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破专业壁垒 实现跨界生长
——记昆明市第十中学科创跨界融合教师李峰

2022-10-18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2年9期
关键词:李峰科创创客

本刊记者 邱 艳

“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网络上一直流行这样一句话,原意是调侃,然而,在当下的校园里,这种段子却越来越可能成为真实的教学场景,跨学科教师正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跨学科教学也成为大家眼中的“香饽饽”。李峰就是这样一位“不安分”的体育老师。记者与李峰初相识是在昆明市第十中学的一次拓展性课程上,当看到身材高挑的他站在学生中间认真地开展机器人的改进与组装教学时,脑海里浮现这样一段话:学科教师只有打破学科狭隘的专业壁垒,实现跨界生长,才能在信息化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在执着和认真中孕育硕果

近年来,学校体育被推向更高的位置,人们常常打趣说,无体育则无教育,其实这也恰恰反映了体育对人的多方面塑造。李峰从小就热爱体育、从事体育,而体育也塑造了他的乐观、坚毅和勤奋。

李峰大学毕业进入昆十中任教,起初承担体育教学和篮球队训练的工作,因为工作认真负责,所以引起了学校领导的注意。一天中午,校长亲自来找他,希望他担任大队辅导员,并兼任团委书记,负责团队建设和学生会工作。当时刚入党转正不久的李峰深思熟虑后觉得,做团队工作可以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先进青少年开展学习、文体、社会实践等发展性工作,于是欣然接受。心无旁骛,用心用意,不到两年时间,他就带领昆十中少先队大队荣获盘龙区少工委授予的“雏鹰大队”称号,昆十中团委荣获盘龙区“优秀团委”及“年度教师团支部”称号,他个人也被授予“为盘龙教育事业献青春贡献奖章”。

参加工作三年后,李峰执裁了全国篮球俱乐部联赛总决赛,这为他从事裁判员及教练员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他曾带领学校代表队获得“2007年阳光体育进校园”篮球技能测试赛云南赛区总冠军、全国赛第六名及优秀赛区组织奖,还四度带领昆明市青少年代表队获省运会和省中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冠军。这些成绩得到了云南省教育厅的认可,聘任他为学生体育协会篮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为全省培训了数百名中小学篮球教练员及裁判员,参与编写了两册针对高职院校和普通中学的体育教学辅导用书。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李峰深感机遇和挑战并存,并且挑战更大。在教学中,他重视用“创造教育”提升基础教育的品质。在他看来,体育教学应该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进而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他喜欢和学生一起锻炼,而他的很多教学理念都来源于坚持突破自我运动极限的升华和启发。更多时候,他和学生互为师生,互相欣赏,互相较量。他注重教学研究,通过专项课题研究,想方设法解决学生因厌不学、因难不学、因累不学的问题。创新的课堂教学,激发起学生由内而生的学习兴趣,并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课堂更加富有乐趣。凭借严谨的态度、不懈的努力,李峰逐渐成长为昆明市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

这对李峰来说,既是荣誉,也是鞭策。未来,他希望能搭建更多的平台助力青年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希望能开发出一些“校本化”甚至“本土化”体育教学课程,因为虽然目前体育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运用而提高教与学效能的并不多。此外,他还希望能继续开发出真正促进青少年运动能力提高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技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他的人生信条只有一个:做教书育人的特殊工匠,为国培育创新人才。

用心“搭桥”,实现跨界

要成为一名创新型教师,就要永葆一颗创新的初心追赶时代。李峰认为,教育中难以解决的不是具体的某一类问题,而是拓宽教育者的知识面,改变观念和态度。在快速更迭的时代,体育教育不仅能增强体质,展现力与美的融合,更能培养创造力,促进德与智的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体育教育,体育教育要基于对生命的了解而不断开拓,由了解到敬畏、珍惜、尊重、呵护,再到拓展知识边际,层层递进。教育理念上的深入思考让李峰深信,科学素养是一个人的必备素养,甚至是一个人最核心的能力。因此,李峰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体育教学上的应用,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常规体育课之外,还为对科技体育感兴趣的学生开设了空天模型、车辆模型、航海模型的社团训练活动。在带领学生学习科技体育的同时,自己还钻研竞赛规则,顺利考到了科技体育(航模运动)国家二级裁判证和省级辅导员证书。在科技赋能教育方面,作为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的他,协同高校和企业历时两年开发了人工智能支持“互联网+体育”的经典项目。这是一套配有智能化运动场地设备及个性化测评仪器的系统,可指导师生进行有针对性、合理性的体育专项练习,该项目已经在昆十中推行测试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用心在科技与体育之间搭建桥梁,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贡献力量。

在昆十中教学岗位上工作了21年的李峰,跨界融入科技方面其实并不是突发奇想,也不是偶然,在他刚步入教学工作岗位时,就跟随学校科技创新协会多次参加省市各类科技活动。令他记忆犹新的是组织学生开展“袖珍科技馆,播撒科学火种”活动项目,在第二十二届昆明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优秀科技实践活动特别一等奖。此后,他便一直关注学校科技的发展动态,同时也在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教育发展中,“跨界”从来不是一个隐形词汇。昆十中始终重视对创新的探索,从国家开始大力推行STEM教育时,许多优秀教师就已经在身体力行地进行跨界融合教育研究。李峰也凭借常年组织开展科技体育的经验,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探索,开始涉及科创教育方面的研究。

跨界,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更需要更新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李峰本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凭借扎实的体育经验和对体育本质的研究,他尝试着将体育教育与科创教育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刚接触科创教育时,自己就像是一个小学生,一切从头开始,什么都积极主动试一试,一点一滴地用心积累,没有过多地去想结果。”李峰说。

教师的跨界,不仅不是专业性的弱化,反而是一种强化和重构,是倒逼教师成长。跨界教师在掌握完整、系统、扎实、精深的学科知识的同时,还得有其他学科知识的源头活水。所以他们更容易在教学中总揽全局,灵活地驾驭课堂。眼界决定视界,视界决定境界。跨界不是标新立异,不是追赶时髦,而是让课堂变得灵动而立体,让教师变得丰富而强大。

让跨界融合既“跨”得出又“融”得进

科技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竞赛中获得兴趣和自信,更重要的是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养。三年前,凭着对人工智能时代特性的理解,以及满怀科技创新的梦想,李峰向学校提出开展STEM创客工作的申请,有着先进办学思想的校长经过和他一番详谈后同意了这项工作的开展。“但学校支持有限,又缺帮手,自己也还只是一个非科班出身的科创教育探索者,能做些什么呢?”想到这些,李峰有些茫然。但一筹莫展不如说干就干,李峰从零起步,摸着石头过河。用他的话说就是:“认准方向后就先起飞,随后空中加油飞向目标。”在一番计划后,先整合社会资源建起了创客工作室,召集对科技感兴趣的学生成立了创客兴趣小组。他把自己的课余休息时间统统拿出来,去说服有关单位给予支持,逐渐将科创项目运作起来。同时,他带着学生从基础的创客课程入手,进行创意设计和创新制作。无数个日夜的辛勤努力,终于收获了回报。创客工作室的研究成果在各级科技竞赛中频频获得佳绩:2020年3月,第22届“飞北”绘画评选活动暨2020国际航联青少年航空绘画大赛获全国五席一等奖中的两席,昆十中获全国“优秀学校”奖;2021年12月,组织、指导昆十中学生参加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宇航学会举办的“少年问天”全国青少年航天科普活动,包揽8个奖项并获得“全国青少年航天科普活动优秀活动基地”称号;多次在省市区级机器人竞赛、无人机竞赛、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等比赛中获得一等奖,2021年10月,昆十中获得“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称号;2021年10月,两名学生参加世界物联网博览会青少年物联网创新创客大赛创意物联比赛获国家级二等奖。他本人也屡次在国家、省、市级活动中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组织者称号。

在帮助学生提升科创素养获取到优异竞赛成绩的同时,李峰还不断总结经验、分享成果,13次承担了对全国、全省、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及STEM创客教育的示范课及展示工作。2020年5月,他受中国计算机学会邀请参加论坛活动,主讲的《创客式教育融合中小学多学科领域的思考》被收录到CCF(中国计算机学会)数字图书馆中。

做民族团结进步的科教使者

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李峰是一个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人。起初,以STEM创客教育模式作为科创教育的突破口,他在STEM课堂教学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过两年的摸索、研究,逐渐从一个“门外汉”成为“跨学科理念的行家”。之后,在到乡村薄弱学校支教的一年时间里,他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因为条件的束缚,很难接触到科技领域的前沿信息,也缺乏创新思维。为此,李峰利用自己担任云南省教育厅对外交流中心人工智能机器人指南编委会副组长的影响力,向北京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申请了一些农耕系列的智能机器人捐赠给当地的农村薄弱学校使用。他发现孩子们在体验了这些智能化教具后,都显现出对科技知识的好奇和渴望,并会联系一些当地文化而提出问题。从那一刻,他意识到科技创新是可以与民族文化碰撞出精彩“火花”的,从而开始萌发了赋予科创教育全新意义的计划——利用科创教育助力民族团结进步和扶贫工作。

“扶贫先扶智,科创教育是科教扶贫的一把钥匙。”意识到科创教育在农村大有可为后,李峰便积极投身科教扶贫,开启了引导科创教育优质资源下乡的新征程。他陆续探访了楚雄、大理、香格里拉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结合云南民族文化特点,提出了STEM的新变式——“HSTEM”科创教育架构模式。该模式旨在强调STEM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引导价值,更加注重实践的超学科教育理念,将各个领域的知识通过综合课程结合起来,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融合,让学生在综合环境中学习,在项目活动中应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加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云南地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传承和发展,充分发挥综合育人功能,增强文化自信。在李峰编著的H-STEM校本教材中,以人工智能、空天科技、虚拟现实、3D设计等四类项目为主导,介入了内容丰富的科普、科技知识,在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实践的同时,还叙述了一些少数民族传承与发展的故事。学生们在学习、实践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深刻领悟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的深远影响,也培养了勇于实践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用H-STEM课程来启发学生,让他们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是这门课程的最大价值。”李峰欣喜于自己“小目标”的达成。之后,在昆十中及盘龙区教育体育局的支持下,李峰牵头成立了“H-STEM创客工作室”,致力于建设城乡科创共同体,优化城乡、校际科创资源配置,培养一批高水平、能胜任的乡村科创教师。工作室积极发挥名校、高校优势,联动高校开展科创浸润行动计划,鼓励社会力量开展科创公益服务;辅助乡村学校科创教室建设,帮扶科创基础薄弱学校,着力提高农村学校科创教学质量;深化“互联网+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向农村小规模、偏远学校输送中小学校科创课程数字教育资源。

H-STEM创客工作室成立近两年来,邀请了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作为团队指导,将计算机编程作为教学核心,努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营造团队学习气氛,实现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学习成长的目的。同时将民族特色与文化交流同编程课程相结合,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开发东巴文字、藏族文字手写识别学习软件,让更多学生体会到文化与科学技术结合的魅力。通过在工作室的学习,小创客们逐渐喜欢上了科学技术,他们中的许多人还考入了北京邮电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学府。

在李峰看来,科创教育可以改变青少年的知识结构,甚至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轨迹。未来,他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以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实与行为为基础,以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依托,以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协作性在线研讨等方式,在“元宇宙”世界中建构教师跨界发展的“立交桥”,更便于教师的跨界行动,让更多青少年真正感受到科技进步的力量、科技创新的魅力以及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并通过这种传承与培养,打造出一支云南科创教育的“民族创客队伍”。

凭借着对青少年科创教育的满腔热情,并非科班出身的李峰实现了多项科技创新教育的突破,并且成为H—STEM的倡导者和践行者。“科技教育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孩子的综合科学素养。”李峰告诉记者,未来还会在科创教育的道路上勇攀高峰,更好地整合科创教育资源,为孩子们打开科学世界的窗户,激发他们的创新动能。

猜你喜欢

李峰科创创客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高地上的千纸鹤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小创客”有法宝
静翕:李峰、张广慧、陈勇劲作品展
我们都是好人
创客
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