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职—本科衔接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2-10-18侯锟英昌盛王大东

科学咨询 2022年17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高职

侯锟,英昌盛,王大东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 136000)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是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系统培养具有本科层次的高端技能人才,高职-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1]。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同志提出:“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把它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因此,积极探索高职-本科衔接人才培养体系,在“互联网+思政育人”的教育理念下,大数据驱动教育管理精准化,挖掘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机制,提升专业教育的成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

一、高职-本科衔接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政课程体系不完善

高职-本科衔接培养目标为具有较深厚理论基础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分段培养课程教学体系由高职与本科院校统筹制定。以四平职业大学高职院校与吉林师范大学本科院校衔接培养为例,课程设置面向企业岗位,侧重于实用技术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课程体系中思政教育类课程集中在高职学段,本科学段则着重于提升专业理论深度,提高专业技术难度。重专业技能的实验实训,轻思政教育教学的课程设置倾向,弱化了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之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的问题,高职学生处于网络应用快速更迭的时代,信息整合能力差,受外界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影响,成才意识淡薄。因此,思政教育在高职-本科衔接培养中尤显重要和紧迫。

(二)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不足

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倾向于前沿理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传递,对课程思政认知不够,缺少人文情怀,要么无视价值塑造,要么是生硬的“灌输”式思政教育,对于德育工作如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深入的思考,出现引导学生乏力、思政教育无法形成合力等问题。

(三)课程思政手段欠缺

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缺乏课程思政落实、落小的手段,专业课堂上往往只是低质量的思政理念的重复和照搬,使课程思政的开展难以拓展其深度。长期以来,仍然存在抓思政与搞专业“两张皮”的现象。如何挖思政元素,如何将思政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是高职-本科衔接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本科衔接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一)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提升教师思政素养

通过线上线下的思政教育培训,强化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树德增智,提升政治理论素养、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素养。课程组成员在党员教师的带领下,学习党史、坚定信仰,做社会主义理想的忠实实践者。在网络专题培训过程中,课程组成员围绕培训主题进行专题研讨、撰写心得,集体备课,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内容,更新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与思政类课程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大数据平台的使用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3]。运用大数据技术建设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共享马克思主义学院积累的大量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开展系列学术活动,为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带来更多的借鉴和思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认识、理念、组织上全面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能力,将严谨细致的专业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融入到课程思政的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体现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是培养坚定理想信念、专业技能扎实、敢于担当责任、善于创新发展的优秀学生的重要手段。

(二)注入课程思政灵魂,充分发挥导师的育人作用

吉林师范大学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管理,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氛围,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形式以面谈,电话或网络交流的方式。本科生导师制网络平台的建立,打通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壁垒,通过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学习实践等数据的动态采集,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获取学生的行为路径,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发展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公益意识等内容渗透到导师的指导工作中,思政之言融入与学生日常的谈心谈话之中,使导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充分发挥导师在学生培养中的育人作用。

(三)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高职-本科衔接分段培养中往往更侧重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课程的衔接,弱化了思政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优化课程设置,将思政教育分阶段、成体系地纳入课程设置中,强化专业及实践类课程体系中的育人功能。以四平职业大学与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高本衔接为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通识必修课放在首位,根据专业特点,将科技创新成果激发的民族自豪感、科技强国的信念、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课程体系的全部专业课设计中,用思政工作统领人才培养全过程。从教学知识点、思政内容、专业技能与能力角度,构建以思政理论课程为核心,以课程思政育人为主线的课程思政体系,形成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为前提,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持续的学习能力为目标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校企合作,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不能是刻板的口号式灌输,而是要改进思政教学方法,更新课程设计。以学生为本,紧密贴近学生的心理特征,挖掘与学生主体思想认识的共同点,将思政内容生动有趣地融入课程教学中,通过参与、体验和实践,以学生喜欢、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专业思政,创新专业思政教学方法。

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结果表明,软件企业普遍存在员工频繁跳槽的情况、责任心不强、团队协作能力弱、以自我为中心,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和社会的利益。由此可见,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是企业用人标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些问题不易被察觉,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就会非常大。

将思政元素融入校企合作,在课程设计中引入课程思政,构建以课程思政育人为主线,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以课程思政为主线的实训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采用沉浸式项目实训教学,将课程教学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专业见习,通过软件企业见习,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专业素质是企业用人最主要的考核目标,具体表现在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第二个阶段为基础案例教学,根据岗位需求提炼出胜任本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基础理论知识应达到的基本技能设计教学案例,强化巩固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应用。第三个阶段为综合案例训练,根据企业项目串联理论知识点,设计项目案例,提升知识技能的综合实践能力。学生在校内完成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中注重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人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团队协作、沟通意识和学习能力等。第四个阶段为专业实习,为了避免课程内容对所有学生一刀切,学习内容无差异,无法培养学生的个性优势等问题,当学生进入企业后,以企业的真实应用为案例,通过个性分析,将学生以不同角色分配到企业的各个岗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体验职业自豪感,提升社会责任感。

(五)建设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的一流示范课程

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水课”变成“金课”。“金课”与一流课程是建立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础上的新时代高校精品课程,其核心与关键是课程思政[4]。

以计算机专业基础课《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体现“三性一度”。以“金课”的两性一度为指引,教学内容在基础上体现高阶性和创新性,将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相关的知识点通过情境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涉猎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获得初步的工程意识及终身学习意识;在学科育人实践过程中,授课内容体现出课程思政的闪光点,理解事物发展规律的哲学之美、百家争鸣的文化之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计算机伦理观,正确的世界观和正向的职业价值观。《C语言程序设计》部分教学用例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C语言程序设计》部分教学用例

(六)完善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机制

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是教师教学改革的指挥棒。突出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修订的高职-本科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OBE成果导向的教学理念,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有更详细的内容要求,增加了对毕业生5年后应获得的政治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情感素养的培养要求,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教学保障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工作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学生导师和辅导员作为教师主体,将学生的思想发展、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学习实践等数据上传到本科生导师制网络平台,形成学生发展档案。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以常规的期中学生座谈、期末评教和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长期、有效的反馈机制,为教学评价机制带来活力,及时地发现、观察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针对性的新信息和新问题,更好地完善、修正教学评价机制中不合理的地方,促进教师教学。

三、结束语

高职-本科衔接分段培养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运用大数据技术,准确把握学生的成长路径,将课程思政育人常态化,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技能,而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与职业创新能力,这是高职-本科衔接分段培养实现高职人才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高职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