私改变偏远山区的面貌,这是奋斗。(黄文秀、770名牺牲的干部)
三尺讲台、四季耕耘,坚守教育岗位的教师用他们的博爱与责任引领无数学子的航向,这是奋斗。(张桂梅、农加贵、陈小珍、张玉滚,改写山村孩子的命运)
从个人讲,奋斗的目的是实现个人价值;从家庭社会讲,奋斗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为了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从国家民族讲,奋斗是时代所需,是实现中国梦不可缺少的动力,是我们的民族底色。“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这是奋斗的时代意义,同时奋斗也是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内核。这样就将“奋斗”的纵横向落到了学生作文的表现与呈现上。
纵观2015年后的高考作文题目,正如王德宸先生所说,材料从侧重于说明性与描述性发展为对解释性甚至批判性的探索,这就对考生的思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的高考已经不仅仅是一场选拔性的考试,还是高中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考作文也不仅是对写作能力的考查,还是对考生是否具备现代公民意识的鉴定。因此,对个人、时代、国家的关注与思考,不仅是考试的结果,还是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纵横向思维能力,不仅是帮助学生构建高考考查内容体系,也是提高学生实际写作能力。从教学路径上、学习构建上,层递式地通过训练,逐步强化学生在备考写作中的纵横向思维,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