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助力教育精准扶贫策略探究
——以安徽省卜陈村为例

2022-10-18麻嘉宜潘思含林晨徐惠文吴子灵

科学咨询 2022年17期
关键词:支教贫困地区精准

麻嘉宜,潘思含,林晨,徐惠文,吴子灵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在实现脱贫攻坚战略的背景下,教育依然是衡量扶贫标准的重中之重。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化格局”导致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为缩小城乡差距、地域差距,实现教育公平,支教成为我国教育扶贫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1]。本文分析了精准扶贫下乡村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境,针对大学生群体支教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本文提出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教育精准扶贫传播渠道,优化教育传播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开展大学生帮扶等途径来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措施。普及应用脱贫攻坚辅助系统,借助新媒体经济模式带动发展,吸引更多社会人士对教育贫困地区进行教育扶助。

一、教育精准扶贫下面临的困境

2020年是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年。2021年则是持续推进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内仍然有部分地区存在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稀缺、教学水平参差的问题。为响应国家政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来。大学生支教意愿强、拥有扎实知识基础、创新的思想观念容易和青少年沟通等优势。但在支教过程中,我们仍发现该地教育水平与城镇教育有很大的鸿沟。

(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的发展,乡村教育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因偏远农村地区存在经济、基础设施问题,教育资源匮乏,使得乡村教育中缺乏优质的师资力量且乡村中优质的智力资源可以进入到城市教育,则农民由于在城市打工,生活条件好的则尽可能将孩子送入城市的学校。农村学生流动呈明显城市取向,城市的教学设施好、教育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等等成为学生愿意选择城市学校上学的原因。据当地调查得知,大多学生为留守儿童,因此乡村学校的生源以及师资匮乏,城乡教育差距逐渐增大。由上,乡村教育学校减少,教学质量低下,增厚教育壁垒形成恶性循环。

(二)教育理念落后

首先,学校在教学理念上拘泥于传统教学观念,仅仅将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师资队伍结构上偏老龄化,教学方式落后、教学内容陈旧。其次,当地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简单、培养目标不够多元化,多为应试教育。部分学校教师出现一人身兼多门课的教学任务,难以带领孩子深入学习探究一门课程,使得孩子无法全面发展,影响孩子的和谐发展。

(三)信息化使城乡教育两极分化明显

国家政府的扶持使得当地乡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学生家里拥有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学校里同样拥有数字化教学设备。但即使他们拥有与城市学生一样的数字化设备,他们接收的信息也和城市学生不同。相比较而言城市的学生更能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自主学习,而乡村学生更倾向于娱乐休闲[2]。其次,城市家长会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长,而乡村学生由于多为留守儿童,长辈难以控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长此以往,孩子们接收信息的能力差距会越来越大。目前和县本地贫困家庭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资讯获取比较吃力,对于一些网络教学内容不清楚也难以操作相应平台。当地教育资源匮乏,缺乏有相应能力的优秀教师进行教学指导。由于当地缺乏智力资源支持,导致学生基础较弱,对信息知识接受能力不足。

二、大学生助力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与困境

2019年,92岁的叶连平老师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在央视的宣传下叶连平老师的精神事迹被更多的人了解。在叶老师的精神感召之下,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安徽省和县帮助当地进行教育帮扶活动。同时,和县教育局、共青团也十分欢迎大学生来到当地进行支教活动。此次支教也选择了当地安徽省卜陈村为支教点由此普及推广,并在支教过程中展开调研活动,从中也发现了大学生支教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助力教育扶贫的实践活动

通过与叶连平老师的交流,我们了解到当地学生学习的状况,从而开展多样化课程。不仅进行主修课程讲解,更开展心理拓展课程、民族传统文化欣赏、手工绘画剪纸等多样化课程,通过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对课程进行推广,丰富教学内容,使得孩子们得以全面发展。此外,我们在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抖音建立了专门的宣传阵地,设计了专属logo。并通过实地走访,深入了解当地基本情况,运用相机等专业设备拍摄当地乡村样貌,了解当地文化,以及采访贫困家庭的现状及周边环境等,通过新媒体平台向社会进行推广,吸引社会人士关注从而进行帮扶。我们与当地媒体、政府、村委保持良好的沟通也为后续开展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生助力教育扶贫的困境

1.大学生支教周期短无法保证活动稳定性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仍然是首要任务,大学生只能利用寒暑假的零星时间进行为期长达一月短则一星期的教学活动,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一段时间刚刚适应当地环境,习惯与学生的沟通方式,建立起紧密联系时,大学生的开学时间也到了。他们不得不返回自己的学校进行其本身的学习生活。对于当地学生而言,留守儿童居多,他们会在寒暑假被父母带到打工城市生活,因此学生数量不稳定,课程内容难以具有连贯性。

2.课程了解度不足

短期教育难以从根本上拓展学生对具体科目的知识水平,教授的课程只为学校课程的辅助作用。如果学生在学校课程中对知识把握能力不高,就难以在短期教育中得到迅速提升。课程方面,大学生难以做到对具体科目拥有深入了解,因此在课程讲解上会存在学生认为老师的思维跳跃度过大,难以理解的问题。

3.支教活动缺乏统筹管理

传统大学生组织的支教活动,时间周期短,难以做到周全的管理。大部分组织随意性较强、统筹程度不足。部分支教成员未有足够时间进行支教培训活动会出现成员教学水平参差的问题。

三、基于新媒体平台“两微一端”模式助力教育精准扶贫发展策略

大学生不仅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对贫困地区学生进行教育资源输出,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吸引动员社会爱心人士参与教育帮扶之中,爱心人士同样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追踪贫困地区的孩子最真实的需求。贫困地区的孩子可通过新媒体平台线上反馈学习效果,线上提出疑问,教师及时解答,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孩子们可以在交流平台写下自己遇到的问题,专业人士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对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最终实现双向输出达成共赢,形成大学生精准扶贫闭环,如图1所示:

图1 利用新媒体平台形成大学生精准扶贫闭环

除此之外,本研究在分析了以安徽省卜陈村为例的贫困地区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教育精准扶贫策略。

(一)完善优化对外信息发布平台,建立“两微”传播通道

加强信息的对外输送,大学生可通过创建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以达到向社会各界宣传的目的。例如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以及学习环境等图片、视频进行传播,再利用网上平台进行精准、低成本的宣传。引起相关部门与社会爱心人士的重视,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

利用线上新媒体平台的私密性特点了解教育欠发达地区学生心理状态,让学生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与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进行辅导。这样的方式是利用平台搭建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利用桥梁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同时也方便社会爱心人士直接了解学生需求,以此来达到有限资源下最大的宣传效益。

(二)利用“两微一端”平台,助力贫困地区

通过“两微一端”进行即时大规模的、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在人们了解完信息后,可以在文末点亮在看,以及转发到朋友圈或者微信群,实现信息再传播,转发会使信息进一步发生裂变式传播。这种稳定的社交方式结合高互动频率的人际传播,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信息的传播渠道,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

农村地区信息贫困,利用“两微一端”有助于了解农村状况,缓解当地信息不足的问题。并可通过“两微一端”平台,专门设置一栏来分享当地特色产品或展开公益众筹扶贫,鼓励社会爱心人士对贫困人口进行爱心帮助,达到推广作用,缓解贫困家庭的现状。

(三)引入直播、短视频方式,进行多样化教学

直播平台作为一个跨场景生态平台,其所带来的临场感和参与感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直播授课方便学生和老师进行远程互动,同时还可通过录制功能,让学生对该课程进行反复观看,反复巩固知识点。

与文字相比,短视频可以助力视觉力量,唤醒学生的情感诉求。短视频之“短”的特征迎合碎片化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将知识点分点化,有助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此外,利用技术制作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内容,摆脱繁冗文字的堆叠,将图片、音频、视频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临场感和参与感;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四)运用新媒体平台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

开展手工制作、非遗文化以及创意写作类的教学课堂,从而培养孩子们对美的欣赏能力以及开拓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丰富教育资源,利用录制视频,拍摄的方式展示学生们的学习成果,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

新媒体平台可运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其丰富性不言而喻。此外这种“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性。让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更多地接触外面的世界,激发他们对外界的向往和学习的动力,接受更良好的教育,再回到家乡推动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带动整个贫苦地区实现真正脱贫。

(五)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大学生助力教育精准扶贫途径

开展大学生支教活动,发挥青年大学生的才华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大学生可利用寒暑假等空余时间走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身边,利用“两微一端”平台既可以记录自己团队的日常活动,从而吸引更多青年加入其中,还可以将“两微一端”平台作为宣传阵地,及时宣传教育扶贫工作的新措施,记录当地乡村青少年成长励志故事和贫困农民艰苦奋斗的感人事迹,从而吸引更多社会人士投身到教育扶贫建设中去。

大学生可以积极发挥自身创造力,建立自己团队专属的系统,运用新媒体与社交媒体做好宣传效果,与当地政府、主流媒体以及帮扶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从而带动口碑以推动宣传效益。

四、结束语

本文以安徽省马鞍山市卜陈村的教育发展情况为研究基础,旨在推广大学生教育扶贫项目,增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拥有为社会建设奉献自己力量的热忱。通过新媒体平台“两微一端”模式,协同志愿者、学校、政府等多方力量,既可助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链,提高群众的生活满意度,又可满足贫困地区儿童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以期提升教育精准扶贫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实现扶贫先扶志的目标,达到扶持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的目的。

猜你喜欢

支教贫困地区精准
比亚迪集团扶贫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提醒”,促使干部“自励”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福建师范大学连续7年支教留守儿童
“90后”女孩尼泊尔支教:跋涉千里的修行成长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